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三位名导在雅虎公司出资拍摄雅虎搜索引擎的“生活,因找到而快乐”为主题的影片中,同一主题下,生活阅历、艺术风格各不相同的三大名导分别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演绎出生活的精彩,展现了几位导演特有的风格和气质。用镜头记录了不同的生活视角,共同给受众呈现了一道独特的视觉盛宴,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给以后的电影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影片;主题;风格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诗意的消费——从受众的接受心理探究文学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项目编号:2012QY082)。
雅虎公司于2006年不惜花费巨资请陈凯歌、张纪中、冯小刚三位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导演以关于雅虎搜索引擎的“生活,因找到而快乐”为主题创作影片。同一个主题,生活阅历、艺术风格各不相同的三大名导分别在7~9分钟内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演绎出了不同的精彩,使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会从中找到自己共鸣点,影片的主题覆盖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几乎每一位受众都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历史与文化的反思
——陈凯歌“生活因找到而快乐”之《阿虎篇》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执导的《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霸王别姬》等多部影片中都体现了高度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这和陈凯歌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造诣紧密相关。陈凯歌“文革”15岁到云南“插队”,这种经历给了他思考的契机,写作了载入文学史的“知青文学”作品《龙血树》。陈凯歌用电影的光与影承载着一本书一样厚重的思想,在书中如电影镜头一样讲述事件和场景,对卑微的生命怀有深切的人性关怀。[1]“插队”的经历像生命的印记或隐或显地体现在其执导的作品中。
影片“生活因找到而快乐”之《阿虎篇》中就讲述了一个女知青和一条名为阿虎的狗的动人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陈凯歌当年插队的地方云南,拍摄的地点是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范冰冰扮演的女知青终日与阿虎为伴,一次,女知青坐长途汽车回城,从农村到城里600公里,坐长途汽车要四天,阿虎舍不得与主人分别一路尾随汽车奔跑,女知青发现后恳求司机允许她带着狗一起走,但是司机说按规定动物不准乘车。于是阿虎继续奋力追赶着汽车,不知跑了多远,阿虎对主人的情感打动了司机,允许带阿虎走,但是女知青倔强地拒绝了,她相信她的阿虎会跟着她一直到终点。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之后,阿虎不幸走失在林海之中,女知青呼唤着阿虎的名字,苦苦找寻自己的爱犬,一声声的呼唤让人为之心碎。
从故事本身上看这是讲述一个人与动物的情感故事,联系当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这只是冰山一角。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的创作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该隐藏在水下,[2]等待受众去发掘。陈凯歌作为有很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的电影诗人,使他在电影有限的光影时间里,力图通过镜头影像符号,传达比故事本身更深邃的思想,表达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雅虎搜索《阿虎篇》沿用了在《黄土地》《边走边唱》等影片的象征和隐喻的创作手法,使不足十分钟的电影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影片结尾女知青苦苦找寻阿虎,从表面上看是找寻与自己相依的一条爱犬,对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有过知青插队经历的一代人来说,有更深广的意味,可能寓意逝去的青春、丢失的理想、曾经的恋人等。这段在变迁时期独特的历史经历像集体无意识沉淀在一代人的血液,影响一带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
《阿虎篇》这部有着文人气质的影片,拉开了与时下“80后”“90后”的欣赏距离,这群在快餐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与关注影片传达的历史文化相比,可能更多关注范冰冰换了朴素的装扮是否还有女神的气场,如此焦心寻找的阿虎到底有多名贵。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早已不再年轻的一代人,从明星范冰冰的格子衬衫麻花辫回味那个年代青春岁月里独特的审美标准,唯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会激起一代人的情感共鸣。
平民视角的幽默与调侃
——冯小刚“生活因找到而快乐”之《跪族篇》与陈凯歌导演的作品因浓重的文艺范儿而或多或少有点曲高和寡相比,冯小刚导演的打上冯氏幽默印记的《跪族篇》就实现了雅俗共赏。十几年来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手机》等“冯氏幽默”贺岁片,以轻松、幽默独具观赏性和娱乐性的风格,成了受众年终岁末的一道亲切爽口的家常菜,激活了本土的电影市场。冯小刚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在他执导的作品中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影片中用调侃戏谑的方式讲述了北京胡同里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对于影片中出现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大人物”,也从市民的视角观察审视,揶揄嘲弄。冯小刚的幽默不同于欧美影片,如早期喜剧大师卓别林凭借夸张的肢体动作让观众捧腹,也不同于香港周星驰的“无厘头”,冯小刚电影的幽默基本上是靠台词,靠语言来抖包袱,“语言不仅极尽调侃之能事,极富幽默之特征,也自觉实践并传承了京味儿文化传统一贯的委婉与含蓄”[3]。每一部经典贺岁片问世后,都会出现一些流行语,如《甲方乙方》中“打死我也不说”“地主家也没余粮啊”。《大腕》经典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手机》经典台词:“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等。
在电影短篇“生活因找到而快乐”之《跪族篇》中冯小刚延续了以往影片中所体现的平民视角和语言盛宴的艺术风格,影片讲述了暴发户秦总追根溯源寻找祖先的滑稽故事。片中范伟饰演的喝红酒掺雪碧,把英语干杯说成“气死你”的秦总是一个暴发户,受到一个骑着名马声称祖上是贵族汝南周氏的美女的挑衅,发誓三天之内让美女知道他祖上有多贵,为此不惜花钱,请专家,却被所谓“专家”告知根据南山石头村的线索,以“探微寻具之心,找到南山石头村的这枝别叶”,大概需要三十年,失望中被女秘书指点,用雅虎搜索,输入秦氏名人,免费就可以马上搜到,在找了秦香莲、秦琼、秦海璐等人之后,秦总梦寐以求的官居显赫、妇孺皆知的祖上竟是秦桧,成了一个真正的“跪族”。
影片中范伟饰演的秦总,伸出戴着三个金戒指的三根手指,用带有浓重方言的口音说:“三天我要让你知道,我有多贵!”演员范伟塑造的经典角色多是些头脑简单,自以为是,无脑“范二”的人物,如《天下无贼》里带着儿童玩具面罩,拿着凶器,口里喊着“ic ip 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的劫匪。暴发户秦总也是一个有钱无脑的人物。范伟将这样一个有钱但是在社会没有显赫地位,虚荣心强,口袋里的钱和头脑里的文化严重不成比例的暴发户塑造得入木三分。在影片中,导演和最广大的平民站在同一视角,以平民的智慧来审视这些“得意之人”的荒唐可笑滑稽的表演,使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在会心的笑中得到的不是对所谓“有钱人”的羡慕,而是一改往日大多数平民对“有钱”的向往,在心底变成一种知足常乐,自我满足的快感,看了这样的影片会让普通百姓觉得舒心,畅快,爽。
千古文人侠客梦
——张纪中“生活因找到而快乐”之《前世今生篇》张纪中导演拍摄了《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多部金庸大戏,金庸的作品让张纪中体会到了做侠客的酣畅淋漓之感,在多部剧中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其所向往的侠客那种自由、无拘无束、豪爽、仗义等的人生境界。在电影短篇“生活因找到而快乐”之《前世今生篇》中,张纪中选择了最能体现其风格的武侠题材,演出了一幕穿越古今充满爱恨情仇的旷世奇恋。
在影片短短9分钟的时间里,运用唯美奇幻的画面,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通过一块玉佩,将穿越古今前世今生的爱情故事讲述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黄晓明扮演的考古工作者,总是做着同样的梦,梦见一位唐代美女被推下悬崖。一天,他获悉一具唐朝古尸在某地被发现,于是立即驱车前往,看到从尸体滑落的这块玉佩,通过雅虎搜索,黄晓明得知这具古尸正是常在他梦中出现的由何琢言饰演的唐朝美人。在遥远前世,他们二人相恋,青山绿林间,都留下他们相爱的足迹,唐朝美女,望着翩翩少年眉目盼兮,巧笑倩兮。幸福中的他们没有注意到他们身后藏着的一双充满妒火的眼睛。由罗海琼饰演的唐朝美女的姐姐因妒忌而将妹妹推下了悬崖,而今生,姐姐是这位考古工作者的妻子。考古工作者穿越回到古代,阻止了谋杀,因此改变了因果,等他回到现代,妻子一转过身来已变成了妹妹。三人之间演绎一段跨越古今穿梭时空的爱情故事。
武侠是成人的童话,成为大侠是很多现代人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梦想。影片黄晓明饰演的考古工作者在睡梦中穿越了时空隧道,化身为古代的大侠,实现了很多受众心中的侠客梦。侠骨对应的是柔肠,不仅化身大侠,还有为之倾慕的美人相伴,神仙也没有如此快活。影片融合了时下颇为流行的武侠、历史、悬疑等剧种于一炉,不仅在题材方面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还在情节的安排上巧设悬念。在叙事手法上,影片采用倒叙的形式,先从考古工作者的梦境讲起,以一次考古发现为契机,探索梦境中出现的片断的前因后果。在短短数分钟时间内,吸引受众跟随考古工作者操作的雅虎搜索引擎,搜索龙凤纹镂空卷云图案的玉佩,一起去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段和他梦境吻合的穿越历史时空的爱恨情仇故事渐渐浮出水面。悬念的设置使受众的猎奇、探究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如果不是雅虎公司提供的契机,三位风格迥异的导演,恐怕不会有机会拍摄表现同一主题的影片,正是雅虎公司这一大胆的想法,使广大受众在了解雅虎搜索的同时享受了一道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接触大众传媒的广大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整体,从微观上来看是有不同性格、爱好、不同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有丰富多彩不同需求的个人。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4]三位名导同一主题的电影短片,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这或者也正是投资者的初衷,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次很有意义、很有趣味的尝试,会对以后的影片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1.
[2]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王立新,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600.
[3] 蔡晓芳.京味儿文化与电影[J].北京社会科学,2010 (05 ).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5.
[作者简介] 任丽娜(1983—),女,吉林镇赉人,硕士,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广告传播学、广告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