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电影悬念的心理解读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07日 05:26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希区柯克可谓是悬疑片的鼻祖,他和他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电影作品在心理悬疑的运用上可谓是技巧纯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在影片的展现中总是能够抓住人们的心理将影片的悬念最大化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就对希区柯克进行探究了解,文章中针对希区柯克的几部经典电影进行分析,以其电影悬念中的常用表现元素为基础,进一步将各电影中的悬念进行心理解读。

[关键词]希区柯克电影;悬疑;心理;常用元素

希区柯克被人们誉为悬疑大师,他的电影能够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感受到悬疑的存在,同时他也是一个心理大师,因为悬念的成功设置是出于对人物及观众心理的掌握。正是因为这些,希区柯克的悬疑设置在如今仍然被世人所称道,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就对希区柯克进行简单的了解,同时探究他的电影悬念设置而引领的心理变化。

一、希区柯克及其作品

1899年希区柯克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在1920年时,才21岁的希区柯克就进入了电影这一行业中,在一个制片厂从事字幕设计的工作,在那之后的几年里他先后干过美术导演、助理导演、编辑等工作。而他与电影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在1925年就开始独立执导电影,1926年他导演的悬疑电影《房客》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在英国的电影界也有了他的立足之地。1935年希区柯克拍摄了电影《三十九级台阶》在各国都很卖座,让他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部电影是他在电影生涯早期在英国拍摄的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并形成了希区柯克日后拍摄电影时悬念运用上的原则,也为他之后的电影拍摄形成了铺垫。1960年,他拍摄的电影《精神病患者》让他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这部电影的悬念和恐怖反响巨大,题材的诡异以故事情节的意外发展,以及运用黑白的制作,让他攀上了电影事业的一个新的高峰。在这之后希区柯克又对其电影在悬疑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从而拓宽了思路。1972年希区柯克因拍摄《夺命狂凶》获得了金球奖,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实力依旧,这部作品也成为他后期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希区柯克一生中近60年的导演生涯中,总共拍摄了53部作品,其中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充满悬疑的,这也成为他的一个标志。但是希区柯克对于电影艺术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对于电影悬念表现的技巧上,他在电影上不仅仅是悬念大师,同时也是电影上的心理大师,以及电影上的哲学大师。他能够以其独特而敏锐、细致而深刻的方式去洞察到人性上的脆弱以及人生中的荒谬,进而根据已经发现的素材加之将技巧纯熟的运用,最终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部作品,而是作品的内在也会升华。这就是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悬念。

二、希区柯克电影中常用元素内悬念的心理解读

希区柯克曾这样说过:“我必须制造悬念,否则人们就会失望。如果我拍摄《灰姑娘》,那么我只有在马车里放进一具尸体,他们才会满足。”由此可见,希区柯克已经成为了电影悬念的一个代名词了,人们十分认可他在电影中悬念的设置,因为希区柯克能够紧紧地抓住人们的心理,将悬念设置的可以给人们心理起到最大的作用。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之所以成功,与他在电影悬念上经常运用一些元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就从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常用元素入手,对悬念进行心理解读。

(一)楼梯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楼梯”是为了制造悬念而最常运用的元素之一。在影片《迷魂记》中,对于运用“楼梯”这一元素,将悬念以及给人心理产生的恐惧达到了极致的发挥,“楼梯”也为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电影中斯科蒂领玛德琳去了西班牙教堂,在发现玛德琳冲入教堂后,斯科蒂快速地进行追赶,这时镜头给向了能够通往塔顶的旋转楼梯,狭小而陡立的楼梯使得他头昏眼花,只能先坐在楼梯上,就在这时镜头中伴随着玛德琳的惨叫声,她从塔顶摔下,跟着镜头,观众从楼梯上向下看到玛德琳摔下来的惨状。通过运用“楼梯”的这一片段,加强了对观众心理上的刺激,给观众的心理上留下了那一幕幕的恐怖以及玛德琳摔下后的惨状,使得观众心理上的恐怖加剧,同时也对这一悬念进行了成功的展现。这一场景在日后也被众多导演所借鉴,给影片增添了色彩。

除此之外,希区柯克的电影还有很多通过有关“楼梯”的场景给观众心理产生了强烈的波动。希区柯克认为在场景内,人物逐渐走上楼梯到最后进入黑暗中会给观众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暗示,例如在《讹诈》中,其中一个场景是爱丽丝在上楼梯时,楼梯边的墙上出现了阴影,这就给观众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暗示,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让观众的内心也提了起来。在《房客》中,关于在“楼梯”上设置悬念的片段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子夜时主人公手戴白色手套从楼梯走下时,本来这一场景就使人感到十分的恐怖,然而希区柯克并不满足于此,他将镜头只是固定在了从楼梯扶手上慢慢向下的白色手套,让整体的气氛更充斥着恐怖味道,比起全部的场景,单单将视线聚焦在白色手套缓缓下滑的观众,他们的心理也随着缓缓下滑的白色手套感到紧张感逐渐增加,心理上的压力自然而然地逐渐加大,悬疑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线索道具

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若想充满悬念,那么对于借助道具是必然的选择。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就经常出现利用线索道具从而达到渲染紧张氛围、增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有的道具在一部悬疑电影中的出现,它的本身就成为引起观众心理波动变化,同时是贯穿全篇的重要元素。

在对于线索道具的运用上,《夺魂索》可以说是运用的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影片的一开始线索道具便出现了,这一场景正是勃兰顿和菲利普在杀害戴维,这就是希区柯克在开始就利用线索道具“绳索”去设置悬念,让观众在心理马上有所好奇和震惊,为什么二人会勒死戴维?在这之后的情节中“绳索”作为线索道具频繁的出现,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一直调动着观众的情绪。在勃兰顿和菲利普杀完人后将戴维的尸体装进了木箱中,在威尔逊太太即将回来前,胆怯的菲利普看到了箱子缝中夹着的绳索,随之这个情景出现,观众的心理也跟着一起紧张起来,这个片段将人们的心理的波动带向了高潮,观众的心理也随着紧张到了极点。除了影片的内容之外,在影片的字幕设计成了拧着的绳索的形状,对观众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勃兰顿和菲利普的内心就如同着拧着的绳索一般的扭曲,他们的原有的道德也被绳索捆住一般。

在希区柯克的其他电影中还有多处对线索道具进行了运用,例如在影片《夺命狂凶》的一开始中,镜头就讲述了罗斯科有用胸针去剔牙的这一个特殊的习惯,从而使得这个胸针成为影片中的重要的线索道具,它不断地为情节增加着悬念,同时还及时地调动着观众的情绪,甚至这个线索的道具的运用使得影片达到了高潮。

(三)麦格芬手法

希区柯克的电影中经常有“麦格芬”的存在。“麦格芬”这一词源于希区柯克一个非常喜欢的故事,它是用来指那些并不存在的事物,但是这一并不存在的事物却有可能是一个话题或者是行动,甚至是整个故事情节中的关键环节。

在电影《精神病患者》的后半部分中就运用了“麦格芬”这一元素来制造悬疑,贝兹的母亲无论用语言如何地进行描绘,都是观众在影片后半部分最想见到的人物,但是其实她却是不存在的。在浴室中女子被谋杀时,出现了一个女人的背影,在这之后贝兹赶来对现场进行了清理,这让观众对这位“母亲”的形象就有了一个定位;在侦探去调查后看到了所谓的“母亲”的背影,打电话告诉了别人,而后也被“母亲”给杀害了;之后的情节发展中又有人看到了“母亲”,但是却被告知母亲早已去世,这就让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这时观众在心理上反复地有所思考。情节中紧接着出现了贝兹与“母亲”一同出现的场面,此时众人认定了这位“母亲”的存在。这种不断出现的变化为影片添加了不少的悬念,也让观众的心理产生了不断地变化,然后在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的景象更是让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希区柯克成功地运用了“麦格芬”这一元素,为影片的悬念设计以及情节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帮助。

“麦格芬”手法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经常出现,例如《夺魂索》中的一开始就被杀死的戴维,两名凶手将戴维藏在木箱中,然后还用木箱代替餐桌和戴维的亲朋好友在那个木箱上吃饭。“麦格芬”不仅仅是人,也可以是很不起眼的小东西,例如在《美人计》里“麦格芬”就是制造原子弹所用的材料“铀”。“麦格芬”这个本不存在的事物在电影中进行运用就是一种悬念,然而希区柯克通过他纯熟的技巧以及对人物甚至观众心理活动进行了正确的把握,将“麦格芬”手法这一元素的制造悬念以及给人心理造成强烈刺激发挥到了极致。

(四)罪孽转移法

希区柯克在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塑造上并非是绝对的黑白分明的,他影片中的很多人物都具有多种特性。比如这个任务刚出现的时候是个符合传统意义的正面角色,给观众了一种首因效应,后来这个“正面人物”犯罪时,观众在看电影时就会不自觉地会在心理上替正在犯罪的罪犯紧张和担心,在最终真相公布于世的时候,很多观众还对罪犯感到遗憾,甚至是同情罪犯的遭遇。希区柯克认为对于人物人性的表达上并非是只有对立的“好”与“坏”,因此他善于从细节去塑造具有多重特性的人物,同时有的影片中会对罪犯进行犯罪的缘由进行表现,把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应用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疑影》中的查里舅舅为了逃避追捕,于是去了姐姐家探亲,在姐姐家中他的礼貌、有风度,对待家人又十分的和蔼可亲,这样的魅力使得外甥女查莉对她十分有好感。情节发展到这里时,观众的心理上就产生了很多的波动和想法,观众不希望查莉发现查里舅舅的真正面目而失望,也不愿意看到查里姐姐为此伤心。观众在心理上同样不愿意看到这个具有风度而待人亲切的查里舅舅被揭穿真相,这就是首因效应对观众心理的影响。这种罪孽转移法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悬念也在不断变化,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的反应也在不断地变化。

“罪孽转移法”这一元素,希区柯克在他的影片中进行了多次的运用,电影《房客》中的“房客”、《夺命狂凶》中的杀人狂罗斯克等虽然有的人物可谓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行,但是由于希区柯克对这些反面人物的塑造使得观众的心理有了变化,观众的内心对他们产生同情甚至理解他们,这就是希区柯克“罪孽转移法”给情节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三、结语

希区柯克的电影永远能够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感受,他的电影中具有个性且无可比拟的对于悬念技巧运用,将观众的心理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而波动,使观众有种融入人物的感受。他的电影总能够使人回味,这无疑是因为他对人的心理做到了细致的了解和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从而引导观众的心理,这是希区柯克的伟大之处,也是现代导演在创作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赵卫东.世界电影精品鉴赏:希区柯克特辑[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

[3] 黄屹岩.希区柯克的悬念[J].世界文化,2000(02).

[4] 王强.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唐凤玲(1984—),女,重庆人,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2级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