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李安电影的悲剧情怀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2日 06:28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身为第一个在奥斯卡历史上荣获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李安的影视创作始终融入着属于自己的美学风格,浓郁的悲伤气氛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我们在欣赏其众多作品时,总是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一股凄凉、哀伤的情绪。在其众多的悲剧电影中,充斥的悲剧美学是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塑造的人物有着冷静、压抑的一面,也有豪放、热情的特点。本文对其电影作品的悲剧情怀深入剖析,以便更为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这一电影大师诸多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李安;电影作品;悲剧情怀;中西文化;美学价值

身为第一个在奥斯卡历史上荣获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李安的影视创作始终融入着属于自己的美学风格。受到中西方文化渲染并将其融合的文化造诣给予了李安独特的人文气质,让他的电影创作可以在东西方世界中游刃有余地行走,并且斩获了一个个国际大奖,也让自己的电影作品获得了十分理想的票房。纵观其创作的影视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华人导演艺术创作中含蓄内敛的美学风格,积蓄着较多的悲剧情感,尽情地表现出人类复杂情感中的理性压抑与感性释放。而笔者就在文中深入解析李安电影创作中的悲剧情怀,去纵向观察这个追求悲剧美感的镜头大师。

一、李安电影创作的美学风格

(一)含蓄之美

在李安电影中充斥着含蓄的美感,例如在电影《喜宴》中,对于村中热闹的婚宴场景,李安甚至直接现身说法,“你目前看到的就是中国五千余年的性压抑所造成的结果”,这句看似无意的语句点破了许多屏幕外的故事,“性,是人类七情六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下,逐渐形成了中国社会中不太健康的性思想”。人们认为性行为是淫荡的,也是一种罪恶,诸多人们心理认知中,认为性就是丑陋而不可告人的,必须要用理智的道德情感来压抑着这种原始欲望。所以,性也就成为人们理智与情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社会伦理对于性的压抑(电影《喜宴》《断背山》)、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禁锢与压制着人们的性需求(电影《卧虎藏龙》),甚至于民族精神与战争也会去禁锢着人们对于性思想的释放(电影《色·戒》)。所以电影的表现性,就是为了凸显出几千年来国人们对于性思想的压抑,而也只有在结婚大喜之日,习惯于压抑的人们才能够将这样平时难以上台面的话题拿出来进行宣泄。也正是因为日常所遭受的巨大压抑力量,所以才会在电影中呈现出十分扭曲丑陋的群体形象。李安所表达的这句话,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必须要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才能够切身体会,而这也是李安电影设计的巧妙之处,尽管出现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却能够渗透点破电影蕴涵的深刻主题与人文内容,给予观众们无穷的回味。

(二)人性之美

在李安电影中,充斥着人性的内容,他习惯于让电影作品展现出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冲突,并且在不断冲突中进行融合,而这也成为他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与精髓,使其作品中增添了一份复杂的人性韵味。

电影《理性与感性》可谓是融合了隐忍态度与感性冲突,理性的主人公姐姐拥有了一个极其浪漫的结局,而妹妹则对于感性有着相对理性的认知,整部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原因也如此,并不对于姐姐理性情感、妹妹感性情感的比较,也没有对是非对错进行绝对评判,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相对复杂的个体。所以感性需要理性支撑,而理性也需要感性对其激发,电影《理性与感性》就是基于这些原则对于角色的爱情观念进行重新审视与评价,凸显出人性的光芒,并且逐一克服了人性中的缺陷。

在电影《色·戒》中,李安对于“理性与感性”的主题有着自己的理解:“色,是我们的野心与情感,拥有着一切的色相;而戒,就指的是怎样去适可而止,怎样去尽力做好,不突破过分的界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边缘。”色是感性,而戒是理性,其中存在着一丝辩证的味道。电影《色·戒》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色诱为主要线索。其中女主人公王佳芝是一个比烟花还要寂寞的女性形象,为了爱情,甚至牺牲了生命,抛弃了原有的救国梦想,这使得理性与感性两者较量中,感性占据了上风。易先生知道自己爱上了王佳芝,但是为了命运、前途与事业,他选择亲手送王佳芝走向了死亡。对于男人而言,站在理性与感性面前,选择了理智,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不断在压抑的理性与自我的感性思想中徘徊与挣扎。或许,这就是人性。

二、李安电影美学风格中凸显的悲剧情怀

(一)哀而不伤的东方温情

对于李安来说,他习惯于在电影中渗透深刻的人文性质,也能够让含蓄的东方文化凸显自身的张力。他知道在中国家庭中,和谐、隐忍的作用,对于电影中不同家庭的困境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李安电影作品中品味到一种凄凉、哀伤的情绪。曾经“国师”张艺谋在担任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时候感叹道:“能够像李安那样去拍摄中文、英文电影作品,恐怕在全华语影坛中只有李安一人!”李安在电影创作中去处理角色矛盾冲突与描述人物悲惨命运的时候,往往会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思想来去减缓了悲剧中的伤感氛围,彰显出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和谐意蕴,而这也就为他影视创作中增添了一抹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韵味。

电影《推手》中,朱父对儿子讲述太极拳精髓时候说道:“咱们练内家的,讲求了炼精化气,连气化神,如果在炼神的时候还虚到这个程度,那么就很难去练上去了。”因为太极拳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而朱父在这里讲述了太极拳的精妙之处,也蕴涵了国人传统人生观,即追求淡泊名利、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内在境界,不会与外界主动发生矛盾冲突。因此在之前几次与儿媳妇的矛盾中,朱父不断克制着自己极其失望的情绪,并且安慰自己“世事不是过眼云烟”。而李安接下来去处理后面电影片段矛盾与朱父在美国的悲惨遭遇中,也顺应了这一原则。电影中,朱父始终控制与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即便在餐馆中看到不公平的现象,也是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别人的攻击。这样默然的隐忍选择,让观看电影的人们体会到一种末路英雄的苍凉。电影中演绎的朱父赢得胜利的打斗场景,却侧面表现出朱父一生人文修养的失败。而在监狱中父子相会的场景中,朱父选择原谅了虔诚忏悔的儿子,然而曾经两人相依为命的情感却早已不见踪影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双方都退步、妥协的类似大团圆的故事结局。而朱父曾经希望创建的新的家庭模式,也已经被早已坍塌的悲伤伦理所替代,转换成电影画面就是两个老人在凄凉的街头感受着冬日冰冷的阳光。曾经的温暖在老人们心间流淌,但是这种缄默永远不会像暴风雨一样去迸发。

电影《喜宴》中,每个角色都在不断克制、压抑着自己,并且互相欺骗着:高伟同因为难以忍受传统压力去选择假结婚的形式来欺骗了年迈的双亲,而顾葳崴为了能够获得美国绿卡而欺骗了自己,高母因为顾及老伴的身体而选择了隐瞒了孩子同性恋的事情,但是暗地里早已知道一切的高父为了维持家庭和谐关系并实现自己早日抱孙子的愿望,假装装作糊涂,去不断装作被欺骗,只有赛门看透一切,却又选择欺骗所有人来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电影中每个人都不断欺骗着他人,这样没有任何波澜的妥协行为,却暗示着这部电影的结局应当是一个“欺骗”观众心灵的故事结局。看似大团圆的事实却无法掩盖住高家父母的悲伤,高伟同的无奈、哀愁以及父子亲情的疏远。可是每个人却都在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与愿望,而不得不低头对现实妥协,因此凄凉、伤感的氛围穿透了整部电影。

(二)悲烈狂欢的酒神精神

根据史料记载,悲剧产生地源于古希腊,而阿波罗被人们称为日神,狄俄尼索斯被人们称为酒神。尼采在所著的《悲剧的诞生》中写道:“悲剧艺术的不断产生与发展,是与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两个神灵类型有关系。”其中酒神就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本体与原始欲望,可以说是生命存在的象征。尼采在著作中不断阐述了酒神精神中充斥着的个人生命意志力量,并且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极大的宣扬也能够渗透于西方悲剧传统文化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李安在电影创作中也会对酒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展示与渲染。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在生命中彰显出自己的强悍性格。在沙漠中遇到一群马贼后,没有丝毫的恐惧,反而想去试试打斗一番,甚至会不顾一切地找寻被罗小虎抢走的梳子。其实玉娇龙的执著并不是丢失了一把梳子,而是在挽回自认为不能被挑衅的尊严。当电影中玉娇龙的尊严与人格遭受侮辱与威胁的时候,她会不计一切地去拼命、争斗。画面中奔驰的骏马,激烈的打斗,毫不畏惧的拼劲,每个镜头都显现出玉娇龙强壮而磅礴的生命力。戈壁的险恶,宽阔的沙漠以及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更能够衬托出玉娇龙生机勃勃、陶醉的生命状态,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类似于古代酒神祭祀仪式上人们那种近乎痴迷的狂欢,而这种癫狂的力量也给予了周围最为恐惧的毁灭。主人公就像是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拥有无穷力量的马达,只要她的存在,人们就会被她的自由自在所震撼,内心最原始的不愿被压制的欲望随着这样的生命力而激发出来,一同回归到人类最原始的酒神精神。

李安另外一部从上映就颇具争议的电影《色·戒》也是一部表现出生命个体走向毁灭的悲剧。王佳芝在爱上邝裕民之后,答应他去色诱汉奸易先生,而这样对于生命的牺牲完全是为了赢得爱人的欢心。电影中当邝裕民说了一句“王佳芝,你上来”的时候,王佳芝感觉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被呼唤出来了,甚至有一种再也不能回头的感悟。她不管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接触汉奸抑或是给予不爱的人自己的第一次,这些所谓的牺牲都是她对于崇高理想与爱情的狂热追求。在与易先生翻云覆雨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生命真我实现了完全释放,甚至颠覆了传统理智,就像玉娇龙那无畏地一跳,希望用自身毁灭来得到内心境界的升华。

三、结 语

李安算得上是一个用镜头写情的高手,他借助影片揭开了人性最为私密的一角,能够让我们去触碰到一种特殊的真实,能够窥见了人性最为压抑、沉痛以及悲伤的一面,但是在这些悲凉中又透露出些许危情。他习惯于用有形来表现无形,用无情来展现有情,在现实中彰显残酷,在残酷中流露最后一丝温情。这些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悲情意识以及微弱的温暖与希望,也许就是李安自己对生命的真切感悟与对未来的期许,而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 李大鹏.美国华语片《色·戒》:李安与张爱玲阴柔的暗合[J].电影文学,2008(09).

[2] 闻玉智.《断背山》的缺憾人生——由影片《断背山》引发的思考[J].剧作家,2006(06).

[3] 姚尧.云霞明灭或可睹——李安谈《色·戒》[J].电影,2007(08).

[4] 刘芳.心在东方,目光扫过美国西部——欧洲媒体说李安[J].南方人物周刊,2006(05).

[5] 金洪申.家庭伦理与爱情伦理的协奏曲——李安电影综论[J].电影文学,2007(02).

[6] 李溦.构筑多元文化认同的影像世界——评李安电影的文化特性[J].当代电影,2006(05).

[作者简介] 张妙珠(1975— ),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文艺学硕士,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