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影片《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悲剧意味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12日 15:35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从电影问世后,全球范围内所拍摄的《哈姆雷特》已经有了三十多部。莎士比亚刻画出了有血有肉的哈姆雷特,成为西方戏剧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后来这部戏剧被拍成了几十部同名电影,虽然拍摄年代、风格等有所区别,但是却都刻画出了莎士比亚的悲剧意味。本文拟从下列若干方面来论述影片中主人公的悲剧意味,希望能够为相关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影片;《哈姆雷特》;悲剧意味

自从电影问世后,全球范围内所拍摄的《哈姆雷特》已经有了三十多部。它讲述了古时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当时他在德国的一所大学求学,当他听到父王突然去世的消息时,心情十分沉痛并奔回祖国为父亲处理后事。但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却在哈姆雷特的父亲刚去世不久就登上了王位,而且还和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了,哈姆雷特更加悲愤忧郁。他的叔父对哈姆雷特宣称老国王是在花园中散步的时候被毒蛇咬死的,但是哈姆雷特父亲的灵魂显灵并向哈姆雷特揭露克劳狄斯毒死自己,并且还篡夺王位的隐情。他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报仇。最终哈姆雷特用剑刺死了叔父,为父亲报了仇,而且自己也中毒剑而亡。剧中的其他关键人物也基本上都死了,如哈姆雷特的母亲因为误喝毒酒而亡,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因变疯而坠河死亡。这出刻骨铭心的西方悲剧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一、残酷无比的生存环境

哈姆雷特作为当时的丹麦王子,也是未来之国王,本应该担负着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重任。因此,克劳狄斯的弑兄篡权行为导致他不得不对他复仇,然而更可以说是命运给他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其他任何人也无法帮助他完成这个过程,只能依靠自己去发展自身行动的巨大力量。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颇具争议,很多评论家甚至认为哈姆雷特是个贪生怕死的懦夫,例如歌德认为哈姆雷特“意志软弱”;基拖则认为他耽于幻想,不面对现实,将“秘密”归于上帝以及命运。从他一再拖延复仇行动来看,虽然是由于他与生俱来的思虑过重,但绝不是“懦弱”,他放弃那次报仇机会恰恰在于他恨之入骨。“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这个独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噢,这倒是报德,不是复仇。收起来,我的剑,等一个更凶的机会。”本性善良的哈姆雷特在细节上竟然如此残酷。这恰恰是因为他叔叔杀兄娶嫂,无论怎么对待这个残酷的恶徒都不为过。因此,在复仇拖延方面,哈姆雷特只是考虑“如何为”,也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恨使得单纯善良的他变得忧郁,充满了“悲剧意味”。哈姆雷特认清了残酷的现实,但是却没有想到现实比看到的更加残酷:自负的雷欧提斯会与凶残的克罗迪斯二人狼狈为奸,比剑是预定好的阴谋。这种极度败坏的现实使得理智、道德、善良遭遇到空前的绝望,也造就了挥之不去的悲剧。

二、诗性化的个性特征

从这部电影来看,刻画了哈姆雷特浪漫化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了哲学意义上的超越。在这部电影里,诗化的绝对中介是感觉,它不是现实的“拷贝”,而是主观地美化了现实。恰恰是这种美化增加了现实和理想的距离,从而给人带来彻底的欢乐以及痛苦。诗性化意识导致主人公比普通人更为敏感地对待外来刺激,它也成为哈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在诗性化的理想世界与残酷的现实世界对比过程中,诗化者通常会放大现实中的丑恶,所以会给人带来非常大的反差,也使得人物形象从这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从影片可以看出,在哈姆雷特的父王死后,曾经簇拥着主人公的人们都转投奸王而去。在哈姆雷特最需要安慰以及配备的时候,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也离他而去。哈姆雷特在这种情况陷入了空前的沮丧和悲哀之中,进而怀疑、否定一切,绝望地看待人性问题。

三、理想和现实的分裂

哈姆雷特自身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裂趋向。他不仅要为父报仇,而且还要将整个世界都变成有着突出的人文主义色彩的环境。这对哈姆雷特来讲,不仅仅是考验,还是挫折与痛苦,而且还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命运。然而,哈姆雷特的特殊性在于将个性化的复仇问题扩大化,从而变成了社会问题。然而,考虑到自己的力量十分有限,一直在分析这个艰巨复杂的重大任务,而且不能很好地独自完成,所以总是处在痛苦和犹豫的状态中。因此,哈姆雷特的思考完胜行动,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思考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但是,他始终在思考为了如何更好地完成使命,不断犹豫着,他不能逃避,只能接受这种命运的安排。在复仇过程中要找到最好的时机,因此在不断地犹豫着。哈姆雷特在剧中的思想火花在不断地跳动闪耀,这也是他作为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复仇者闪耀着灿烂、美丽的光辉,也是人物形象最生动的时刻之一。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不安、忧虑以及犹豫,从而导致精神上的无形压迫。从此处来看,哈姆雷特有着坚强善良的本性,但是在复仇过程中却有着辛辣的讽刺、刹那间的愤怒,狂暴的语言、对仇人的傲慢、鄙视以及毫不隐讳地表达自身的憎恨。这些都很好地展示了他的精力以及心灵。也可以这样理解,在他复仇过程中存在着思想与意志、愿望与实践等严重的分裂形成、恰恰是这种分裂导致了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达到精神悲剧的最高点。

四、迈向危险时令人心碎的激情

哈姆雷特在逐步走向危险的过程中展示了强烈的激情,其在表现亲情、复仇以及爱情之间的抉择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母亲下嫁成为主人公“精神错乱”、痛苦忧郁的主要原因之一:“她竟然就和我叔叔结婚了……赶急得真是在作孽啊!她如此轻捷地钻到了乱伦的衾被中。”然而哈姆雷特也用不堪入耳的话语恶狠狠地诅咒了他的母亲:“使贤惠的羞颜与美貌被玷污了……”“是身体内的孽火使这个半老的女人在骨髓里起了蠢动,让贞操成为蜡投进了青春的烈焰。”虽然这是爱之深,恨之切,但恐怕这种爱也是出自于对已亡故的父亲,而不是针对尚活的母亲。但是,仅仅是因为她是哈姆雷特的母亲,犯下这样的错误,使得哈姆雷特难以容忍地说出了“理智都替淫欲跑腿”“守着猪圈来调情”等这样的言语?这种不尊重女人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他的爱情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他深深地爱着奥菲丽亚,“你可以怀疑星辰的发光,你可以怀疑日月的运行……决不要怀疑我的爱情。”但是,当他的爱情和复仇相互冲突时,哈姆雷特选择了复仇,无论是毅然地还是痛苦地,都会影响他的爱情。事实上,他一开始并没有将残酷的复仇与纯洁无瑕的爱情对立起来,只是奥菲利亚的父亲,不问是非,却也十分可怜,带着天生的媚骨做了哈姆雷特的叔叔这个大坏人的帮凶,而且还无耻地将女儿当成工具。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误会,无辜的恋人变为了牺牲品。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奥菲利亚的父亲,但是却给自己的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且导致了他们俩的爱情悲剧。

五、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哈姆雷特是个彻底的悲剧人物,他的性格特征也十分复杂。观众可以在观看电影时看到,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所作出的具体行动以及所说的语言准确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例如,哈姆雷特是个优柔寡断、懦弱的人,有着强烈的孤独感,怀疑、迟疑、行动缓慢等。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来具体分析:首先是他的性格特征中有着强烈的优柔寡断特征,这也是他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当噩耗突如其来地传来:父亲暴亡,母亲快速地改嫁,王位丢失,而且王位被篡权,这种家仇国恨使得哈姆雷特形成了无可比拟的复仇愿望。在表达坚定的复仇信念时,哈姆雷特毅然地运用了“宣誓”的方式,不仅自己宣誓,而且要严格要求朋友们为自己保密而宣誓。然而,哈姆雷特也异乎寻常地怀疑自身要杀死杀父篡权的人这种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行为。哈姆雷特首先运用“戏中戏”的计策证明了鬼魂所说言语的真实性,之后准备进行真正的复仇。但是,他依然犹豫不决,这种障碍来自于他挣扎的内心。哈姆雷特本来有很多绝好的机会杀死篡权杀父的叔叔,但是他挣扎的心理状态导致了他的复仇计划多次失败。例如,哈姆雷特恰好遇到新国王在单独进行祈祷,于是不由自主地燃起了复仇的火焰,但是却依然犹豫不决,多次将自身的复仇行动转换为复杂的思想斗争。首先是他遭遇到杀父之仇这种刻骨铭心的切齿之痛,而且还深深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因此他不得不在犹豫性格以及人生价值两者之间徘徊不已,他将自身的复仇行动演变为思想的斗争和突围。

在此过程中,哈姆雷特逐步地看到了社会上的阴暗面,而且还竭力使自己融入这个有着严重罪恶的社会中去,从而真正地以暴制暴。但是,心目中的正义理念却本能地抵抗他的这种行为。在剧烈的思想斗争过程中,哈姆雷特艰难地作出了各种选择。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哈姆雷特也有着强烈的孤独感,这也是观看全片后的最大印象。尽管丹麦国民强烈地拥戴哈姆雷特,但他却不肯信任人民群众。因此只能独身去面对早已为他准备好的命运。他的孤独感也在于他身边的朋友都自觉不自觉地离开他,在于他倾向于将个别现象扩大化,从点扩大到面,进而打击了很多人,最后却深深地伤害了他自己。他的性格缓慢、迟疑以及懦弱,这些也在影片中得到了最为真实的体现。例如,哈姆雷特不断地延宕复仇行动的时机,不仅来自于宗教禁止个人复仇,而且“上帝”也会惩罚那些弑君篡位、迫害神性秩序的人物。哈姆雷特在考虑这两点的基础上才迟迟没有采取复仇行动,而且直至发生了悲剧。但是,哈姆雷特还在最后的决斗中亲手杀死了篡权杀父的奸王,也就是他的叔叔。但是,这些都是在哈姆雷特感到彻底的愤怒以及绝望中才采取了复仇行动,属于典型的以牙还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在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要充分讨论他令人匪夷的复杂性格,从而更好地理解他在复仇行动中的言行举止。

六、结 语

从这部影片来看,哈姆雷特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还受到了为父报仇的强烈愿望影响,但是大多数时候却游离在复仇行动以外。当受到外力强烈的刺激时,从而激发他的仇恨,他的天性却会很快使他远离复仇。正是因为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分裂,复杂的性格以及残酷的生存环境,都给哈姆雷特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与思考,从而将复仇行动提升到存在和人生的高度,而且也摆脱了简单的复仇者意味。它属于当时情况下人文主义者受到了所依赖的客观环境以及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以及和它事实上不可能完成之间的悲剧冲突。因此,哈姆雷特死了,然而,他强烈的人文主义理想则使得这个悲壮的殉道者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尹迪.诗化与自毁——哈姆雷特悲剧探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 吴秀琼.论《哈姆雷特》剧中的反衬艺术与三位儿子的形象塑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2).

[3] 杨春艳.超越者的悲哀——也谈哈姆雷特的“延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3).

[4] 郗念念.《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悲剧人物”比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03).

[作者简介] 张婷(1980—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