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解读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03日 04:41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2012 年导演汤姆·霍伯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了非常规再现和重新诠释。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通过银幕影像化的手段,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史诗般的歌剧电影。本文通过对影片《悲惨世界》中的三个女性形象——芳汀、珂赛特和爱潘妮进行分析,从女性形象入手分析了男权社会中雨果的女性观和艺术观,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传达出了原著中所表现的女性社会问题。

[关键词] 《悲惨世界》;男权社会;女性观;女性形象

一、电影《悲惨世界》概述

2012年上映的最新版电影《悲惨世界》是由著名导演汤姆·霍伯执导的,以根据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音乐剧为蓝本,拍成的一部电影。霍伯的《悲惨世界》在剧情上完全忠实于雨果的原著,故事围绕一名获释的罪犯冉·阿让(Jean Valjean)展开,着重描写他寻求救赎的过程。影片在情节上并无太多改动和惊喜,但在改编风格上进行了转换,电影中加入了更多的情节元素,使情感线索更为连贯,丰富的细节也使人物刻画更加立体、细致入微,更易触动观众的心灵,导演以一种新的视角和表述方式为文学原著赋予了新的色彩。

二、通过三位女性形象

解读《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 《悲惨世界》是一部音乐剧电影,片中全部采用现场录音,钢琴就在摄影机旁,导演以音乐剧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这部伟大作品。导演通过影像画的手段在影片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如芳汀、珂赛特、爱潘妮、德纳第太太等,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映出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观,深化了雨果原著中的主题思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母性、圣洁的化身芳汀

芳汀是影片《悲惨世界》中的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女配角,她是一个年轻漂亮的、有些轻挑而仍然极为纯真贞洁的、被欺骗的女工形象。她也是使主人公冉阿让坚定了“从恶魔到天使”的升华之路的信念的重要线索人物。影片中的芳汀是个悲惨而简单的女人,她是一个典型的在社会底层中孕育的孩子,从小便被父母抛弃,过着孤苦贫困的生活,然而生活的苦难也练就了她快乐而坚强的性格。芳汀拥有与生俱来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气质,她善良、朴实、纯贞,像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爱情,然而她并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被上流社会所谓的绅士玩弄后无情抛弃,只留下了一个私生女。芳汀是一个无私的母亲,为了孩子她选择勇敢地面对和承担一切,然而她的善良和勇敢并不为社会所容,在受尽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后,她在饥寒交迫和病痛折磨中悲惨地死去。由安妮·海瑟薇塑造的芳汀完全突出了“丑”的一面,瘦得骷髅般的巴掌小脸上只剩下了一双绝望的大眼睛,在浓重的黑暗中把自己蜷缩成一个婴儿的形状,唱着凄凉的I dreamed a dream,安妮·海瑟薇用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把一个女人的悔恨、哀怨和绝望,一个世界的坍塌,表现得淋漓尽致。芳汀是影片中的一大“泪点”,她的悲剧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中,下层社会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她也是使影片男主人公冉阿让从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中醒悟并最终走向了善的关键人物,影片《悲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以芳汀的女性的良心对男主人公冉阿让进行了评判。在以一种同情、保护的姿态表现了对女性悲惨处境的关注的同时,也暴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男权制社会等级制度。芳汀是美丽和恭顺的正面形象,她利用自己的年轻美貌,吸引了花花公子的注意,并试图用婚姻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这是男权社会中女人在社会上抬高地位的惟一方法。然而可悲的是她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牺牲了她们自己的光阴,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可是并没有换来她想要改变的命运。在尔虞我诈的男权制社会里,芳汀的无知、天真和恭顺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任人欺侮。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替代性的,是通过男人取得的,芳汀对托洛米埃的依靠失败以后,以自己超负荷的劳动都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影片《悲惨世界》中对女性的塑造并没有立足女性的体验来揭示女性悲惨命运之后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之相反,它对女性悲惨处境的关注和同情,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男权制。

(二)优雅、纯洁的淑女珂赛特

珂赛特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随即交上好运的,纯真温顺的美女形象,她是芳汀的女儿,3岁时便被寄养在德纳第家,过着食不果腹、遍体鳞伤的生活。芳汀去世后,冉阿让冒险将珂赛特接到身边,使她离开地狱般的德纳第家,逃离了孤苦伶仃的贫苦生活。冉阿让将她抚养成人,让她在修女院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出落成一位有着优雅气质的大家闺秀,从此,珂赛特得到了一个深爱着她的父亲,得到了一个充满温暖的家庭,得到了应有的美好生活。也因此改变了她的悲惨命运,使她最终得到了幸福的婚姻——和贵族出身的青年才俊马吕斯有情人终成眷属。珂赛特是影片中少有的有着完美结局的女性角色,这个人物形象虽然缺乏个性,只是一味地顺从父亲和马吕斯,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她是继芳汀之后赋予冉阿让某种责任并支持他“从恶魔到天使”圆满过渡的女性形象。珂赛特,是一只不会唱歌的百灵鸟,一个天使偏爱的幸运儿。她天真无邪,洁白如鸽子,勇于追求爱情,像是一朵甘于接受命运的顺从的百合花。从珂赛特典型意义及其思想意义来看:珂赛特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贫苦儿童形象。一枚胜利的种子,“仁爱”和“共和”下胜利的果实、人道主义传播的接力棒。

影片中的珂赛特这一角色是美丽纯洁和恭顺的象征,从小无依无靠,受人欺侮的经历使她逐渐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人格,对冉阿让的依赖使她无论在修道院,还是在贫民窟都没有任何自己的态度,即使在她与马吕斯的恋爱中,她也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姿态,对马吕斯言听计从。她完全依附男人,忽视了要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她认为女人惟一的目标就是修习生活中非理性的给感官以美的享受的部分,以此取悦男人。在和马吕斯的恋爱和婚姻关系中,柯赛特无非是马吕斯的一件副产品,一件享乐的工具而已,她连在储藏室给冉阿让摆一把椅子的权力都没有。然而可悲的是她对自己的地位并没有觉醒,她根本不关注这些问题,在她的观念里,只要她打扮得够漂亮,在特定的时候能吸引马吕斯的注意力就足够了。珂赛特恭顺的性格是造成其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使她成为男权社会制度下的奴隶或者附属品。马吕斯和珂赛特之间似乎有一种强磁力,使她出自本能或几乎机械地照马吕斯的愿望行事。她无条件顺众父亲和马吕斯,他们不用向她说什么她就很明显感到了他们的意图,盲从于他们。珂赛特这个女性人物形象无疑为男权社会中,男性优越论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绽放在贫苦中的玫瑰爱潘妮

爱潘妮在影片中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坚强勇敢的、社会最底层的美丽女子,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爱潘妮是德纳第家的大女儿,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大小姐生活,然而因为家境的落败爱潘妮沦落为了社会底层粗俗、低级和卑劣的见证者。她深爱着马吕斯,而马吕斯却迷恋着高贵、优雅的珂赛特,为了让马吕斯高兴爱潘妮想尽办法帮助他与珂赛特在一起。为了她的爱人马吕斯她勇敢为他挡枪,在蒙蒙细雨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爱潘妮个性突出,她独立、有主见、敢爱敢恨、为自己心爱的人敢于付出一切,用外在的硬朗和粗线条掩盖着内心的孤独与脆弱。在影片中她虽然戏份不多,却征服了所有观众的心,成为《悲惨世界》里最感人的女性。那首撼动人心的咏叹调《我独自一人》,表现出爱潘妮甘愿与命运抗争的形象。一首与马吕斯对唱的《一点小雨》,再次为这位年轻姑娘的生命添加了一抹凄美的色彩。影片中,在流着血的冷雨里,爱潘妮靠在马吕斯的怀里,她终于有机会如此靠近自己心爱的人,她忍着剧痛,在最后时刻用这样一段台词安慰着身边的马吕斯:“别担心先生,我不疼了,一点小雨算不了什么,因为你紧紧地陪在我身边。雨水终于将天空洗净,我也终于就要回家了,我最终会在您的怀抱中睡去……”爱潘妮的命运是冰冷与灰暗的,但这个角色也让人看到了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底层,为自由和梦想勇于追求的女性形象。

敢爱敢恨的爱潘妮绽放着坚强、执著之美,作为《悲惨世界》里面三个主要女性角色之一,爱潘妮不同于另外两个角色,她是一朵盛开在贫苦中的玫瑰,她有主见、叛逆,敢为理想献身。她忠贞不渝地爱着马吕斯,即使知道马吕斯另有所爱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成全自己爱的人。电影增加了一个细节,爱潘妮认出了珂赛特,因此有点愤愤不平。小时候遭遇悲惨的珂赛特变成了一个优雅的淑女,并得到了马吕斯的爱。可即使不平,她最终还是无法拒绝马吕斯的要求,并为他们的爱情奔走。这个情节将原著中未曾表现的人物内心再度深化。在爱潘妮的父亲德纳第带领一群匪徒欲对马吕斯不利时,她以异常的机智和勇气,为了爱人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她为爱追随马吕斯,积极投身革命起义,街垒战中,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与马吕斯并肩作战,为马吕斯挡住枪眼,最后在爱人的怀里幸福安详地死去。爱潘妮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坚强勇敢的、社会最底层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女性角色。她展示了男权社会中不屈服于命运,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勇敢地同命运抗争、勇于追求平等自由的新型女性形象。她以自己的行动在反抗着命运和男权社会制度,争取着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三、结 语

电影《悲惨世界》,情节紧凑,高潮迭起,风格统一、旋律优美、故事也更主流、更国际化。影片对场景刻画得十分丰富,调度得游刃有余,它克服了舞台剧的单一枯燥的场景,强化了飘浮时代,国家与个人命运在革命动荡中的境况,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镜头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非常整体地把悲惨世界带给观众。影片保留了从头唱到尾的形式,采用了一种迥异于舞台版的唱法,将长音和高音做了调整,使得歌唱更似说白和对白。并大量使用近景及特写,甚至一首歌一镜到底,大大提升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汤姆·霍伯通过影像画的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如芳汀、珂赛特、爱潘妮、德纳第太太等,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映出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观,体现了雨果文学原著的主题思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法]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M].李丹,方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 袁素华.从人到恶魔,从恶魔到天使——试论《悲惨世界》中的人性问题[J].广州: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23(04).

[3] 汪敏萍.从《悲惨世界》中的女性形象看雨果的女性观[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杨一飞.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人道主义[J].北京广摇电视大学学报,1998(04).

[5] 董晏.音响效果的构思和意境——影片《悲惨世界》音响效果的断想[J].电影艺术,1982(08).

[作者简介] 胡卫卫(1977— ),女,陕西安康人,硕士,安康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育、英美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