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美国黑人电影的美学功能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9日 06:46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美国的黑人电影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取得了艺术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黑人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所凸显的疾风骤雨般的风格特点,更是源自黑人英语极富个性的语言风格。其极具浓郁黑人味道的黑人口语,在电影中展现的美学效果,更为美国黑人电影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本文从电影艺术的美学角度,解析黑人电影中的黑人英语,在影片表现力的渲染方面所起到的别具一格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美国黑人电影; 黑人英语; 艺术魅力; 美学功能

在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纵观世界电影史,美国的黑人电影好似一颗新兴的明珠,带着它特有的光芒,以其对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的巨大影响,成为当今世界影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劲力量,愈来愈多地受到电影界各方人士的关注。人们在追溯它的发展历史,在探究它的社会意义……本文将从黑人电影取得成功的艺术魅力入手,谈谈黑人英语的渲染力量在电影的表现力上所起到的独特的美学效果。

一、美国黑人电影的渊源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黑人电影”,是指由黑人制作、编导,并由黑人主演的影片,这类影片从黑人的文化,习惯和心理等诸多层面,来描述黑人真实的生存状态,揭示黑人面临的社会现实。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艰辛历程,期间黑人影人凭借其刚毅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及其特有的艺术禀赋,进行着持续不懈的努力,开创了黑人电影独树一帜的新时代。

黑人电影的早期代表作,当属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默片《汤姆叔叔的小屋》。影片通过对黑人奴隶们艰辛生活的展现,揭露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和丑恶,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从而奠定了黑人电影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

美国黑人电影开始好转的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1939年,在影片《乱世佳人》中饰演黑人保姆的黑人女演员哈蒂·麦克丹尼尔,首次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成为第一位结缘金像的黑人演员。之后,西德尼·波埃特于1963年因在电影《野百合》中的精彩表现,一举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再次显示了黑人演员在电影表演上的天赋和魅力。同时,由他饰演的影片《猜猜谁来参加晚餐》,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黑人影片之一,被列为黑人电影的首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黑人电影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2年,在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两位黑人演员分别荣获了最为重要的最佳男、女主角奖,同时,另一位黑人演员获得了更为重要的奖项——终身成就奖。黑人电影演员所取得的成就,稳固了黑人电影人在电影界的作用和地位,标志着黑人电影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

我们从美国黑人电影由稚嫩到成熟,由边缘到主流的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在种族歧视中生存的黑人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不息的精神追求和不断争取种族平等的奋争前行的步伐,并见证着美国黑人文化地位的变迁。同时,我们也感受到黑人影人对美国黑人电影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丰富而生动的美国黑人英语带给美国黑人影片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美国黑人电影中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美国黑人英语作为一种非标准的语言变体,有它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起源与美国黑奴血泪史及悲惨的生活背景紧密相连。饱尝苦难的黑人为了生存的需求,为了交流的需要,摸索着学习白人的英语,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留存了非洲语言的一些特点,从而逐渐形成美国白人英语与非洲语言相混合的黑人英语。

黑人英语既是一种地域方言,又是一种社会方言。与美国标准英语比较而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不规范特点。然而,黑人英语有其自己的语言系统及规律,这些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源于美国黑人群体以往苦难的备受歧视的社会生活经历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这种真实切身的情感体验,使黑人英语形成其独特的,有别于标准英语的审美特征。近二十年来,展现美国黑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电影层出不穷。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成名的斯派克·李的《她会成功》,摘取了自己的第二座“小金人”黑人演员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训练日》,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幸福来敲门》等,那别具一格的黑人味道的语言在影片不同的交际场景中的运用,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黑人英语的节奏之美、简洁之美、含蓄美的美特征.

三、美国黑人电影中人物语言的美学功能

(一)节奏之美

从黑人英语审美意义来说,它具有节奏之美的特征。黑人英语有着独特的韵律及意义,它在电影中的节奏与其音乐形式也紧密相连。黑人话语和黑人音乐就像切分音的使用,使人会联想到布鲁士音乐。简单质朴富有节奏感的黑人英语,体现出有别于标准英语的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的节奏形态。如,He thinks about her all the time..“You in trouble,” she says,yawning.Deep,deep trouble.Cant rival the dead.For love.Lose every time.(Morrison,Jazz,P15) 这是1927年柯纳·王尔德主演的黑人影片《大爵士乐》中的一段对话,听起来给人一种爵士乐的感觉,具有明快的节奏,其中的某些句子虽然只用简短两个词,却体现出黑人英语的韵律和节奏美感。美国黑人电影《土生子》这部影片,赖特所使用的语言,强悍而有力,同样在语言艺术方面表现出黑人英语粗放有力,富有节奏的特色。

电影中的人物语言或俗或雅,都是创作者独具匠心设计的,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电影艺术对观众的视觉起作用的同时,听觉直接接受着演员饰演角色的语言感染,观众通过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和言谈举止,理解影片中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把自己融化在作品的境界里,得到艺术的享受。黑人电影的人物语言是黑人电影的点睛之笔,其嬉笑怒骂、淋漓尽致,无不散发着黑人英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令观众在鲜活的语言中感受到各种人物形象给予人们心灵的震撼。黑人英语在黑人影片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仅唤醒了美国黑人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更使黑人的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使黑人电影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 简洁之美

简洁是美国黑人英语的又一特色。美国黑人英语的词汇风格简单朴素,通俗易懂。看似简单黑人英语的词语,却蕴涵丰富的意义。这一语言特色源于黑人的的生活习惯和黑人的文化。美国黑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黑人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经常使用重叠词汇:black dark, 表示“我认为”时使用I reckon不使用I think,等,这些表达简洁,含蓄,最少的词汇蕴涵了多层含意。I lay、I Wage,lonesome、depressed这些具有黑人语言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黑人影片中的运用,使影片中人物的语言生动丰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给人一种平易朴实之美。在影片《飘》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白:Mammy:You done had a baby,Miss Scarlett,and you arnt never goin to be.No 18and a half inches again.Never.And there arnt nothing to do about it.奶妈:你生过孩子了,小姐,你永远也不能回到18岁半了!永——远!我——没——有——办——法!这位黑奴奶妈浓浓黑人英语的味道,画面中黑奴奶妈简洁而有力的话语,洋洋得意的神情栩栩如生地传达了人物精彩的银幕形象,给人以自然的美感,激发了观众的情感,获得观众极大的认同。

(三) 含蓄之美

体现黑人英语的另一种美感是其语言含蓄之美,由于黑人挣扎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来自白人各方面的种族歧视和压力,使黑人不能直舒胸意,因此常采取明喻、暗喻或双关语等迂回方式表达其情感。此外在非洲传统语言中,常认为直接表达是粗劣的,不具想象力的。而美国黑人富有个性的、充满智慧的表达则是采取含蓄表达方式。含蓄是电影艺术作品的一项重要审美属性,它不仅可增加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体味深层寓意,而且增强影片感染力和美的艺术效果。

You stole that shoat,didnt.you?No.Sir.I didnt steal it.What is it then?Improving your property,Sir.What?Sixo Plant rye to give the high Piece a better chance.Sixo take and feed the soil give you more crop.Sixo take and feed Sixo give you more work.(Beloved,Toni Morrison,1988).这是影片《宠儿》中黑人奴隶西克索与白人教师的一段对白,从这段对白中我们看到黑奴受到的不公待遇,白人教师把黑人奴隶西克索吃东西当作“偷”,黑人奴隶西克索却非常机智应对白人教师,他幽默地说这是增加了财产,而不是偷。Improve在此不仅表达使身体得到改善之意,也含蓄表达对其财产的添加之意。 property一词具有双关语的作用,既指白人主人的作物财产,同时也指黑人没有自由可言,仅是白人的一项私有财产而已,这不仅仅是对白人英语语言的一种解读,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黑人对美国白人的强烈不满与反抗,从而塑造了一个幽默、机智、勇敢的黑人形象,推进了影片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主题。

美国黑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黑人语言的表达式,美国黑人英语的美学功能在众多美国黑人电影中展示了尤为强劲的生命力,在多元的美国电影中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T.Jazz[M].New York:A Plume Book,1993.

[2] Morrison T.Beloved[M].New York:A Plume Book,1988.

[3] 祝虹.美国黑人问题电影纵横谈[J].当代电影,2013(09).

[4] 郑亚娟.美国黑人群体之英语特点在电影中的展现和解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

[5] 王长楷.美国黑人英语的形成及其特点[J].西南师院学报,1983(04).

[6] 张爱珍.美国黑人英语起源之探析及其主要语言特征[J].现代企业教育,2010(06).

[7] 郭智勇,潘洁.美国黑人英语起源及其历史发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8] 尚玉峰.《紫色》: 从小说到电影[J].影视评论,2007(02).

[作者简介] 彭鸿(1960— ),女,吉林延吉人,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及外国语言学研究。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