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相助》反映了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影片站在女性的视角讲述了黑人女佣自我奋斗的历史和罕见的白人帮助黑人的故事,用一股温和的力量阐述了一段凄凉而又略显温暖的历史。在美国,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一直遭受着白人社会的种种歧视与刁难。本文围绕影片,从历史根源、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出发来探讨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种族;种族歧视;《相助》
2011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电影。影片用细致的手法和看似平静的场景描述了白人斯基特、黑佣艾碧林和明尼三个平凡的女人的故事。他们生活在因种族制度而令人倍感窒息的密西西比州,斯基特是白人农场主的女儿,因其从小受到家中黑人女佣的照顾而深受黑人文化的影响并对黑人抱有深厚的感情,长大后家中黑佣的不辞而别对斯基特产生了极大的打击。怀着对黑人妈妈的思念,斯基特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黑人女佣,将黑佣所遭受的种种凄惨遭遇记录了下来出版成书。影片从一开始便巧妙运用女主人与女仆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代替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种族歧视、种族问题根深蒂固,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相助》:种族旗帜下的个人命运
电影《相助》是由美国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这是一部承载着作者对家中黑人女佣的无限感激与怀念的作品。电影从女主角——斯基特的视角,着重反映了黑人女佣艾碧林和明尼的不幸遭遇。斯基特是杰克逊镇白人女性中的一个异类。她讨厌白人对黑佣的欺压,并大胆地决定写书帮助黑佣改变现状。于是,她将目光瞄向了镇上的黑佣,希望她们用真实的遭遇帮助她写书。艾碧林是一位典型的优秀黑人女仆,她的性情平和而稳重,照看过17个白人小孩,但是却被不断地解雇与抛弃。尽管她对于白人雇主的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母爱并全心全意给予照顾,而她惟一的儿子,却在车祸后因白人医院拒绝抢救,最终死在了一张沙发上。艾碧林所遭受的一切是她对白人深感恐惧,因而她最初拒绝帮助斯基特。电影中另一主人公明尼是艾碧林的好友。明尼与艾碧林的性情截然不同,她从小便对白人的欺压深恶痛绝,但迫于无奈也只能忍气吞声,并将自己的四个孩子教育得对雇主俯首帖耳。电影中,明尼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个性遭到了女主人西丽的报复。但明尼是勇敢的,为了她的孩子不再受到白人的欺压,她试图向白人雇主宣战,并与艾碧林秘密参与到斯基特写书的计划中。然而,明尼最终还是成了种族文化的牺牲品。
整部影片试图用平和的手法,以种族歧视的文化为背景为观众反映半个世纪以前,发生在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和黑人解放运动。虽然从现实来讲,弱势群体想要摆脱束缚,得到真正的平等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但影片仍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感人而又励志的故事。
二、从电影探讨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黑人问题及种族歧视根源
如电影《相助》中所反映的一样,种族问题一直是困扰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尽管美国黑人曾进行了多次的斗争,政府也试图加以解决,但是种族歧视已经在美国社会根深蒂固。1956年在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带领下美国黑人发起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但是因为遭到各方面的强力阻挠和干扰,运动后黑人居住区隔离和经济贫困的问题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进一步恶化。城市种族间的暴力不断升级。60年代美国城市黑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黑人居住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美国黑人大规模的迁移和黑人人口激增。美国开始出现了黑人人口的集聚区。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黑人人口迁移的速度加快。而由于白人的阻挠,黑人无法进入白人居住区,只能涌入早已非常拥挤和破败的黑人聚居区。这就导致了黑人居住环境的不断恶劣化。然而,对黑人住房的歧视不仅仅是社会个人的行为,也是政府的政策规定。联邦住房政策中有规定写道:“邻里间如欲保持稳定的关系,就有必要使房产继续为相同的社会和种族等级所占有。”这样的政策使得黑人聚居情况更加严重,也加深了社会上对于黑人种族的偏见和歧视。而1949年开始的“城市更新城市”政策,使得黑人的居住环境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这一政策一方面要清除城市中的贫民窟,另一方面又在原来贫民窟的地皮上建造非居住区豪华住宅,并已高价出售。这样就变相阻止了搬出贫民窟的黑人搬回原住址。正是由于白人社会的种种歧视与压迫,并在居住上受到严格的限制,黑人不得不与白人隔离,从而导致了教育上的种族隔离学校体制,黑人被迫接受较差的教育。
(二)黑人的教育问题
由于居住环境上的隔离和政策上的规定,黑人儿童无法进入白人学校学习。特别是对于北部城市而言。1954年,南部各州取消了公共学校种族隔离的法院裁决。然而北部却因为种族隔离居住模式的固定化和政策规定,使得黑人儿童难以进入白人学校。种族隔离体制依然存在。
由于社会上种族歧视的存在和政府的不重视,再加上教育经费不足,黑人学校的教育质量相对低劣。由于黑人学生在公共学校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白人学生纷纷被迁往以白人学生为主,教育质量更好的郊区学校。这就导致了教育经费和资源也随之迁移。于是,富有的郊区学校设施齐全,教育质量蒸蒸日上。而内城学校却处于衰败状态。直到现在,北部公共学校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依然存在,且相当普遍。正是由于教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且教育质量低下,使得黑人青年在社会上无法与白人竞争,造成本就备受歧视的黑人就业十分困难,大部分黑人只能从事白人不愿做的职业。
(三)黑人的就业问题
美国的种族歧视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历史性的问题。美国白人对于黑人的歧视不是一朝形成的,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演变,有诸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即使是现在,法律上的歧视制度虽然已经消除,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白人至上的观念的影响,无形的种族歧视观仍然影响着美国社会,使黑人处处遭遇着不公正的待遇。
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公以及受到劣质教育,再加上白人社会的歧视,美国黑人就业十分困难。黑人失业比例远远高于白人。就业率的下降,导致了黑人聚居区经济的恶化,教育业随之受到影响。如此恶性循环为美国黑人生存状况带来严峻考验。二战结束后,黑人在美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而且,就业歧视也一直困扰着黑人,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国内劳动力短缺,但是美国社会仍然将黑人排斥在重要工业部门之外。因而黑人只能承担一些技术要求低、工资薪酬低的工作。
(四)美国种族歧视的根源
种族歧视始于古代罗马帝国,是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物。其现代形式是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美国种族歧视源远流长,古代西方人为以肤色划分等级阶梯。白人被认为是最高贵的血统,而肤色最暗的黑人被认为是最低级的人种。这一荒谬的言论为白人的种族歧视观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种族歧视的实质却是利益。白人利益至上一直是美国种族歧视的实质所在,18世纪,黑人奴隶买卖开始盛行起来。为了使得白人可以合理合法地进行奴隶买卖并从中获利,奴隶买卖的相关内容被写进了法律。于是美洲的黑人彻底失去了自由,奴隶制度的合法化,更加使得种族歧视论者有了充分的理由欺压黑人。随后,黑人便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悲惨生涯。直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以后,美国才废除了奴隶制度。但是,在长久以来利益的驱使和社会引导下,黑人的低下地位已经被习以为常。黑人被欺压的状况依然没有实质的改善,他们仅仅是从奴隶变成了美国的劣等公民。获得自由的黑人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和教育以及资金和技术,迫切需要白人帮助才能得以良好的生产。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南方城市,有法律明文规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图书馆、饭店、剧场等限制对黑人开放。不公正待遇使得美国黑人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以及物资资源帮助。白人因为黑人的能力低下以及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自私心理,对于黑人的歧视心理也就无法根除。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黑人聚集区的环境和经济的持续恶化,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黑人想要改变被歧视的事实并获得真正公平的待遇困难重重。
三、黑人的觉醒之路
在电影中,以艾碧林为代表的黑人女佣是相信宿命的,长久以来的社会影响及心理暗示不仅使白人自视高人一等,也让大部分的黑人觉得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卑贱身份是与生俱来无法更改的。艾碧林也是这样认为的,她的祖母是女佣,她的母亲是女佣,她无奈而又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的宿命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女佣。然而在遭受了无尽的白眼甚至虐待,在惟一的儿子因为白人的冷漠而丧生以后,她觉醒了,想到了改变,在白人小姐斯基特的帮助下,艾碧林联合所有的女佣开始对女雇主们进行反抗。他们将自己所遭受的非人遭遇公诸于众,将白人丑陋的面目撕扯开来。虽然到了电影的结尾,艾碧林和明尼都为自己的斗争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样一个自我实现的励志故事,仍然激励着人们。而现实中,电影所处的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年代。这一时期,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黑人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开始提高。长久以来,黑人在美国政治上所起到的作用都微乎其微。但到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黑人的人口构成与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黑人开始参政,人口比重的变化为黑人参政带来了有利的影响。黑人为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平等权利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虽然结果并不如人意,黑人被歧视的问题没有因为黑人的努力而从根本上解决,但是,黑人自身的觉醒对于改变被歧视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四、结语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繁荣和辉煌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共同创造的。美国一向标榜自由民族和平等。但是,民族歧视一直深埋于美国社会之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美国梦一直都倡导着平等、公正以及真实普世,然而,真正的平等却从未存在于美国社会的黑人与白人之间。这让我们心酸,让我们感动。虽然现实十分残酷,种族歧视从未消失。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抗争与努力,真正的平等终有一天会来临。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斯多克特.相助[M].唐颖华,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2] 卢云,李雪芹.《相助》中女性身份的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8).
[3] 蔡博.《相助》:种族旗帜下的个人故事[J].社会观察,2012(03).
[4] 胡锦山.20世纪后半期美国白人种族态度模式的变化[J].厦门大学学报,2004(02).
[5] 张琳娜.The help小说中黑人女佣们的宿命到觉醒之路[J].时代文学,2012(08).
[6] 谭静.从叙述模式解读长篇小说《相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9).
[7] 李世安.美国司法制度对黑人人权的践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04).
[8] 郭久林,马威.美国种族歧视的根源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02).
[作者简介] 曹萌(1977—),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