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念头智慧的种子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07日 03:31    编辑:fashion    来源:母子健康 奢尚网 » 品牌

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竹篮打不了水,这是常识。但是,孩子偏偏喜欢做这样的无用功。琛琛小的时候就专干这种事,并以此为乐。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们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告知孩子行不通,然后一票否决,指导孩子去尝试可行的办法;一是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体验失败的滋味,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经历失败后主动转换方向,去尝试其他可行的方法。当然,孩子未必转换方向,他还可能一根筋,不断尝试这个显然不可能成功的办法,并以此为乐。若碰上我们有耐心,自然会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碰上我们耐心不足,就可能打断他,甚至强制孩子转换方向。

这两种方式都是我们最自然的一种反应,很正常。然而,这种符合常规的处理方式让我们失去了一个机会——一个鼓励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若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情形就不一样了。那么,怎么在这样的情形下转换思路,为孩子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呢?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分享发生在我和琛琛之间的两件小事。或许,我的做法会给大家的思路一些启发:

事件1 网兜装碎石

琛琛3岁多的时候。一日,我们拎了一只网兜,去菜地里摘菜。

一踏上那条碎石路,琛琛便被那些小碎石迷住了。小家伙挑挑拣拣,两只小裤兜很快就装满了。小家伙还想继续搜罗他的“宝石”。可是,接下来,这些“宝石”该放在哪儿呢?自然,琛琛看上了我手中的网兜。

经我目测,网兜的网眼明显大于小碎石。不过,我不动声色,很配合地将网兜撑开,伸到琛琛跟前。琛琛小手一松,立刻“哗啦啦”一阵响,几颗小碎石落了地。

“咦,怎么会这样呢?”我一脸无辜。

琛琛不甘心,立刻捡起两颗小碎石,小心翼翼撑开网兜……一松手,两颗小碎石又落了地。

“为什么‘宝石会掉下去呢?”

琛琛拿起网兜,看来看去,终于发话了:“放不住。”

“为什么放不住呢?”“洞太大了。”

“看来要把洞弄小点。”“嗯。”

然后,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尝试将洞变小点——

首先,我们试着将网兜交叉重叠。不过这个方法不太好,因为叠得太小,容量也缩小,装不了几颗“宝石”。

看来得尝试别的方法。于是,我们想到了用别的东西补洞——将树叶、小草等填塞进去。这次装的“宝石”多多了。遗憾的是,因为里面填塞了太多树叶和小草,大大降低了网兜的容量。网兜很快就满了。

接下来,我们尝试用一种韧性很好的草,通过编织的方式缩小网眼。这个办法可以保证网兜的容量,但是需要有极大的耐性,并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

之后,我们还是选用了树叶。不过,只用梧桐树叶。因为它叶片大,可减少树叶用量,保证网兜容量。一开始,很多枯干的树叶也用上了。这些树叶韧性不够,装的“宝石”多了,树叶碎裂,“宝石”就漏出去了。于是,我们不得不再筛选一轮,只用有些枯干但没有干透的树叶,这种树叶韧性好,不容易破裂……

当然,那天晚些时候回到家,我们没有拎回蔬菜,只拎回一兜石子。而这堆石子对我来说,无异于货真价实的“宝石”,远比蔬菜珍贵。

接下来很多天,琛琛都热衷于这个用网兜拎“宝石”的游戏。当然,我们会有更多的花样。在游戏的过程中,琛琛参与度越来越高,想法也越来越多。不过,到最后,我们放弃了网兜,用最简便的方法取代了网兜——将外套袖子打个结,制作布袋,直接包裹“宝石”回家。

事件2 竹篮打水

有了网兜装“宝石”的经验,竹篮打水也不再注定是一场空了。当然,一试再试——失败——改进——成功的过程是必然的。多方尝试后,琛琛得出结论:失败的材料——树叶、小草、树枝、衣物……成功转失败的材料——纸张(纸很快被水浸湿,破裂,水会漏出)。成功的材料——大片的荷叶、塑料薄膜、雨衣……

借助其他的材料,竹篮打水,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而孩子这个看似荒谬的念头得到肯定,并在尝试的过程中成了事实。这对孩子来说何其珍贵!

只要我们的心不受限,凡事皆有可能,所谓心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何况,纵使不可能又有何妨?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在观察、思考、比较、总结、行动,并乐在其中,而这一切与给孩子一个直接的答案相比,孰优孰劣,不是很分明吗?

不仅如此,若利用这样的一些机会,让孩子乐在其中去探索,他的抗挫能力不也自然而然得到磨炼吗?“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观念。若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孩子内心,不管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对他来说,又何足惧哉? 内心无所恐惧,孩子才有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动力。

正如网兜装石子、竹篮打水一样,只要我们有心,每个貌似不可能的事件都有可能转化为与孩子一起探索、创新的机会,并锻炼帮助孩子突破常规,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怡

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网站、育儿会所创办人。新书《上幼儿园不用愁》,为幼儿园宝宝家长解决与幼儿园相关的大小烦恼。endprint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