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角色造型和受众特点的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6日 00:31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动画角色是一部动画作品的前提和灵魂,它不仅决定了动画作品的风格类型和受欢迎程度,甚至决定了整个动画作品的成败。一个角色塑造得是否成功,最终是要由其受众群来检验的,而不同的受众因其年龄的不同必然喜好不尽相同,因此,分析不同年龄层的受众所喜欢的角色类型成了核心内容。此外,动画角色不仅给其受众带来了愉悦的视听感受,还潜移默化影响着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会给受众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动画角色;受众;特点;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动漫角色造型的审美接受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BB057)。

动画角色是一部动画作品的前提和灵魂,它不仅决定了动画作品的风格类型和受欢迎程度,甚至决定了整个动画作品的成败。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动画角色越来越多影响着受众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如何设计出不同受众所喜爱的动画角色变得至关重要。鉴于此,这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关于动画角色和受众群

动画角色塑造是一部动画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动画角色造型不单单指人,还包括动物、植物或生活用品,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精灵鬼怪或者非生物。动画角色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拥有顽强的精神势头,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审美趣味、科技制作水平等。而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特指传媒信息的接收者,即信息传递的目的地,也称为信宿。具体到动画文化传播,受众主要是指观众群体,是动画角色面向的观赏消费者,同时是动画作品的成功影响者。而受众群又是以受众为前提的,是同一种类型受众的集合。各种类型的动画角色都是设计人员精心制作出来给大众观看和欣赏的,受众可以去感受其中的乐趣和幽默,并反馈给设计人员。

二、不同受众年龄层的动画角色塑造特点

(一)婴幼儿(1~3岁)受众的角色塑造特点

这里婴幼儿指的是学前低幼儿童。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普遍偏爱有关小动物的故事,更喜欢具备安全感的、“圆乎乎”的无棱角形象,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一片模糊,还不具备充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吸引他们的大多是画面内容简单,没有太多信息量,动画节奏相对较慢,主要以玩乐为主的动画。如婴幼儿动画代表作《天线宝宝》《花园宝宝》《巴巴爸爸》等。在《巴巴爸爸》中的角色,造型上没有确定的造型形态,多凭色彩、五官上以及一些小道具来进行视觉上的区分,但这些角色却个性鲜明,风格独特,非常适合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童。因此,为该年龄段动画进行整体设计时,动画故事情节应简洁明快,角色造型鲜明可爱,最好多采用符号化造型。

(二)少儿(3~12岁)受众的角色塑造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介于幼儿和青少年之间,尽管心智上已经脱离幼儿的稚气,但还不能对外部世界形成基本的认知,又不同于青少年那种逐渐形成的成人意识。所以就要求角色造型不但要有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声音,并且造型生动、形象时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更要求角色需具备善良、安全、有趣的特性,还要求角色具备一定的滑稽和幽默感。例如,美国动画片《海绵宝宝》里的宝宝们,身体是一块黄色的海绵,样子方方正正,像人一样穿衬衣戴领带,性格活泼友好、可爱大方,特别是它露出龅牙的笑容,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动画中好的角色造型会使少儿产生莫大的兴趣,甚至出于好奇心,他们还会对这些角色的行为和语言进行模仿。

(三) 青少年(12~18岁)受众的角色塑造特点

当代青少年处在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社会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之中,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现实的期望和要求提高。青少年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必将产生全新的精神需求。而唯美或热血主义的动画作品表现为画风、情节之美,潇洒、动感,加上塑造的角色形象紧跟随时代潮流,正好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追求。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流川枫,吸引了一代代青少年的眼球,畅行不衰。动画作品中极具诱惑力的俊男美女,精灵古怪的萝莉、正太,加上秋波流溢的眼睛和飘逸的长发,以及精致华丽的服装行头,这些流行审美观念的大胆运用,吸引着无数青少年沐浴其中。或许是角色的设计与引人入胜的情节相得益彰,成为青少年受众喜欢的重要因素。

(四)成年(18岁以上)受众的角色塑造特点

动画不只是 “低幼人群”所专有的,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各种各类的动画片、动画角色同样吸引着成年观众。例如,我国以儿童动画片引进的《蜡笔小新》,在日本却很受白领人士的喜爱,主角小新成为三四十岁具有沉重压力的日本男人的折射,所以这部动画作品看似是儿童卡通片,但是其要表达的深刻的意义则同样适合成年人观看。

再者,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大都具有成人意味。作品的主题不只针对少年儿童,还关乎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环保,对成年人同样具有吸引力。比如《龙猫》主要讲的是亲情,并且还带有成年人已经逝去的久违的纯真;《红猪》中波鲁克的孤胆英雄侠气,《幽灵公主》和《千与千寻》主人公的年轻、纯真,但其行为表现却带来了深沉而严肃的心灵冲击。宫崎骏与吉卜力工作室取得社会认同和经济的成功,多是来自于成年受众,这些人通常是票房的支撑群体。由此,吸引成年人的动画角色,最重要的是角色形象要彰显个性内涵和醇厚情感的表达。

三、动画角色对不同层次受众的影响

(一)动画角色对婴幼儿的影响

婴幼儿的动画角色在成人看来可能是非常无聊和单调的,比如《天线宝宝》中四个宝宝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词句、短语或者动作。然而,重复却是婴幼儿认知事物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所以这些动画角色能使婴幼儿很好地发挥想象力、思考力以及听说能力。好的动画角色行为富有教育哲理,对婴幼儿的成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使幼儿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受到启发和教育;好的动画角色也能够很好地通过视觉造型传达出角色本身的内在气质,对幼儿在自我意识、情感健康及交流能力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消极层面看,不好的角色可能具有较强误导性。这些动画角色的行为方式极有可能会诱导婴幼儿去模仿,从而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他们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最终,这些“早期经验”很容易累积到成长的经验中,虽然故事早已忘记,但“经验”却可能残存在意识深处。甚至这种行为方式会在他们(她们)之间“似瘟疫般” 的相互影响。

(二)动画角色对少儿的影响

动画角色们充满奇思妙想的想法,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其幽默滑稽的表演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幽默感。少儿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世界的任何东西都充满了兴趣。动画作品中的角色针对少儿的好奇心,通过行为方式或表演方式做了很多形象且生动的回答,使他们在轻松的视听享受中满足了求知的欲望;动画角色还肩负着道德教化的作用,给模仿意识很强的少儿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范人物或规范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具有正确是非观和良好的道德品格。动画角色给少儿的成长既带来了快乐,又丰富了他们的童年。

但是,家长应引导孩子观看动画片要适度。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家长不多加管制,既浪费时间,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最终不愿意和同龄的儿童接触,或者待在房间里不愿意亲近大自然,甚至有可能患上心理疾病,比如自闭症等。

(三)动画角色对青少年的影响

优秀的动画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这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帮助他们走出成长困境,给他们正能量的鼓励。动漫作品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审美情感,比如动物角色被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往往这些部分才最能够打动青少年的心,才最能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然而,现有动画作品内容和角色参差不齐,有的作品不免充斥着暴力、色情及迷信的行为,如果选择出现偏差,不仅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还会出现沉迷在二次元空间里的角色,不接受现实或不愿跟现实中的同龄人接触。甚至导致青少年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或庸俗化的言行;塑造欠缺的动漫角色还容易导致青少年对人生的认识肤浅;还有的动画作品纯粹追求“娱乐至死”,很少涉及“正能量”的内容,在教育性上存在很大的缺失,致使青少年盲目地追逐所谓的流行文化,只关注角色外表的时尚而忽视文化内涵的提高,单纯追求感官的刺激而不是美的陶冶。

(四)动画角色对成年人的影响

动画角色使向往童年梦想的成年人恢复其幼儿时期纯真美好的效能,还能丰富改善他们日益枯萎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优秀的动画角色,能带给成年人思想层面的影响。如宫崎骏的动画作品《龙猫》中通过女儿小梅的视角来讲故事,剧中描述的生活环境,尽管龙猫是人们所“熟知”的,但终究是虚幻的传说。然而,并不相信龙猫真存在的爸爸告诉小梅,龙猫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在相信龙猫存在的小梅心里,有一天龙猫却真实出现了。这就形成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反差,作为社会主导的成年人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不愿相信自己早已丢失的纯真,整天活在自己的谎言里,所以自始至终都不能见到“真实的龙猫”。因此,作为成年人可以从角色小梅身上获得对现实世界和对自己深深的反思,重新激活自己日渐枯竭的创造力。

然而,从消极方面看,动画角色也可能导致已经成年的、该担负起自身责任的成年人,继续沉迷于动画的虚幻性,“不愿长大”面对现实世界,造成心理行为的幼稚化。

四、结 语

动画角色塑造成功与否,对一部动画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深入透彻了解受众的认知特点和审美心理,方能准确且有针对性地设计角色形象,惟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让人感动和喜欢的角色。笔者希望中国的动画片能早日走出单纯为儿童设计创作的误区,多创作些青春类的动画,继而探寻创作成年受众动画片的道路;再加上国家进一步重视、扶持、加大动画改革的前提下,业界充分思考市场的需求,了解受众的需要,创作出更多受众喜爱的动画角色;最终增加受众与动画产品的接触,使大家对动画角色形象的认知度不断提高,最终使中国动画愈加大众化、多元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余晓燕.动画角色塑造与受众群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 孙铭.儿童动画的角色形象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3] 杜友君,谷雨.国内动画的受众培养策略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05).

[4] 房杰.解析低幼动画的创作特点——以《天线宝宝》为例[J].设计艺术,2010,66(12).

[作者简介] 胡国锋(1976— ),男,河南原阳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设计专业艺术在读硕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艺术设计、动漫艺术。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