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 40 度高温,中国人也可以不擦防晒霜,光着膀子直面烈日骄阳。
先来做个对比,仅有 21.3% 的中国人有使用防晒霜的习惯,主要是女生,而 94% 的澳洲人出门会涂抹防晒。尤其在中国男生眼中,擦防晒是娘炮行为,超过 70% 的中国男性从不防晒,94% 从未使用过防晒霜。
这样奇妙的人群分布背后,其实是中国人把防晒霜简单理解认知的单一化:防晒被归为了简单的美白产品,而不是为了健康。
这样的理解是错的。说到底,中国人对防晒霜的认知太少了。防晒霜不止简单防止晒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抵御紫外线,保护我们的皮肤,延缓衰老。
逃过皮肤癌的中国人
要知道中国人为什么和欧美人不一样,偏偏不爱防晒,这还要回到几百年前。
从 17 世纪开始,佝偻病在欧洲横行,也就是骨骼畸形和生长障碍,最严重的时候英国有约 25% 的儿童饱受折磨。直到 1916 年,纽约的两位医生艾斯和昂格尔发现,晒太阳可以治愈婴儿的佝偻病。为了让欧美人直起腰来,一场全民晒太阳的健康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在佝偻病的阴影下,许多欧洲人都以暴晒为荣,以防晒为耻。英国剑桥开设了专门教孩子如何晒太阳的夏令营,伦敦政府干脆在市中心建了个公园,让大家脱光了衣服敞开来晒,进行健康的 " 晒太阳社交 "。
1951 年的沙滩时尚 / Pinterest
" 每天暴晒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 " 的理论很快从欧罗巴大陆传到了美国。1930 年,美国医疗协会紧跟英国老大哥,安利全民日光浴。不仅如此,美国人还把 " 人定胜天 " 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天有阴晴,紫外线灯却没有,家用紫外线灯赶紧装起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学生着想,特地设立了专门的 " 晒太阳室 ",以紫外线灯确保大家晒得开心、晒得尽兴。
而如此热爱晒太阳的欧美人用日晒换来了什么呢?佝偻病发病率是降低了(后来的研究表明,佝偻病发病原因在于缺乏维生素 D,其实无需日晒就可以补足),可皮肤癌却成了新的梦靥,成为当时欧洲地区发病率第一的疾病。
" 人类健康之光 " 的紫外线灯不仅会把皮肤晒伤,还是关键的致癌因素,在十八岁前严重的一次晒伤会让皮肤癌的发病率高出一倍。
就这样,风靡欧美的日光浴风潮戛然而止,如何科学防晒成为了欧美人民新的课题。
1942 年,一种叫对氨基苯甲酸的化学成分被发现,能有效屏蔽紫外线,防止晒伤,此时防晒霜的研制才走上正轨。
喜欢光着膀子、瘫在沙滩,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欧美人民,对 " 防晒伤 " 的防晒霜有着庞大的需求。最终,防晒霜成为了像洗发水一样常用的个护用品。
而中国人与防晒霜的命运却不是如此,命运交错间包含着各种幸与不幸。
幸运的是,在皮肤癌这件事上,中国人生下来就躲过了一劫。肤色是决定皮肤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皮肤中的色素可以减缓紫外线的伤害,肤色越深皮肤癌发病率越低,因此以肤色作为皮肤癌发病的比较标准,白人 > 亚洲人 > 黑人。
不幸的是,逃过了皮肤癌这一劫,中国一切与防晒有关的脚步都是落后的。
对比欧美从上世纪 20 年代就开始的防晒剂研究,中国直到 2001 年才有关于防晒化妆品的专利申请问世,到 2009 年才进入快速发展期。
虽然关于防晒霜的专利申请总量开始增长,但核心技术防晒剂仍主要靠欧美进口,防晒教育在中国更是完全不见踪影。在复旦大学针对防晒常识的调研中,只有 50% 的中国人明白紫外线对皮肤的危害,30% 的人知道在室内和冬季依然需要防晒,55% 的人在填写问卷前从来没有过任何防晒措施。
低发病率的皮肤癌、落后的防晒生产水平、贫瘠的防紫外线健康知识,一环扣着一环,中国人不爱擦防晒霜的习惯就这么养成了。
一切只是为了白
尽管我们不爱擦防晒,但是中国人或者说中国女性,对 " 白 " 是有执念的。
在全国整体护肤品消费者中,30.3% 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美白功能的护肤品,仅次于补水功能。消费者平均每周使用 8 次美白类产品,消费群体以 20-40 岁的女性为主。在美白化妆品这项事业上,中国女性敢花钱愿花钱。
这种执念与肤色背后的隐含意义息息相关。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漫长过程中,肤色一度成为对人先入为主的判断标准。肤色黑代表需要长时间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理所应当地被认为是社会中下层,而肤色白则象征着在室内从事轻松的脑力劳动,是社会上层。
于是乎," 白富美 " 成了值得艳羡的女性形象," 白瘦幼 " 成为了中国男性的择偶标准。
可偏偏中国人天生就容易黑。根据皮肤的日光反应,也就是从晒黑和晒伤两个维度衡量,皮肤被分成六种类型。根据日本化妆工业联合会调查,亚洲人多为第三型和第四型皮肤,也就是不容易晒得浑身发红,却很容易出现皮肤黑化的特殊体质。
" 以白为美 " 的审美观念和 " 一晒就黑 " 的残酷现实,让中国女人从未停止过追逐美白产品的脚步,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站起。
在古代,美白的手段还比较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往脸上铺上两斤粉。如今直接涂白行不通,有些爱美人士已经率先迈出了第二步——漂白。
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妆品中添加具有腐蚀、剥落表皮角质细胞的物质来达到美白效果。常听到的 " 果酸换肤 " 就属于温和版的漂白。" 刷一层白一度 ",只可惜皮也会被越刷越薄,皮肤屏障被破坏,造成敏感肌,是治标不治本的典型手段。
事实上,这些姑娘的美白之路都走歪了,防晒才是美白的第一要义。
要了解防晒,首先要了解紫外线。紫外线按波长分为长中短三个波段,也就是 UVA、UVB 和 UVC。最后一个 UVC 在努力进入地球前就被臭氧层拒之门外,基本不用考虑了。
剩下的两个里,中段的 UVB 能直达皮肤表面,是晒伤、晒红、晒出水泡等一切皮肤问题的罪魁祸首,可以称为 " 晒伤段 "。伤痕累累的欧美人研发防晒霜的时候,最先瞄准的就是 " 晒伤段 "UVB。因此隔绝 UVB 在很早前达成了全球共识,在防晒霜标示为 "SPF",SPF 越高则防晒伤能力越强。
而长波长的 UVA 则是亚洲姑娘的修罗场,它能够直接伤害真皮层,也就是皮肤最底端,引起黑色素沉淀,可以称为 " 晒黑段 ",对亚洲女人来说,伤不伤无所谓,关键是不能黑。
更懂亚洲女人的日本人首先推出了 " 晒黑段 "UVA 防护标准,在防晒霜中显示为 "PA"。标准是用防晒霜后几个小时变黑,加号越多防晒黑能力越强。
因此,日系防晒霜也得以称霸中国姑娘的梳妆台。说白了,中国女人涂防晒的目的只是为了美白。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亚洲女人来说,不涂防晒,会老得更快。
防晒是最便宜的护肤
很多人认为,亚洲人老得慢,不用像欧美人一样天天擦防晒。但早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的人群比较少暴露的人皮肤老化速度加快十年。
法国妇女确实比中国妇女早十年出现了第一根皱纹,但在皱纹的增长速度上,中国妇女在 40-50 岁阶段实现了弯道超越,达成了 " 老得比法国人快 " 的新成就。
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皮肤的结构。皮肤分两层,表皮和真皮。真皮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提供结构支撑的纤维外基质就像是紧密排列的小气球," 嘭嘭 " 地撑起了你的脸。而紫外线就是那根晒哪儿戳哪儿的针,随时要把这些小气球戳爆。
到达地球的紫外线主要是 UVA 和 UVB。UVA 穿透能力强,直达真皮,这道光一照射,本来饱满的纤维细胞就会皱成一团,细胞缩小了,活动空间也就大了,原来紧密排列的纤维细胞瞬间溃不成军。
表皮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空虚,就会出现皮肤的松弛,向下走的脸部线条等等。UVB 更狠,不仅会刺破你的胶原蛋白,还会让你长出异常纤维细胞。想象一下,原本长得都一样的细胞里突然混入了不规则的外来客,表皮便会出现褶皱,也就是长皱纹。
紫外线还有个大杀器,产生 " 自由基 ",它能直接影响基因,基因表达里控制皮肤老化的部分被缩短,细胞增殖减慢,简单的说,你 " 天生不显老 " 的优势被砍断了,从根源上重回年轻态的美梦破灭了。
因此,紫外线不仅让人变丑,还在货真价实地加速你的衰老。
既然紫外线如此可怕,那防晒霜到底该怎么涂?
首先得涂够。比起放飞自我的中国男性,中国年轻女性逐渐有了涂防晒的意识,但问题是她们涂抹的厚度每平方厘米都不足 0.5mg。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代表防晒伤指数的 SPF 值,在产品测定时,防晒霜的用量是 2mg/c㎡,大概一块钱硬币那么大。要达到 SPF 数值的防晒效果,至少也要用到这个量。
做点简单的计算,如果你买了一只 SPF50 的防晒,以大多数中国人抠门的用量看,你每次只使用 0.5mg/c㎡,那么实际的防晒指数只有 SPF2.5,基本等于白费。
其次,阴天和室内也得涂防晒。虽然云层与玻璃阻挡了大部分的 UVB,不至于发生走在阳光下被晒出红斑的惨剧。但 UVA 凭借着过人的穿透力,依然可以越过云层和玻璃来到你的身边,达到晴天约 95% 的量级。
最重要的是要发扬不怕烦的精神。出门前 15 分钟擦上防晒,使其尽快形成保护膜,并且不要相信任何 " 长效 "" 防水 " 的广告语。
2011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就明确规定防晒产品不得标注 " 防水 "、" 防汗 ",而要标 " 抗水 ",免得消费者误以为它们提供 100% 保护。
同样,FDA 也没批准过在防晒霜上打长效的标签。对于那些 " 防水抗汗 "、"12 小时不脱妆 " 的防晒产品,信不信由你,黑不黑也由你。
除了薛定谔的防晒霜,最便宜有效的防护措施其实是打伞、穿长袖、躲在家里不出门。遗传学家萨拉 · 蒂什科夫早就告诉我们:如果把黑猩猩浓密的毛发刮了,你会发现它们的皮肤颜色非常白嫩。
参考文献:
[ 1 ] Albert, M. R., & Ostheimer, K. G. ( 2003 ) . 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medical an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ultraviolet light exposure: part 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48 ( 6 ) , 909-918.
[ 2 ] Albert, M. R., & Ostheimer, K. G. ( 2002 ) . 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medical an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ultraviolet light exposure: part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47 ( 6 ) , 930-937.
[ 3 ] Li, E. P., Min, H. J., & Belk, R. W. ( 2008 ) . Skin lightening and beauty in four Asian cultures.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 4 ] Pan, E. ( 2013 ) . Beautiful white: An illumination of Asian skin-whitening culture.
[ 5 ] Gloster, H. M., & Neal, K. ( 2006 ) . Skin cancer in skin of col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55 ( 5 ) , 741-760.
[ 6 ] Yan, S., Xu, F., Yang, C., Li, F., Fan, J., Wang, L., ... & Xu, J. ( 2015 ) .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sun protection beliefs and behavior: A community-based study in Shangha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2 ( 3 ) , 3232-3245.
[ 7 ] Dobbinson, S. J., Jamsen, K., Dixon, H. G., Spittal, M. J., Lagerlund, M., Lipscomb, J. E., ... & Hill, D. J. ( 2014 ) . Assessing population-wide behaviour change: concordance of 10-year trends in self-reported and observed sun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59 ( 1 ) , 157-166.
[ 8 ] Albert, M. R., & Ostheimer, K. G. ( 2003 ) . 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medical an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ultraviolet light exposure: part 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49 ( 6 ) , 1096-1106.
[ 9 ] 刘玮 . ( 2003 ) . 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临床皮肤科杂志 , 32 ( 3 ) , 174-176.
[ 10 ] 柴记红 , 王怀友 , 汪成 , 夏翊腾 , 陈志从 , 黄仁慧 , ... & 詹华强 . ( 2017 ) . 中国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历程 . 广东化工 , 21, 054.
[ 11 ] 张丽宏 , & 张宁 . ( 2009 ) . 紫外线诱导皮肤光老化的形成机制 . 中国美容医学 , 18 ( 3 ) , 416-419.
[ 12 ] 涂国荣 , & 王旭辉 . ( 2002 ) . 紫外线对皮肤的光辐射损伤与防护研究 . 日用化学工业 , 32 ( 1 ) , 55-58.
[ 13 ] 张洁尘 . ( 2010 ) . 中国女性面部皱纹分级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
[ 14 ] 果壳网 . 防晒霜,用量不足等于浪费 .2011
内容已获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