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匮乏时代编剧如何进击?派乐盟论坛有答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10日 01:16    编辑:fashion    来源:影视圈 奢尚网 » 品牌

韩浩月

导语

第23届上海电影节,编剧坐而论道,这场由派乐传媒主办的论坛,被命名为“派乐盟”,整场活动除了结尾时与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个简单签约,有“结盟”的意思,其它更多内容,是在探讨编剧如何创作出更优秀、精彩的剧本,如何看待编剧在影视产业链中的位置。

从左至右依次为:周黎明、Vaun Wilmott、张永琛、Nicole Clemens、五百

这是场没有吐槽、没有抱怨、具有建设意义的一场论坛。来自美国的两位娱乐业从业者——美剧《越狱》编剧兼执行制片人Vaun Wilmott以及Anonymous公司总经理、好莱坞金牌制作人Nicole Clemens,与国内资深编剧张永琛,著名导演、五元文化创始人五百、著名文化评论人周黎明,共同在现场贡献出不少真知灼见。

编剧如何把创意导入古老的故事

全球电影电视剧业陷入故事匮乏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好莱坞在美国之外广泛地搜集好故事,中国则注重从传统文化、名著典籍中挖掘具有商业价值的好故事。在原创能力满足不了产业链对于优质剧本的庞大需求时,中美都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投向了古老的故事,以及IP延伸开发与改编。

美剧《越狱》编剧兼执行制片人Vaun Wilmott

Vaun Wilmott在谈到《越狱》制作到第五季,如何为剧本注入兴奋点、避免观众产生倦怠感时,称第五季《越狱》向荷马史诗《奥德赛》寻找灵感,在新的剧集创作中,除了继续使用前四季制作留下的看点与卖点的同时,还不断加入从《奥德赛》那里汲取的新元素,使得“通過不懈的争斗回归家庭”成为《越狱》第五季的价值观。Vaun Wilmott用一句很好懂的话语介绍第五季《越狱》,“以前是弟弟救哥哥,现在是哥哥救弟弟”,这让第五季《越狱》的卖点显得一目了然。

Vaun Wilmott还介绍了电视剧《圣域》创作的一些经验,他表示好看的剧集,要向观众展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五个元素。《圣域》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圣经》,以天使的角度来叙事,这是一个非常讨巧的做法,编剧只是把当下的情绪、价值观、以及主流观众希望看到的戏剧冲突,对古老故事进行了新的诠释,创作与改编并没有触及到《圣经》受众的价值观核心,这使得《圣域》并没有触怒基督徒,剧作播出间,没有收到过一次抗议。

派乐传媒董事长、资深编剧张永琛

在中国,编剧依据原著作品改编的结果,就没有那么顺风顺水。派乐传媒董事长、资深编剧张永琛在介绍《孤芳不自赏》的剧本改编时,称并没有盲目考虑原著读者的感受,严格按照电视剧剧本的规律进行改编,坚决不能把小说拿来当电视剧拍,但尽管剧作很大程度地尊重了原著,还是有不少观众对剧作改编表示不满。这种状况,普遍发生于影视改编过程中,“原著党”成为不能得罪的一个群体,为编剧开展工作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在对古老故事的依赖程度上,中国要高于好莱坞,从众所周知的古老故事中撷取精彩片段,让一些电影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回顾这些高票房电影,不难发现,影片在公映时观众云集,但在回顾故事时,却发现影片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是靠科技手段唤醒古老故事,还是靠核心创意赋予古老故事以新力量,这成为中国影视业面对的一个难题。

一部影视剧的核心创意,包括强烈的戏剧冲突、经得起考量的价值观、以及符合当下人思维的表达方式。如何没有一个坚硬而强大的核心创意,来作为古老故事的驱动力,那么翻拍经典,只不过是老故事借助新技术“还魂”,并不能让当代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

张永琛在谈及如何把创意倒入古老故事这个论题时,清楚地表达了他的看法,无论故事的外在形式怎么变化,观众总会去关注故事内在对于人性的表达,编剧需要通过有力的手段,让影片的戏剧内核、价值观得到非常清晰的展现,这样古老故事才能在当下绽放新的光芒。

艺术与商业之争是个伪命题

中国电影电视剧市场的繁荣,没有消弭作品的艺术与商业属性之争,反而,艺术与商业在很多时候被更多地对立起来,对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抢夺创作上的话语权,以及寻求利益点。

在中国,影视剧的商业属性被抬升到了过高的位置,创作过程中对于所谓大数据的重视,作品定位时所谓的受众接受度调查,实现利润追求时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计算(小鲜肉的使用、商业广告的植入等),成为不少制作者和创作者放在首位要考虑的事情。而这一切的发生,都建立在“为观众着想”、“娱乐至上”的理论基础上。正是在这种商业至上概念的主导下,国产电影在经历了短暂的原创辉煌期之后,于去年开始至今,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烂片泥淖,原创精神的缺失,使得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变成一个豪华空洞的外壳。

与此同时,艺术电影仿佛拥有了某种隐形的权力。少量艺术片以牺牲商业收益为代价,以捍卫创作尊严为理由,把自己放置于悲壮的位置之上。讨伐商业片对于院线的霸占,要求院线经理多为艺术片排片,批判糟糕的市场环境于创作环境。媒体与观众,也通过“哄抬”艺术片身价的方式,来对商业片的低质量表达不满。但这样把艺术与商业对立起来,就真的能够促进创作达成共识、市场实现健康繁荣吗。

张永琛的观点获能代表那些一直思索这个问题的编剧们的看法,他在派乐盟的论坛上,表达了一个非常有力度的观点,“我从来不认为太小众的片子就是最好的艺术表达”,“艺术和商业一点儿也不矛盾”。这样的观点,应该成为整个影视行业的主流声音。中国影视创作的弊病之一,就是商业片缺乏艺术元素,没有丰沛的艺术张力,而文艺片则格局偏小,没有通过商业手段,使自己走向大众。可以说,没有艺术感的商业片,很难诞生经典,而没有商业意识的艺术电影,也因此失去传播力,变成少数电影人的自娱自乐。

五百导演

以导演身份参与编剧论坛的五百导演,也从自己角度谈了他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挑战性的观点是,“编剧不要向观众妥协”。五百的说法,其实也暗含了许多人的期待,编剧不能挑战资方、不能挑战制片方、不能挑战导演和演员,这已经意味着在创作上受到了诸多捆绑,如果再妥协于观众,不能现在高于观众的层次上去创作,也基本决定了编剧失去创作优秀故事的能力。当一名编剧敢于与观众斗智斗勇,他也就拥有了最基本的创作自信。

Anonymous公司总经理、好莱坞金牌制作人Nicole Clemens

来自好莱坞的编剧、制作人,与来自中国的编剧、导演,他们的交流,有不少是指向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的。在好莱坞没有那么明显的商业片和艺术片区分,只有好看与难看的区别,好看的电影是相似的,那就是给观众提供基本娱乐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开阔的思索空间。难看的电影也是相似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创意的匮乏,表现手段的雷同。作为编剧,有责任和义务从源头上,避免掉作品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无法取舍。给剧本一个清晰的类型风格,是拍出一部好作品的基本保障之一。

剧本公司是服务型企业还是引领型机构?

这几年,派乐传媒的名字频繁出现于行业内,赢得了“中国第一编剧团队”的称谓。他们的团队阵容当中,既有大众熟知的著名编剧张永琛、陈文贵、潘朴、徐海滨等坐镇,也有王跃燕(《傻根进城》)、冀安(《孤芳不自赏》)、耶马(《轩辕剑之汉之云》)、童仝(《抹布女也有春天》)、李颖(《金牌律师》)、丁丁《金婚风雨情》等实力编剧加盟。

派乐传媒正在创作以及即将问世的电视剧作品,包括《七日·生》《清明上河图密码》《冯梦龙传奇》《女君纪》《清宫熹妃传》《聂隐娘》《媚公卿》《圆月弯刀》《驸马那些事儿》《摸金玦》《钻石恋人》《复仇》《解放战争》《谍战西安》《铁道卫士》《火星小娇妻》《联觉》等。在剧作的规模数量上,已经达到一个不小的等级。

论坛现场合影

鉴于编剧在整个影视产业链中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类似派乐传媒这样的平台的建立,为编剧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更为编剧寻找到合适的创作路线、对接合适的制作公司,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那么这个时候,编剧公司作为签约编剧的“娘家”,如何自我定位就变得尤为重要。是以服务型企业为立足之本,还是以引领型机构为追求目标,决定了一家编剧公司的前途。

服务型企业顾名思义,即服务于资本,当制作公司或者资本提出需求时,编剧公司组织编剧为之撰写合适的剧作。在这个合作模式下,编剧公司是乙方,要参照資本的意见来进行创作,并在售后服务的过程中,牺牲编剧意见,来满足所谓的市场需求。在这个模式之下,编剧公司或能赢得商业上的利益,但在掌握主动性、浮向产业链上游方面,是没有希望的。

而作为引领型机构,编剧公司拥有整个行业最稀缺的资源——优秀编剧。剧本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没有好的作品,接下来的环节都无法得到顺畅的进行,或者说,剧本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一部成品在未来的命运。认识到这点,其实就明确了编剧公司的重要性,编剧公司完全可以把自己置身于产业链源头位置,以优秀的人才和优质的作品,来强化自己的谈判砝码,并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下,成功说服合作对象,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甲方。

做服务型企业容易,做引领型机构难。只要门槛降低下来,编剧公司的剧本定制业务就不会少。而想要引领行业创作风向,为合作企业所尊重,编剧公司唯一的利器,就是拿出经典剧本,拿出成功案例,并不断创造成绩。

在派乐盟论坛上,张永琛也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派乐传媒的目标,即编剧不但需要平台,也需要话语权,巩固编剧话语权的最好方式,就是以作品说话。派乐传媒的进击之路,是整个娱乐产业发展走向的一个见证。我们期待编剧公司能够担当起产业引领者的作用,在巩固自身话语权的同时,也为娱乐业健康良性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