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视阈中的微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7日 04:34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张吉琳

[摘要]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双重作用,从电子媒介到数字媒介的发展引起了当代审美文化的重大变化;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微电影成为当代视像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微电影的兴起发展受到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微电影既适应了当代审美与生活同一化的趋势,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特征。微电影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微电影;媒介;审美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3G手机、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网络传媒的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微电影逐渐成为视像艺术的重要艺术形式。2010年下半年以来,《一触即发》《看球记》《66号公路》等微电影,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掀起了微电影热潮,至今微电影依然方兴未艾,微电影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表征。将微电影研究纳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之中,能够为微电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广阔的视角。

一、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与微电影的兴起

“审美文化”的概念最早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中已有涉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成为描述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文化是与特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传媒相联系的具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审美特点的文化。”①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审美文化的发展受惠于特定时代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从口传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以至数字媒介的发展,都影响着审美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审美文化日益与媒介的发展相关联。“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特指概念,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②可以看出,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双重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着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进入当代社会以来,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被以网络、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所超越,数字媒介已成为媒介变革的核心形态。数字媒介引领着时代潮流,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面貌和心理状态,成为当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媒介,进而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发展。数字媒介推动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态和内涵。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以数字电影、动画、FLASH,DV、网络媒体,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微电影正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数字媒体艺术样式。微电影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 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 微电影正是在当代审美文化的数字媒介土壤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艺术样式。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兴形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微电影作为当代视像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宠儿,在当代大众审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借助广告式微电影将消费者的眼球吸引到自己的品牌和商品上,另一方面,由于创作上的便利性,作为草根的大众也可以拿起手中的数字媒体,借助微电影去展示自我,再加上知名影视创作群体的高水准大制作的微电影,一起带来了微电影的发展与兴盛。从早期的广告式微电影到如今的追求艺术表达的电影式微电影,微电影从类型到创作水平都取得了飞速进步,尽管如此,微电影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价值表达过于直白,商业意味过浓、整体艺术水准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二、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微电影

(一)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对微电影的影响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的探讨,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理论的探讨,其中,许宁指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走向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即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③这一观点认为,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中出现了审美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两大趋势。审美的生活化意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审美和非审美的界限消失,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个体化。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生活被提高为审美。当代美学开始冲破以往审美与生活隔离的局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当代艺术大量的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快了艺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会因为网络媒介的传播而走入大众的视野,近两年家庭伦理剧与穿越剧的走红离不开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

作为新兴事物的微电影,之所以成为当下广受关注的艺术形式,也离不开数字媒介的作用,上文中已经指出,微电影是数字媒介发展的产物,而微电影走入大众的视野,也是借助数字媒介的发展。一方面,微电影的主题选择有很大的包容性,家庭亲情伦理,友情、励志、爱情、科幻、商业等诸多主题都可以被创作者纳入作品之中,受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去选择观看;另一方面,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创作对普通大众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自己,微电影让草根也可以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拿起拍摄工具就可以,不需要太严格的美学和技术训练;再者微电影因为其篇幅短小精悍而具有传播的便捷性,借助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可以随时被大众点播和观看,这一点比起大制作的电影来说无疑是具有传播上的优势;从2010年诉诸亲情的《父亲》与青春缅怀电影《老男孩》在网络上走红,到2011年校园励志剧《青春期》的25亿播放量都是最好的例证。微电影这一艺术样式就这样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消弭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实现了生活和审美的同一化。

(二)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娱乐性、感官化对微电影的影响

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元化、娱乐性与感官化的特征,进入当代社会以来,随着经济转型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当代审美观念日益多元化,当代文化的丰富内容为大众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审美选择,向人们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精神世界,大众的审美趣味具有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人们可以接受文学、音乐等传统审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也可以接受娱乐性、休闲性、流行性、快餐化的当代审美文化。前些年网络文学的流行与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不无关系,以往高高在上的文学借助网络的翅膀走向了流行化、快餐化、娱乐化的道路。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实现了媒介的互动,再次带来了网络文学的新发展。又因为当代审美文化具有生活与审美同一化的特征,使得当代审美文化出现了生活化倾向,人们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轻松愉快, 于是感性享受的绝对化、生活的流行化趋势,以至大众审美文化有缩减为纯粹的供消遣娱乐的文化。诸如卡拉OK、MTV、广告、网络游戏等的流行正是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表现。

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也与当代审美文化多元化不无联系。一方面,多元社会提供了微电影创作所需的条件,多元化观点、多样化形式、个性化表达正是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源泉。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人们的生活碎片化日益明显,随着微博、、微电影等的出现,微时代已经到来,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大众没有整块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利用零散的、碎片的时间来消解生活的压力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而微电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当下受众的需求。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符合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微电影播放平台主要是新媒体,如电脑、3G手机等,由于电脑和手机体积较小,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适合在流动状态播放,如在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播放,这就使影片有可能随时随地播放,扩大了受众范围;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接触到网络媒体,对微电影的获取、接收、观看都变得更加容易。通过“微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微电影是碎片化生活方式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产物,符合大众审美心理需求,理应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电影的出现也是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重要表现。当前正处于网络时代,娱乐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追求休闲、渴望娱乐成为当下人们解除压力的最佳方式,微电影适应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通过看“微电影”所能获得的精神启迪与情感愉悦或许并不少于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微电影表达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亲情伦理、奋斗励志、科幻想象、时尚潮流,商业文化,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表达对象,受众在碎片化的审美中通过影像的观看可以获得更多的感官化体验。例如爱奇艺出品的系列微电影《城市映像2012》以美丽、自然、奋斗、幸福、关爱等为关键词,力求探寻城市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洞察社会万象与城市情感故事。《阿布》作为开篇,借助一对父子的故事,探讨了都市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问题,三星Galaxy SIII手机的功能也在影片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片中城市中的父亲与热爱雨林的儿子经过一系列的曲折,消除情感上的隔阂,由于语言无法表达出彼此内心的最真实感受,最终父子两人借助各自的三星Galaxy SIII手机,通过即时无限传输的方式实现了双方所珍视的影像记录的共享,该片通过巧妙的创意,将故事赋予品牌,实现了品牌理念与观众情感的深度沟通。

在以商品广告为主制作的微电影当中,文化的符号化、感官化更加明显,影视明星、商业名人、文化名人成为拍摄的重点,他们作为大众文化的引领者,在微电影广告中通过他们的演绎,商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涵实现了符号化、感官化,这种演绎方式因为其强烈的新奇性和故事性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更佳的传播效果。例如2013年奥迪Q3上市之际推出的微电影《双城记》,由著名导演陈国辉执导,由angelababy和余文乐共同出演,余文乐在片中扮演一个画室主人,他也喜欢坐热气球去飞行,Angelababy则扮演一名暂休假的编辑,在无意间相互关注以及相识之后,Q3成为他们最后的定情信物。 该影片展现了当代都市年轻人追求真实自我,用积极主动的方式重塑潮流的生活态度。将品牌理念与故事内涵紧密结合,并借助明星效应达到品牌传播目的。

三、结 语

微电影是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产物,适应了当代审美与生活同一化的趋势,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特征,如何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推动微电影的发展,加强当代审美文化与微电影之间的互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注释:

① 王建疆:《审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

②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③ 许宁:《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成因》,《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李进书.微电影:媒介文化的新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 吴限.微电影:话语权的改变及其对传统电影的反哺[J].艺术评论,2012(11).

[3]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的四重背景[J].求是学刊,1996(05).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