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影视中吸血鬼形象的审美内涵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3日 06:11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在西方银幕上,吸血鬼形象一直是备受欢迎的重要题材。从起源来看,吸血鬼来源于圣经故事。而对于吸血鬼文化的热爱,源于西方审美史上对于丑和崇高的独特偏爱,这种偏爱印证了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审美心理。同时,借助于现代摄影技术,光与影所带来的奇妙的艺术世界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想象。而从内容上讲,吸血鬼题材始终围绕着人类审美的永恒主题——爱与救赎的精神,体现了深层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 吸血鬼;崇高;本能;审美文化

吸血鬼文化一直是西方艺术家们所钟爱的题材,自从1913年第一部关于吸血鬼的影片《吸血鬼》开始,吸血鬼的形象就不断地出现在电影中。2008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暮光之城》成了当年影片的票房黑马,之后的《新月》《月食》和《破晓》使新一代的吸血鬼形象风靡全球。2012年,《暗夜传说4》再次引爆好莱坞的吸血鬼狂潮。除此之外,吸血鬼形象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电视剧《吸血鬼日记》也成为全球青年观众所追捧的热剧。从审美心理根源来看,吸血鬼的文化之所以在西方影视中长盛不衰,除了和西方民族古老的“嗜血文化”有关之外,还和西方审美历史中对于丑和崇高的热衷有密切关系,有着深层次的审美文化内涵。

一、吸血鬼的起源

吸血鬼最早的起源和宗教有关。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记载,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亚当和夏娃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该隐由于嫉妒弟弟受到了上帝的喜爱残忍地将其杀害。上帝为了惩罚该隐把他变成只能在黑暗中过流浪生活的吸血鬼,必须靠吸食人血为生,且永生不死。另一种说法同样源于《圣经》,该吸血鬼的原型是耶稣的门徒犹大,据称犹大被耶稣的责备刺伤了虚荣心并决心报复,于是以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而上帝为了惩罚他的罪过就让他在死后变成了吸血鬼,永远只能生活在黑暗中。此后,关于吸血鬼的传说蔓延开来,尽管事实的真伪已经无从考证,但关于吸血鬼这一传说却经久不衰,在数百年的流传中历久弥新。

吸血鬼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是在18世纪到19世纪末,浪漫主义思潮的风行使得关于吸血鬼的文学、戏剧作品大批涌现。1872年英国作家乔雷·法纽的小说《卡米拉》是第一次比较具体地描写到吸血鬼形象的文学作品。而1897年斯托克的《德拉库拉》则为吸血鬼形象翻开了新的一页。这部小说中,作者斯托克对作品中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进行了充实而细致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吸血鬼形象。“伯爵还是躺在那里……原本苍白的皮肤看上去也有了点血色,嘴唇也比以前更红了,而且上面还沾有鲜血,这些血顺着他的嘴角滴下来,落到下巴和脖子上,那双凹陷暴怒的双眼像是镶在一堆浮肉里面,因为他的眼睑和眼袋部分都肿起来了。”[1]正是这部小说,真正确定了吸血鬼的形象。此后,吸血鬼不断地在文学中出现,如英国诗人科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贝尔》、济慈的《无情美人》和《拉弥亚》,波德莱尔的《吸血鬼的变形》、安妮·赖斯的《肉体窃贼》,等等。

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关于吸血鬼的影片是1922年根据19 世纪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的小说《德古拉》改编而成《诺斯非拉图》,影片中吸血伯爵脸色惨白,长着尖尖的蝠耳、和长长的獠牙,这个丑陋、恐怖的吸血鬼形象宣告了吸血鬼电影时代的到来。此后,关于吸血鬼题材的影片一直是西方大银幕上异常活跃的内容,如1992年的《吸血惊情四百年》《刀锋战士》系列、《德拉库拉3000》《黑夜传说》《暮光之城》系列、《吸血鬼编年史》《吸血鬼日记》等。吸血鬼形象经理了数百年的演变,最终由恐怖、可怕、阴森的负面形象演变成了现在英俊、多情、拥有无限超能力的贵族偶像级的正面形象,这种形象的转变改变了人类对于吸血鬼的认识,更激发了对这一古传说的再审美。

二、银幕吸血鬼形象的审美内涵

(一)崇高与丑——西方审美文化的根源

从审美文化的根源来看,和东方审美文化偏重于优美的习惯不同,西方审美史上对于崇高和丑有着独特的爱好。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基努斯。之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对象形式和主体感受两个角度更为具体地分析了和崇高这种独特的审美范畴。康德指出:“崇高是那种哪怕只能思维地表明内心有一种超过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2]可见,所谓崇高的东西在形式上是超出人类感官所能把握的尺度,这种超出人类感官极限的东西使人在面对审美对象的时候升起一种从恐怖到敬畏再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正如康德所说:“美是一种积极地愉悦,崇高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称作消极的快乐。”[3]这种“消极的快乐”使得在西方审美史中,关于表现丑和崇高的内容备受青睐,如古希腊的雕塑《拉奥孔》,表现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巨大的蟒蛇缠死的恐怖瞬间;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雕像则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凝视前方;1857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描写城市中的阴暗与丑而闻名。波德莱尔真正赋予了丑以审美的意义与价值,打破了传统的善恶观。在吸血鬼主题影片中,吸血鬼往往有着苍白的脸、消瘦的身体,长着獠牙,有着尖而长的指爪,它们以吸食人的鲜血为生,在吸食鲜血时露出着狰狞恐怖的表情,怕见阳光,终日与黑暗为伍……当银幕上出现这种丑陋而神秘的吸血鬼形象时,除却恐惧,我们又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地吸引,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总想去探寻吸血鬼这个神秘的世界。正如席勒所说:“人性有个普遍现象,就是难过、可怕甚至恐怖的事物,对我们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痛苦和恐怖的场面,我们觉得既憎恶,又受吸引。”[4]

(二)生与死——本能与潜意识的审美心理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释了人对恐怖与暴力影像热衷的原因。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根源来源于人的本能,本能是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推重着人类的一切行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表现为生存繁衍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求杀的本能与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就转而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种审美心理导致以暴力和恐怖为特点的吸血鬼形象一直活跃在西方艺术领域。正如18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哥特小说。哥特小说在情节上注重渲染暴力与恐怖,以社会、宗教和政治中的黑暗与丑陋为主要表现的对象,并通过对邪恶与黑暗的刻画来揭示人性的阴暗面,而这种主题恰恰是吸血鬼文化的重要特征。

此外,如果从潜意识的角度来分析,吸血鬼在吸食人血时所表现的纠结与挣扎也反映出人类潜意识中时时想满足感性欲望与时时要遵从理性道德强制的痛苦与无奈。《夜访吸血鬼》中,路易作为正义的吸血鬼,在生存和良知中苦苦徘徊,痛苦地压抑着对鲜血的欲望和吸血鬼的本性,他内心抗拒杀人,但又难以自控,时时受到吸血本能的诱惑,最终吸食了人血,但尚未泯灭的良知又使他怀有深深的罪恶感。同样,电影《暮光之城》中,爱德华第一次看见女主角贝拉时,就强烈地感觉到贝拉之血的诱惑,以至于当爱德华和贝拉相爱以后,需要时时刻刻克制自己吸食人类鲜血的欲望与冲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解构权威、挑战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在艺术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这种极具叛逆精神的颠覆性文化和吸血鬼精神一一契合,更加符合大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审美要求,表现出愈加鲜活的生命力。

(三)光与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驰骋

不可否认,吸血鬼主题影片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由光与影所带来的丰富奇妙的艺术世界,这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奇特视觉享受加上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神秘莫测的鬼魅世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满足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求。电影中的许多鬼魅恐怖影像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美的”,正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我们对于电影画面形式感的审美需求。正如学者钟友循所说:“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影视自身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及其宽广的胸怀,使它完全可以把世界上一切美的东西全部都容纳进来,变成自身有机的血肉,从而构筑出一个美的天地,形成一个‘美的大展汇。”[5]在吸血鬼影片中,华美的服饰、优美的景致、漆黑的暗夜、奇特的妆容、诡异的音乐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吸血鬼栖息地——哥特式古堡,逐一满足了观众对异教文化的窥探和猎奇,再借助于特殊的电脑技术,吸血鬼的形象以更加千奇百怪的形式呈现出来,人们对吸血鬼世界的各种想奇思妙想也都通过电脑特技化为真实的电影画面。如《刀锋战士》《V字特工队》《暗夜传说》等影片融血腥、暴力、爱情、特技等多种元素于一炉。而到2008年的《暮光之城》,又融入了时尚迷人的偶像色彩,卡伦家族的成员都有着神秘高贵的气质,男主角爱德华更是英俊迷人,冷酷而又多情,不仅拥有超能力,还能在关键时刻拯救自己的爱人,满足了观众对于情感的心理渴求。在人类强大的想象力推动下,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有鲜明的形象、华美的场景、悦耳的音乐和曲折动人的情节,融合了画面元素、声音元素和情感元素,从视觉、听觉和情感多方面刺激大众的审美感官,全方位地调动人的想象力,无限扩大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四)爱与救赎——人类审美精神的永恒主题

当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对爱与被爱的渴求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审美历史,因此,在艺术作品中传达爱、表现爱是人类审美精神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在宗教精神影响下,爱与被爱的过程也是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实际上,基督教的宗旨就是“救赎”,十字架包含了“爱”与“罪”两大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特征,而原先恐怖与邪恶的特质逐渐被消解,同时,爱情这一主题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在1992年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里,主人公德古拉用四百年的时间苦苦追寻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因为对妻子的爱使其背叛上帝,将灵魂出卖给撒旦变成了永生不死的吸血鬼;也正是因为对妻子的爱,德古拉不忍心将自己心爱的人变为同类,最终让米娜刺入自己的心脏,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在《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中,狼人少年雅各布和吸血鬼爱德华同时爱上了女孩贝拉,人与吸血鬼的爱情,狼人与吸血鬼的战斗,以及狼人与吸血鬼的禁忌之爱,则诠释了爱情和性欲、信仰和背叛,永生和救赎的多元主体,爱给观众又打开了一个多元化爱情与反叛的华丽银幕世界。

三、结 语

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吸血鬼形象由恐怖可憎的形象变成了年轻、俊美、潇洒多情的偶像,在西方观众心目中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加上现代数字技术的制作,吸血鬼电影呈献了人类感兴趣的一切:爱情、欲望、暴力、嗜血,永生、轮回和无限超能力,满足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想象,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心理根源。

[参考文献]

[1] [爱尔兰]布拉姆·斯托克.德拉库拉[M].冷杉,姜莉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23.

[2] 杨祖陶,邓晓芝.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67.

[3] 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4.

[4] 席勒.论悲剧艺术[A].艾可,编著.丑的历史[C].彭淮栋,译.台北:联经出版社,2008:220.

[5] 钟友循,何宇宏.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84.

[作者简介] 司慧慧(1977— ),女,河南洛阳人, 硕士,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