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电影《白夜行》高度关注日本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向人们描绘了一对被悲伤“羁绊”所牵连着的男女主人公的阴霾人生。它同时折射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灵魂挣扎,激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状况和行为方式的反思。即每个人体内的人性和魔性都是常常在斗争的,而人性战胜魔性还是魔性吞噬人性往往在于内心的决断。影片启发观众探索人性本质,正视人生困境,追求“正能量”,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科学和谐发展。
[关键词]《白夜行》;人性悲剧;启示;正能量
东野圭吾是日本最受欢迎和瞩目的侦探推理小说家。以其语言表述通俗易懂、情节曲折悬念迭生、创作手法细腻灵动、结局总是出人意料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影响波及海内外。他的作品多以深刻尖锐的文字凸显人性的黑暗和对社会问题的深深思索。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白夜行》于2000年入围第122届直木奖,使东野圭吾成为“天王级”的作家。《白夜行》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出版之后引起巨大轰动。同时根据《白夜行》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之后好评如潮,得到了大批影迷的共鸣。
电影以典当行老板被杀事件为契机,描写了一对为悲伤的“羁绊”所牵连着的男女主人公“亮司”与“雪穗”的阴霾悲剧人生以及追踪两人足迹的老刑警“笹垣”的身姿。
本文从分析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人物悲剧命运的多重原因以及它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电影《白夜行》中的人性悲剧
“白夜行”三个字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非常像是树立在田野间的惨白色的十字架,让人觉得压抑,也预示了悲剧的结局。
该剧的故事发生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影片呈现了一段时间跨度长达18年的生命哀歌。在废墟大楼中的某个密室里,典当行老板桐原洋介被杀,当最大的嫌疑人西本文代因煤气中毒而亡,案件便以嫌疑人畏罪自杀为结果不了了之,惟有警探笹垣润三对此案不能释怀。十多年后,当年女嫌疑犯的女儿西本雪穗早已改名唐泽雪穗,并且过着与之前迥然不同的上层人的生活。但是,仿佛她有幸运之神的庇护一样,凡是给她制造麻烦或试图调查她身份的人,都会发生意外、遭遇不幸。后来,雪穗的好友江利子与有钱人家的少爷篠冢一成相恋,但没过多久江利子就受到侵犯并销声匿迹,最终一成选择了与雪穗结婚。此时,笹垣虽已退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查当年谋杀案的真相。在影片的结尾,笹垣终于从种种线索中推理出当年命案的真相:雪穗的母亲为了钱财逼迫自己年仅10岁的女儿出卖色相,而对象则是有“恋童癖”的桐原洋介,而桐原洋介的儿子桐原亮司恰巧目睹了父亲的兽行,出于震惊也出于对女孩的保护用剪刀刺死了自己的父亲;而女孩雪穗为了保护亮司也偷偷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从此,两个孩子因为共同的经历在内心和灵魂深处有了永远不可切断的联系,并且开始背负着共同的“罪恶”开始了阴霾的人生。两人怕罪行暴露,约定在案件追溯期满前暂不见面,形同陌路,直到案件的追查期满后再相会。但过后发现这起案件还在被追查。为了掩盖这个秘密,他们铤而走险,继续走上犯罪道路。影片最后,亮司为保护雪穗自杀身亡,当警察询问“这人是谁”时,雪穗只冷冷地说:“我不知道。”这恐怕就是人世间“最悲恸的守望”吧。
《白夜行》的结局令人震撼,让人在反复的咀嚼和回味的同时找不出一丝破绽,或许每位观众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影片放映到最后一部分时,虽然脑海中在反复回忆着每一个细节,但又无能为力地目睹着所谓的真实一点点剥落它华丽的外衣,露出原本残忍又颓败的样子。
人性问题一直是影视文学关注的中心问题,离开了对具体人性的反映,影视文学就会失去生命。《白夜行》是一部悲剧影片,而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是人性的问题。人都有劣根性,当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恶念,做出了伤人或者伤己的行为时,这就是人性的悲剧。贪婪、自私、虚荣、好色、嫉妒、软弱,等等,哪一种做到极致都是人性悲剧。
剧作家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挖掘人性悲剧的深层内涵:缺乏对道德的呼唤,缺乏做人的底线与尊严,缺乏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和敬畏,缺乏对人的怜悯之心,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缺失和沦丧。
二、人性悲剧的成因探究
《白夜行》中人性悲剧的产生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众所周知,环境会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若不能把握好人生航向,人的本性就有可能发生质的裂变。《白夜行》主人公人性悲剧的成因可以从冷酷的社会环境、畸形的家庭关系、偏离正轨的人生观价值观三个维度加以论证和剖析。
小说《白夜行》创作于1997年,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小说中第一起杀人事件发生的地点“烂尾楼”,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当时日本的泡沫经济状态。小说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但经济繁荣巅峰的同时,贫富和阶层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人们为了“金钱”投入了过多的精力。生存压力对人们心灵上冲击的影响可想而知,人们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受外界环境的刺激自然滋生出一系列丑恶和扭曲行为,例如:婚外情、变态心理、乱伦等。而《白夜行》的创作目的正是为揭发这些现象和由此产生的人性问题。可以说,日本社会的泡沫经济、贫富分化和阶层对立是《白夜行》人性悲剧的社会根源。
再说畸形的家庭关系。雪穗生活在一贫如洗的单亲家庭。母亲是“打工族”,为了钱逼迫女儿雪穗成为桐原洋介的娈童对象。一个原本聪明天真的小女孩过早领教到人世间的邪恶,明白没有钱就会被迫卖身、受人欺负,明白这个世界越善良的人有时候越邪恶,明白为了活着就必须伪装自己,明白这个世界只有自己可以相信。所以她的心变硬了,最后西本雪穗为了保护可能会因为自己母亲而被抓的桐原亮司,也为了摆脱自己痛苦低贱的命运毒死了母亲。桐原亮司是当铺老板桐原洋介的儿子,他喜爱剪纸,有一双无比灵巧的手。他的母亲曾是陪酒女,与自家当铺店员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他的父亲看似普通老实,其实却有猥亵小女孩的变态癖好。这一切使亮司的性格变得孤僻阴郁。当他看到自己的父亲侵犯自己最好的朋友(雪穗)时,极度激动之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两个家庭双双破碎,两个小孩也因此放弃了追寻阳光的权利而背负起一生的黑色。试想,如果两个小孩都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没有狠心的母亲和变态的父亲,也就没有童年的悲惨遭遇和阴暗人性,他们的人生应该是值得期待的。遗憾的是,人生无法复制,导致二人人生悲剧的因素已深深刻在了他们的骨髓里。
从内因的角度来看,偏离正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导致主人公人性沦丧的催化剂。雪穗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终于成为一个魅力四射的女人。她那么美貌出众、智慧过人、温柔得体,可因为天生缺乏金钱缺乏爱,所以她始终把金钱名利作为人生的至高无上的追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制造杀人案件。这也正是让她心爱的亮司走上不断犯罪道路的原因。这种人性的堕落带给我们沉重的思考。亮司弑父之后,开始了“负罪之旅”,他和任何人都保持距离,只对雪穗言听计从,他为她扫平索取时的所有障碍。为了她的任何意愿而拼命甚至大开杀戒。这样的罪行背负着爱的名义让人怜悯却更愤怒。扭曲的人性加速了他迈向地狱的脚步。最终,亮司为了掩护雪穗跳楼自尽, 换来的却是雪穗“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二人之间残存的最后一丝人性和灵魂也消失了。
三、来自电影《白夜行》的启示
《白夜行》是部思想深邃、人物性格复杂的作品,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对于人性的探讨,带给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影片直刺人性最深处的无边之恶,将人为活下去而不择手段的绝望,书写得血流成河。
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为了年少时的那个致命错误,他们的生命从始至终都是黑暗、凌乱、压抑的。亮司一生就一直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孤独生存。雪穗表面上看来和正常女孩子一样社交、恋爱、结婚,却连片刻温情都不曾有过。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很多伤害,当遭到重大创伤,而又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时候,有些人会变得非常极端,有的人甚至会有反社会倾向,不断报复他人、报复社会,从而引起更多的他人问题,更多的社会问题。 例如2012年底发生在美国的康州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28人死亡,而凶手竟然是年仅20岁的“荣誉”学生。他先在自家残忍地杀死了母亲,随后又驾车前往母亲就职的桑迪·胡克小学制造了惊天血案。据媒体报道凶手在高中时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天才”学生。但父母2009年的离婚给他带来不小的伤害,再加上其他一些家庭问题,他渐渐自闭,性格也变得粗暴怪癖,最终走上了血腥的屠杀之路。这些事实在提醒读者思考:人无论经历过怎样的黑暗,也要保有对光明的渴望以及理性的思考,而极端的方式只会使我们一失足成千古恨。为了不受良心、道德的谴责,就要有发自内心的忏悔和积极的行动,以弥补过去的遗憾。
我们从这些悲剧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性与欲望的较量。正是由于人性的嬗变,才造成犯罪。同时卷入罪案之中的人,又延续着这种嬗变。它也折射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灵魂挣扎,激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状况和行为方式的反思。一味追求高速发展到了丧失理智的程度,一定会有悲剧发生。
人是感情动物,往往因为物质的诱惑沉迷于七情六欲,在欲望面前迷失了所有的信念。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比如悲剧的雪穗和亮司,他们一开始的犯罪如果可以说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之后更多的却是有意为之的犯罪。可是他们最终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落得粉身碎骨的悲惨下场。每个人体内的人性和魔性都是常常在斗争的,就看最终哪个占了上风,什么成了主导,而人性战胜魔性还是魔性吞噬人性往往在于内心的决断。人性应该在世间的七情六欲中不断完善和平静。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性的转变。影片启发观众应正确认识自身面临的困境,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科学协调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环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作为人更应该坚守和把握做人的底线,现在的社会需要“正能量”,在追求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精神世界的丰裕。这也许就是本文解读这部经典影片的最大意义所在吧。
[参考文献]
[1] 魏大海.日本当代文学考察[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2] 贾丽君.爱情与人性的双重悲剧——解读电影《色·戒》[J].电影文学,2008(02).
[3] 杨洪俊.东野圭吾侦探小说的魅力解读[J].名作欣赏,2011(33).
[4] 李昕.推理小说为何能燃烧中国书市?[J].新观察,2010(06).
[5] 张冰.东野圭吾作品影视改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王琦(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