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电影艺术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史,自从电影诞生后,银幕中闪现出许多形象鲜明且个性突出的女性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银幕中的女性形象彰显出独特的女性魅力,展现出她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理解。本文试图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例举出我国多部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并进一步解读不同性别的导演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在叙事视角和形象刻画中存在的差别,最后分别例举出我国男性导演和女性导演在构建女性题材的电影中对女性给予的关注。
[关键词]女性视角;男性导演;女性导演
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都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甚至融入社会中的社会文化领域中悄无声息的蔓延着,并作用于现代人的思想。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高涨,许多艺术家纷纷站在女性的视角进行艺术的创作,电影作为抒情写意的主要艺术形式,与女性话题具有紧密的联系,甚至有人认为电影就是女人的艺术载体。综观中国的电影艺术,艺术家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但无论银幕中的女性来自不同的时代、从事不同的工作,具有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但正是因为影片中具有这些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才为电影的叙事带来了便利,使剧情流畅、自然地展开。
一、中国的女性导演
导演是电影创作的主要人物之一,事实上,不同性别的导演对电影故事的理解和视角各有不同。但站在女性视角来看,我们来进一步的探析男女导演在影片叙事中的差异性,或者以此来说明导演对性别的认识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近几年,我国电影领域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立视角的女性导演,她们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例如由李玉执导的《观音山》、马俪文的《桃花运》等,在这些女性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并力求引领新时代的女性走出精神的迷茫和困惑中。事实上,通过女性导演来塑造女性形象,其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和思想认知。许鞍华是来自于香港的女导演,她在电影《女人四肢》中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讲述了一个平常的家庭故事,但电影的叙事具有亲和力和张力,用深刻的笔触把香港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和现实的无奈呈现出来,从而获得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而我国另一个女性导演马俪文在电影《世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中,通过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富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故事,用最为平凡的方式敲击了观众的心灵,深深的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因此,我国的女性导演无疑把自己放置在现代语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女性思想,并把思想的种子散播到每一个生活的角度,站在女性视角细腻而又大胆地反映出边缘人物的真实情感。
二、男女导演的女性视角差异
(一)选取视角不同
男女导演在指导女性视角的影片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导演的电影创作很多都是女性题材,女性拥有的坚韧和柔情能促使她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和体会女性面临的困惑。似乎很多人都片面地认为女性形象就应该具有无私风险的精神才能符合观众的情感期待,但在女性导演张艾嘉的电影作品中塑造的许多女性形象都不是这样的,例如1999年由张艾嘉执导的电影《心动》中莫文蔚出演的角色,她义无反顾地爱上自己姐妹的男朋友,她甚至纵容自己的欲望,但在导演的镜头画面中描写她并不是一个坏女人,因为在导演的眼中,这种女性并不是完全受到封建传统习俗的约束,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认识,女性导演往往喜欢挖掘大胆而又个性的情调,真实而又特别。而男性导演在执导女性题材的影片中,他们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解读女性的心理情感,与女性导演相对比,我国有许多男性导演则是采用一种“玩味”的心态去拍摄女性题材的影片,甚至在男导演的视角中,女性形象往往都是配角,并最后的结局也被男性的主体意识所主宰。
(二)对形象塑造的视角不同
不同性别的导演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同样存在差异性,女导演在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使人物形象具有生活化的气息且符合大众的审美。女性导演对女歌星形象的塑造,往往从通过女性的角度来看待其他的问题,例如徐静蕾在创作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影片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具有传统意味的女性,生动地刻画了女性的痴情和坚韧,并成功刻画了一个独立的新女性形象。与此相对的是,男性导演则分别从时空的跨度视角看待女性形象,因此,男性导演则倾向于选取一些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女性角色。例如由关锦鹏导演的女性题材电影《阮玲玉》,女主角生活在特殊的黑白时代背景中彰显出女性的魅力和光彩,同时也通过对她处在绝望生活边缘的呐喊,最后化作一股淡淡的忧伤情绪。
三、经典影视中的男女导演的女性视角
(一)男性导演的女性视角
从事于电影艺术的男性导演也具有女性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在关注和尊重女性,并善于挖掘女性的独特品质,把女性构建为与男性相等的电影角色。例如香港导演关锦鹏在电影创作中就十分尊重和关心女性,虽然他的电影作品不全是女性题材的,但他却被公认为最关心女性的中国男性导演之一,同时在他的身上也具有女性情怀,在电影创作中通过浪漫、柔情、细致的镜头描写去宣泄压抑的情感和聆听人物心底的声音。的确,关锦鹏自己也曾经指出过,他并不是有意识在创作女性题材的影片,而是情不自禁地从女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在1988年公映的女性题材的电影《胭脂扣》就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关注,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悲歌。
女性电影《胭脂扣》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是妓女如花,在烟花场所她初识十二少,并陷入了爱河中。但横在两人中间的是社会地位和世俗的偏见,所以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封建家族的反对,如花甚至对自己的爱情感到绝望,于是决定与十二少约定去黄泉路上做一对自由的夫妻。但是她独自一人在黄泉路上没有等到十二少,她返回到阳间寻找他的下落,此时的如花发现十二少并没有死,虽然过得并不欢愉,但他还是懦弱地活下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花是一个为爱愿意牺牲一切的烈女子,但不该爱上一个自私无情的十二少,所以透过这部影片,关锦鹏把叙事视角放在如花身上,此时作为男性代表的十二少并不是传统创作模式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无法付出爱情和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懦夫,所以观众也被带入到女性视角中,感叹如花为爱自杀的勇气和坚韧,同时也叹息她没有遇到自己的真爱。在另一部以女性题材为主的电影《阮玲玉》中,关锦鹏塑造了经典女性阮玲玉一角,女主人公阮玲玉一直都在追求一份真诚而又彼此尊重的爱情,但她却没有遇到值得她真心以待的人,最后的结局却使她沦为男权主义下的悲剧。在女主人公阮玲玉的生命中,曾经出现过三个男人,张达民是一个胆小怕事,整天游手好闲的人;唐季珊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公子,虽然他拥有殷实的财富,但他却不是真心对待阮玲玉;而蔡楚生则是阮玲玉的知己,但他给予她的只是空想的爱香,最后他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偏见,缺乏面对自己爱情的勇气。最后阮玲玉对爱情彻底绝望了,她选择了死亡来展现她内心中的悲痛。
(二)女性导演的女性视角
女性导演在创作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本身就具有优势,要求女性应该获得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并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彰显出独特的自我。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导演都具有这种意识,有些女性形象仍然逃不出男权的窠臼,最终被男权意识左右命运。因此,这就说明女性题材的电影视觉的创作,并不能完全由导演的性别差异决定的,只能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拥有女性意识的电影导演,在银幕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遵循内心的追求并主宰自己的命运,同时这一类的女性具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她们不被封建守旧的思想所限制,勇敢的逃离男性的话语圈套。
我国著名的女性导演李少红极为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在她的笔触下塑造的女性敢于挑战世俗,拼尽全力也要脱离现实社会的禁锢,但往往这些女性在最后都遭遇了现实的摆弄。例如1994年李少红导演的女性题材电影《红粉》中,她力求回归到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一段关于斗争和意识觉醒之间的反抗,而女性在这个时代中则不得不面对进退维谷的生存环境,促使她们成为历史进程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影片中虽然描写了秋仪和小尊在接受劳动改造的场景,但影片花费了大量的镜头来呈现她们内心与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当时正值解放时期,姑娘们被送往改造,但秋仪却独自一人偷偷溜走了,她执著地坚守自己的命运,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她遭受了多次的打击,但她遵循心中的想法,不愿意臣服在现实得到残酷之中,但电影在最后部分仍然描写了她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即使她一次次地想要摆脱现实,却抵不过命运的轮回。除却秋仪这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电影《红粉》中还描写了另一个反差巨大的女性小粤,她完全依赖于男权,站在男性的角度来对比这两个女性形象,秋仪的悲剧是完全有自己主导的,无怨无悔地承受自己造成的后果;而小粤直接造成了老浦的消沉,是男权世界中的“祸水”。从表面意义来看她们是情敌的关系,但实际上她们是男权意识中的牺牲品,对于小粤来说,只要脱离男性的依附,她甚至无法生存下去;而对于秋仪来说,她曾经三次逃离的经历,不管在这段经历中是否是出于资源,但我们无疑从她身上可以看出她对现实的抗争能力在不断提升。因此,在李少红的电影中,秋仪形象的塑造承载了她对女性意识的张扬,是出于本能的意识去掌控自己的命运,反抗残酷的现实社会,因此李少红曾经谈到《红粉》的时候说过,人的命运浮沉取决于性格。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家们纷纷塑造了从事不同职业、拥有不同性格魅力和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形象。在女性导演的创作视觉中,女性形象具有丰富而又饱满的内在情感,这些女性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在男权话语下谋求新出路。但这些电影作品中的影像视觉局限于“女性”这个层面。男性导演则以历史文化作为叙事的出发点,通过刻画鲜明的女性形象向我们传递女性的价值和困惑。
[参考文献]
[1] 宋家玲,刘硕.清丽、越轨的笔致——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导演的女性意识表达[J].扬子江诗刊,2008(04).
[2] 李简瑷.女性身体叙事话语的嬗变——从新中国女性导演影像书写的历史谈起[J].兰州学刊,2010(09).
[3] 黄式宪.女性情愫:诗意的寻觅与流失——由海峡两岸三地几位青年女性导演新作引出的思考[J].戏剧艺术,2011(03).
[作者简介] 王毅(1974— ),男,山西定襄人,硕士,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动画和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