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小时代》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08日 04:38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2013年4月以来,国内影院关于青春主题的电影不断上演,其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小时代》最为引人关注,并引发了影评人和观众不同程度的褒贬。这两部影片分别由新晋导演赵薇和80后青年作家郭敬明执导,均创下了不俗的票房纪录。这两部影片均以大学生活为蓝本,分别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一零年代的年轻人的故事,以她们的友情、爱情为线索,描绘出了两个时代的印记和缩影。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较深入的对比分析,并探讨物质存在感对青春主题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 《致青春》;《小时代》;青春主题电影;物质存在感

一、故事背景与年代

年代感,或者说时代感,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和《小时代》两部电影共同的特征,它们通过一群年轻人追逐爱情、友情和梦想的故事,分别体现了各自时代特有的气质,也为两部片子的主人公和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致青春》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片中BP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简陋的学生宿舍、陈旧的阶梯教室、青春质朴的着装和发型等“硬件”都暗示了这一年代信息。影片前四分之三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应该是在中国北方的一所综合类大学校园里。

《小时代》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应该是在本世纪一零年代。片中众多奢侈品牌LOGO的出现、上海顶级地段的繁华、欲望和冷酷的穿梭、无所不在的鲜活的时尚元素和触角等这些渗透在片子中的“软件”提醒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寸土寸金、奢华无尽的上海,主人公和她的朋友们虽在上海某大学就读,但却和一家名为ME的时尚杂志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关于青春的定义

青春是什么呢?在这两部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里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注解。

在《致青春》里,它是乱糟糟的宿舍,是室友之间的小嫌隙,是楼道里永远被占用的电话,是挂满一宿舍滴着水的衣服,是想打架的荷尔蒙,是情窦初开的青涩,是占不到座位的自习室,是午夜的收音机,是小礼堂的尖叫,是羞涩的钱包,是看不完的碟片,是啤酒和摇滚乐,当然也包括懵懂的性。

在《小时代》里,它是典雅出众的黑色小礼服,是昂贵的LV和Dior手袋,是富丽堂皇的豪华衣帽间,是每每精致出场的帅哥美女,是缀以水晶手柄的雨伞,是散布在外滩的各种奢侈品店,是早熟的世故与机智,是天价的上海楼盘,是微小而坚持的努力,是携手奋斗的友情,是成长的困惑,是永远为自己保留的Plan B,是爱情中的高傲与无奈,是永远低调的奢华。

但其实最重要的,青春,就是年轻的你,那一颗勇敢无畏的心。如果用文体来形容这两部电影,《致青春》如同一篇散发着淡淡文艺与怀旧气质的散文;而《小时代》则像一首时而绚烂无比,时而黯淡忧伤的诗歌。前者用过来人的眼光审视和怀念青春,再现那些与青春有关的记忆,满怀感慨与彻悟,比如片中郑微的那句:“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谁也不亏欠谁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平实却充满哲理的台词,激起无数观众的共鸣;后者用90后的崭新思维方式来解读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用他们所特有的心态来看待、解释和享受青春的奢华:“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并且表达青春的叛逆、困惑和坚强:“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是一种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与残酷现实的较量中,他们不得不逐渐学着去坚强。

三、剧本与角色

《致青春》以辛夷坞的同名小说为原本,由李樯担当编剧,赵薇自己则专心于幕后,作为导演,这不仅是一种大智慧,更表明了她将站在一个更客观的角度,与大众分享作品与感受的姿态。因此才有了一部记载着我们的青春、友情、亲情和爱情并让它们得以延伸的充满爱和诚意的电影。《致青春》的故事脉络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以杨子珊饰演的郑微和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跌宕起伏的爱情为主线,一群年轻人经历了大学生活的洗礼,到毕业N年后各自的心路历程、爱情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转变而结束。影片表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青春成长历程中刻骨铭心的渴望、阵痛、遗憾与美好,也有它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它带着那个年代的人们回忆了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也提醒着正在享受青春的年轻人们莫要虚度青春。

《致青春》里的女孩郑微,率性、纯真、敢爱敢恨,当郑微在礼堂里大胆地唱起《红日》时,让人有鼻酸的冲动。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永远陪伴你。”唱这首歌的人当时还不明白,什么是颠沛流离和曲折离奇,但是她那么真的,想陪伴在你的左右。但当郑微的爱与尊严,遇到那个她深爱的拥有精致利己主义的、无法忍受一厘米误差的陈孝正,结果令人心碎。阮莞是大家公认的校花,对自己的恋人赵世勇情深意长,甚至当他对自己做出无法原谅的事时,她都能保持笃定和沉稳,令人钦佩。黎维娟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女孩,因此她更懂得生活的本来面目。她理智、刻苦、目标明确,是一个活在当下的现实派。朱小北是一个外形中性、性格直率、酷爱篮球的女孩,她个性反叛,自尊心极强。这四个女孩属于个性气质截然不同的四种类型,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确属典型。

《小时代》是80后青年作家郭敬明以自己的同名小说为原本进行改编而成的电影。故事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以林萧为视角,以及和她从高中开始就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个性和价值观的好朋友顾里、南湘、唐宛如四个女孩所经历的友情、爱情、梦想的转变,反映了当代大都市快节奏生活下的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心态。

片中的女孩林萧,中文系学生,兼任ME杂志执行主编宫洺的私人助理,她喜欢文字,重视友情,性格温和,勤奋努力,没有主见,有时候有点孩子气;林萧的好友顾里,一位身为“富二代”的会计系美女,成绩出众,且精于投资理财之道,她集美貌、理智、冷静、精明、现实于一身,语言刻薄犀利,追求奢华;南湘,充满艺术气质并颇具才华的美术系美女,她天生丽质,不施粉黛也完美无瑕,相貌是四个女孩中最出众的。南湘家贫穷,但她热爱服装设计,并且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她画素描赚钱只为能够选修服装专业;唐宛如是一名有着健硕肌肉的国家二级羽毛球运动员,她不在乎名牌,自信而可爱,是片中最大的笑点。四个女孩更像一个女生多重性格的分割体,有最生动的一面,有最矫情的一面,有最自然的一面,有最冷酷的一面,也有最邻家的一面。

四、物质存在感对《小时代》的影响

自电影《小时代》上映以来,围绕该片所产生的争论从未平息。有人认为,郭敬明笔下的友情、爱情都是脱离现实的,也是明码标价的。还有影评人毫不留情地说,《小时代》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了一种病态的境界。更有人认为,《小时代》的演员没有演技、电影不讲叙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片。在笔者看来,对于日日被现实追赶的成年人而言,《小时代》是被各种名牌商品LOGO填满的奢侈世界,而对那些正在享受青春的懵懂少年,他们眼中的奢侈品是友情、奋斗、爱情,甚至只是时尚标签、帅哥美女、郭式台词和搞笑段落。那些说看不懂的人也许不是看不懂,而是已经远离这个属于年轻人的小时代了。因为电影中人物所处的年代背景决定了时代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认知上的变迁,带有年轻人鲜明的时代标签,因此,非‘郭敬明时代的你很难理解电影所描绘的世界。

生于九零后的年青一代,看似崇尚物质,其实他们从内心更渴求自己的独立空间,渴望被尊重、被认同,而物质恰恰就是他们证明自身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所处的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就是这样,这不能说是郭敬明造就的,应该说是郭敬明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或者说他通过这部电影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和九零后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看不懂或者没兴趣,并非好事或坏事,只说明你站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少了那份年轻的冲动和愚钝,也告别了少年的单纯。

五、《致青春》的镜头语言

影片《致青春》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堪称经典。影片开始于郑微的梦境,给观众一种奇幻的感觉,但梦境过后的校园与宿舍,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真实气息扑面而来,从梦中韩庚饰演的林静一晃而过,到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冷酷出场,近20多分钟的片段,行云流水、兴致盎然,让大家迅速入戏。赵导用影像雕刻时光,令人动容。比如,郑微向林静报告大学录取那场戏,林静追逐如小鸟般飞翔的通知书;比如,郑微在礼堂高歌《红日》;比如,黎维娟家乡落榜男友来宿舍,在那个高歌知识改变命运的岁月,冬夜里两个原乡人内心的美丽与哀伤;比如,男生水房,陈孝正的告白与眼泪;比如,散伙饭上,老张带头朗诵苏轼的词;比如,老张在阮莞墓前关于配角人生的独白;比如,海洋馆里陈孝正的那个小秘密。赵导运用稳健从容的镜头语言,将这部大密度的青春群像雕刻得刚柔并济,悲喜错落,张弛有度。

电影《致青春》的前半段拥有着大量的青春符号,笑点不少,但是那个被很多影评人和观众称之为失控的、关于逝去的后半段,却更见用心。因为青春期的后半段,恰巧就是失控的。当你以为一切都会按照你想象的节奏出现,它却突然间戛然而止,不问缘由地将你扯入另一段陌生的生活。我们以为的超凡脱俗,出人头地,掌控命运,为爱痴狂,终究都只是一场梦而已,无论你的人生进展到哪个阶段,哪个地位,在青春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你都只能轻叹一声:对,原来人生中有太多的事令我们无能为力。赵薇运用她独特的视听语言告诉你,就算你自认为是个天才或者屌丝,明天会来的一切也许会颠覆你的全部人生。在电影中,赵薇完全没有批判谁,而是悲悯的去看待每一个角色,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为每一个角色留下了重新开始的可能性。所以电影的结局不是女主角追求现世安稳,留下一个男主角追悔莫及痛哭流涕伤春悲秋,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圆满大团圆结局,而是开放式的结局:一切再来过,但始于现在,留下伤痕累累却无比真实的我们。

六、结 语

在《致青春》与《小时代》两部影片中,尽管70后与90后、北方某城市与上海,时代的脚步、地域发展的差异,造成这两代人之间,或者说他们所生活的时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物质、文化和消费观念上的差距,但归根结底,物质化的生活只是表象,每个人成长的困惑、青春时代的爱情、友情却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时代与地域所造就的时空差别,给两位生活在那两段不同时空当中的导演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灵感和对青春属性的完全不同的表达。正如《小时代》中的台词:“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青春永远是最值得回忆的那部分,因为它有着太多不可重复的东西。

所以,青春无悔。

[参考文献]

[1] 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

[2] 郭敬明.小时代1.0折纸时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3] 勒克莱齐奥.巨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齐江华(1977— ),女,陕西西安人,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硕士,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动画与网页设计。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