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01日 05:10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左娜 郭锦龙

[摘要]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展现在大银幕之上;2004年,迪士尼公司继续投资拍摄了动画影片《花木兰2》,美国迪士尼公司对中国历史故事中的巾帼英雄的再塑造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将在细致观看动画影片《花木兰1》和《花木兰2》的基础上,自其故事情节本身入手,从影片的叙事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对美国迪士尼公司创作的“花木兰”系列电影进行研究。

[关键词]动画电影;花木兰;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文化内涵

一、引言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中的巾帼英雄,在中国范围内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文学形象,花木兰最早出现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在《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成为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女性走出闺阁、实践忠孝的佳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木兰故事和木兰形象。事实上,关于历史上真实的花木兰,中国的研究界一直众说纷纭,包括花木兰所处的具体时代、其籍贯出身乃至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都成为争论的焦点,但无论广为流传的花木兰的故事是否符合史实,她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无疑是深入人心的。[1]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明清两代开始,关于花木兰形象的再塑造就已拉开了大幕,在诗歌、戏剧、小说以及近代以来的影视作品中,花木兰都以忠勇、孝义的形象出现,这些文艺作品甚至被翻译成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地流传,这也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花木兰形象的重塑奠定了基础。[2]

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展现在大银幕之上,影片《花木兰1》一经上映,便在美国、中国均获得了巨大的反响;2004年,迪士尼公司继续投资拍摄了动画影片《花木兰2》,在这部影片中进一步塑造了一个美国人心中的巾帼英雄形象。通观由《花木兰1》和《花木兰2》构成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其中的叙事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均具有鲜明的一致性,但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而言,《花木兰1》的故事主线完全遵循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内容,而《花木兰2》则在上一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脱离史实的发挥,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出了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无疑是在中国花木兰历史故事框架下的一种再创造。本文将在细致观看动画影片《花木兰1》和《花木兰2》的基础上,自其故事情节本身入手,从影片的叙事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对美国迪士尼公司创作的“花木兰”系列电影进行研究。

二、“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叙事主题

在影片《花木兰1》中,花木兰成长在一个父慈母爱的家庭之中,作为家中的独女,花木兰自幼便主动承担起了光宗耀祖的重任。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故事背景之下,闺阁之中的女子光宗耀祖只有依靠婚姻,如果能够凭借美丽的外表和贤良淑德的涵养许配到一个家产丰厚、地位崇高的婆家并为婆家开枝散叶,那么女子便完成了其一生最为重要的使命。在影片《花木兰1》的开篇部分,没有优雅姿态和恭顺之心的木兰得罪了媒婆,使花家蒙受耻辱,对此,木兰十分内疚。正在此时,匈奴进犯,皇宫传来了招兵的旨意,无子的花父只能无奈地拖着病腿接受了旨意并准备亲赴沙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木兰趁夜偷取了父亲的战服,在花家“守护神”木须龙的陪伴下踏上征途,影片《花木兰1》的主体故事情节也随之呈现。正如花父将木兰比喻为一朵晚开的鲜花一样,在从军过程中,花木兰绽放出了别样的“美”。在从军过程中,花木兰一面要掩藏自己男扮女装的身份,一面要克服女性身体的劣势来参加训练,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少将军李翔的得力干将,甚至在危急时刻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机智拯救了少将军以及全军将士的性命,并且利用雪崩消灭了进犯的匈奴军队。然而,负伤后的花木兰却暴露了自己的女性身份,不忍将木兰处以极刑的李翔无奈将木兰逐出部队。被逐出部队的木兰并没有就此成为名正言顺的“逃兵”,而是在发现匈奴残余部队的踪迹后,心系家国安危的木兰跨马前行,来到了京城并拯救了皇帝和全城百姓的生命。同时,花木兰替父从军、屡获战功的英勇之举也感动了皇帝,获得了赦免,李翔将军的心也被这位巾帼英雄所俘获,花木兰在为家族挣得荣光的同时收获了真挚的爱情。在影片《花木兰2》中,已成为女将军的花木兰正在筹备与李翔将军的婚事,正在此时,花木兰接到了皇帝的密诏,要求其保护三位公主出塞和亲。出塞和亲并非三位公主的心愿,而是皇帝在外患威胁之中的无奈之举,善良而英勇的花木兰十分同情三位公主的遭遇,开始筹划帮助公主们逃离和亲的悲剧命运,然而却受到了未婚夫,即坚守职责的李翔将军的反对,二人也因此陷入了情感的危机。

纵观“花木兰”系列动画影片,我们不难发现迪士尼公司在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中国传统故事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美国梦”,而梦想中的主旨就是自我实现和爱的追寻,包含着自我与真爱的“美国梦”也是美国当代动画电影中的主流主题。[3]影片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一方面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孝道;另一方面是出自对于自我实现的期待,在影片中木兰的自我实现集中体现在“为家族争荣光”之上,而突破封建传统对女子的规制并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木兰确实为花家争得了至上的荣光;同时,敢于表达心中之爱的木兰不仅收获了与李翔将军的爱情,还帮助公主逃出了和亲的困局而找到了挚爱。在追寻真爱的途中,花木兰再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花木兰”系列影片的主题来说,该系列影片已经将中国历史中的花木兰故事进行了彻底的美国化、现代化的改编,这种改编虽然没有做到尊重原著,却能够很好地被当代观众所接纳,从而实现花木兰故事改编在传播美国核心价值观念和获取商业价值方面的双丰收。

三、“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中的主人公花木兰这位大胆追寻自我与真爱的女性人物形象,无疑呈现了其背后的女性主义思想,而这种女性主义思想主要通过影片中花木兰形象的两次转型得以凸显。在影片故事开始之时,花木兰是一个“不文能武”的女子,精心打扮并面见媒婆均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进行的。不能通过寻常方式为家族争光的木兰虽然心里满怀愧疚,却一直否定这种传统观念下的女性身份。可以说,在木兰从军之前,她所经历的是否定女性身份的阶段。影片中花木兰形象的首次转型,在于她披上战袍替父从军,此时的花木兰形象的塑造开始进入了怀疑自我的阶段,尤其是在其女扮男装的身份被揭穿后,木兰陷入了深思之中,她开始怀疑自己打破传统的行为是否正确,徘徊在女子戍边从军的理想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之间。这种自我怀疑的阶段在影片中转瞬即逝,得知匈奴残余势力要威胁京城后,花木兰的形象塑造出现了第二次转型,即女性的自我重塑。她不再身披男装,而是以女性的身份冲入京城并拯救了皇帝和百姓,皇帝的赦免和嘉奖标志着花木兰女性身份重塑的成功。

在花木兰否定自我、怀疑自我和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影片中另外两位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是木兰的战友——少将军李翔,另一位是木兰的“守护神”木须龙。少将军的名字“李翔”可谐音释义为“理想”。李翔这一人物形象正是花木兰的“理想”,从性别角度而言,花木兰极力逃脱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渴望自己拥有和男性一样征战沙场的权利;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李翔将军是花木兰心中的偶像,她希望自己能够立下战功,通过成为将军的方式为家族争光;再从追寻真爱的角度来说,英勇与正直的李翔就是花木兰追爱途中的理想人物。在花木兰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少将军李翔无疑发挥了指路明灯的作用。与李翔不同的是,木须龙对重塑自我之路上的花木兰起到的是帮助和鼓舞的作用。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象征着威严和力量的石龙被轻易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因错被贬的小龙木须。这条外表酷似蜥蜴的木须龙,却给予了重塑自我途中的木兰极大的鼓舞。曾有影评人认为,木须龙的形象设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否定和嘲弄。事实上,细观影片不难发现,木须龙在故事情节布排、凸显影片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颠覆传统的龙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出于影片故事本身的需要。在木须龙出发之前,花家祖先给予它的命令是追回木兰,但木须龙为了证明自我反而在途中鼓励木兰继续女扮男装并通过军中立功以实现衣锦还乡、为家争光的理想。在木须龙装神弄鬼的帮助下,木兰所处的李翔军队才能够带兵出征,为塑造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时,在从军过程中,木须龙是花木兰唯一能够袒露心扉的对象,通过木兰与木须之间的交流,花木兰由怀疑自我到重塑自我的心理世界才得以呈现,同时也使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丰满。更为重要的是,木须龙在关键时刻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匈奴单于临近时,木兰在木须的帮助下才成功点燃炸药并制造了雪崩,这一细节的设置隐喻了小人物的大作用,正如影片中皇帝所言,“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败”,花木兰正是这个凭借一己之力决定整个战争胜败的勇士。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无论是主人公花木兰形象的塑造,还是主要配角李翔将军和木须龙的形象塑造,都体现了“美国梦”个体化后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这无疑为整个系列的影片打上了深深的美国文化烙印。

四、“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

纵观美国动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人物类动画影片,还是动物类动画影片,抑或是以机器人、怪兽等夸张形象为主人公的动画影片,均在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形象设置之下展现着相同的主题,即上文提到的自我实现与追寻真爱,这一主题鲜明地体现出了美国文化之内涵。有评论者认为,美国动画电影是通过可爱幽默的卡通形象来传递大众的梦想,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受众群体,而这种梦想的核心就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4]

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层面,还是人物塑造层面,都十分鲜明地呈现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就整个系列影片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塑造而言,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忠义之行被巧妙地替换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花木兰“为家族争荣光”的理想。同时,影片中对于“爱”这一主题的阐释也融入了强烈的美式思维与时代感,花木兰不仅大胆追寻与自己出身迥异的李翔将军之间的爱情,还能够与父母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关于亲情和爱情的阐释虽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人文环境,却书写了美国社会对于“爱”的追求,并迎合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该系列影片中,木须龙这一重要配角形象不仅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和完善主人公形象塑造的作用,还承载了美国文化中的幽默观,可爱的造型与诙谐的行为对影片严肃而紧张的故事具有一定的舒缓和调节作用。综上所述,“花木兰”系列影片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东方故事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之作,在引入东方故事的过程中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无疑是一个讨巧之举,异域故事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扶持共建项目“黑龙江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5YSE01)。

[参考文献]

[1]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美国化和全球化[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6).

[2] [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34.

[3]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09.

[4] 张琼.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研究及主体反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9.

[作者简介] 左娜(1978—),女,黑龙江海伦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郭锦龙(1977—),男,辽宁锦县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