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一段涤荡心灵的支教旅程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2日 04:13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志愿者》由潘安子执导,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影片通过呈现大理的秀丽风光,美丽宁静的大河、巍峨的燕塔带给观众以视觉审美享受的同时,对主体的阐释也起到重要作用。影片讲述了一个都市青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通过作为志愿者的过程找回自我,最后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虽然是主旋律影片,故事却轻松明快,色彩明丽自然,整部影片给人清新隽永的审美体验。本文聚焦影片的支教题材和主人公肖然的成长,由此浅析影片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志愿者;支教题材;成长主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河北文化志愿者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hb13ys026)。

《志愿者》由潘安子执导,这也是他导演的第一部故事长片,但却没有一点生疏的痕迹。翻看导演的个人简介,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以后,潘安子主要是做广告和MV的导演,这在电影中也展现出了一些痕迹。影片中将大理的秀丽风光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美丽宁静的大河、巍峨的燕塔、百年的古树等,无不令观众心驰神往。某种程度上来说,忽略故事的内核,完全可以作为云南的地理风情宣传片来观看。电影《志愿者》讲述了一个都市青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通过作为志愿者的过程找回自我,最后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据悉,参加这部影片拍摄的演员片酬极低,主要是看中了这部电影的公益性质[1]。影片最终也没有大规模的公映,而是作为一个公益的性质的宣传片来放映,这成为导演一个遗憾。但还是有很多的人通过这部电影了解了他的电影艺术,并获得了当时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最具潜力导演奖,算是一个不错的肯定。本文聚焦影片的支教题材和主人公肖然的成长,由此浅析影片的艺术魅力。

影片选择的题材是支教,给观众的感觉是明显的主旋律。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去到类似于西南、西北贫困山区的异地支教的,称之为志愿者[2]。作为一名志愿者,首先需要具备生存自理和沟通能力,其次是具备教学能力,能长期忍受在艰苦、孤独的条件下从事教育的毅力和能力。

首先,影片中以颇为轻松的调子将实际有些枯燥的支教过程,理想化的展示在观众面前。这大大降低以往这种题材的说教气质,也没有强加给观众苦大仇深的感觉。陈心刚和何扬是两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支教生活中的戏剧化成分,与现实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现实生活中的志愿者多数是大学生,他们从事支教是很现实的选择。大学生刚刚毕业,二十二三岁的年纪,对于毕业做什么多少还有些迷茫。很多人都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未来更加的惶恐,没有更多的出路,支教就作为一个对未来的备用选项蹦到眼前。大学通常都会给出政策,如果选择支教一年,回来然后直接升本校研究生。这对于招工作大军中的一些人,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现实的出路来选择。而向曾经支教的师兄师姐去打听,在哪里支教,生活辛不辛苦,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也成了必修课。在师兄师姐们详细的介绍偏远山区的支教生活后,毕业生会做出现实的选择。而影片中的支教过程,则是相对轻松一些的。陈心刚蹬着他的自行车做成了人工的发电机,白炽灯泡在这微弱的电力推动下,忽明忽暗地闪着光,他那拼命蹬车的动作,看起来十分好笑。再加上他拿着电烙铁焊接线路板时留下来的口水,陈心刚展现出一个理科男的令人发笑的潜质。而孩子们也颇为轻松,在课后打着乒乓球,跳着绳,还有打篮球的,有说有笑地展现出无尽的欢乐。影片没有放大支教的苦难化,以博取观众的廉价同情,从这一点来讲,这是一部说教气不浓的主旋律片。

其次,影片中的主人公肖然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纯属偶然,他是支教大军中的非典型样本。在城市中,肖然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坐到音乐总监的高位,有着少年得志的轻狂,他来到云南的小山村,纯粹是出于商业因素的考虑。他想借助支教在社会上的巨大的正面影响,为公司带来轰动性效应,这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创意。因此,肖然带着他的明星队伍出发了。天有不测风云,在肖然因为山村没有信号而爬上山顶打电话时,暴雨来临,他未来得及赶回,而他的团队已经返回城市了。山村里那看起来令人恐怖的草药,混乱的合唱,不敢进的厕所,难以下咽的食物,让他觉得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对于一个习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来说,肖然内心产生深深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导致他一次次地跑到河边,希望有道路恢复的消息,而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度日如年。被道路阻隔在这里的肖然,为了老校长的几片安眠药,答应了做临时的音乐老师。但他内心的不情愿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课堂上,他穿着帽服,并且把帽子扣在头上,同时戴着巨大的墨镜,大大咧咧地坐在前排的课桌上,完全没有作为老师的仪表。影片将肖然如此定位,无非是通过支教过程,让他的改变更加明显,以此来弘扬主旋律罢了。不过,肖然不为规矩所困的自由懒散品性,增加这个人物的生活质感,从而令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最后,片中云南绮丽的自然风光与充满和谐的人文氛围,将支教题材的影片演绎得如此唯美和清新,令观众的眼前一亮。能够看到这部影片的当代大学生,是否会在观影后有所启迪,走上和肖然一样的支教道路呢?片中云南的风光,就如同老校长所言:“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参天的古木,开满粉色花朵的杏树,以及斗拱飞檐的古老建筑。能在这里支教,也算是不虚此行。操着一口东北腔的老校长,其幽默的气质让人不禁想到了活跃在小品界几十年的那位东北大叔,他独特的气场令严肃题材的影片展现出一丝诙谐的小调。而老校长身上的正义感和对当地人的深沉的爱,都不露痕迹地点到即止。影片正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一种正能量,那就是支教中是有很多辛苦和不适应,但磨砺过的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蜕变,无疑值得你拥有。在支教的何扬和肖然等人眼中流露出来的自信的神采,让苦苦寻找的大学生不禁跃跃欲试。影片中有一句对白很煽情,也让人感触良多:“假如我这辈子能活70岁,我拿它的七十分之一做这件事,我的生命就很有意义了。”观众也跟随主人公一起反思:生活是条单行线,只能向前走,用一年的时间去做影响一生的事情,也许还是值得的。

影片不仅展现出青年学子乡村支教的生活,同时也直击了城市中的浮华,两种巨大反差的生活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尤其在反映城市生活的画面中,娱乐节目海选情节的出现,是对当今娱乐至上的社会的反思。不过,纵观整部影片,其核心仍是关注当代青年人的成长。成长是文艺作品的重要母体之一,主人公最初处于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矛盾状态,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3]。影片正是以肖然成长的历程,来推动影片叙事的。

首先,肖然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促使他进行着主动的探索。肖然一登场,就带给人一种少年得志的气场。对待公司里的人员,他颐指气使,脾气极坏,心理问题很多。肖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他的身上,既有热爱音乐和真正懂音乐的人的“艺术气质”,也有都市愤怒青年的叛逆因素;既有追逐利益发现商机的本领,又有着城市加在他身上的流行病,如压抑、烦躁等,他不停地抽烟,每晚还不得不依靠安眠药来入眠就是最好的例证。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商机,肖然决定带领团队来一次“支教秀”。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他走进了一个他从未想过的陌生的世界。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人群,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将对他产生巨大的改变。因为暴雨冲毁了回城的路,肖然不得不暂时栖身在与世隔绝的山村小学里。肖然为了校长的几粒安眠药而不得不临时作为学校的音乐老师,也是胡乱应付着,教孩子唱一些没有任何情感的网络歌曲。肖然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他既跟随着世俗的潮流淹没在商海里,同时又执著地追求着喜欢的音乐。但商海中越成功,离自己热爱的音乐却越遥远。这种茫然的状态需要一个对心灵产生巨大冲击的事件来改变,由震撼带来的心灵洗礼是主人公成长之路必须经历的过程。

其次,处于精神危机中的肖然,聆听到了韩秋霞天籁般的歌声,终于找到了心中理想的音乐。而对韩秋霞的个人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则带给他心灵的震撼,使他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改变也随之发生。当肖然又一次在河边的准备失望而归,落寞的他听到了小女孩如天籁般的歌声,“月亮出来照半坡……”肖然被震撼了,这是他长久以来一直在追寻的声音,于是他觉得应该去更多地了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去了解那个小女孩儿的一切。改变从这时候开始,肖然开始慢慢地融入这里,他用修复好的旧钢琴教孩子们唱歌,把教室设在野外,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在另一名支教女老师何扬的督促下,他开始每天很早起床跑步、挑水,吃着美味的烤红薯以及校长老忘记放糖的西红柿炒蛋。在远离了电视、网络和现代都市的紧张生活,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好,可以毫不费力地挑起两满桶水,老校长也早就把答应给他的安眠药换成了保健品。深夜里,肖然独自坐昏暗灯下,一遍又一遍地用那架修复起来的钢琴弹奏出串串美妙的音符,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此时的肖然,恍然让观众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个中年谢顶的可爱教师马修。

最后,肖然阻止了急于赚钱的老板给秋霞打类固酮的卑劣手段,虽然经济损失巨大,但肖然的精神上变得富足,他选择了继续执教,完成了成长的蜕变。从村民的口中得知道路已修复的消息,肖然要回到他熟悉的城市中去,山村的一切又让他如此的恋恋不舍。这时候他自己也不清楚,哪个才是他真实的自我,到底是城市中那个意气风发的他,还是在小山村中每天快乐的教学生上课的他,对于自我的追问使他很迷茫。肖然带着韩秋霞回到了北京,并教她唱歌,将她包装成一颗亮丽的童星。但走马灯一般的演出,紧锣密鼓的排练,使小女孩儿过于压抑。停止了一场荒唐的作秀以后,肖然失去了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他已经认识到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只是他还没有做出放弃大城市的一切的决心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从云南寄回来的光碟,上面有熟悉的老校长的声音,有同为支教的同事真心的问候,还有他那一直追寻的天籁之音的歌声。这是来自云南那个美丽而又偏僻的山村小学深情的召唤,一切释然,无须再挣扎,主角重新踏上了回去的路,他将在那里再继续支教一年,去静化自己的心灵,享受那种宁静、质朴、纯粹而又有意义的生活。

综上,《志愿者》是一个别样的支教题材影片,当代青年的成长是其关注的主题。观众一想到支教题材的影片,如《美丽的大脚》之类的故事,就会想到很阴郁的色彩,有那种需要让人怀着沉重的心情,来看人们经历的苦难。《志愿者》的故事显得极其的轻松明快,色彩明丽自然,整部影片给人清新隽永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苏星.主旋律商业片《志愿者》[J].大众电影,2007(10).

[2] 颜凯.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对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3] [美]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祁君(1966—),女,山东博兴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