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执导的《盗梦空间》完美地表达了悬念艺术并让观众置身其中,全世界又掀起了影视悬疑的新的高潮,无论是从故事大的构思角度上还是从层层梦境的逻辑结构上,无不让观众感到震撼惊叹。为了从更深层次上了解《盗梦空间》的悬疑构思,本文将在希区柯克悬疑片的基础上剖析《盗梦空间》的开放式悬念。
[关键词]《盗梦空间》;希区柯克悬疑片;悬念;开放式结构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著名的惊悚悬疑片大师,在影视界“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名,它更是悬疑惊悚这种影视形式的代表。希区柯克通过悬疑惊悚将人类的本性与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描摹刻画,完美地表达了悬念艺术并让观众置身其中,这便使希区柯克的电影成为悬疑惊悚的影片经典,成为悬疑电影的学习榜样。诺兰的《盗梦空间》也是在希区柯克经典悬疑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新。
一、希区柯克悬疑片的悬念特点
(一)跌宕起伏的悬念剧情设置
何为悬念?《现代汉语词典》将悬念解释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和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上常用的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思想、艺术感染力。”
悬念的设置是通过导演对剧情的把握,将一段一段的小情节进行有目的有逻辑地摆列整合,一层一层地拨开面纱最后展现给观众一个大的情节。对于何为悬念,导演希区柯克对此做过以下方面的阐释:一群人围着一个桌子打牌这只是一个普通场景,如果你在他们打牌之前先向观众展现出桌子下面有定时炸弹,那么便会揪住观众的心,营造一种紧张的悬疑气氛,而如果先前并没有向观众展现出桌子下有炸弹,那么在玩牌的过程中炸弹突然爆炸了,这样只能给观众一种茫然惊吓,却不能营造出悬疑的气氛,不能称之为悬念。
没有任何一个悬疑故事是四平八稳地进行的,只有跌宕起伏才会使观众产生意料之外的心理体验。就像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剧情的铺垫下观众可以看到铺垫好的危机却无法判断危机是谁带来的。观众跟随着主角不断进行推理判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层层深入离真相越近反差就越大,将影片中所有的角色串联互动,这不仅是一种混淆视听,更是一种悬念的铺垫。
(二)对时间元素的悬念设置
“时间”这一元素是所有悬疑剧情常用的元素,它是一条将剧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的线。正常的时间线绝对不是悬疑影片的风格,希区柯克的影片里将时间打碎重新排列组合是悬疑片常见的手法,打碎的时间可以营造一种未知的恐惧,将时间有计划地缩短或延长能够有效地制造悬念,给予观众紧张的期待心情。
例如,在希区柯克电影《电话谋杀案》当中,他在悬念的设置上就成功地运用了时间这一元素。电影中女子的丈夫想要杀害妻子,他便同杀手约定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计划那个时间他会给妻子打电话,杀手便可以趁那个时间将妻子杀害,这便给予了观众一个预知的危机。然而被害者却不知道危机渐进,如此紧张忐忑的心理气氛便能营造出来。且杀手在潜入房间杀害女子之前曾两次看表,一次是距约定时间7分钟,一次是距约定时间2分钟,这两次看表杀手都做出不同的行动,那么短暂的时间会在此刻画得格外漫长。同时女子的丈夫在另一地方也同样看了两次表,然而两次都是距约定时间20分钟,第一次看他会认为时间充裕,观众心里会稍微放松,当第二次再看到同样的时间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奇怪,到底是出问题了?手表出错了,那么周密的谋杀计划便出现了误差。
这样时间便在观众心理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延伸,也成功地通过“时间”这一元素渲染紧张的气氛,增强了悬疑片悬念的设置,通过时间的延长或者缩短给电影角色的行动埋藏潜伏的障碍,给意料之外的剧情凸显创造可能。
二、以希区柯克悬疑片
为基础分析《盗梦空间》的悬念开放式结构《盗梦空间》的导演诺兰曾这样评价希区柯克:“我的前辈希区柯克不仅仅是一个导演,更是一个拥有奇异想象能力的人。”诺兰同希区柯克一样擅长的是拍摄惊悚悬疑片,且他们受不同时代的电影影响,两个人都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电影风格,然而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模式势必会影响后一辈的诺兰,诺兰要想从经典中突破创新必须要从经典中解放自己。下面将以希区柯克的悬疑片为基础对比分析诺兰《盗梦空间》的悬念开放式结构。
(一)《盗梦空间》非线性叙事方式丰富了希区柯克单一的叙事形式
所谓的线性叙事结构是单一的按照时间顺序展现时间起因、经过、发展的叙事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因果关系顺序式、重复关系交织式。非线性叙事结构是相较于较简单的线性叙事结构来说的更有难度的叙事方式,非线性叙事结构摆脱了时间对事件的束缚,它可以在讲完一大段故事之后对之前的时间进行相反否定的讲述,让观众摆脱了一成不变的经验,简单说非线性叙事结构是采用使时间跳跃、快进、重复等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时间逻辑的叙事结构,也是现代电影常用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有回旋式、团块式。
希区柯克的电影对影视线性发展具有很大贡献,他的悬疑影片是通过一个封闭完整的故事情节讲述,在情节中加入充满戏剧冲突矛盾的因素,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发展渐进到结尾,而诺兰的《盗梦空间》则是打破这一线性的叙事结构。首先,《盗梦空间》给观众们展现的是层层叠叠的梦境,众所周知梦境是杂乱无章的,那么在梦境中时间这一条线便不是完整的,任何一个梦境都可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其次,《盗梦空间》在“梦”这个介质作用下,改变了观众所熟悉的时间水平的叙事逻辑,一层一层梦境的递进,一环套一环的梦境营造,诺兰导演通过这些梦境的层次结构将水平的叙事方式改变成了垂直的由浅入深的叙事方式。把以时间为线索的故事串联,变换成为无数梦境的空间排列组合,让观众将对时间的逻辑感觉转换到对空间的逻辑思考上,无数条线并行最后推出真相,这便丰富了希区柯克单一的叙事方式。
同时,非线性逻辑的叙事方式也给剪辑和叙事逻辑增加了很大难度,但这样的叙事方式给影视故事的讲述提供了无限可能,更容易让电影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
(二)通过精神分析学制造不同的悬念
电影同其他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一样是精神世界的展现,个人情感的表达。1895年,弗洛伊德同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这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同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到站》标志着世界第一部电影的诞生。电影同精神分析学一样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而希区柯克是最多的在电影中阐述精神分析学的导演。希区柯克的悬疑片中对人物的心理有着非常准确的把握,他善于通过精神分析学来设置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并解读他们不同的心理问题,同时利用精神分析学来铺垫影片中意料之外的悬念。
例如在希区柯克的作品《精神病患者》中便非常完美地诠释了俄狄浦斯情节,主人公是一个另一半住着自己母亲的精神病患者,这便导致他有着难以抹去的恋母情结,在这样的心理作用影响下导致主人公做出许多出人意料的事情。希区柯克利用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影片最典型的便是《后窗》,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偷窥欲望,这部电影的主角便是一个失去自由行动能力之后只能每天看别人生活的人,希区柯克通过电影将人性放大,并用人性去解释人物的犯罪行为。精神分析学告诉人们,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却没有被正确引导,那么人的心理是很容易被扭曲的,而这扭曲的心理便是一切犯罪的根源,希区柯克将精神分析学融入影视的创作,为悬疑片更添一抹神秘色彩。
而对于希区柯克将精神分析学作为其悬疑影片中一切不合理行为的合理论证理论来说,诺兰他更倾向于将精神分析学作为理论进行扩展,从更多的角度来证明精神分析学的可靠性。
拿《盗梦空间》来说,诺兰的许多理论是根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而来的,如:梦的特征、梦中的空间和时间以及梦中梦。但是诺兰所展示的梦境并不是完全依靠《梦的解析》,他是在那些有关梦境的理论基础上的艺术变形,也正是这样肆意的变形成就了整部影片神秘的色彩,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更具有悬疑效果。
在《盗梦空间》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然而他们又是柯布的分裂人格,这些矛盾复杂的人物性格便是精神分析学的直接体现。梦境中的自己或许是最真实的自我,不以任何形式被隐藏的真实的自己,影片中的柯布在梦境中的孩子和妻子,他们展现的是柯布内心深处最深、最脆弱的情感,这也是运用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
为了塑造更加复杂的梦境空间,制造出人意料的悬念,诺兰在《盗梦空间》中采用了非常多的梦境理论。拿梦中的时间来说,中国有句古话叫“黄粱一梦”,它告诉人们梦中的时间要比现实中的时间快很多,但是在《盗梦空间》里其中梦境时间要比现实时间慢,并且随着梦境的深入时间也会相应地延长,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对论来理解这样的时间设置。有关大脑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通过大脑皮层和神经中枢来传递梳理大脑中残留的信息,在白天由于人体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大脑势必要分散一部分注意力,而到了晚上人体处于休眠时刻大脑便可以被充分调动人们便能够梦到一些将要被遗忘的事情等。对于大脑来说这一过程是非常快的,然而对于梦里的人们这个过程便会相对显得非常漫长。
可见精神分析学在诺兰《盗梦空间》的创作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三)诺兰的开放式结局同希区柯克闭合式结局的对比
所谓的开放式结局就是导演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个人对电影的印象推断出自己欣赏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没有标准的答案相对于独一无二的结局更具有说服力。而闭合式结局恰好相反,它是导演已经给出的明确的独一无二的结局,不能够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希区柯克的电影结局便是典型的闭合式结局,他的悬疑片整体给人一种猜谜语的感觉,让观众在等待谜底的过程中感受惊恐心跳,最后再告诉观众一个意料之外的真相,如《电话谋杀案》中,男主角要杀害妻子,虽然其中过程坎坷曲折,但是大结局还是坏人被抓到了警察局,这便是没有争议的闭合式结局。而《盗梦空间》却是一个开放式结局的代表,结尾主人公走出了梦境,却见到孩子的背影与梦中孩子的背影不同,然而陀螺的倒影依然在旋转,那么他是依然停留在梦中呢还是已经走出梦境了,整个结尾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这样开放性的结尾便是没有明确的结局。相较于希区柯克的闭合式结局,诺兰的开放式结局更具有想象的空间。
三、结语
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已经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经典,诺兰在学习与创新中成就了新的高峰,诺兰丰富了希区柯克单一的叙事形式,并且将精神分析学更为开拓地加以利用,改变毫无争议的闭合式结局,让他的《盗梦空间》更具有开放性。
[参考文献]
[1] 郭倩.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盗梦空间》[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2] 钮明然.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J].文化与传播,2011(03).
[作者简介] 张士坤(1976—),男,山东聊城人,硕士,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