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产电影民族文化意识的淡漠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6日 00:48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当前的国产电影处在票房节节高升的繁荣时期,电影的总票房一路高歌,迈进了票房的“百亿时代”,但是在盛世电影文化喧嚣发展的背后,显现出来的却是国产电影过度关注商业利益,中国当下的电影面临艺术质量、探索精神和民族文化意识等的淡漠与缺失。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隐藏在电影市场票房繁荣背后存在的隐忧及当下国产电影存在的弊病,进而倡导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在发展国产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产电影;艺术探索;民族文化

随着影院不断刷新的票房数据,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大跨步地跃入了“百亿时代”,中国电影似乎迈入了最繁盛的盛世时期,但是中国电影在迎来“百亿时代”的繁盛的同时,似乎并没有赢得与之相对应的赞赏,相反很多创下高票房的电影却是争议不断,出现不少卖座的国产大片“叫座不叫好”的怪现象,中国电影市场在不断刷新的票房数据和电影创作质量逐年下降的怪圈中挣扎。

一、电影“百亿时代”背后的隐忧

随着中国的电影迈入百亿票房时代,我们似乎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繁荣,但是透过节节攀高的票房数字,我们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现象:动辄票房十几亿的热映电影,却都是饱受争议的作品,比如《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誉之者称其为“中国电影的救世之作”,批之者称其“完全是在愚弄观众”①。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热闹与浮华背后,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对电影艺术真诚的探索和追求,而是充满了对市场利益的欲求。

这样的电影市场潮流,呈现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不正常态势,如果任由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只会起到误导作用。有专家指出:“电影作为大众化的艺术,要在相对恒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其应有的商业和市场潜能,大规模的宣传、商业元素的添加、乃至一定的炒作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其应该含有一定的价值理性和思想内涵。”②然而,当下的中国电影缺少的恰恰是价值理性和思想内涵,很多电影不过是以文化为幌子,为了追求票房想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技巧,不管通过什么形式,只要让观众掏钱买票走进电影院,便大功告成,而观众面对并不如宣传般给力的电影往往是一声叹息。

通过调查发现,当下的观众对国产电影整体的水平和现状并不满意,中国电影还存在很多问题,面对高票房,电影人不能有丝毫乐观与松懈,反倒是在虚假的繁荣下,国产电影艺术创作质量的贫弱更应该引起所有人的关注,市场要良性发展,需要有充沛的后劲作为支撑,当观众厌倦了银幕上的虚假、拼凑、视觉奇观等场面,那离观众抛弃国产电影就不远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批判不是为了宣泄或指责,而是希望在批判之后能够引起人们的警醒与反思,不只顾眼前利益,做有责任、有担当的电影人,更好地建设中国电影。

二、当下国产电影存在的弊病

当下的中国电影存在着三大弊病:很多影片缺乏文化内涵,创作者不在影片内容、情节上下工夫,反倒热衷于商业宣传炒作;电影人真诚、热忱的职业精神的缺乏,注重追逐名利,关注商业利益;当前电影银幕上无厘头、低俗化与宣教式影片太多。当下中国的电影文化现状并不乐观,主旋律的电影创作渐弱,商业宣传炒作手段喧嚣迭起,剧情拼凑乱编现象普遍,影片模式雷同抄袭模仿成风,创新性缺乏,单纯追逐商业利益。

面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现状,专家学者们也不无忧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说:“不论电影还是艺术文化产品的认识却越来越被市场所挤压,艺术精神减弱,文化意识淡漠的问题日渐凸显。中国电影作为市场产品意识日渐明确,但忽略文化产品内涵,生产急功近利、档期争相予夺、娱乐愚乐盛行、山寨作品风行、调侃经典恶习等等显见的事实都在侵扰着艺术创作观念。市场呈现是档期明确扎堆盈利、类型单一却仿效成风、注重大众风习却忽略内涵丰富、一味娱乐至上却无视精神滋养。”③

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指出,电影贺岁化显示了中国的“娱乐文化”正暗中走向“傻乐文化”。一方面,大型资本融入电影市场,形成了贺岁电影的空前繁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想象性遗忘”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影贺岁化也凸显出中国“知识大众”反思性和批判性品格的整体丧失。④

从电影传播的角度来看,票房无疑是检验影片是否受欢迎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并不是检验一部影片艺术成就优劣的标准。如果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看,票房只能是一个参照系,并不是票房不高的影片,艺术成就就不高,“叫好不叫座”的电影比比皆是,如果票房很高的电影,起码说明了它在某一层面上契合了观众的欣赏心理,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可能并不突出。所以导演作为一个艺术创造者,绝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电影制片商,诚然导演应该尊重市场逻辑、商业规律,但他更应该尊重艺术创造规律,应该有起码的艺术诚意、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意识,这样才能创作出高水准的艺术作品。电影创作者如果在影片的创作中一味趋从迎合大众趣味,放大大众文化的某些负面元素,如消遣性、娱乐性、低俗性等,把观众获得感官上的愉悦与满足,从中获取票房利润作为追求目标,最终作为本应是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艺术创作活动和审美活动的电影,将不可避免地沦为商品,而丧失了其艺术性和精神性价值。

三、国产电影应挖掘民族文化的内蕴

电影的魅力在于其娱乐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特质,通过对于或者是虚幻世界的逼真表现,或者是准确把握当下社会的流行话题,富有艺术与创意地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提炼和放大,使之既有满足大众感官愉悦的娱乐宣泄功能,同时也能满足大众文化心理需求,而电影利用这种与当代观众的对话方式,恰恰能够在表层的故事之外,潜移默化中传达出更深沉的对现实人生的关怀、更深刻的对现实的观照和更深远的理想情怀和文化内涵。

中国电影应该在本土化道路上进行更多的探索,通过对本土文化的表达与传承,进而表达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因为电影与生俱来的商业化特质,对于全世界的电影来说,电影的商业化都是注定的命运。但是,在商业市场的冲击下,中国电影应如何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在全球化语境下,是选择国际化路线还是结合民族文化选择本土化道路,应根据我国的电影市场总体分析做出认真而慎重的抉择。中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潜在电影市场,甚至全世界都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潜力的巨大,但是如何开垦这片尚未被充分挖掘的、最为肥沃的电影土壤,是当下的中国电影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盲目的以商业利益为最高目标,占领市场,这种方式注定是短命的开发电影市场的方式,要相信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有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电影制作方式,时间终究会给出答案。在当前世界电影的总体发展形势下,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本土化的关注,注意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特色和精髓部分,使之在电影中发扬与传承,也算是中国电影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喧嚣的盛景背后电影人应该尽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否则,中国电影只能沦为以某种特色性影片为生的处境,而日益走向发展道路的狭窄。

面对当下的电影创作现状,中国电影人应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电影,摒弃对名利的追逐之心,真诚、专业、敬业的拍摄贴近观众、贴近现实的作品,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理念,而不是远离观众的空中楼阁;不应一味模仿西方电影,而应挖掘中国的文化特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电影艺术家要敢于担当,以人文的原创性为内核,着力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神韵和风骨,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享有独立的民族话语权,并以民族文化的尊严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⑤

随着文化的全球化,电影在未来的国际文化市场上,已经日益成为国家参与软实力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展示民族文化实力的平台,也是宣扬传统文化、增强大众民族文化意识的途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手段,不应仅是博观众一笑的娱乐工具,也不应仅仅满足某些导演的个人喜好与倾向,它更应承担起自身所应承担的文化责任。因此,国产电影在追求商业利润与价值的同时,既要走在前沿,担负起引领大众文化思潮的责任,更要一马当先,承担起对主流文化价值传承的义务,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物,不能单纯从个人审美取向出发拍摄作品,一定要关注观众的文化与心理需求,不能因对商业利润的追逐而忘记思想内涵与文化品格。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指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状况是不正常的,太浮躁。”他一再强调:“中国电影的第一要义是精神。电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达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意识和民族灵魂的内涵深邃的文化。”⑥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其最高境界应该是让观者精神上获得感召,心灵上得到慰藉,生理上得到愉悦。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生理刺激过度,精神内涵苍白,艺术精神减弱,民族文化意识淡漠。国产电影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对艺术精神的探索,着力弘扬民族文化、思想深度、文化内涵与艺术品质,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包括对当下社会现实人生的关怀与人文情怀的展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寻找到中国电影的出路。

面对喧嚣与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与走向,是值得当下所有电影创作者思考的问题。中国电影要想拓宽发展之路,在取材上不论是对久远的历史故事的讲述,还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始终不变的应该是电影的艺术探索精神,以及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我们相信通过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电影终将会以真诚的创作态度、执著的艺术追求、有担当的历史文化责任感,把人文关怀和真诚的艺术创作相结合,给大众以更多审美的享受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层思考,让中国的民族文化在电影中传承与发扬光大。

注释:

①②③⑥ 高源:《争议大片:公众心中的国产电影调查》,《人民论坛》,2011年第4期。

④ 周志强:《电影贺岁化与傻乐时代的文化消费》,《东方早报》,2013年1月25日。

⑤ 汪承贤:《著名导演李前宽: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太浮躁》,《南国都市报》,2009年2月23日。

[参考文献]

[1] 高源.争议大片:公众心中的国产电影调查[J].人民论坛,2011(04).

[2] 饶曙光.中国电影:奋力突围 砥砺前行[N].人民日报,2013-01-04.

[3] 施晨露.电影市场靠忽悠赢不了观众 票房呼唤内生性发展[N].解放日报,2012-12-27.

[4] 高路,周陶然.中国电影的2012:应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N].中国文化报,2012-12-06.

[5] 刘茜.国产电影:在应对好莱坞冲击中成长[N].中国文化报,2012-10-18.

[6] 周志强.电影贺岁化与傻乐时代的文化消费[N].东方早报,2013-01-25.

[7] 汪承贤.著名导演李前宽: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太浮躁[N].南国都市报,2009-02-23.

[作者简介] 宋红岩(1976—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传媒与文化产业。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