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尿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7日 20:18    编辑:fashion    来源:母子健康 奢尚网 » 品牌

林巨

蛋蛋妈为孩子“每天早上6点多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叫醒我帮他把尿”的事儿而烦心,蛋蛋妈做了什么改变?孩子不再缠着妈妈把尿,而是可以自己去尿尿了。

关于蛋蛋把尿的故事

一天上午,蛋蛋妈来找我,跟我说:

“林老师,跟您学了一年多,终于知道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感觉了。

“我家儿子有个习惯,每天早上6点多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叫醒我帮他把尿。有时候,我晚上睡晚了,早上正睡得香的时候,蛋蛋就‘妈妈妈妈……地把我叫醒。我特别困,眼睛也睁不开,就迷迷糊糊地起来帮他把尿。有时候实在是困得不行了,就对蛋蛋说:‘你自己去尿尿吧。他不乐意,还在那儿一个劲叫我,我只得勉强爬起来给他把尿,很难受。

“有一天我实在受不了了,就想,怎么办啊?给他定规则?让他每天起来必须自己尿尿!但是,我想之前也不是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没有用啊。若是(说得)太严厉了,孩子感情上又会接受不了,搞不好还会吓着孩子。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呢?忽然,我想起您说的和心在一起,一下子有点感觉了,我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早晨,蛋蛋照常把我叫醒,我帮他把尿后,对他说:‘蛋蛋,妈妈想请你帮我一个忙。妈妈每天早上都特别困,特别想多睡一会儿,你以后能不能不叫妈妈自己去尿尿呢?你看,尿盆就在你的小床边,起来自己尿就好了。尿好后你可以接着睡,或者自己玩一会儿。这样妈妈每天可以多睡一会儿,可以多休息休息,你看行吗?蛋蛋犹豫了一会儿,表示不同意:‘妈妈,我不想一个人,我想让你帮我把尿尿。我就说:‘要不你试一试,你愿不愿意帮妈妈一个忙啊?实在不行,你再叫醒妈妈,好不好?蛋蛋同意了。”

蛋蛋不再叫妈妈把尿

“第一天早晨,蛋蛋醒来了,习惯性地依然像往常一样来叫我‘妈妈妈妈妈妈……我其实早已经醒了,但忍住了不吭声,大概叫了十来声后,看我不动,估计可能是想起了前一天我和他的对话,就自己下床尿尿去了,尿完后爬到我身边,说:‘妈妈,我自己尿尿了。我就顺势‘醒了过来,对蛋蛋说:‘谢谢宝贝,谢谢你这么体谅妈妈,让妈妈好好睡了一会儿。只是,你今天还是把妈妈叫醒了,以后不叫妈妈好吗?你一叫妈妈就又醒了,又休息不好了。以后你自己直接去尿尿,尿完后睡会儿觉或者自己玩会儿,不来叫醒妈妈,好吗?蛋蛋这回算是彻底明白我的意思了,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蛋蛋只叫了我三五声,就自己去尿尿了,尿完后自己去玩了。

“第三天早晨,蛋蛋只叫了我一声,就自己去尿尿了,然后接着睡觉。

“第四天早晨,有一个反复,蛋蛋醒来时看见我已经醒了,就让我帮他把尿,我就满足了他。我俩躺在床上,我好好地夸了他一顿:‘谢谢你这么体谅妈妈,帮妈妈这么大的忙,妈妈最近休息得很好,所以今天醒得早了。说完我就好好抱了抱蛋蛋。蛋蛋开心得不行,感觉自己好伟大好厉害,能帮妈妈这么大的忙了。

“从第五天开始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孩子每天都是自己起来尿尿,尿尿后该睡睡该玩玩,自然而然地,就这样形成了习惯,再也不来叫醒我了。

“林老师,整个过程,我都在细细体会和感受着,体会着孩子的心,感受着我和孩子之间那无言的沟通和交流,真的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和心在一起吧。

“现在,我越来越能体会到,真正地和孩子的心在一起,真正地理解了孩子,理解了人性,让孩子爱我们、配合我们的方法多得是,并且,我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很乐意爱我们、配合我们。

“反过来呢,像以前那样,经常不理解孩子,经常自以为是,孩子就不配合;没办法,就只能动用规则,但是很多时候规则没有用,不仅没有用,往往还搞得家庭气氛很僵。我记得有段时间我家墙上贴了一大张的规则表,结果,那段时间家庭气氛特别紧张,孩子不开心,我们自己也不开心。现在,家里的规则是越来越少了,每少一条规则,我对无分别的爱的理解就深一层次,对孩子的理解也深一层次。我现在的体会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好像并不需要规则,只要心到了,我们自然能找到更加健康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

最后,蛋蛋妈妈总结道:“林老师,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只要心到了,事情就很容易到位。反过来,如果总是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只会适得其反。”

花径寄语

这位妈妈“开悟”了。学会和心在一起,真的是很不容易啊,需要我们用心、用心、再用心啊。

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在关注外在的行为和成果,很多时候,人们忽略了,决定外在的行为和成果的,是生命内在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啊。所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哪个才是教育真正应该去关注的,也就很清楚了。

关注生命内在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这才是教育应该努力的主要的方向啊。

关注生命内在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就是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教育是一件很“机械”的事情,却忽略了,人是富有情感的生命,不懂得情感,怎么进行教育?

而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别无他途。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教育是一件很“工具”的事情,却忽略了,人是富有情绪的生命,不懂得情绪,怎么进行教育?

而要理解孩子的情绪,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别无他途。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教育是一件很“填鸭”的事情,却忽略了,人是富有意志的生命,不懂得意志,怎么进行教育?

而要理解孩子的意志,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意志,别无他途。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教育是一件很“乖顺”的事情,却忽略了,人是富有思想的生命,不懂得思想,怎么进行教育?

而要理解孩子的思想,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别无他途。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教育是一件很“呆板”的事情,却忽略了,人是富有欲望的生命,不懂得欲望,怎么进行教育?

而要理解孩子的欲望,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欲望,别无他途。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教育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却忽略了,人是富有自我的生命,不懂得自我,怎么进行教育?

而要理解孩子的自我,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自我,别无他途。

……

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时时和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在一起,就是:

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随时随地,都在改变,都在更新,不和孩子的心时时在一起,不随时努力去跟进和了解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怎么展开教育呢?

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地努力,还经常会犯错误,更何况,当孩子遇见的是机械、工具、灌输、乖顺、呆板、想当然的教育,遇见的是不关注他们心灵的教育时,他们又要遭受怎样的罪责呢?

反过来呢?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真的有能力

理解和掌控自身的情感?

理解和掌控自身的情绪?

理解和掌控自身的意志?

理解和掌控自身的思想?

理解和掌控自身的欲望?

理解和掌控自身的自我呢?

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学会了,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呢?

如果我们和自己的心都不在一起,我们真的可以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吗?

也许,我们真的只能从机械走向机械,从工具走向工具,从灌输走向灌输,从乖顺走向乖顺,从呆板走向呆板,从想当然走向想当然了……

同样,我们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随时随地,都在改变,都在更新,不和自己的心时时在一起,不随时努力去跟进和了解自己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怎么展开教育呢?

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地努力,还经常会犯错误,更何况,当我们把教育理解成机械、工具、灌输、乖顺、呆板、想当然时,当我们不和自己的心、不和孩子的心在一起时,孩子们又要遭受怎样的罪责呢?

所以,不和心在一起,真的能展开教育吗?

或者,真的能展开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和人性教育吗?

不和心在一起,展开的,又究竟是怎样的教育呢?

教育是所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是他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的互动,其间之变化多端,是完全灵动和不可预测的。显然,相对固定不变的所谓的规则在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实在是比较次要的。

显然,靠简单不变的规则或者规矩来实施教育,而藐视这生命之间最重要、最丰富、最内核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之间的互动,是严重不靠谱儿的。

显然,教育真正的重点和核心,绝不可能在规则上。

那么,教育真正的重点和核心,又在哪里呢?

除了和心在一起,哪里还有别的呢?

所有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皆是心的显现。和心在一起,就是要去高度关注生命内在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要去深入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和掌控他们啊。

而不是将注意力,关注于外在的行为和成果啊。

人性的规律是,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是在随时变动中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或曰,教育的真正的智慧,必定也是流动无形的。如同流水,在每个独特的时机,在每个独特的环境,随机随景地流出来,流出来,流出来,慰藉彼此的心灵,滋养彼此的心田,绽放彼此的心花。

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教育真正的智慧,是要去尊重、理解和接纳生命的每一个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要去和生命的每一个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深入沟通和对话,包括我们的,包括孩子的。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生命真正的通往幸福之道,就在这里啊。

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人性教育真正的皈依,也就在这里啊。

当我们开始去关注和理解生命的每一个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渐渐地,我们对自身的心灵的掌控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深入,同时,我们对孩子的心灵的了知也是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深入,有一天,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拥有了一个神奇的能力,那就是,我们能清晰明了地看到:

教育的关键在哪里,怎么把握之。

教育的时机在哪里,怎么抓住之。

教育的势能在哪里,怎么营造之。

教育的度和界限在哪里,怎么处理之。

……

也就是说,教育的智慧,会在我们的心中,自自然然、清清晰晰、明明了了地流出来,流出来,流出来……随心而动却又毫不逾矩,变化无方却是恰当好处,看似无为实却无所不为……就这样,我们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我们和孩子的心在一起,让来自生命本源的智慧,无分别地,慰藉彼此的心灵,滋养彼此的心田,绽放彼此的心花。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