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赎罪》中的叙事美学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07日 01:58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赎罪》是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著名小说。2007年,被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改编后搬上银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部影片用独特的叙事手法,演出了一部经典剧目。整部影片采用极其特殊的叙事手法,充分发挥叙事美学的特点。把小说中的精彩内容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本文主要从影片《赎罪》入手,对影片《赎罪》中的叙事美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在我国电影叙事美学的运用道路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赎罪》;叙事美学;表现手法

从电影问世至今,著名小说一直就是电影的重要题材,许多小说被导演改编后搬上了银幕,其中不乏佼佼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赎罪》是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著名小说,被导演乔·怀特搬上银屏后,电影采用独特的叙述手法,运用“螺旋上升”的叙事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属于伊恩·麦克尤恩又属于乔·怀特的经典之作。全片以带有悲剧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整个故事穿梭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一、《赎罪》叙事角度和基本内容

我们关注《赎罪》这部电影,就应该从其电影的叙事角度上进行分析,从人物角度、剧情层面上研究其艺术魅力。当然,这部电影之故事与人物确实令人称赞,而且其故事结构分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发生在泰利斯家的乡村庄园,叙述视角在乡村宅邸的几个主要人物之间不断交替,由多人的内心活动来展开;第二部分发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场,属于战争写实,叙述视角是男主人公罗比的心理活动描写;第三部分发生在二战中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叙述视角转向深受良心谴责的布里奥妮,她承担着护士肮脏、单调、卑微而又艰辛的工作,寻找心灵的慰藉。 小说里“全知全能”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在并列、包容与颠覆中取得微妙的平衡,构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描绘出布里奥妮的过失和她为其灾难性的后果而赎罪的努力。

尤其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麦克尤恩笔锋骤然一转,再一次运用叙事角度的转换,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布里奥妮在77岁生日当天的见闻感受,揭露姐姐和罗比实际上皆在战争中死去,布里奥妮的赎罪,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 这种叙事时空的转换,让现实与虚构模糊界限,让读者意识到故事主观视角的存在,体现小说的虚构本质,是典型的元小说式结尾。

作为一部小说,《赎罪》在英国文坛上得到了肯定和殊荣,它的小说情节结构,为影片改编提供了最夯实的基础。电影《赎罪》上映之后,好评不断,一举夺得金球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原创音乐两项大奖。 影片取得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忠实于原著的剧本改编,金像班底(西尔莎·罗南,萝玛拉·嘉瑞,和资深演员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的鼎立加盟),也离不开乔·怀特非凡的导演功力和电影的独特叙事魅力。 影片《赎罪》故事跨度很长,但在导演乔·怀特的高超叙事能力下,被演绎得相当清晰。

二、电影《赎罪》的叙事美学

电影《赎罪》可以说是一部战争背景下的爱情史诗,极具英国电影的烂漫主义色彩,这部电影各方面的技术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尤其是电影中的叙事美学。整部电影运用油画般唯美的画面,细腻的人物内心长镜头,完美的声音配乐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把整部影片推向了一个极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潮。

影片《赎罪》从叙事手法上看,主要的叙述事件是影片的客观观点和布里奥妮的主观观点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叙事事件,有效串联了其他事件,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整部影片中,各个情节看似偶然,实则又存在必然的关联。

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场的误会出现在布里奥妮通过窗边的偷窥,无意中发现了罗比对她姐姐塞西莉亚心怀不轨。在自己的主观观点上,对罗比产生了偏见。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我们才明白,原来罗比并非是对姐姐塞西莉亚心怀不轨,而是二者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罗比是因为尴尬才产生了布里奥妮所看到的结果。第二场误会,是发生在罗比去参加家庭晚宴的路上,在路上他遇到了布里奥妮,罗比本想通过布里奥妮,转达一封给其姐姐塞西莉亚的道歉信,不相信被拿错了。使得布里奥妮在偷看了信的内容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第一次的看法。第三场误会,发生在罗比和其姐姐塞西莉亚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前两次的误会,使得布里奥妮坚信,罗比是在强奸自己的姐姐。接下来的情节,通过影片,我们又一次了解真相。实际的情况是,罗比在和塞西莉亚表白后,二人发生了关系,只是这个过程恰巧被布里奥妮撞到了,布里奥妮认为是罗比在强奸自己的姐姐,实际则不然。

在小说中,每次的误会和真相之间,都会跟随很多其他方面的叙述,而电影则不然。电影中运用插叙的手法,剪辑十分紧凑,刻意加快了叙事的节奏,通过不断制造误会和揭示真相,凸显出了影片的客观视点和布里奥妮的主观视点这一剧情主要矛盾,让观众在不断的惊奇和发现中,去感受小说和电影的魅力。整部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误会虽然多,但却都不是独立的,每个误会都有其目的性和预示性,都是通过特殊的叙事手法联系到一起的。

我们可以清晰发现,第一次的误会是如何产生的,布里奥妮的主观视点又是如何被创造的。当时正值布里奥妮和戏剧演员发生了争执,此时恰巧窗边有一只讨厌的蜜蜂,布里奥妮本想去抓蜜蜂,却恰巧看到了罗比和姐姐塞西莉亚的一幕。此刻影片中的蜜蜂,正是代表了布里奥妮当时的心情,烦躁而又失望。通过这个镜头我们就不难发现,实际上此时的布里奥妮已经在视点上存在了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通过画面右侧模糊窗影中的景象,更加真实而又深刻体现出了此时布里奥妮视点的孤立性。电影中不仅通过镜头的画面,同时也运用了声音,通过蜜蜂的嗡嗡声,来侧面暗示出此刻布里奥妮的不安和急躁。

三、影片《赎罪》中的叙事美学点给我们的启示

在影片中,我们可能还会存在不解,是否布里奥妮和罗比以前存在矛盾或是什么,不然怎么会因为这一次的所见,就对罗比产生这么大的偏见呢,实则不然。整部影片的前80分钟,看似让观众一致处于一个全知的角度。但作为一部逻辑性非常强的古典叙事影片,其实影片是采用了插叙的叙事手法,主要的问题是在后40分钟才真正得到解决的。从整部影片看,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还原了罗比被送进监狱的冲突;第二部分讲的是罗比和塞西莉亚,在战争爆发,导致罗比参军之后的爱情世界;第三部分则是全片的精华,主要从布里奥妮的角度,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实际上的布里奥妮,早在小时候就暗恋过罗比,但是罗比对她一直就是兄妹之情,这让布里奥妮的内心很是不安。直到布里奥妮认为她发现了罗比和姐姐之间的暧昧后,内心更是产生了一丝嫉妒,虽然影片中没有直接讲出这点,但是我们通过观看就不难发现,布里奥妮后来的所作所为已经明显带有报复心理。电影巧妙地利用叙事形式进行讲述,再配合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在第一部分结束时,有一个推向布里奥妮眼睛的慢镜头,通过这个镜头我们就不难发现,布里奥妮眼中的泪水。这中间的意义,又值得我们每一位观众去深思,既包括了布里奥妮把罗比亲手送进监狱的抱歉;又包含了对内心深处感情结束的祭奠。当我们看完整部电影,把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强烈的满足感,更是对整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内容产生由衷地佩服。

电影中同时巧妙运用声音,去渲染主角的内心世界和影片的叙事效果。我们以第一部分结束的镜头为例,在随着镜头慢慢推向布里奥妮眼睛的一刻,我们不仅看到了布里奥妮眼中噙含的泪水,更是随着音乐声音的不断加大,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感受。随着罗比母亲用雨伞敲打警车的声音和音乐的融合,再到打字机声音的响起,再一次让我们深深领略了声乐配合的魅力。细心一下我们更是可以发现,实际上打字机的声音贯穿了整个第一部分,也可以理解成为故事的发展线索。从叙事的角度去看,打字机更是成为影片所有误会的根源,对布里奥妮如此,对罗比也是如此。

另外,导演在影片《赎罪》的拍摄上,可以说是在叙事方面跟观众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如果不仔细去观看,可能观众会认为自己一直在全知的角度去观看电影。而实际上呢,我们只能说,观众在前两部分是站在全知的角度去观看的,而作为影片的重点,第三部分,实际都是在布里奥妮的角度上。整个第三部分,布里奥妮是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当我们看到结尾的时候,可以理解成为,整个故事都是布里奥妮的一个回忆性的讲述。当观众在影片的结尾知道真相的一刻,才会恍然大悟,不能不为导演的叙事手法震撼。

整部影片到结束,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收场,可能许多人还不清楚。小说中的布里奥妮说过,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绝对不是懦弱,而是对绝望的抗衡。至少我认为,影片是喜剧收场的,是一场建立在悲剧基础上的圆满结局。整个电影是以悲剧为主要基调,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战争时期的唯美爱情。使得我们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更好去看整部影片的叙事过程,通过在电影中叙事手法的完美运用,使整个故事的主线,布里奥妮的主观视点和影片的客观视点的矛盾,变得更加真实化和立体化。在不断制造误会和揭示真相之间,不断攀升,达到一个环环相扣的意境,形成了一份叙事美的基本形式。

四、结 语

电影《赎罪》是导演乔·怀特改编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在叙事手法上有着极高叙事美学的影片。整部电影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主观观点和影片的客观观点之间这一主要矛盾,通过三个部分,把故事情节完美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不仅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更是在悲剧基调的基础上,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唯美的战争爱情。整部电影的叙事美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赵宁.从《赎罪》论述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传承与超越[J].山花,2013(29).

[2] 黄一畅.复杂人性的质询——论《赎罪》的解构叙事效应[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6).

[3] 袁海霞.“一个人”的忏悔录——以布里奥妮的叙事视角解读影片《赎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6).

[4] 徐永红.从《赎罪》看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关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9).

[5]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6] 杨明华,苏玉英,甘庆红,等.脑出血继发癫痫患者舌咬伤1例的急救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9).

[7] 朱静怡.虚构与真实——浅析《赎罪》中的叙事判断[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8] 刘丹凌.一个人的战争——评新感受力影片《赎罪》[J].电影文学,2008(23).

[9] 杜永康.电影《赎罪》的叙事学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2(16).

[作者简介] 赵瑾(1978— ),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和英语教育。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