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装悬疑剧女性角色分析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6日 04:01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在以智慧博弈为看点的中国古装悬疑剧中,男性智者占领了全剧显耀地位,女性角色则如西方神话中被父亲吞噬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女性被边缘化:智慧女性角色被缺席、被弱化,即使出现些许智谋堪比男性的女性,但她们的智慧却用在了犯罪的手段上,最后被男性智者绳之以法。英姑是中国古装悬疑剧塑造的第一位女性智慧侦探,但荧屏内外英姑却饱受批评,其反映出中国影视文化中智慧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尴尬。

[关键词]古装悬疑剧;女性角色;智慧

当代中国电视剧类型化逐渐走向成熟,其中古装悬疑剧作为一种类型崭露头角,虽总体制作数量较少,但该类型剧本着民贵、官清、法制等现代民主思想,制作普遍精良,品牌效应尤为明显,多有续集,影响深远。

该类型剧发轫于1993年台湾华视播出的236集《包青天》,旋即在港台和内地刮起了收视旋风;《少年包青天ⅠⅡⅢ》(2000年、2002年、2006年)以青春偶像特色捕获了一批年轻受众;《大宋提刑官》(2005年)收视率创新高,“前25集的最高收视率达871%,单集收视率高达2116%”①,观众人数更是达两亿之多;《神探狄仁杰ⅠⅡⅢⅣ》(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和《神探狄仁杰前传》(2010年)在央视播出名利双收。中国古装悬疑剧以主角凭借智慧解析错综复杂的案件为题材,以“悬疑奇幻”和“智力推理”为情节内核吸引观众,全剧以单元为结构,单元与单元之间剧情并不相连,每个单元主要讲解一桩案件的始末:发生案件、解析案件、解决案件、赏罚双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尽管中国古装悬疑剧以古代作为“好戏上演”的时间舞台,但该剧每时每刻无不传达出现代人的集体无意识,甚至已然成为一种默契:男性智者掌控世界,拯救世界,女性无知、柔弱、无力自救而企求被救。

中国古装悬疑剧中智慧女性角色的缺席和弱化

智慧的性别不平衡在中国影视文化中屡见不鲜,甚至在名利双收的中国古装悬疑剧中更是泛滥成灾。中国古装悬疑剧剧情从始至终,主角的宝座皆由男性霸占,他们都是至智者(包青天、公孙策、宋慈、狄仁杰等),他们是当朝“第一聪明人”(《少年包青天》中台词)。男性与女性在剧中演绎着两幕截然相反的戏剧人生:一幕是男性凭借智慧大展才华,结交生死好友,屡破奇案,最后帝王封官,百姓爱戴,传名史册,如狄仁杰、包青天、宋慈、公孙策、展昭、李元芳等;另一幕却是女性智者角色的严重缺席,以及女性作为男尊女卑的父权文化下的弱者、被看者、被拯救者形象的无限放大。总体来说,中国古装悬疑剧中女性角色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无贯穿全剧的女性主角,单元内女性主角境遇悲苦;无智,但善徳的女性主角;有智,但不被肯定的女性主角。

(一)无贯穿全剧的女性主角,单元内女性主角境遇悲苦

93版《包青天》和后来众多的包青天系列中,贯穿全剧的主要角色皆是男性,女性彻底被吞噬。开封府里包拯是智者、是仁者、是一个万民传诵的包青天;公孙策同样非比寻常的聪明,他是包青天“最好的助手”(剧中台词);展昭智勇双全,相貌俊朗;剧中常出现的还有庞太师、皇帝、丞相等男性角色,但该剧却没有一个贯穿全剧的女性主角。为剧情所需,具体到每个单元,会相应出现某些女性角色,这些女性多是境遇悲苦的苦媳妇、贫家无业女、风尘戏子等。该剧第一单元的《铡美案》便塑造了一个可怜的女人秦香莲:饥荒时偷偷吃糠却被婆婆冤枉吃独食,婆婆想吃肉就割自己的肉给她吃,昔日恩爱相公已成当朝驸马,自己携儿带女上京寻夫,丈夫却嫌弃糟糠之妻欲杀之而保荣华富贵。秦香莲柔弱、愚蠢,几度被丈夫设计,又几度向包拯求助。“在男性剧作家的笔下,女性角色常常承担社会大任,她们能为正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与牺牲。”②中国古装悬疑剧中,本该承担智慧女神角色的中国女性却成了一个个遭遇凄惨的殉道者:被庞昱囚禁、丈夫下狱的金玉娘,被歹徒以女儿为要挟而陷害展昭的如梦,被丈夫毒打被婆婆欺负被坏人凌辱的秋娘,被族人绑在门板上沉湖丈夫却无视的沈柔……她们是贤妻、是良母、是苦媳妇,她们面对困难隐忍、面对贫穷勤俭、面对凌辱强硬,对高堂孝顺、对丈夫体贴、对子女关爱,但她们集体被剥夺了智慧。因为缺失智慧,她们失去了与邪恶势力抵抗的智谋,因为缺失智谋,她们失去了抵制邪恶的勇气与能力。于是面对邪恶势力威逼时,她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掩泪哭诉,乞求作为强者的男性拯救自己离开现在的困境,她们求助包拯,求助展昭,求助好人,却从未想过求助自己。

(二)无智,但善德的女性主角

《少年包青天》系列、《施公奇案》系列里的女性主角属此类,这里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由《包青天》系列中的单元内角色上升为贯穿全剧的女性主角。如《少年包青天》第一部的凌楚楚、飞燕,第二部的小蜻蜓、湘湘,第三部的小蛮、小风筝;《施公奇案》中的香蓉、明珠。这些女主角们善良活泼、刁蛮任性,但她们都是“可爱的笨女人”:集体缺失智慧,爱感情用事,爱耍谈不上智谋的小聪明。“在男性个体生命经验中,女性具有双重意义,即作为欲望的对象,成为被渴望的、完美的、携带着幸福而来和作为威胁的、制造不幸与带来毁灭的力量。”③这些女主角很好地诠释了前半句,剧中当男主角破案遇到死结,案件无法继续侦查下去时,女主角的一些刁蛮叛逆的小动作便成了触发男主角破获死结的灵感,如醍醐灌顶使男主角豁然开朗解开谜团。少年时的包青天、公孙策、施世伦“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也许,聪明人对智能有份执著。”——《少年包青天Ⅲ》展昭语。显然,中国古装悬疑剧将女性放在了智者的篱笆之外。

(三)有智,但不被肯定的女性主角

《大宋提刑官》走的是“百姓案件”路线,《神探狄仁杰》走的是“大政治”路线,尽管路线不同,但两部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都不被现实肯定。《神探狄仁杰》四部曲中,女性没有成为智慧和正义的化身,相反却成了反派角色,有的甚至是反派的头目。其实,“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人身权利、社会交际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因此,她们活动范围狭小,思想闭塞,聪明才智受到压抑和摧残,完全处于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在那样的社会中,女性犯罪在数量上相对于男性来说是极少的。”④然而在狄仁杰系列中,女性犯罪数量却很多:第一部中蛇灵堂主、翌阳郡主李青霞,勾结外藩谋权篡位;第二部蛇灵组织大放异彩,其新主人肖清芳是女性,下属的六大蛇首中,里面也有三位女性,其中女主角变灵如燕,同样是反派出身,是蛇灵组织潜伏在狄仁杰旁边的卧底,最后被狄仁杰感化;第三部的黑衣社同样是一个由女性掌权的黑暗组织,黑衣天王和八位圣骑士共九位领导人,其中女性占席八位。黑衣社抢夺了朝廷发给边关的500万饷银,屠杀了负责押运的三千兵马,并且策划占领凉州,最后她们的阴谋被狄仁杰揭穿,首领黑衣天王小桃和圣骑士薇儿含恨服毒自杀;第四部的娜鲁王妃身负家仇国仇,欲食敌人肉寝敌人皮。尽管她们的犯罪动机、手法、工具各不一样,但无一例外她们的“高智商”犯罪最后都败在了狄仁杰的大智大勇面前。

从英姑看中国智慧的性别比严重失衡

《大宋提刑官》塑造了一位颇具争议的女性“侦探”——英姑,她从开始的求助宋慈查明父亲死亡真相,到后来成为宋慈的得力助手,再发展成对宋慈萌生爱意,而宋慈家有贤妻。有人说“《大宋提刑官》最大的失败——英姑的存在”⑤,说“英姑从所谓的秘书、跟班到似乎成为新型小蜜、情妇”,这评论太过夸张。英姑对宋慈只有付出,不曾获得,她是爱他,却将这份爱化作事业上的帮助,为宋慈赴汤蹈火破解谜团。编导很注意分寸,始终将英姑的这份爱深藏在心底,不曾越离道德的雷池半步。剧中英姑一味地付出,感动着每一个人,就连扮演英姑的演员罗海琼都说“我为英姑流泪”⑥。

“任何艺术形式都脱离不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并且艺术在塑造各式各样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在真切地还原着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⑦男性智者角色的塑造根源于中国古代的现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女性的智慧困境。“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⑧,在封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强制教育”下,女性虽然习成了妻性,女性,女儿性所要求的美丽温柔、孝顺善良等美好品格,却放弃了本该去追求的另一些美好东西——智慧、勇气、正义、公平等,于是这些人性的美好品德成了男性的专属物品,女性望眼欲穿却无法拥有,甚至“不配拥有”。时至今日,包拯、狄仁杰、宋慈、施世伦,这4个人物犹如四根柱子撑起了中国古装悬疑剧的大厦,其中智慧男性有包青天、公孙策、展昭、狄仁杰、李元芳、宋慈,而智慧女性仅有英姑。

从西方神话来看,帕里斯只有一个金苹果,现场却有3位女神,帕里斯被迫做出选择,他放弃了智慧女神雅典娜许诺的智慧,放弃了神后赫拉许诺的权力,却选择了美神许诺的一个美丽女子。代表人类至高智慧的雅典娜,她生下来就被父亲宙斯直接吞入腹中,后来火神劈开了父亲头颅,她才存活下来。在这场男性主宰的选择题中,她输了;而帕里斯的选择也成了后世千百年来男权文化下人们的集体无意识选择。

神话中被吞噬的智慧女神令父亲头痛难捱,宙斯故请来火神劈开头颅,雅典娜才重获生命。这仿佛是女性智慧难存又难重生之象征。上述中国古装悬疑剧中,要么缺失女性主角,要么女性主角缺失智慧,要么智慧用在了“犯罪”上,惟一的智慧英姑荧屏内外皆遭遇尴尬!《射雕英雄传》(1983年版)中郭靖言:“没有什么人比蓉儿更聪明了!”这样对女性智慧的赞叹实在久违了。在以智慧博弈为观看点的中国古装悬疑剧中,智慧的权杖紧紧握在男性的手中,男性是律师、是审判者、也是侦察者,女性是犯案者,伸冤者,又是苦难者。当今中国性别比已经失衡,但智慧的性别比不该严重失衡!

注释:

① 《中国电视报》,2005年6月27日第2版。

② 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分析》,《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

③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136页。

④ 康树华:《中外女性犯罪的现状与特点研究》,《南都学刊》,2005年第3期。

⑤ 唐无波:《〈大宋提邢官〉最大的失败——英姑的存在》,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108820-1.shtml。

⑥ 罗海琼:《我为英姑流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881c010000pt.html。

⑦ 吴磊:《论韩剧女性角色的塑造及其社会成因》,《东南传播》,2010年第7期。

⑧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胡辛.我爱她们——以另一种方式论女性[M].南昌:21世纪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万芸芸(1988—),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视与社会。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