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破“性早熟”的各种谣言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15日 17:49    编辑:fashion    来源:母子健康 奢尚网 » 品牌

CFSA+钟凯

上期本刊登了范志红老师《孩子慢慢长大》的文章,很多读者反馈希望更多了解儿童性早熟的知识,本期我们特约果壳网会员从科普角度阐述儿童性早熟,希望爸爸妈妈们在战术上重视,战略上在了解之后以轻松心态应对当下的大环境。

近年来,有关婴幼儿或儿童性早熟的报道屡见不鲜,经常会有媒体质疑这是由食物引起。孩子父母的哭诉、医生的诊断证明,配上婴幼儿隆起的乳房和吃剩的食品或食品包装,似乎形成了不容置疑的证据链。食品到底会不会导致性早熟,性早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植物“激素”性早熟

通常人们对植物“激素”的描述就是“催熟”,最典型的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催熟的热带水果(比如香蕉、芒果)、膨大剂催的西瓜、反季节蔬菜,还有最近媒体报道的无根豆芽。实际上严格来讲,产生这些效果的应该叫植物生长调节剂,只不过媒体给它们挂了个“激素”的标签。

植物生长调节的作用有很多,有的是促进果实成熟,有的是让果实同步成熟便于采摘,有的可以增加产量。但是无论它是什么功能,凡是在我国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在批准范围内使用是可以保证食用安全的。

钟凯曰:“植物激素导致人的性早熟”的说法其实有点天方夜谭。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生理生化机制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人类激素也不存在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如果植物激素能让人性早熟,那人类岂不是吃点向日葵就“面朝太阳,头晕眼花”?而花粉是植物的“精子”,难道说花粉让人怀孕吗?答案显然都是不可能的!

奶粉性早熟

随着婴幼儿奶粉的普及以及“奶粉焦虑症”的蔓延,媒体上时不时就要来一个XX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报道,几乎所有品牌无一幸免。奶粉会不会导致性早熟呢?奶是奶牛分泌的,毫无疑问会有牛的激素,这也是不少家长的疑虑所在。

标志性的事件出现在2010年的“XX奶粉性早熟案”,卫生部组织了专家对事发产品进行检测,结果为:雌激素0.2~2.3,孕酮13~72。在国外报道中,牛奶中雌激素含量为0.16~4.4,孕酮含量最高可达98,而母乳中雌激素为7.9~18.5,孕酮为10~40。(单位:微克/公斤)

也就是说,XX品牌的奶粉里的雌激素远没有母乳多,孕酮也和普通牛奶没啥差异,很多跟母乳孕酮水平相当。最后包括医生在内的专家组综合判定当初报告的几个案例都是个案,并不是由奶粉引起。

钟凯曰:理论上讲,如果某一种畅销食品真的会导致性早熟,那就绝不会是零星个案,而应该是时间上相对集中、空间上四处开花的暴发态势。其实这一逻辑不仅限于奶粉性早熟,对待各种个案爆料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质疑。

豆腐、豆浆性早熟

有媒体引述专家的话,说豆制品里面含有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可导致婴幼儿和儿童性早熟。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这完全不符合普通群众“吃了这么多年都没事,怎么可能有害”的逻辑。

钟凯曰:实际上类雌激素并不赞同雌激素,而且在豆制品中含量也很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大豆异黄酮保健品喜欢吹嘘神奇功效,提防它们“暗度陈仓”偷偷加真的雌激素。

性早熟患儿日益增加

现在医生经常会发现某种疾病的患者增多了,直观上感觉“出问题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医疗保险尤其是新农合的普及使得就医的比例增高;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诊断技术的提高也使得很多疾病更容易被发现,这都是表观上疾病增加的原因,比如呼声很高的甲状腺疾病就不能排除这些因素而直接认定是碘盐造成的。

钟凯曰:我做了一个推算,据文献报道,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是1~2人/万人,其中5~9岁女孩的发病率最高,约8人/万人。估计北京2012年出生约20万孩子,在总人口和生育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几年后的某个时间断面,仅5~9岁的孩子就有约9×20×4=720人性早熟,这些孩子虽然会分散到不同医院,但很可能会多个医院重复就诊,然后很可能在儿童医院就会出现“平均一个月几十个性早熟孩子”。这还不考虑异地前来就医的。

婴幼儿和儿童为什么会性早熟?

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发生,也可能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谓特发性的中枢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的病因也很多,但生殖腺肿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是最主要的病因。所以不要胡乱怀疑食品,先要排除这些器质性病变。

除了疾病等原因,性早熟还可能与饮食不合理、营养过剩、能量过剩、乱吃补品有关。前面说到的性早熟孩子都是喝了某品牌的奶粉,如果深究下去,也许会发现他们的营养状况未免太好了。临床上也确实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肥胖儿童激素水平异常的现象,

甚至有的小男孩的雌激素水平胜过成年妇女。还有

些家长给孩子乱吃补品,甚至是成人补品,有的所谓的保健品连“蓝帽子”(获得保健品批文的保健食品,可以在产品外包装上印刷保健品批文标志的蓝帽标签)都没有,吃出问题也是符合逻辑的。

如何规避性早熟风险?

排除国内外医生那些在我看来不那么靠谱的建议,譬如:不要吃鸡肉、不要吃反季节蔬菜、素食主义等,比较靠谱的有以下这么几点:

减少塑料制品使用。

尽量不给孩子吃营养保健品(尤其是牛初乳),没有“蓝帽子”标识的决不能吃。

从小培养孩子谷物、蔬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不要以为高蛋白才是好食品。

不要让孩子把果汁、饮料当水喝,口渴就喝白开水,避免能量摄入过多。

多陪孩子玩耍、运动。

家长如果在服用口服避孕药,一定放好,孩子的好奇心是什么都敢翻出来吃的。

如果出现性早熟迹象,首先考虑是否由疾病引起,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怀疑食物引起。endprint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