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仲:一座尚待发掘的“富矿”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9日 23:19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杨小仲是我国第一代电影编导,中国电影界最早的创业者之一,其导演生涯贯穿民国、新中国两个时代,作品多达百余部。他在“类型片拓展、电影市场开辟”等方面均有显著贡献,其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借鉴。

[关键词] 杨小仲;类型片;历史地位

杨小仲是我国第一代电影编导,享有“百部导演”的美誉。自1920年起从影43年,他亲历了电影从无声、有声到彩色的历程。他对文学、戏曲的酷爱,对视听语言的娴熟驾驭,让他在银幕上演绎的各类“故事” 跌宕起伏,广受赞誉。但因其始终与时代热潮保持距离,所以他的艺术成就一向不曾为主流评价所关注,尤其是他在民国时期的业绩更是鲜少受到重视。

一、起步于我国首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杨小仲5岁时父亲早逝,家境拮据。1916年,年仅17岁的他考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半工半读,1918年,他进入该馆机要科,成为正式职员。这一年恰逢馆里成立了“活动影戏部”,专门拍电影,痴迷于电影的杨小仲便把业余时间完全投入到了看电影、写影评,并开始尝试电影剧本创作。

1921年,上海滩发生了一起谋财害命案件——嗜赌如命的洋行职员阎瑞生为还赌债杀死了妓女王莲英,据此编演的“文明戏”火爆舞台。“中国影戏研究社”认为这一题材可以拍电影,便委托杨小仲改编成“分幕”电影故事。1921年7月1日,由杨小仲编剧的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片长100分钟),①吸引了大批观众。初试牛刀即获成功的杨小仲极度亢奋,他又接连编写了电影故事《好兄弟》(1922)和《松柏缘》(1923),在这两部片子中他彰显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被市场和观众逐步认可后的杨小仲信心倍增,不再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1925年,杨小仲根据真人真事自编自导的《醉乡遗恨》登上银幕,再次获得舆论界的好评。这部戏为杨小仲的导演生涯奠定了基础,从此他开始亲执导筒。

无声片《醉乡遗恨》对初创期的中国电影颇具开拓意义,影片讲述了一个因酗酒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在影片中,导演杨小仲大胆启用非职业演员,选用教师和学生出演角色,摆脱了电影对文明戏演员的依赖,并大胆探索了多种电影拍摄技巧。

1926年,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迅速发展,更名为“国光影片公司”,杨小仲再挑大梁,一年内连续有《母之心》《不如归》《马浪荡》三部影片问世。

此后直至1949年,杨小仲又先后在长城、昌明等数家制片公司任编导,相继执导了100多部电影。其中鞭笞封建礼教罪恶的《良宵》、揭露社会黑暗的《蛇蝎美人》、改编自“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故事的《红羊豪侠传》、上海“孤岛电影”的开山之作《飞来福》、讽刺现实的喜剧片《痴男怨女》、科幻喜剧《六十年后上海滩》、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等都极具影响力。

二、长于类型片创作,善于把握电影市场

杨小仲擅长类型片创作,善于将多种类型元素融合运用,在民国时期的“类型片探索”上堪称贡献卓著;同时,他对“电影市场”的把握也相当敏锐。例如:“新华影业公司”的创业作《红羊豪侠传》就出自他的手笔。

《红羊豪侠传》是一部有声电影,改编自“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故事,它把戏曲表演程式、舞台机关布景与电影特技有机融合,颇具观赏价值。1934年春节,《红羊豪侠传》在上海大光明影院首映,这是国产电影首次在美商大光明影院的试水,连续3天的“午夜场”火爆景象,让美方经理始料未及,认为是轰动上海滩的一大奇迹。②《红羊豪侠传》的成功热映,不仅为新华影业公司奠定了迅猛发展的基石,也为民族电影业赢得了声誉。同时,它还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首次开拓了“贺岁档”的营销方式。

此后,杨小仲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站到了上海电影的潮头,即便在1937年上海沦陷后,他仍能于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之中执著于电影创作,并再次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上海“孤岛电影”的开山之作《飞来福》就是他的作品。1937年12月31日该片首映,这是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由韩兰根、刘继群、殷秀岑主演,讲述了两个酒馆伙计因一心梦想发财而误入歧途,最终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协助警方勇擒盗贼、终获万元奖励的故事。这部影片的成功上映,让沦陷区的国人看到了生存的可能,也让无所适从的电影业看到了一线希望。

《飞来福》的成功,让投石问路的“新华影业公司”老板张善琨信心大增,继而跟进投资,《乞丐千斤》《无敌武术团》《六十年后上海滩》以及《貂蝉》《木兰从军》等大批影片的接连问世,带动和刺激了其他影业公司的恢复和开办,而杨小仲的有力出手无疑给濒危挣扎的上海影坛晕染了曙色。

杨小仲堪称上海“孤岛”电影的一面旗帜。

1938年,由新华影业公司出品、杨小仲编导的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喜剧”《六十年后上海滩》问世,这部影片由韩兰根、刘继群、许曼丽、汤杰、顾梅君主演,融合了多种类型要素,令人耳目一新。该片讲述了某公司职员韩、刘在梦境中所经历的滑稽故事:韩、刘二人虽经济拮据,但行为放纵,竟至被各自家人拘禁于阁楼,无聊中做起了黄粱美梦。在梦中,两人完成了时空穿越来到了60年后的上海滩。一日,广场工地掘出人尸两具,教授用科学方法使之复活。此时,人们已“废除姓名、改用编号”,二人无法适应,四处逃遁,竟至误入“市政局”大楼,值班室内布满了各种设备,两人在好奇心驱使下开始胡乱操作,顿时天气剧变,市民叫苦不迭……教授见众怒难平,便欲以“水葬法”处置他们,两人怕死遁逃惊呼,猛醒后的两人都穿着殓衣,家人围拢身边悲伤痛哭。原来两人在梦中一直沉睡不醒,昏昏然度过了数日,家人误以为二人魂魄归天,正在为他们筹办后事……

作为我国科幻片的滥觞之作,③该片利用梦境将故事编排得既诙谐滑稽,又不乏科学预见,已初步具备了科幻片的基本品格。仅对社会发展前景的预见性来看,该片的想象力可谓相当神奇,从1938年影片问世至1998年,这60年的沧桑巨变,在杨小仲的前瞻预见中,上海果然已步入“数字化”时代,虽然不能和杨小仲的“预言”完全契合——“废除姓名,改用编号”,但“编号”的存在已成社会结构中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的要素,呼机、手机、身份证乃至汽车牌照、银行卡等,都让人们无法忽略数字的存在,这种对社会发展前景的预言的确令人啧啧称奇。再如靠各种“按钮”控制的电气设备,也已广泛介入生产生活当中。至于对“冷暖雨雪”的人工控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成为现实。

显然,《六十年后上海滩》中对未来社会的奇观性展示和喜剧化演绎,让影片充满了瑰丽的色彩。回顾中国百年电影史,不难窥见中国导演的软肋,奇幻的想象力和“喜剧”幽默精神的匮乏,让中国科幻片和喜剧片难见经典之作。开创了“无厘头”文化的周星驰,尽管创造了很多票房奇迹,给沉寂的香港电影带来了一片欢腾和新的出路,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被我们欣喜地重新解读;尽管他蛰伏三年后用全力拼出了新作《长江七号》,试图将神舟载人飞船的“科幻”与喜剧用温情嫁接,寻求突破,但影片的上线结果却也并不乐观。而70年前的杨小仲却为我们开了先河,用他的完美呈现让二者达到了和谐统一,用成功的嫁接让我们看到了他稀缺可贵的才华,也让他成为中国喜剧电影的标志性人物。

此外,杨小仲还在各类型元素的融合运用上也做了广泛尝试,诸如神怪、惊悚、恐怖、情色等。例如《地狱探艳记》(1938年)是喜剧和恐怖的交汇;《化身人猿》(1939年)是惊悚和科幻的融合;《上海淘金记》(1941年)是悬疑和喜剧的嫁接;《欢乐年年》(1942年)是爱情与喜剧的交叉。虽然与奇思妙想众多、散发着瑰丽色彩的原创作品《六十年后上海滩》相比,这些影片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品质不高,格调欠佳,但仅就类型片的拓展而言,仍不失其开拓价值。

三、在“戏曲片、儿童片”方面的创作成就

建国后,向来天马行空、不问政治的杨小仲,被纳入了国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但他一时难以适应社会形态的巨变,其创作活动也一度沉寂,好在他不久便找到了一条既可疏离政治又能继续发挥其艺术才华的创作路径——拍摄戏曲片和儿童片,此后直至1963年息影,他先后导演了《红楼二尤》《庵堂认母》《陈三五娘》《兰兰和冬冬》《好孩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宝葫芦的秘密》等十余部影片。

其中,彩色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取材于小说《西游记》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为著名绍剧表演艺术家六麟童的代表作,1960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完成后在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影响巨大。该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自由转换、人物造型神出鬼没等特技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并于1963年荣获了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儿童片《兰兰和冬冬》(1958)和《好孩子》(1959)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尽管有很浓厚的时代色彩,但向上的精神气质给孩子们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

拍摄于1963年的童话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根据张天翼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是杨小仲的压卷之作,当年在亿万儿童中曾产生巨大反响。该片讲述了一个叫王葆的小男孩厌学贪玩,一次于梦中得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虽然这个宝葫芦可以让他不劳而获,但也给他带来了无数麻烦,在经历了几次挫折后,王葆终于认识到,只有靠勤劳获得的成功才会真正受到人们的尊重。

显然,这是一部励志片,但该片却没有出现一句成人化的“标语口号”,完全是在从“儿童思维”出发,以滑稽诙谐的喜剧风格去“讲故事”,以便让小观众能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中去感悟生活的道理。即便放到今天来看,该片在中国电影史上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正符合儿童心理的佳作。

此外,《宝葫芦的秘密》还使用了大量亦真亦幻的特技摄影,例如王葆骑着宝葫芦飞行等场面,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也拓展了中国电影的特技手段。应当说,该片是“17年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几部超越政治羁绊、具有普世情怀的精品之一……

四、结 语

杨小仲从影40多年,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从民国到新中国,他一生编导了100多部作品,可谓数目惊人,涉猎题材之广、类型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我国电影史上相当罕见。

由于杨小仲基本上是作为一个自由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总在试图尝试探索新鲜的命题,与主流基调基本不搭界,因此在我国电影史论中,对其艺术成就的评价始终处于漠视状态。

然而,如果我们今天能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情怀来看待历史的话,我们无疑会从杨小仲身上得到更多启迪。他的创作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准确度上,在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创新新类型、探索新形式、新技术及新方法上都曾引领风骚、独树一帜、出奇制胜。可以说,无论是其艺术才华还是其创造出的商业价值,杨小仲的成就都令人由衷钦佩。 遗憾的是,这座尚待开发的“富矿”至今仍处于沉睡之中……

注释:

①③ 许朋乐主编:《海上电影溯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第64页。

② 新浪博客:《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4410f0100kqkn.html。

[作者简介] 安家驹(1991— ),男,吉林长春人,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管理学院文化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美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