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5日 01:44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邹宏+王福娟

[摘 要]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从现实主义来看,鲁滨逊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和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殖民者与探险家。而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看,丹尼尔·迪福通过这一作品又反映了当时的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鲁滨逊对荒岛的占领、开发及统治的过程,正是殖民者创造殖民地过程,是殖民者海外扩张与侵占的真实写照。本文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更深一层次解读,分析其中的殖民主义思想。

[关键词] 《鲁滨逊漂流记》;后殖民主义;殖民活动;殖民形象;文化改造

英国作家丹尼尔·迪福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鲁滨逊漂流记》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探险小说,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具有很大影响力。这部作品形象表现出了资产主义发展在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强烈反映出资产阶级积极向上的意识与愿望。丹尼尔·迪福用生动的细节将故事情节描述得惟妙惟肖,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以至于这部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轰动,而作品中的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学形象。然而,如果我们从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著作,会发现其折射出了殖民主义的思想。

一、鲁滨逊的殖民活动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克鲁斯的殖民活动,折射了资本主义殖民的动机和条件。

(一)鲁滨逊的殖民动机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由于船遇到风暴触礁而游荡到一座荒岛。小说开头部分写鲁滨逊与父亲在为自己的职业而争吵,不满足于当时生活状态的鲁滨逊一心想要去航海冒险,因此他无法安心生活。之后鲁滨逊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出海远航。在那个时候,鲁滨逊想要航海探索、兴家致富的愿望看起来十分渺茫和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鲁滨逊的这些愿望恰恰是17世纪末与18世纪英国殖民扩张的原始动力。在这个动力的激励下,英国贸易范围逐渐扩展到海外,拥有了大量的丰富的原始状态的自然、人力资源的地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资本聚积。而鲁滨逊形容尽致地反映出了这种原始动力和殖民扩张。在鲁滨逊选择了去非洲之后,他不仅在那次远征中学到了许多的航海知识,并且赚了许多的钱,之后就成了一名商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丹尼尔·迪福在一开始就赋予了鲁滨逊海外殖民、贸易开发以及资本积累的形象,直接将他与英国殖民主义紧紧扣在一起。同时,鲁滨逊的私自离家远航的愿望并不单单只是折射出殖民主义者致富的原始动力,还讲述了欧洲人两次横渡大西洋去殖民开发的事实。非洲贸易,尤其是奴隶贸易,使鲁滨逊所经营的赢利活动有了资本和劳动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离开他的家庭和生活,并不是放荡不羁和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完全与当时的社会精神所契合。

(二)鲁滨逊的殖民条件

鲁滨逊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所创造的梦想,是由于他对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并为他在海外殖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鲁滨逊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他对不曾接触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心及学习的渴望。他不仅学到了大量的航海知识,并且对商业知识也非常精通,并可以灵活运用。鲁滨逊利用为船长钓鱼的机会从船长的手中逃脱,这要归功于鲁滨逊的捕鱼技术。他在巴西定居开荒种植,归功于他的耕地技能。他到几内亚用商品去购买奴隶成功归来,这要归功于他的商业技能。从故事的情节发展来看,作者在故事的一开始就为鲁滨逊后来的航海和殖民做了一个相当完美的铺垫:鲁滨逊的前两次远航都没有成功,不过鲁滨逊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必须要掌握的知识;鲁滨逊在巴西的种植园主的生活让他掌握了今后可以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活,并有了农业生产的经验。正是因为鲁滨逊从不间断的吸取并应用知识、技能,所以在他漂泊到荒岛的时候,才可以让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技能都得以应用。对于鲁滨逊不断吸取知识及技能的叙述,比起故事情节来讲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从后殖民理论视角来分析却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资本主义在殖民过程中原始积累的过程。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以后,搭帐篷,挖山洞,制工具,猎鸟兽,种植耕地,驯养野畜,逐渐改善生活。迪福将鲁滨逊刻画成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并且理性完美,虽然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荒岛上也可以再次创造历史,而知识、科学和理性恰恰是英国当时扩张海外的最自豪之处。折射出资本主义殖民绝不是一时狂热,而是一个早有的过程。

二、鲁滨逊的殖民者形象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殖民者形象反映了一个早期殖民者所具有的特点,同时鲁滨逊也是一个真正的殖民者。

(一)鲁滨逊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在荒芜的岛上,鲁滨逊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他非常勤劳而且顽强,他不给自己休息的时间,几乎到了忘我的劳动精神,以他坚毅的勇气和刚强的力量,向大自然索取。在这个岛上没有工具,做什么事都要从头开始,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块木板从开始到完成,他用了42天的时间。在劳动过程中,鲁滨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却从不放弃,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做成了木舟,种植了稻麦,在这个岛上狩猎、打渔、畜牧,还制造陶器,他逐渐有了住所、面包、船等,这些都通过鲁滨逊克服了重重困难辛勤劳动而得来。他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殖民者必须具有的品质。殖民地的经济和文化与欧洲相比,相差甚远,甚至有些还处于氏族阶段。这些土著居民对于外来人都会产生敌意,因此殖民者首先必须要学会在殖民地生存。

(二)鲁滨逊的行为是以金钱为目的

在荒岛上,鲁滨逊的殖民主义气息尤为强烈。他将荒岛比作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王国,他喜爱并欣赏荒岛上的所有,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财产。鲁滨逊在荒岛上所创建的一切为他的“殖民帝国”将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欧洲海外扩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海上贸易转化成切实的土地占有。鲁滨逊救出了星期五,并教他说英语和谋生的手段,是为了星期五可以与他说话,帮他做活,为他创造财富。对于鲁滨逊来说,只有金钱可以刺激到他。小说中鲁滨逊只有两次由于金钱而激动不已,连他的儿女出生和妻子去世都没刺激到鲁滨逊。就连曾经救过他的恩人休瑞都被他卖掉。在鲁滨逊看来,他所有的家人朋友,荒岛上的殖民帝国,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于他野心的实现,从属于他索取的物质利益。这也是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时期唯利是图的聚财盈利的本性体现。

(三)鲁滨逊是宗教的传播者

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之后,从无神论演变到基督信徒。他每天都阅读《圣经》,每次遇到凶险,鲁滨逊的精神力量都来自于《圣经》。他看不起土著居民,以“野人”来称呼他们,因为土著人崇仰的是原始异教,大肆盛行人吃人的劣行,这完全与基督文明相违背。殖民主义者在所到过的地方修建教学,散布福音,扶植信徒。鲁滨逊对星期五进行精神改化,正是殖民主义在殖民地树立基督文明的体现。鲁滨逊实施了一套殖民主义的方针。漂泊在土著部落的人都请求归顺于鲁滨逊,他让这些人签署盟约,而且用《圣经》宣誓,永远效忠于鲁滨逊。鲁滨逊帮助船长战胜了背叛的水手,他们离开荒岛,将水手留在了岛上让他们自寻生路。这也是殖民主义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四)鲁滨逊的开拓精神与占有欲息息相关

占有欲是殖民主义者最显著的特征。鲁滨逊在荒岛的经历是欧洲殖民者的写照。他所有的探险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所有权和统治权。鲁滨逊在荒岛的开拓过程也是一个占有的过程。鲁滨逊将星期五和西班牙人救出后,开始在他的领土上建立统治秩序。鲁滨逊宣布他具有这个岛上的领土权、统治权和立法权。这便是资本主义阶级的真实写照。这一重要的特征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可以说鲁滨逊是一个纯粹的殖民主义者。在《鲁滨逊漂流记》的最后,鲁滨逊·克鲁斯在岛上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秩序,同时促使它快速进入资本主义化。之后,鲁滨逊以资本主义的统治模式,对海岛进行定期巡视。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可以了解到,鲁滨逊的冒险经历折射出当时英国人的欲望:海外扩张,开发新领土。鲁滨逊是欧洲殖民意识的权威再现,在鲁滨逊的身上,汇集了殖民主义者敬仰的全部品质。

三、鲁滨逊的文化改造

在荒岛上,鲁滨逊大力推崇欧洲文明,把古老的美洲文明全部否定,用自己的文明从头来统一。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其他的文明如同得了失语症一般,没有给予任何的地位。小说中的星期五是解读《鲁滨逊漂流记》中后殖民主义的重要角色。从星期五与鲁滨逊的关系就是资本与劳动的概况,特别是大同小异的殖民化步骤。在故事中,鲁滨逊对土著人的名字不加询问,直接给他取名“星期五”,并教他英语,从而完全破坏掉当地的美洲文明。殖民者的文化改造主要是通过武力做为有力的后盾。鲁滨逊利用武器救出了差点被吃掉的星期五。之后,他开始井井有条进行对星期五的改造。从生活方式开始,他让星期五穿上衣服,改掉吃人肉的习惯,让他的食物以面包、羊奶和炖肉为主,并教会他怎样使用火枪。之后对星期五进行文化改造,鲁滨逊用上帝的圣灵和语言开启了这个土著人的心志,让他崇仰自己所信仰的宗教。鲁滨逊乐此不疲给星期五灌输基督教的思想,将星期五之前的信仰贬为骗局。而鲁滨逊对于宗教却采取了实用态度,因为在鲁滨逊看来,宗教只不过是他用来管制奴隶思想的工具。鲁滨逊用了三年的时间将星期五彻彻底底改造成了一个优秀的基督教徒,这正是资本家物化殖民地居民的缩影。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殖民主义在完成了经济和政治上的殖民过程之后,就逐渐开始了文化殖民,满足精神上的教化。

而通过鲁滨逊精心的改造,星期五不仅彻底抛弃了原有的语言和信仰,并且毫不勉强做了鲁滨逊忠实的奴仆,甚至星期五表示宁愿死去也不愿意离开鲁滨逊。经过改造的星期五不仅对殖民者鲁滨逊赤胆忠心,还表示如果让他返回到曾经的故土,他愿意用主人教授他的思想去教化他的族人。鲁滨逊的殖民者形象促进了殖民主义的文化推行,殖民主义的海外扩张不仅包括经济和政治领域,在文化方面也有其霸权的一面。鲁滨逊的文化改造计划,体现了殖民主义在扩张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齐头并进的政策。

四、结 语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曲资产阶级的赞歌,他将殖民者刻画成了英雄的人物。同时,小说也丝毫不忌讳认可了殖民主义,将占有和盈利视为所有行为的力量来源,这正是资本主义殖民特征的体现。对于《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斯,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一个热情、勤劳、勇敢、智慧的人,他的精神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不过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出现却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解读这部著作的全新视角,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后殖民主义解读,能够更清晰更深层次了解殖民者,也可以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反映欧洲资本阶级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与殖民的初期作品。

[参考文献]

[1] 魏颖超.论英国荒岛文学源流[J].西北师大学报,2004(01).

[2] 戴鸿武.后殖民主义与英国的后殖民小说[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3] 王艳.论《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形象塑造[J].美与时代,2006(08).

[作者简介] 邹宏(1979— ),男,河北蔚县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实务。王福娟(1979— ),女,黑龙江绥化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