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4日 06:44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著名导演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人物正剧,该剧在宏扬华夏文明,普及国学思想,传播儒家学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影片编导较好地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平衡点,电影剧情大致符合历史,但同时又根据人物形象塑造、影片场面开掘等需要,进行了合理改编,使影片更具有戏剧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该剧在基本史实方面存在若干“硬伤”,今对其中11处详加辨析,供观众参考。

[关键词]电影;《孔子》;编剧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巨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让现代人更深刻地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著名导演胡玫执导了大型历史题材电影《孔子》,该剧在宏扬华夏文明,普及国学思想,传播儒家学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编导较好地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平衡点,剧情大致符合历史,但同时又根据人物形象塑造、影片场面开掘等需要,进行了合理改编,使电影更具有戏剧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该剧在基本史实方面存在若干“硬伤”,今对其中11处详加辨析,供观众参考。

一、孔子之子名“孔鲤”

孔子独子名“孔鲤”,但影片字幕中却误写成“孔锂”。“锂”是现代人为一个化学元素起的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昭公九年(前533年),19岁的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产下一子。孔子时任管理仓库的“委吏”,鲁昭公派人送来一尾鲤鱼,祝贺孔子得子。孔子遂以“鲤”作儿子的名,以伯鱼为字,以示纪念。伯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殁。宋徽宗时,孔鲤被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二、子路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有误

影片中,子路抗敌受重伤后,为遵“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师训,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影片想传达的是一种儒者视死如归的尊严,但事实上却会让观众觉得子路很迂腐,在可以抗敌的情况下,因为系冠缨而白白断送了性命。而且电影对子路去世时间的记载也与史实严重不符。

据文献记载,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卫返鲁,子路随行,后在季氏手下任职。三年后,卫大夫孔文子聘子路任卫国蒲地大夫。孔文子去世后,其子孔悝继任。不久,卫国发生卫灵公之子蒯聩暗杀南子的事件,暗杀失败后,蒯聩暂避晋国,饲机回国夺权。不久,蒯聩之子蒯辄在齐国支持下被立为国君(史称卫出公),并武力拒绝亲生父亲蒯聩回国。蒯聩在其姐姐,也就是孔悝母亲伯姬的帮助之下,重新回到卫国都城,并赶走了卫出公。子路听说此事,进城欲与蒯聩论理。蒯聩命人重伤子路后,并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从容就义,临终前言道:“君子死,冠不免。”最后在系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是年卫庄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子路享年63岁。

三、颜回非落水溺亡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30岁,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位列孔门十哲之首,三国魏正始元年(公元224年)祭孔时开始以颜回为配享,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被封为“亚圣”。颜回出身贫贱,但聪颖过人,品德高尚。因为过度用功,颜回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而且英年早逝,一说死于29岁,一说是死于31岁。颜回去世时,苍老的孔子悲恸欲绝,失声痛哭,连声说:“天丧予!天丧予!”旁人劝其节哀,孔子哭着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回和子路的死,对孔子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关于颜回的死因,有人说是因为疾病,有人说是因为营养不良,有人说是因为用功过度导致心力枯槁,但绝对不是溺水而亡。但影片中,却把颜回的死说成是在冰河中救书简被冻死,这纯属编导个人的任意发挥,尽管镜头拍得悲壮感人,催人泪下,但与史实不符。

四、孔子不应直呼“子路”“子贡”

中国古人名字由姓、名、字三部分组成,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亲起名,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谓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是用来表示德行的,二者用途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礼仪上,通常长辈唤人之名,平辈或晚辈之间互相称字不称名。《论语》中“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皆以名称其弟子,不称字。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二人皆孔子学生,孔子对其应称名不称字。但电影里孔子却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这种情况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五、南子并非死于内乱谋杀

影片中孔子离开卫国,南子坐马车去追随,被冷箭射中而死,死前她一直在回味与孔子相会的场景,镜头拍得凄美动人。尽管如此,与史实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南子并非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太子蒯聩与南子有仇,确实曾欲谋杀南子。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96年,蒯聩与家臣戏阳遬商议,令其于朝会上刺杀南子,但事到临头,戏阳遬后悔了,蒯聩多次以眼色指示他,为南子所察觉,阴谋暴露后,蒯聩逃奔宋国,不久又投奔晋国赵氏。所以刺杀南子并未成功。其次,南子也并非死于孔子离开卫国之时。公元前493年,灵公去世,南子立蒯聩之子蒯辄为国君。晋国的赵简子想把蒯聩送回卫国,蒯辄闻讯派遣军队前去阻击,父子由至亲骨肉化为水火不相容的仇人。这些历史事件都有南子的参与,足以证明当时南子仍健在。至于南子最后死于何时何地,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不管怎样其死因都与太子无关。

六、孔子与南子并无暧昧关系

南子,春秋时卫灵公夫人,因美貌名闻天下。《论语·雍也》对于孔子见南子的描述只有寥寥数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大意是说,孔子在卫国见了南子,子路知道这件事情很不高兴,以为发生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孔子只得澄清道:如果我做的事有不符合礼仪之处,上天就会厌弃我!上天就会厌弃我!

这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件却被影片渲染成为孔子和南子的一场感情戏,希望描述一个千古未解的所谓“圣人绯闻”来吸引眼球,增加票房。影片中着力渲染孔子在宫廷中与南子见面时的暧昧气氛,南子性感娇媚,还对孔子眉目传情,言语挑逗,俨然成了孔子的红颜知己。应当指出的是,影片中孔子和南子的这段暧昧戏,纯属商业考量,与史实严重不符。

首先,并非是卫灵公提出让孔子见南子,而是南子出于对孔子的仰慕,主动提出要见孔子。《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可见是南子要见孔子,孔子出于礼仪,只得违心地去拜见了她。其次,孔子与南子见面行止合乎礼义,丝毫不存在失礼之处。《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是:“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向南子行礼,南子是隔着帏帐答礼,而非直接面对孔子,两人间的珠帘始终没拉开,孔子只是听到南子身上的玉佩之声。由此可见,并非是孔子主动要求见南子,而是出于礼节应付一下,同时应该也有希望南子能在卫灵公面前说好话的意思,但无论如何,绝不应处理成一场南子和孔子之间的感情戏。

七、台词“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不符合孔子思想影片中,当孔子受季氏排挤,被迫离开父母之邦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之时,颜回哭着规劝孔子改变人生理想,说道:“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句台词只是编剧的个人创作,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孔子一向以周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自觉承担起复兴西周礼乐制度的重任,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至死不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才是孔子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而影片中这句台词应该来源于于丹的《论语心得》,于丹曾经说过,“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这其实是于丹对孔子的误读,编剧强行将其安插到孔子身上,这是对孔子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误导。

八、夹谷会盟场面失实,汶上三城收复并非因齐景公一时口误夹谷会盟是影片中很重要的一场武戏。当时孔子担任中都宰一年,鲁国形势一片大好,齐国甚为不安,想通过会盟的方式来控制鲁君。孔子施展其聪明才智,在季孙斯拒不派兵的情况下,使用疑兵计,让一百乘牛车在后方扬起尘土,让齐国人马误以为有埋伏而不得不收兵,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收复了汶上三城。但查阅《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当时齐鲁双方并无对垒之事,鲁国也有准备,还带了左右司马随行。会盟的过程也不如电影简单,双方登台献礼酬答完毕之后,齐国官员借奏“四方之乐”,持刀枪剑戟等武器出场欲加害鲁君,孔子以友好会盟不应演奏夷狄音乐为由,让齐景公将其斥退。后来,齐国又以演奏宫中音乐为名,让唱歌演戏的倡优侏儒在鲁君前面戏耍,试图劫持鲁君。孔子以无德之人迷惑诸侯为由,迫使齐君杀了侏儒。事后,齐君怕此事影响齐鲁两国关系,问朝中大臣该如何处理此事,有人建议,可以归还数年前侵占的鲁国汶上三城作为补偿。在这次会盟中,孔子以其过人的才智,保护了鲁定公,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收复了失地,但其过程与影片相去甚远,也没出现影片中浩大的战争场面。

九、公元前498年,孔子并未担任代理国相

片中说,公元前498年,孔子担任鲁国代理国相,之后又以代理国相的身份,向鲁定公提议堕三都,削弱三桓势力,这与史实也是不相符合的。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齐鲁两国握手言和,齐景公派使臣邀请鲁君在夹谷举行会盟。孔子当时担任大司寇一职,鲁君想让他一同前往,但按照当时的礼节,随从国君参加会盟的人,身份必须是国相。于是鲁定公才下令让孔子以大司寇兼摄相事,以便参与会盟。所以说代理国相只是夹谷会盟时临时加上的虚衔,并没有持续至公元前498年。

十、“朽木不可雕也”,非批评公伯寮之语

影片中,因为事出紧急,孔子要连夜进宫见鲁定公讨论堕三都之事,可负责驾车的弟子公伯寮却昏睡不醒,孔子很生气,批评道:“朽木不可雕也。”这件事在《论语·公冶长》中有明确记载,但是被孔子批判为朽木的并非公伯寮,而是子我。子我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只是有点儿懒。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依据当时的礼学,白天一定要勤勉读书。孔子很气愤地说道,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十一、孔子并非因收到鲁君玉玦而主动离开鲁国

影片中,孔子在“堕三都”行动失败之后,收到季氏送来的玉玦,以为这是鲁君暗示要与自己决裂,于是被迫离开鲁国。但《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是:“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就是说,“堕三都”行动失败之后,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君接受了齐国的女乐,终日迷恋歌舞,不思进取,令孔子大失所望,加之郊祭后祭肉没有分给孔子,这其实是季氏暗示孔子远离鲁国政坛。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孔子只得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另寻出路。

注释:

①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M].济南:齐鲁书社,2004.

[4]魏红梅.论电影《孔子》中孔子形象的魅力[J].电影文学,2013(16).

[作者简介]刘显(197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文献学、电影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