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乐享匠心之美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8日 21:01    编辑:fashion    来源:健康女性 奢尚网 » 品牌

中国顶级工匠们的传承密码

最近有一部宣传不是很奢侈,但在豆辦评分超过9.4的纪录片实在是“网红”了一把——《我在故宮修文物》。这部历经五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耗资仅仅150万元的纪录片,就在2016年成为了国产纪录片的当家花旦。这部纪录片最初是为了配合故宮博物院9。周年院庆拍摄的,却用最朴实无华的拍摄语言,讲述了中国当代最值得阐述和保护的“工匠精神”。

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的22扇屏风、乾隆皇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乾隆生母金发塔……这些中国顶级文物纷纷登场。《我在故宫修文物》总长三集。每集讲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该片重点记录故宮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该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展现中国顶级工匠们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宫廷钟表有别于传统民间钟表。1924年,当冯玉祥的部队进入北京故宫。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驱逐出宫之后,唯一还被留在紫禁城的便是钟表匠人,因此,宫廷钟表的修复技艺是故宮里唯一延绵传承下来、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部纪录片最温暖之处便是那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生活得不能再生活的中国最顶级的修复大师的故宫生活。我们看到的是:钟表组王津老师的恬淡风清,老师傅们云淡风轻地说一句:“上寿康宫!”“走,去慈宁宫广随意得就像是到哪个邻居家串门一样。陶瓷组一个女孩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故宮周一闭馆时。她总会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毆广场匕骑自行车。修复师们会在故宫里喂御猫。打杏子吃、种草种花、骑着电动车去宮外抽烟。这种奇妙的反差。很有冲击力。

修文物门道讲究,也有严苛的准则,因此修复工作就是磨性子,一件青铜器光打磨就要几个月,没有任何其他的新动作,所有技艺的高超都要让它熟练到跟人融为一体为止,它就长在你身体里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业。

绵延传承的匠心,正是手工艺术的奢侈所在

另一部讲述爱马仕(Hermes)神秘工作坊的名为《Hearts and Crafts》(匠心)的纪录片也曾红极一时。

2011年,法国纪录片制作人Frederic Laffont和造型师Isabelle Dupuy-Chavanat在仅有46分钟的纪录片里,通过镜头,把170多年来从不对外开放的神秘爱马仕工作坊呈现在大家面前。用镜头讲述真正的工匠用双手完成每件手工皮具、手工钟表、手工丝巾甚至是手工珠宝的制作,这是世界最顶级的手工艺术,是充满匠人气息的质朴工坊。它真实记录了爱马仕的“匠心”。

爱马仕拥有几十年经验丰富的老匠师,也有新生的年轻人,他们努力将这些技艺进行传承。对于每位工匠而言,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你并不认识的陌生人正在使用着他们亲手完成的作品,就是最大的成就。爱马仕的每一个包,都印有制作者的名字姓氏,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尊重。

一个爱马仕的皮包价值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美元,为什么?答案很简单。爱马仕几百年来对手工制作的坚持和传承,将耐心、认真、执着。对细节、对美的苛求,融入每一件产品的制作中。绵延传承的匠心,正是法国制作的奢侈所在。

工匠精神,在德国被称为“劳动精神”,在美国被称为“职业精神”,在日本被称为“匠人精神”,在韩国被称为“达人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说在某项具体的工作上几十年如一日般精益求精,打造顶级质量。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也正在改变,2016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这种对于“工匠”的重视,势必将对于保护中国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迅速有效的保护机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瑞士多年来始终提倡的一种教育模式便是“推崇工匠精神,从职业教育做起”,已经延续200多年。在外界看来,典型的瑞士人应该是轻松接受大学教育,然后进入最好的金融机构工作,享受着全球最高的福利。可事实上,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选择在初中毕业后进人不同的职业教育学校,一边当学徒,一边上学。在德国、奥地利等其他德语国家也很盛行。这些国家从来都很重视“手艺人”。

拥有匠心的人,尊重原物。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敬畏时间。

愿我们的未来,乐享“匠心之美”。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