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后现代性电影探索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6日 06:20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侵入世界各国,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我国内地某些电影作品已经凸显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姜文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代表,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等方面都充斥着十分鲜明的后现代色彩,就像在自己作品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对姜文电影作品中的后现代特点分析,进而解读其作品浓郁的个人风格。

[关键词]后现代性;姜文;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个人风格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课题“动画专业教学素材库建设”(项目编号:S1206);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本土视觉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S130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通常是以戏谑、玩笑、复制、拼贴以及超现实主观意象的个性化表达来作为其特征,并且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较广的影响。姜文作为新时期中国导演新生代群体的代表,因此也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从叙事手段再到镜头语言,都彰显出明显的后现代色彩,就像是刻在作品上的标签。

一、姜文电影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一)碎片式拼贴叙事

借助碎片式的拼贴叙事,是姜文电影创作中极为明显的叙事特征,这种叙事方法首先会割断了故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将原本具有的流畅性、逻辑性遭到彻底破坏。其次,使过去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叙事片段拼凑在一起,以碎片的形式来展现,进而增强人物角色或者事件的偶然性与破碎感。这种叙事模式不但能够方便了观众直接进入到电影作品中与创作者、人物角色的思想相互沟通,并且也能够让电影展现出一种无限自我消解的状态,让观众失去对整部电影的感知,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化”审美感悟。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算得上是一部典型的碎片电影,它的时间线是1976年春,1976年夏,1976年秋以及1958年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叙述了四个故事。通过这样穿插的部分能够让电影框架显得变化多端,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悬念与曲折,避免了纯粹的单一线性叙事的苍白,并且这种偶然、变化、荒诞的手法也让后现代色彩愈发浓郁。

(二)梦幻的视觉语言

纯粹而鲜明的饱和度极强的色彩,是姜文电影中受人瞩目的特点之一,他习惯于对色彩调度大幅度掌握,充斥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情绪。他借助色彩来奠定整部作品的基调,烘托出一种主观化的气息,让电影的艺术风格凸显出来。

姜文创作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头的独白是“那时候好像永远都是夏天,太阳总是一有空就出来陪伴我们,那时候的阳光充足,耀眼,使人们眼前阵阵发黑。”这样的开头拉人们进入到一种炎热的夏天氛围中,而电影画面中的色彩也随着这样的感受而出现的,整个影片贯穿着橘色,这种过于耀眼的暖色调会让每个人看了电影感觉置身其中,色彩像是阳光,也像是泛黄的回忆。红色和绿色是主人公马小军和他其他大院小伙伴最熟悉的色彩,意味着根基、传统、父辈,是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标志。导演为了满足整个电影色彩需求,还专门将“飞机”“烟囱”等物体染成了黄色,进而实现了自己追求的色彩。在故事结尾,电影画面变成了黑白色调,这与小时候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鲜明对比,代表着青春的逝去,人们无奈地长大,而成人们的世界所代表的单调感也展现出来。相似的处理形式在电影《蜘蛛女之吻》中也曾经出现,在这部电影作品中,出现的黑白色调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抽象、不真实的幻觉,具有象征性的。但是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具有的黑白色调也是代表着不真实的世界,这里选用了黑白胶片,能够让电影尾声片段脱离了整个叙事层面,达到了象征与哲学升华的意境。

(三)不确定的表现风格

目前后现代主义特征体现出“因为深度的消解,一切都走向了边缘化,走向了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反本质、反中心、反理性的艺术创作思维,构成的不确定性的独特审美风格成为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具象表达。

这种不确定性能够在姜文作品中具有明显体现,以电影《鬼子来了》为例,导演选用了消解中心、拼贴等手法,而这样的手法使电影离散于不同层面 。纵观整个影片,难以看到传统影视作品中的大人物,而老百姓们也难以展现出完美的性格与品质,反而显得过于迂腐、懦弱、自私,因此也就难以与残忍的日本鬼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传统抗战题材电影相比,这部作品显得模糊与不确定,尽管抗战电影主要是表现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却被老百姓身上的诸多陋习所消解,因此显得模糊不定。“从电影一开始,这种意义具有的不确定性就早已确立,‘我作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化身,是处在一种压抑、黑暗、不确定的模糊状态与氛围中,让老百姓难以确定了‘我是谁。事实上,‘我代表着每个人,并且谁也不是,其实‘我是虚无的,而电影中马大三的死终究会因为‘我的缺失而失去了社会与历史方面的伟大意义。”

(四)荒诞派的黑色幽默效果

电影《让子弹飞》是姜文的第四部电影,其镜头切换利落,情节推进节奏快,黑色幽默凸显出讽刺效果,显现出商业元素与文艺风格。其中“六子剖腹”的情节给予观众深刻的印象。六子死后,张麻子、师爷与其他几个弟兄轮着在镜头前面对六子说话,有种荒诞的黑色幽默。之后镜头转过来,竟然是一个木头做成的“六”的手势的墓碑,并且被人们涂上了耀眼的黄色,就像是一个后现代主义作品。除了六子死去,葛优所扮演的师爷的死也凸显出浓郁的黑色幽默意味。电影中师爷死得很惨,是被地雷炸没了半截身子,而在一堆银子中依旧想要对张麻子道歉,说自己有两件事骗了张麻子,然后纠结了许久先说第一件事还是第二件事,但是哪件事都没有说就死去了。经过这种特殊处理的幽默效果可以让观众忍俊不禁笑出来,但是也为这个搞笑的师爷的离世而感到遗憾。

总之,这就是姜文风格的电影,人们无法长时间去感受同一种情绪,只有继续跟着下一段故事情节所创造的氛围去悲伤、喜悦,才是真正地理解了他的黑色幽默作品。

二、对姜文电影的文化思考

(一)姜文电影的后现代症候

对于“后现代”一词的理解,学术界向来众说纷纭,其中这种文化思潮产生于西方的现代文化中,是后工业化语境中逐渐变迁的“文化产物”。就像在霍克海默与阿尔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的那样:“从进步思想最为广泛的意义来看,所有启蒙思想的目的都是在于要帮助人们去脱离恐惧,成为主人。但是会完全受到启蒙世界影响,进而充斥着巨大的不幸。”“后现代”文化凸显的特征就是对于事物终极价值的绝对否定,敢于坚持放弃对终极意义的追问。例如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对于“回忆”的追溯,这让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怎样都合理”的描述。主人公马小军与刘忆苦的生日是8月23日,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下,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飞奔向“老墨”,在那里开始欢乐的聚餐。而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米兰被马小军戏弄之后拍着他脑袋开玩笑突然被马小军拒绝,马小军开始蛮横地较劲,而看到这样场景的刘忆苦上前为米兰论理,这时候却被马小军狠狠揍了一顿。这时候电影情节可谓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独白中的“我”站出来,开始陈述这场事件。也许故事发展并不像是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姜文在影片中拒绝作出评判,对于历史的真相、 生活的本质、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持一种相对的态度与价值观。再比如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这个角色,能够凸显出不确定元素,她到底是疯了还是没有疯?到底是不是因为失去了爱人而这么癫狂?那个出现的小房子是疯妈给儿子盖的吗?最后水中漂浮的衣服能不能证明她死了?梁老师已经被证明了是清白的,那为什么还要在拱门上选择上吊而死?姜文在电影创作中不断渗透一些具有隐晦象征的符号,但是却放弃了对终极意义与价值的追寻与探求。

另外,这种后现代文化特征还展现在雅俗共赏的融通性方面,在后现代思想中,雅俗是能够相互打破界限的,例如电影《让子弹飞》就恰恰能够刻意抹杀精英和大众、 庄严和粗鄙精神。这部经典之作就像姜文说过的,“站着就将钱挣了”,它借着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东风”,虚构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历史。影片的社会背景是“民国” 时期,但是却与我们书中看到的不一样,是一个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时代,所有的公平、正义、和谐都是依靠那几个“土匪”来维持。姜文设定的电影风格偏向于好莱坞的“西部片”,且充斥着浓郁的商业元素,可以说雅俗的文化鸿沟被姜文轻易地填平了。

(二)姜文电影的后新时期趋向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关于“后新时期”的大讨论,想要去归纳总结出当代文化呈现的新变化,而最后总结出来的变化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去被大众传媒所支配,借助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以多元话语架构为全新的文化时代”,这种新趋向“彻底结束了传统启蒙话语中的权威性”。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够反映出以姜文为首的一代人想要主观进入到历史发展中,成为当时话语主体的强烈渴求。因为在当时社会中,他们是被人们忽视的一代,在大人不在的时候才能“猴子称大王”的。例如电影中马小军与父亲、 母亲以及公安人员的桥段中,马小军这代人对于上一辈的权力的压迫显得唯唯诺诺、 噤若寒蝉,而他在到别人家之后,显然以主人自居的姿态也是模仿了长辈们的心态。事实上,以姜文为首的第六代导演,他们从某个角度来说,就像是一个“历史的缺席者”抑或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导演没有几部能够叙说历史的作品,基本都是呈现出主观化的诉说,可谓是一部个人野史和个体心灵史的作品,而这样的充斥“多元话语”的创作却是一种物质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结语

姜文导演的作品在如今中国影坛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首先就要归结于他作品中颇具后现代性的特质,这种后现代意味的表现与尝试是具有一定先锋性的。而在电影审美方面,这种特质凸显出姜文作品中的艺术性,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人生体验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对人性的思考投射到作品之中,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参考文献]

[1] 姜文.姜文:它是我心中的太阳[J].大众电影,2007(18).

[2] 孙冉.姜文:我不想与他人为伍[J].中国新闻周刊,2007(31).

[3] 丁忠伟.存在与虚无:浅析姜文电影中的生命意识[J].电影文学,2011(20).

[4] 李尔葳.汉子姜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5] 廖松,袁智忠.狂欢式影像表达与冲突后的审视——谈姜文电影精神内涵的建构[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3).

[6] 寇才军.从“精神分析”到“英雄牌”痒痒挠——姜文“后革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作者简介] 武立杰(1961—),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动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前期美术设计。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