论刻板印象与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30日 05:16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刻板印象来源于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的先前知识或先前经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反应。电影作为影响最广的媒体之一,其产生与传播都与刻板印象密不可分。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相互建构。本文从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出发,探讨电影与刻板印象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世界电影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出在中国电影全球化的战略中,中国电影人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 刻板印象;电影;国家形象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徐州)2012年校级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2W34)。

刻板印象来源于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的先前知识或先前经验,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反应。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刻板印象来认识陌异事物,因为它简化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和难度。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广泛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其产生与传播都与刻板印象密不可分。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传播相互建构。本文从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出发,探讨电影与刻板印象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世界电影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出在中国电影全球化的战略中,人们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刻板印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刻板印象的定义

刻板印象“stereotype”源于古希腊文,最早应用于印刷专业,指人们在排版印刷时用的凸模字版。“stereo”的意思是僵化、固定,“typ”的意思是状态,印刷字模等。[1]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首次将刻板印象一词引入社会学并受到了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此后,刻板印象的研究又应用到了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中。尽管各个学科的学者对刻板印象的形成与重要性做了广泛的研究,但给刻板印象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据统计,有关刻板印象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五十多种。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预先设定的观念和态度,人们用这种预先设定来判断这一社会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这一社会群体的印象。他指出,一个人的观念和态度不是依据自己直接和确凿的知识,而是这个人自己创造的或者别人留给他的印象。[2]菲斯克(Susan Fiske)和泰勒(Sheny Taylor)认为,人们可以“把刻板印象看成一种特别的角色图式,正是这种图式,使人们对属于特定社会类别的人形成期望”[3]。我国传播学者郭庆光指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4]我国心理学家王沛在《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综述》中提到: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5]。

尽管上述中外学者对刻板印象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刻板印象是对某一陌生群体某些特征的感知与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呈现出简单、固化以及稳定的特点。

(二)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变化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自从出现了社会生活,就产生了刻板印象,没有刻板印象的社会生活,是不可能的。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活动中获取关于某一群体的印象。那些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映入眼帘的符号是形成刻板印象的基础,比如外貌、服饰、行为、口音等。这些特点经过人们的归类总结,通过社会生活世代相传,就变成了这一群体普遍的、稳固的特征,最终形成了人们关于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很难改变,但当社会制度或社会价值观等发生重大变革时,刻板印象也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刻板印象的变化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社会群体文化、大众传媒以及个人社会经历。个体与社会群体,家庭成员的接触是个体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个体与大众传媒的接触是个体的间接经验,这两种经验经过个体心理机制的加工与整理,最终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刻板印象。如果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途径较少时,就会更多地关注媒体资源,借助媒体资源传播的内容来形成他们关于未曾了解过的世界的印象,此时媒体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6]

(三)刻板印象的功能

刻板印象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功能。当人们和一个社会群体打交道的时候,总是想尽可能简单化地、快捷地抓住这个社会群体的特征,以便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反应。由于刻板印象具有标准化、普遍化的特征,人们借助刻板印象就能更容易找到认识的切入口,较快捷地感知陌异事物并更快对日常事件作出反应。刻板印象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一个社会群体会有这样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解释。

(四)刻板印象的潜在危险

人们通过刻板印象感知现实,刻板印象是人们理解他人的依据。这种建立在刻板印象基础上的感知和认识不一定百分百符合客观现实。然而在这个早已获知或者所期待的世界中人们感觉到安全,不再对陌异事物感到恐惧不安,因此人们更愿意呆在刻板印象所塑造的世界中,而不愿放弃刻板印象。普遍化的认知方式虽然简化了认知过程,但不能保证全面的、正确的、无偏差的认知内容。刻板印象的另一个危险性在于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在短期内很难被改变,这就约束了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阻碍了新观点的形成。

二、电影与刻板印象

电影与刻板印象相互建构、相互影响。电影的创作者由于受国家文化、社会群体、个人成长经历等影响,会形成对特定人群一种较为固定的认知,即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一方面可以帮助电影创作者迅速找到某一群体的特征,通过这种特征来简化与观众的交流,另一方面创作者把这种刻板印象融入自己的电影中,进而影响观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这就形成了电影与刻板印象相互构建的过程,创作者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建构电影中关于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电影中的刻板印象又建构观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电影情节和思想的表现者,是塑造刻板印象的主要手段。观众会仔细揣摩人物角色,并使之成为刻板印象的载体。人物的身材是一个可以被立刻辨认出来的符号,当这个人物形象进入屏幕,他已经是被定义过的成品了。此外,身份职业、人物性格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外国电影中的中国人身材大多是中等身材,从事的职业大多是社会中下层的职业,因此中国人在很多外国人眼中就是身材不够魁梧、文化文明程度不高的形象。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常常通过人们所期待的效果达到某种目的,反映人们的知识需求、文化习惯等,这就是刻板印象对人们的审美和接受力的影响。电影中的画面和声音也和刻板印象有关。比如在某一个情境中,导演想要表现某种身份的人,那么与这种身份相关联的画面或声音就会在电影中不断被重复,以使观看者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个画面或声音和这个人物是有联系的。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如果是不正确的,就会导致观众对该人物形象或场景产生偏见,而这种偏见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很多外国电影中涉及中国的画面常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灯笼、旗袍、太极、舞龙舞狮等,因为这些传统元素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太高,这就导致很多外国人把中国和这些元素画上了等号。

三、电影中的刻板印象与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本国国家形象和他国国家形象相互建构的结果。人们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是建立在对本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基础上。当他国国家形象不符合本国国家形象的评判标准时,人们就会对他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误判。目前,人们了解他国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传媒的方式。因此,电影作为受众广、影响大的传媒之一,在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中的种种元素都制约与影响了一国的国家形象,比如创作者所选取的人物形象、职业、社会阶层、场景以及风俗习惯等,但这些素材并不一定真实反映该群体的全部社会状态,而可能是因为该群体的某些特征带有一些异国情调,与创作者本人的文化不同。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刻板印象会使人的认知不符合实际客观存在。因为即使在同一群体中,个体除了具有整体的文化属性外,还有个体的文化属性,这两种属性不是完全相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就容易导致观众通过电影对认识对象做出错误的评价和判断。因此,刻板印象容易造成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刻板印象掺杂了对某些社会群体,尤其是一些社会地位较低或相对弱势的群体的偏见,通过传播必然对大众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加大社会分歧和群体分化,这些都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的。”[7]爱德华·萨义德在其1978年完成的《东方学》这本书中写道,19世纪时期,西方眼中观察到的东方是没有真实根据的,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就导致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文化和人民有一种巨大的偏见。西方文化对东方长期错误的刻板印象为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特别是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借口。[8]

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参与国际事务和活动,美国电影或欧洲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中国面孔开始逐渐出现在西方的银幕中。但是,“角色类型单一、地位轻微、形象负面等一系列局限也让我们看到在长期的隔膜与偏见中所形成的西方电影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并非轻易能够改变。”[9]对此,中国电影人对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应具备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责任感,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导演应塑造多元化的中国面孔,重塑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随着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改善,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必会得到改善。

四、结 语

刻板印象是对事物的简单化、概括化认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反应。电影中的刻板印象与一国的国家形象相互建构。电影中负面的刻板印象会导致人们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偏见,对该国人民形成负面评价,进而影响该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尽管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世界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仍然负面信息较多,关于中国的介绍不够全面。因此,中国电影创作者在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战略中,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人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范捷平.论“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2]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苏珊·菲斯克,谢利·泰勒.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M].张庆林,等译.贵阳:贵州出版社,1994.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沛.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1999(04).

[6] 付洁.刻板印象的生成与变化机制研究——以中国革命历史影片的英雄刻板形象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 康初莹.论刻板印象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负面作用及突破[J].新闻界,2011(04).

[8] 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9] 荆婧.试论中国元素在世界电影中的呈现[D].重庆:重庆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匡洁(1982— ),女,辽宁营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外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德跨文化交际。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