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路导演朋友的名义,再说《人民的名义》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14日 12:35    编辑:fashion    来源:影视圈 奢尚网 » 品牌

刘海洋

导语

4月28日晚,《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了大结局。然而,曲终人未散,收官难论定。作为李路导演的朋友,也作为中国电视剧行业的一个观察者,我想把我对这个剧的了解与观剧感受分享给大家。

一激动写长了,慢慢看。

1、剧火了

4月的北京,由穿冬装始,由穿T恤终;鲜花开,柳絮飞,阳光愈演愈烈。

这个由冷到热的过程似乎也画出了《人民的名义》的收视轨迹。

这部于3月28日在湖南卫视开播的主旋律正剧,事先并不被业内看好,但却越播越火,火得邪乎火到气壮山河,其街谈巷议的热度似乎只有当年的《渴望》可与之相比,收视率一路冲高破了8。

你要知道,对于现在的大多数电视剧的制作者来说,收视能过1就是巨大胜利,至于到过2,那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4月13日下午,我把李路导演拉到杂志社做个采访,我问他:想到过这个结果吗?他说:想到会有一定的反响,但火成这样完全没想到!

要我说:《人民的名义》火成这样,全中国的电视剧工作者都应该为之骄傲,它为电视剧产业重新赢回了荣光,也为现实题材的正剧再次赢得了尊严。试想:在当今众声喧哗的中国,还有什么样的艺术品类能有如此巨大的的影响力?

我甚至想:如果从10年前开始,就能允许这样的反腐巨制在电视上播出,那中国的腐败形势是不是还会到今天这个样子?

2、认识李路

我认识李路应该有七八年了,第一印象是他衣着考究,而且挺时尚的。接触下来,感觉他是个比较另类的导演,眼光比较高,三教九流的朋友比较多;他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也有点孤傲的气质,是个心很大的人。

知道他拍这个戏是去年夏天的事,中间我带着记者去探了个班。当时剧名还叫《以人民的名义》。这名儿一听就很主旋律,我以为跟周梅森老师以前的几个剧差不多,或者就是最高檢的一个行业剧。

正好那一天湖南卫视的人也在,李路告我说他们已经买了这个剧,我还真是挺吃惊的:这可不是芒果台的菜呀?

其实,4月我最关心的事是川普会不会跟朝鲜半岛的天降伟人打仗,《人民的名义》刚开始是在网上看的;后来剧情越来越热,就改在电视台追剧了。我至少已经有四五年没在电视上追过剧了。

看完后的今天,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尽管它不完美,甚至有一些硬伤,但它确实至少是近5年来最配得上现实主义四个字的一部好剧。

如果你不同意,请你举出反证来。

3、文本

对《人民的名义》的非议,自它开播就一直存在。

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个剧的成功不是创作的胜利,而是创作许可证的胜利。意思就是说:正因为有了最高检的尚方宝剑,所以别人不敢写的他写了,别人不能说的他说了,尺度大,因此就火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光靠说几段辛辣的台词,有一些惊悚的腐败情节,就能让一个剧火成这样,那可能太侮辱观众的智商了。

其实这事也可以反着看,中国每年顶着各种各样的政府机构、宣传部门大招牌的影视剧不少,许多人正因为有了尚方宝剑的庇护,所以粗制滥造,生产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垃圾。

我并不准备对这个戏做更多的解读,但有一个事实是:各种官媒、自媒体、社交媒体、朋友圈乃至弹幕、表情包等,都对这个戏有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敲骨吸髓,洞见迭出,真正是高手在民间。

但凡一个作品能引发各种各样的解读,就恰恰证明了这个文本的丰富性及其内在品质。

达康书记B站意外走红,对本剧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鲁迅先生说看《红楼梦》是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侯孝贤的编剧朱天文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好的叙事就是什么都在里边了。

在一个设施齐全的舞台上跳舞,以自己出众的才华让观众如痴如醉,这是艺术家;而带着锁链跳舞能跳到万人空巷,这就不只是艺术家所能做到的。

李路一定是做对了什么?这才是值得我们关心的。

4、真实

许多评论把这个戏称为当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大体靠谱。这个戏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刻画官场的真实,不少地方真实的可怕。

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真正的官场是神秘的、隔膜的。这个戏让观众看到了《新闻联播》幕后的官场运行逻辑与明暗规则,看到了那些穿着黑色夹克、从来都正襟危坐的官员们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再加上一批老戏骨形神毕现的精彩表演,刀刀见骨,才让观众欲罢不能,大呼过瘾。

随便举两个例子:

本剧一开头,明线上是侯亮平展开对丁义珍、赵德汉的调查,暗线则是省委会议的讨论,被这个案子卷进来的各层官员的斗争。这个会议,看似平静实则机锋四伏,每一句话都堂而皇之却大有深意。

正面人物李达康面对下属表情严厉,霸气十足。但他第一次省委书记沙瑞金,两人骑着自行车,李达康的永远和和沙瑞金相差了半个身位,拿捏的十分精准。

类似的描写比比皆是。

李路说:为了追求对真实生活的还原度,他们研究省委开会的座次,记录各种官场习惯;领导服饰外表经常是藏蓝夹克,只能在衬衣袖口上寻找差别。等等。用心良苦,孜孜不倦。

正是因为大量的细节真实,才让这个作品在政治正确的框架下,处处闪烁着冷峻而又狡黠的光芒;故事也由此才产生了多义性,给观众留下体验、联想与思考的广阔空间,这个剧的境界也由此获得了升华。

用名编剧芦苇的话说:“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5、人性。

李路说:这个剧的创作是“宏观处讲政治,微观处要写人性。”

批评者举出了很多这个剧的硬伤,比如侯亮平和中纪委干部的妻子钟小艾躺在床上还在讨论腐败成因;对大风厂工人生活的描写,郑胜利的创业轨迹等等,李路直言相告:没有这些东西,这个剧就再见了。

这个就叫讲政治。

规定动作比套路,自选动作比难度。

李路和编剧周梅森的共识是:不是去展示腐败,也不是简单地谴责腐败,而是把每个腐败官员都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写,深度挖掘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蜕变过程,以悲悯之心来写他们的人生悲剧,如此,这个剧才能有它的警示意义,也才那么打动人心。

关于李达康和高育良这两个人物,已经有了大量的分析,我就不啰嗦了。清华大学名教授尹鸿评论说:“无论大家如何评价,有高育良和李达康这两个人物,《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有独特艺术成就的作品,其包含的时代复杂性和政治批判性以及人性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其表面主题的意义。”

我完全同意。只是觉得还应该加上祁同伟。

作为大反派的祁同伟几乎把省公安厅变成了一个犯罪窝点,但最后却赢得了最多的同情。人们不是同情他做的那些事,而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底层人物的奋斗史与覆灭史,可惜可悲又可叹。

作家毕飞宇曾说:好作家要心慈手狠,写到关键处,“作家的手不能抖。”

写祁同伟最后吞枪自杀,就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戏。从概念出发,或许应该写他被侯亮平的说辞打动,缴械投降;但从人物性格的逻辑出发,吞枪自尽,这个人物才在观众的心中立了起来。

人性如丰饶之海,创作者对它的挖掘是没有止境的,回报也一定是超值的。

6、表达

迈克尔.乔丹曾这么说过:“投篮和扣篮都是两分,但是在我们眼里,扣进去是6分。”投篮进筐这叫做行活,如乔丹这般只想着扣篮、而且要用高难度动作去扣篮的球员,才能成为伟大的明星。

当下中国的电视剧行业,进来的钱多了,盈利的渠道也多了。我们的创作者实际上处在一个我称之为“前有虎狼、后有美女”的困局之中,“虎狼”就是严格的审查制度与管理规则(无贬义);“美女”则是指各种的商业利益、名利诱惑。前有虎狼,后有美女,如何选择其实不难想象。很多人满足于做行活赚钱,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表达的欲望。

一个创作者,如果没有了表达的欲望,甚至放弃了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怎么可能有好作品?

李路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奴才永远是自己想做的。”

他说:你自己还没创作呢,就把自己束缚住了,害怕,这个不敢做,那个不敢做,我就是个孙子,那怎么行?你得先敢做,先超越,过了然后再往回收。

他坚决不同意把《人民的名义》拍成最高检的行业剧,甚至不同意把它叫做反腐剧。

李路的思维很朴素但也很本质:他写人的时候追求把人当人写;他做剧的时候,也坚持按一个标准正剧的规律去做,既不投机迎合,也不自我设限。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维,他才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闪躲腾挪之间,为自己搏出了一方表达的天空。

这让我想起张黎导演的一句话,他说:在思想和艺术表达上,我从来的态度是“能争一分是一分。”

可惜,我们现在业内不少人的态度是:能挣一分是一分。当然,我说的是钱。

7、操作

2004年,广电总局一个要求涉案剧退出黄金档的建议性禁令,让很多家公司倾家荡产,也给中国的电视剧从业者上了深刻的一课:政治风险。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筹资艰难,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在两年前,启动这样的项目,确实需要巨大的胆魄,也需要很高的操作智慧。

李路跟所有投资方说:最高检不出钱,但永远是第一出品方。投这个戏必须先认这一条。

这一条,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这是在做事,也是在做人。

好多人要么一看题材敏感就敬而远之,躲得远远的,可能规避了风险但也错失了机会;要么就硬碰硬,不懂得妥协回转,最后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空留一堆的抱怨与遗憾。

英雄不应该比气短,英雄应该比气长。

周梅森说,李路是一个抓住机会绝不会松手的人,更是一个抓住机会就一拼到底的人。两年来,这部剧的每一个小细节、每一句话,他都在反复琢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到今天,实在不易,实属难得。

他最后概括了一句话:“李路不成功,天理不容”。这9个字,胜过万语千言。

获得机会,要靠胆识也要靠智慧;而抓住机会,把事做成,要靠才气和能耐,也要靠实实在在的付出。李路以前有句话说:“头绝对能够为做剧低下来的。”值得所有做剧的人好好揣摩。

8、行业意义

《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对于当今中国的电视剧产业来说,意义重大。

首先我希望它能对我们的电视剧管理者有所触动。现在可以直率地说:当年把反腐剧赶出电视台,就是一个错误决策,觉得棘手就一禁了之,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孙连城式的懒政思维,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

周梅森说:“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有一种认识,认为蒙上眼睛就没有腐败了。文艺创作涉及反腐就严防死守,一些文化官员成了维稳官员,而一些主旋律的片子播一轮就扔到片庫里去了。这并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有些管理者,既要求创作者承担社会责任,却又明的暗的要求他们回避社会矛盾,这是很荒诞的,也是不应该的。

其次,《人民的名义》给广大电视剧投资者、创作者探了路,趟了雷,大大拓展了创作空间。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现实主义的正剧有着广阔的市场,只要是源于生活、直面现实的好作品,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都会接受,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投资收益。

当然,我最希望的是:以《人民的名义》为契机,能够触发一个全行业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都真正思考一下: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怎样才能赶上广大观众迅速提升的观赏和审美需求?

只有上下达成共识并落到实处,所谓的现实主义正剧才有复兴并大放光芒的机会;否则的话,这阵热闹过后,它可能又只是变成了各种论坛上的“呼唤”而已。

9、 朋友的话

尽管李路说他不想出名,但他这回肯定是被迫出名了。

在有关这个戏的批评声音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关于创作方面的,说这个戏情节拖沓,频繁的跳切破坏叙事节奏,有些章节有注水的嫌疑等等。我觉得至少一部分是有道理的。当然业内人士都知道,电视剧是按集来卖钱的。考虑到筹资时的艰难状况,这虽然遗憾但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创作手法上的一些批评,以李路的聪明,我相信他会听得进去的。

4月16日,李路来到“热剧主创讲坛”和同业交流创作经验

权力可以腐蚀人,名利也是一样。尽管李路已足够清醒,但作为朋友,我还是希望他不会迷失自己。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多年辛苦终有所成,然后就事情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作品却越来越差,十分可惜。

不忘初心,难呐!

记得去年6月李安告诫中国电影界“要慢一点、急什么”,当时所有人都很激动的刷屏,朋友圈转的到处都是,但有几个真听到心里去了?

李路说:现在有很多类似反腐剧的剧本找他,但他不想再拍了。一种类型,他只想做一部。

这可能就是李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么做,肯定会比较累,或许风险也比较大,但按照“李路总是对的”的这个2017新定律,我祝他一切顺利,并满怀热情地期待他的下一部!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