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影片《车轮不息》和《险峰》为例,来揭示这种电影形式所诞生的体育文化叙事,着重于描述其表现形式与生成手法,电影这一随着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使我们的审美行为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体育电影审美认同的发展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试结合相关影片和当前社会环境与学校教学情况,论证这种新形式下的体育美学所具有的审美认同及其重要传播价值。
[关键词] 文化叙事;表现形式;审美认同;传播价值
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和数字技术使人类进入了多信息、快节奏的新传媒时代,电影这一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第七门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无论从拍摄手段还是消费方式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而体育电影美学价值的建立与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体育电影中的审美认同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体育电影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想在体育文化叙事中分析审美的功能就应当结合电影美学,在体育电影中渗透美学艺术。电影美学是研究用过电影这种艺术形态表达出来的人类审美行为和审美意识的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电影美学有着其独特的美学问题,比如电影的艺术本性问题、电影感和电影美感的问题、不同电影观念的美学意义问题,等,不胜枚举。2012年9月19日,世界著名自行车展INTER BIKE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开幕。当日,堪称自行车电影史上最大投资的电影Where the trail ends(中译名:《车轮不息》)亦在当地一家影院举办了首映礼。这是一部有关极限自行车手探索世界un-ridden地形的体育纪录片,它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愉悦的体育美学体验,同时也不禁令人回想起2007年那部展现高山极限滑雪运动的体育纪录片steep(中译名:险峰),二者共同召唤起人们对于体育纪录片中文化叙事下的审美认同和体悟流连。
一、体育审美认同
美的体验是人类共享的精神感受,这不仅体现在情爱婚恋等具体的表象上,也体现在竞技项目的体验上,胡小明教授认为:“体育美学是探讨人在体育领域内如何进行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①当然,体育美学不单是某种学科门类,还是重新认识体育运动、发现体育之美的思维方法。那么,在《车轮不息》和《险峰》中,美的形式和审美认同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呢?
“人体美”是体育美学的首要表现形式。“形体美是指人体健康、均称、协调、充满活力的身体,才能充分将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出来。”②运动者健美的体形是体育美学中给人最为直接的印象。比如在极限山地车或极限滑雪运动中,我们能看见运动者装备齐全地攀登上山巅的矫健身影,而当运动者在空中自由翻越甚至做出一些花式动作时,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体的柔韧美与坚毅美的协调统一,他们都浑身散发着如朝阳般的活力。
动作美依托于形体,是指人的形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动态美感,它是体育美学中比较独特的一种美,因为动作美表现的是运动者瞬间凝结的美,捕捉到的是“零度时间”的美。比如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希腊雕刻家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刻画的就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投掷铁饼过程中最具表现力的刹那,饱含了运动中的激情,燃烧着生命的熊熊火焰。《车轮不息》中的镜头多次对准运动者骑车跳离山峰于空中或是空翻或是旋转,让人在震惊自行车还可以这样骑的同时,还享受到体育的无比壮美。《险峰》也多次刻画了运动者踏着滑雪板从数千尺高的雪峰上呼啸直下,身后激起了飞溅的雪花,时而如蜿蜒的长蛇,时而如离弦的箭矢,令人陶醉于运动者与大自然合奏的英雄交响曲。如果说形体美和动作美是人体美一静一动的内容的话,那么姿态美则是指运动者的形体与动作相互配合而显现出来的外部姿态,具有造型的特征。姿态美常有这样一些表现:对比、对称、比例等。为什么残臂的维纳斯看上去永远那么美?主要是因为她在造型上符合黄金分割比。在体育运动中也是如此,比如在极限滑雪中,滑雪板就是对称的,而滑雪者的身体则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与比例才能确保不会摔倒。
除了以上谈及的人体美之外,体育纪录片中还有更深层次的美:人格美和人文美。一般体育运动中都蕴涵着人格美,它既来源于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自我突破,从而表现出顽强、勇敢之美;也来自于人在体育运动中与他人达成心的沟通,从而表现出坦诚、协作之美。在《车轮不息》中半年没有骑车的Robbie在尝试一条全新的险要路线时摔伤了腿,可“没多久,他又以100%的热情扛车上到山顶,骑同一条路线”,最后他成功了!在欢庆Robbie的胜利时,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他勇于冒险、永不言弃的坚强品格。而Robbie受伤后其他队友的关怀也令人看到了体育运动中熠熠发光的人性美。
很多优秀的体育纪录片并非停留在对生活真实的简单记录,而是追求实现人文美。人文美是指电影镜头注视下的事物背后透露出来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车轮不息》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影片中探寻un-ridden地形有两处在新疆吐鲁番和珠峰下的尼泊尔小村庄。关于吐鲁番,导演以当地导游何文进的介绍切入,它是一个火焰山,接着镜头逐渐经过抱着小孩的妇女、抽着烟斗的老头、较熙攘的市集、满目的自行车,“中国是个自行车王国”。通过这些简短的镜头,吐鲁番的燥热、落后等人文景致扑面而来。而在讲到尼泊尔时,不仅通过连续的镜头变换展示了当地的宗教迷信、毗邻西藏等人文景观,还特别设计了当地儿童争抢着骑探险者的自行车玩耍的场景,表现出儿童对于未知的探求欲望,而这与探险者的内心追求是相一致的。应当说,正是人文美将体育运动的美与社会乃至人类共同的命运相连接起来,从而深化了体育美学的内涵。
二、审美认同在竞技体育电影中的生成与体现
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克布认为“电影艺术要求把两组截然不同的元素成功地结合在一起:(1)制作影片的技术元素(摄影机、照明、录音和剪辑);(2)把工艺变成艺术的美学元素。”③以上已论及体育纪录片的美学表现形式,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究体育纪录片的技术元素,即它的体育美学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电影语言和元素生成的。
在马尔塞看来,“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④,画面所包含的特征有运动、色彩、立体感等;同时,画面也是美学的决定性因素,比如景别的不同、镜头的推拉运动、慢镜头、加速镜头等都会对电影的美感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表现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中,极为常见的画面便是各种镜头的连续切换。不管是《车轮不息》还是《滑雪》,精彩的部分总是运动者从高处俯冲而来,并伴随着空中的花式动作,而导演的表现手法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多机位镜头的快速切换:先是后机位捕捉运动者出发后的迅疾之美;接着前机位以较低的角度表现运动者扑面而来的勇气与坚毅的意志;然后以长镜头从侧面展示运动者如精灵在陡峭的坡地跳跃不已,而溅起的尘土或白雪则宛如盘旋的云朵;接下来又用近身的慢镜头显示自行车或滑雪板的起、转、跳等动作要领以彰显体育的技术之美;当然,间或还有安装在自行车上的摇动镜头,跟着运动者的节奏同步摇晃,从中体现出惊险、真切的美。影片中的这种镜头的切换或说剪辑所呈现的正是其“独特的”节拍与节奏,并将之与极限运动本身内在的节奏相契合。总而言之,缺少或淡化故事情节的体育纪录片对画面运用的要求更高,每一个镜头的使用都意在传达给观众最多的美感。
声音是另一重要的电影语言。“今天,当电影艺术仍在不断新增其技巧时,在影片中对声音的运用正变得愈来愈重要,声音在影片中作用之大是无法估量的。”电影声音包含了对白、配音,而配音又主要有解说、音响效果、音乐等。在体育纪录片较少有人物的对白,配音相对占有绝对的地位。解说的篇幅毫无疑问最大。《车轮不息》和《险峰》都是一个画外音在娓娓诉说运动者探索和追寻的历程,当然,目的并不在于描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渲染对画面的感受与领悟。比如《险峰》的开始便是两名滑雪者在艰难地向雪山高处攀爬,很多观众不禁会想这么费力的滑雪有什么意思呢?接着解说词出来了:“约翰·缪尔说得很对,他说‘到山里去吧,去感受它们给你传递的信息,他的意思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你会感受到很多、得到很多,我们在山上时,的确会有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们感到强大,而且的确可以把这些带到生活里去。”通过解说,既解答了观众的疑问,更升华了极限滑雪的意义,让人体会到极限滑雪的崇高与壮美。
在运动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比如运动者做准备工作时,只有山峰上大风呼啸的声音,而一旦出发后,鼓点般的音响便持续响起,并随着动作的难易时轻时重、忽快忽慢,加强了身临其境的真实美,让人享受着运动的快乐。相比《险峰》,《车轮不息》更胜一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15首脍炙人口的音乐,如Dusted的“Property Lines”(完美路线)、Wolf Parade的“Cloud Shadow on the mountain”(山中云影)等,这些音乐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美感的表现,正如波克布认为的,电影音乐的运用主要有“造成一种地点感”“制造或烘托速度的运动”“确定、维持和改变情调”⑤的效果。
三、文化叙事下体育美学的传播价值
美,是人类感性的释放,是无功利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体育运动所绽放之美亦是如此。通过体育纪录片传递的体育美学无论是对于当下全民关于体育运动的认识还是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传播价值。
首先,作为一种展现体育运动的新影像形式,体育纪录片尤其是像《车轮不息》和《险峰》这类极限运动的纪录片的现场感、实地感、技术感特别强烈,不但让观众仿如观摩了一场好莱坞大片,感受到新鲜、奇特的视觉震撼,享受到无与伦比的视觉快感;而且它绝不同于故事片和现场直播,将人、运动、自然三者完美交融,给人前所未有的美的体验,让人在感慨自然之壮丽与雄伟时,也在赞叹人类自身的勇气与力量,并不由得对体育运动心生敬畏与向往之情。
其次,体育纪录片中的美不是单纯的竞技美,而是无关乎胜负、超脱功利观念的美。《车轮不息》和《险峰》就像渐次展开的画,有着小桥流水般的各地人文景观,有着怪石嶙峋般的险要地形,有着飞流直下般的运动景象,有着一马平川般的远景俯拍。真正的美如月光泻地般纯粹,体育纪录片中传播的正是这种美,并且自觉地将纯粹美作为表现对象。对于体育运动而言同样如此,竞技结果不是最终目的。
另外,体育美学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已开始运用,即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懂得一些运动技能,而且运用体育美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体育观,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能够主动地发现美、创造美。作为一种新的影像接受方式,体育纪录片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容易激起青年学生对于体育美学认知的热情,推动我国美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注释:
① 胡小明:《体育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 张珺:《体育美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科技信息》2009年第5期。
③⑤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伍菡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第103-104页。
④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作者简介] 程芬(1981— ),女,湖北武汉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