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狗镇》的思想与艺术性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6日 06:50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 本文以《狗镇》这部电影的内容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这部电影所体现的思想蕴涵以及艺术特征。《狗镇》思想蕴涵涉及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的思考,强调人性的邪恶,关于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的反思与批判,反思道德的作恶、“傲慢”的代价等。而《狗镇》的艺术特征包括虚拟性情境,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阴暗、悲凉的叙述语调等。本文从其电影的思想深邃性和艺术特征展开分析,充分展示电影的荒诞性,给中国电影创作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狗镇》;人性;民主;人权;道德;艺术特征

与西方好莱坞视觉大片相比,电影《狗镇》的内容谈不上精彩,甚至可以说难看至极。因此,观看电影《狗镇》需要极好的耐性。多数人会因为其灰色的色调、沉闷的叙述风格而昏昏欲睡,但强忍烦躁、焦虑的心态后,3个小时的电影,还是会让人很有意外的收获,甚至是一种心灵的冲击与震撼。

一、《狗镇》的思想蕴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作品并没有明确的思想价值内涵和具体指向。或者类似新批评的理念,它具有复杂含混的意义。[1]从电影的思想上来看这部电影内涵极为繁复。时长3小时的电影看似情节简单,却涉及思想、人性、道德、民主、法制等多个方面,透露出社会许多潜藏的弊端。但整部电影并没有核心的主旨和主导思想。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部特殊的电影。

(一)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的思考,强调人性的邪恶

《狗镇》中,格蕾丝一开始逃到小镇,在汤姆的帮助下,居民们集会投票,让她留下来。格蕾丝通过各种义务劳动,尽管是不必要的劳务,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狗镇的人对她充满好奇,出于一种善意,接受她的服务。汤姆在与格蕾丝的相处中,看似萌生了爱情,一切都往好处发展,也显示了人性善的一面。然而黑社会诬告格蕾丝抢劫银行,让狗镇居民感受到了威胁,自认为善良的道德的危险、居住平衡状态被打破的危险。他们心态失衡,决定增加格蕾丝的劳动量、增加工时、减薪等以抵消这种危险感。格蕾丝处境日益艰难,渐成了小镇居民的奴隶。生理遭受折磨,被男性居民轻慢,村民恰克因为寂寞借机强奸她,压迫日甚,她企图逃离小镇,结果被司机强奸,被运回小镇,白天戴上项圈劳动,晚上被男性居民强暴,被小孩污蔑、妇女轻慢,像狗一样活着。最后汤姆也因为其他人都强奸过格蕾丝,感觉有种不平衡,竟然也试图强暴她,不遂,进而告密黑社会,汤姆撕下了伪善的面具。小镇的人们就这样彻底暴露了人性的伪善、冷漠、残忍、自私。

电影将人性的黑暗、丑陋、邪恶的一面暴露无遗。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性本恶”。人一旦撕下道德的伪装,欲望、暴力毁灭冲动就爆发了。所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对人性恶的大胆的揭露、批判和反思。

(二)关于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的反思与批判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狗镇》中,格蕾丝像一个降落凡间的天使,由于看不惯作为黑社会老大的父亲的穷凶极恶、胡作非为,而离家出走。我们可以把她当作是民主、平等、友爱、和平的象征。他父亲则是专制、等级、强权、暴力的象征。她离家出走,不是因为父亲不爱她,而是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父亲格格不入。格蕾丝之所以一再忍受命运的折磨,我们揣测:一是她的悲惨命运为父亲的无恶不作而赎罪;二是她始终没有放弃对人性美好的憧憬,意图通过自己的忍辱负重来改变狗镇人们的向恶之心,从而让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判断与现实吻合。她试图在狗镇重建、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如鱼得水,可以骄傲地返回去,告诉她父亲:民主、自由才是正道,专制强权是错的。可惜的是,狗镇的人们并没有成全她,在摧残她的肉体时,也摧毁了她的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许她还想继续强忍下去,拒不投靠强权,为自己幼稚而天真的价值观付出肉体、精神甚至生命的代价,但在可耻的告密爆发后,她终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结束自己的错误。当她父亲建议杀死一只狗以警示小镇居民们,她却非常坚决地表示要杀人,杀完所有人,“如果世界上缺了任何一个小镇会更好的话,那就是这个小镇”。

也许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还有批判资本主义民主、人权等虚伪的意识形态因素,有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反资本社会的深意。

(三)反思道德的作恶,“傲慢”的代价

文学创作的价值很重要一方面就是人文道德方面的诉求,即是高尚道德品格的建构。正如孙犁所说:“文学艺术,应该发扬其高级,摒弃其低级,文以载道,给人以高尚的熏陶,创造英雄人物,扬厉高尚情操,是文学艺术的理所当然的职责”[2]。中国儒家文论孔子《论语》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诗文内在和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和谐;最后形成儒家文论强大的诗乐教化说、文艺载道说;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强调文艺的思想性、意识形态性。西方文学也涉及作品的思想性、道德批评。如名作《傲慢与偏见》涉及贵族绅士淑女的婚恋道德,两个所处不同阶级的婚恋中,“道德”的契合成为他们在一起的纽带,体现出所谓的道德至上观点。又如《复活》批评基督徒的伪善道德至上主义,“撕下了一切的假面具”,批判“精神基督教徒”的伪善面具以及当时的教会及其法院。[3]

《狗镇》里道德傲慢批评可谓沿袭了西方文学的这种传统。影片中格蕾丝与父亲关于“傲慢”的讨论让观众印象深刻。格蕾丝指责父亲傲慢,因其剥夺上帝赋予的权利,从事罪恶活动;而父亲指责格蕾丝的傲慢,因其同情、原谅普通人的丑恶行为:“你有这种成见,觉得没有人可以取得你一样高的道德水平。所以你为他们脱罪。我想象不出比这更傲慢的了。”“你用来原谅他人的借口,是你永远也不会用来原谅你自己的。”“你必须保持自己的标准,也应当对他人保持标准。”西方的道德问题的根源是商品经济。人们对物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衍变成金钱的奴隶,从而引发多种社会问题,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他人即地狱”。在急于追求物质的狂热中,表面的平等、自由等所要求的道德成为伪装,底下却是赤裸裸的金钱罪恶。[4]从剧中格蕾丝的身上可以看出,她所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待遇是不平等的,根源于人们的自私、道德的罪恶,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所处社会的道德问题。

在观众看来,《狗镇》里格蕾丝作为一个追求道德完美的人,颇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她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和普通人,以为自己有资格原谅别人犯下的错误,于是她自以为站在真理、道德、正义的位置上,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改造人心,改造社会,结果她毁掉了一个小镇,毁掉了自己的所谓的善良的初衷、善良的本性。这种道德至上,自以为是,古今中外不乏其人。也许是所谓的社会精英、知识分子、道德家们的讽喻吧。自以为道德救人,结果以道德杀人。

二、《狗镇》的艺术特征

(一)虚拟性情境

文学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虚拟性,即通过假定性情境来叙事,折射社会人生。布莱希特提出间离化戏剧理论,“间离化效果就是一种使所要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事物带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引人寻求解释、不是想当然的和不简单自然的特点。这种效果的目的是使观众能够从社会角度做出正确的批判”,用“陌生化”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5]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也强调文学的陌生化,指的是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具体如陌生化的语言及叙述的跳动等。[6]众多西方文学作品通过虚拟的世界、情境、虚拟的人物形象实现对社会人生的曲折反映与批评,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塑造的大甲壳虫意象就是如此。

电影《狗镇》充分利用陌生化、间离化手段,将文学假定性情境特征发挥到极致。电影将场景缩减到只剩一个地板,几条白线,零星道具,甚至连门窗都是透明虚拟的。简陋至极的背景,寒酸的道具,让人怀疑制作的成本和质量。但这样的作品拍摄、制作显然是导演故意为之,极度的虚假,反而让人更关注它内涵的极度真实。艺术的形式与思想性达到了一种奇妙的耦合。

(二)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

文学的象征是一种手法也是一种文学类型。所谓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7]所谓象征手法其具体内涵为:象征往往通过具体意象来实现、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等超自然的理念世界。意象可以是人物、动物,可以是景物抑或其他物象、场景等。象征手法的应用,往往使得作品内涵朦胧、晦涩、费解。

“狗镇”的名称充满象征意味。“狗镇”的名称也许有多重意味:一是小镇最后惟一存活的居民就是一只狗,也就是电影开始就出现的那只狗。惟一的居民,狗的镇,即狗镇。二是狗镇的居民们,凶恶、冷漠、残忍、自私,像畜生一般,甚至畜生不如。所以,这是一座像狗一样的人之居住的镇。三是主人公格蕾丝在狗镇中戴着项圈劳役,被凌辱,像狗一样活着,她就是一只狗。电影在小镇里叙述关于她由人变狗的生活经历,因此叫狗镇。四是狗镇也许不仅是一个小镇,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工业化社会的象征。电影应该是20世纪早期社会的折射,当时西方社会,多次经济危机,人性异化,宗教道德调节功能失效,人的精神信仰不再,如尼采所言是上帝死了的时代,整个西方社会人性荒芜,狗镇就是对这种社会形态的精神象征和嘲讽。

(三)阴暗、悲凉的叙述语调

在西方艺术史上,风格学理论是指“作品为本位”为研究视角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体现当时的时代发展和历史潮流。[8]风格自然包括叙事风格,如叙事手法、叙事节奏、情感基调等。《狗镇》这部电影从风格学的角度来看,形成一种悲凉的叙事风格。

马克吐温说:“生活就是一遍一遍地遭罪。”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会慢慢体会这种感受。影片中格蕾丝的经历近乎赤裸裸地演绎了这一哲理,让人胆战心惊,悲从中来。

影片表达出的人性的残忍与冰冷。人在面对利益、威胁时的冷漠与自私,以及先入为主的对自己和对陌生人或外来人的怀疑与猜忌,以及最后格蕾丝从默默忍受到彻底爆发,整部电影透露着刺骨的寒冷。导演的处理方式非常令人敬佩。这一奇特的电影,并不是赚取观众廉价的眼泪,让观众感动哭得稀里哗啦,而是让观众看完影片后,悲伤却难以掉下一滴眼泪。电影以极其冗长、缓慢的方式讲述一个残忍的故事,就像是慢性毒药,一点一点慢慢渗入骨髓,你不会有噬骨的疼痛,却有无法愈合的伤口。

三、结 语

《狗镇》作为一部奇特的电影,其内涵、特征都颇有阐释空间,其艺术性、思想性均值得我国电影界认真探究,我们也应深入思考为何西方有这样独特的作品,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电影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兰色姆.新批评[M].张哲,王腊宝,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孙犁.耕堂读书笔记:《三国志·诸葛亮传》[A].孙犁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31.

[3] 张兴宇.《复活》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哲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4] 彭定光.西方道德危机的价值根源[J].湖南社会科学,1998(02).

[5] 陈柏健.试论布莱希特诗歌的“间离效果” [J].外国文学研究,1980(03).

[6]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7]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 吴玉霞.风格学理论的发展[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作者简介] 金华(1975— ),男,重庆人,博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