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意象的内涵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01日 05:16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根据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改遍成的电影。夺得了1982年度奥斯卡多项提名,同年还获得了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1983年这部影片获得了恺撒奖并获得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全片采用双线并进的时空交错方式,描述一对男女演员演出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以对自由的追寻、爱情的诠释为主题,让观众深深思索,电影的多重结局也让人久久回味。这部由导演卡雷尔·雷兹执导的电影获得很多奖项。本文在赏析这部电影的同时,对这部电影中的意象内涵进行解读分析。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意象;内涵

约翰·福尔斯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英国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收藏家》在1963年发表,一炮而红,成为当年的畅销书。随后他笔耕不辍,又发表了《贵族们》《丹尼尔·马丁》《曼蒂莎》等多部小说,他所创作的很多小说都是畅销书,每部小说从来不重复内容,赢得了一批忠实的读者。[1]其中最令英国批评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是1969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通过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也夺得了1982年度奥斯卡多项提名,同年还获得了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1983年这部影片获得了恺撒奖并获得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约翰·福尔斯用解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写作手法,围绕着追求爱情、人性和反叛当时社会的主题,真实描写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社会底层女性莎拉对人性追求的萌动状态以及心路历程。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通过塑造莎拉这个人物形象,也成功地表现了查尔斯这个不自由的英国贵族向一个新兴英国绅士进行现代转型的过程。电影中对女主人公莎拉形象的塑造,对爱情和自由主题的演绎相当到位,通过莎拉和查尔斯的暗中交往,仆人萨姆的觉醒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带给观众深深的思考。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意象分析

(一)电影内容简介

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南部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在影片中演员迈克和安娜演绎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影片讲述的是一位承受了精神重压、地位卑下然而性格绝强的女子向社会传统习俗抗争,努力获得自由的过程。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867年的英国,一位富家子弟、化石学业爱好者查尔斯到莱姆小镇去见他的未婚妻弗里曼小姐,在小镇的海边,邂逅了被当地人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莎拉。出身贫寒的莎拉曾经爱过一个遭遇海难的法国中尉。所以,孤傲不爱言谈的她经常一个人凝视大海,镇子里面的人们都认为她在想念那个风流的法国中尉,并因此很鄙视她。在和查尔斯相遇以后,两个人通过慢慢地接触,慢慢地坠入爱河,但奈何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种种现实因素并没有走在一起,经过三年艰难的寻找,查尔斯和萨拉再次重逢,但是此时的莎拉已经在一位名人的保护下,成为一名强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女性。[2]

(二)电影人物意象分析

莎拉,作为书中和电影中最令人不解的女主角,实质上她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原本可以随波逐流,出卖尊严换来世俗的尊重,但是她从内心深处深深鄙视这些。她选择用一个轻蔑的称呼来表达对这个压抑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不公的抗诉。在电影中,交代那女主角的背景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莎拉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也完全可以实现她的梦想,从而可以轻松进入理想的剑桥大学读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生贵族的查尔斯却仅仅因为堕落而没有完成学业,多么不公平的社会,对社会下层人民是那么的残酷和现实。从头到尾,莎拉都希望自己和查尔斯在社会各个方面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表现在人是有灵性的、自由的,可以不受到任何责任的束缚。虽然莎拉最后可以自由地进行绘画,但是她并不如查尔斯活得那么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她一直不明白,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谜团,她拒绝查尔斯的求婚,想要永久地保持精神的完整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抛弃了责任,她像个谜一样出现在查尔斯的生活中,可以无限接近于查尔斯的生活,却永远无法相交。

查尔斯,一个过着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所以性格相比懦弱。但是社会是处在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得到了高度发展,贵族阶层也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查尔斯也清楚贵族,他所在的那个社会阶层只是社会的寄生虫,不会给社会带来半点效益,但是他没有勇气摆脱这种腐朽的生活。当他明白自己的人生有可能不受自己的控制,要走上一条他从内心深处非常厌恶的经商道路的时候,他开始了叛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疯狂地追求莎拉。但是当他知道莎拉欺骗他之后,他又一次退缩了、迟疑了,他去教堂忏悔。在他身上始终充斥着一种矛盾,一方面他在心中对莎拉忠贞不渝,另一方面却无法做到守身如玉;一方面渴望摆脱资产阶段腐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懒惰懈怠、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在与莎拉交往的过程中,事情表面上都是按照莎拉的设计进行,好像查尔斯受到莎拉的诱惑而一部部走进莎拉的圈套中,但其实也是他内心真实的意愿,他早已厌倦贵族尔虞我诈的虚伪生活,他也很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婚约只不过是虚伪的交换,他对莎拉的爱中包含着对自由的渴望,对当时所在阶层的背叛,他的伯父结婚后对他冷漠的态度再次让他感到寒心,但是他惟一缺乏的就是勇气,这时候莎拉相当于一个助力器作用,促使他走上了追求自由的道路。

(三)查尔斯自由意识的觉醒

在和莎拉交往的过程中,查尔斯也清楚地发现莎拉和自己的未婚妻欧内丝蒂娜完全不一样。他的未婚妻作为一名典型的资产阶级的小姐,冷漠、虚伪、矫情,在思想智力方面也很迟钝、单调,毫无情趣可言,这也的确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阶层人身上的基本社会属性。查尔斯面对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女子,这样好像来自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价值观念的女子,一个代表着即将消亡、走到历史尽头的维多利亚时代,一个代表着即将来临的新兴时代,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莎拉好像拥有一双能够看透一切也能忍受一切的眼睛,从她的眼神里流淌出的智慧、独立自主,都使查尔斯在深深地思考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和荒谬性。[3]他一向认为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是宽阔无边的,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但是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他以前认为的广阔无边却彻底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航道,只能到达一个已知的地点。他从内心深处觉醒了,与莎拉的深度交往唤起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让他意识到他目前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和乏味,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完全是资产阶级的牺牲品。[4]

(四)追求绝对自由的悲剧

假设查尔斯变得勇敢,敢于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而抛弃时代束缚和资产阶级社会世俗的压力,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事实上,在莎拉这个有着自由、独特丰富思想的女子的影响下,他会决定放弃莎拉,再次回到欧内丝蒂娜身边吗?也许可以,也许不能,他内心已经决定反叛,势必将这种反叛进行到底,从此也好摆脱时代强加给他的选择。在莎拉执著的追求和房间的诱惑下,查尔斯深深地爱上了她,在把莎拉送到埃塞特手上的时候,查尔斯并没有想过重返莱姆,在神圣的爱情魔力下,他勇敢地闯入禁区,和莎拉发生了性关系,也彻底抛弃了贵族阶层虚伪的审视风度,对莎拉求婚,但是莎拉拒绝了,选择默默离去,随后查尔斯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扎,终于找到了在拉斐尔画家中当管家的莎拉,电影演到此时此刻这个场景,查尔斯身上的资产阶级枷锁他已经完全敲碎,可是,这时的他真的幸福吗?[5]

莎拉作为一名站在时代前端、具有超时代追求自由意识的新女性,她是爱查尔斯的,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听到莎拉这样对查尔斯说:“假如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代,另一类生活中,我完完全全会全心全意做您的妻子。是您给了我力量,支撑我活到现在……”但是莎拉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深陷爱情泥潭的女人,她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看,她有着和简·爱一样的理性意志,追求真正的绝对自由意志。[6]

其实,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对自由有着非常强烈的追求,人类的祖先为了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广泛的自由,不断劳动,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丰富自己的生产生活。追求自由,才能驱使现代人们去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人类社会也才得以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对自由意志的绝对化追求到一定程度就变成反人类社会了,其结果是非常残酷无情的。但是在电影中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莎拉对自由的追求,她甚至不愿意过男女间的正常生活,她很顽强地挺立在人群中的非议之间,她没有想到要负起责任,查尔斯为了她几乎失去了所有,她却置若罔闻。她在追求绝对自由过程中,也深深伤害了世界上最爱她的人。

(五)社会下层人民自由意识的觉醒

在电影中,萨姆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仆人形象的具有自尊和自我意识的一个丰富的人。对于主人查尔斯,他敢于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主人的所作所为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怨恨,敢于不畏强权和金钱的势力,对上流社会进行冷嘲热讽,这同时也反映了以莎拉为代表的那种新时代精神已经开始在下层劳动人民身上传递,虽然他们出身卑微,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有人之初,最基本单纯、天然的人性,自由、反传统、追求自我的本性终有一天会让他们产生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发展到顶峰,就演变成了对主人的背叛,从而挣脱束缚,走向新生活。

结 语

综上所述,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尊重作者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编,通过对莎拉这个谜一样的女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由和爱情的电影主题,达到了编剧追求的理想境界。从自由的角度看,人生确实是一出永恒的悲剧。人类渴望自由,但是生活在这个忙忙碌碌的世俗社会,又有几人可以实现绝对的自由?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张和龙.论约翰·福尔斯的小说创作[J].国外文学,2008(04).

[2]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英]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M].陈安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 [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 车文博.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人物形象[J].外国文学,2006(01).

[6] [英]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英国文学史[M].谷启楠,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县民(1978— ),男,陕西宜川人,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英美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