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电视剧中的新古典主义倾向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5日 11:11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帝王电视剧不断被搬上荧屏,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从汉唐到明清,一批批帝王进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伦理冲突和政治冲突是帝王电视剧的永恒魅力之所在。就实质而言,这些繁荣的帝王电视剧包含了新古典主义的审美倾向,是中国经济发展、消费主义时代来临、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后古典时代的产物,而我们需要对这些帝王电视剧进行“祛魅”,以民主取代“明主”,让人民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性,从而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帝王电视剧;新古典主义倾向;民主;公民社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帝王电视剧不断亮相荧屏,帝王电视剧就大范围而言,属于古装剧,古装剧特别是才子佳人剧,在以前属于禁区,被认为是封建余孽,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进步潮流的深入发展,古装剧开始大规模登上荧屏,其中以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为代表,掀起了一股古装剧的热潮,帝王电视剧正是借这股东风发展起来的。

古装剧和历史剧有什么区别?古装剧的范围较广,包括《杨家将》《隋唐演义》《新白娘子传奇》等带有民间说唱文学和评书色彩的电视剧,而历史剧的范围较窄,且历史剧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历史剧可以等于‘历史题材戏剧,狭义上的历史剧则要求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有较充分的历史根据。”①广义历史剧和狭义历史剧的代表人物分别为郭沫若和吴晗,郭沫若认为:“凡是把过去的事迹作为题材的戏剧,我们称之为历史剧。”这个范围比较宽。而吴晗认为,包公戏中的《秦香莲》《探阴山》不能算作历史剧,只能算是故事剧。吴晗还区分了历史剧和神话剧的不同,吴晗说:“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根据。……人物、事实都是虚构的,绝对不能算历史剧。人物确有其人,但事实没有或不可能发生的,也不能算历史剧。”可见,吴晗对历史剧的定义是很严格的,但历史剧又不同于历史,可以进行艺术处理。而我们所研究的帝王电视剧主要是狭义上的历史剧,不包含广义的历史题材剧,即不包含历史故事剧和神话剧。古装剧不等于历史剧,“古装戏(剧)是一个中性词,字面含义比较容易理解……将它作为广义历史剧与纯属虚构古代剧的合称”②。这样,古装剧就可以包括历史故事剧、神话剧以及戏说系列的电视剧,甚至可以包括武侠剧,总之,古装剧是个框,什么都可以装,类似于郭沫若的广义历史题材剧。

一、近年的帝王电视剧热

什么是帝王电视剧呢?借助林风云的定义,“所谓帝王电视剧,是指叙事文本的主导人物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帝王这类电视剧”③。最早的帝王电视剧应该追溯到1986年陈家林导演的《努尔哈赤》,讲述了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的辉煌一生。后来有河南电视台制作的《赵匡胤》上演,表现了这位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帝王的一生,讲述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以及“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他建立了大宋王朝,迎来了新的繁荣。1992年,由郑少秋、赵雅芝主演的《戏说乾隆》在内地曾经风靡一时,将高大的帝王形象和通俗文化结合在一起,由此开创了“戏说”系列的电视剧,如《戏说慈禧》就是其中的代表。随着“戏说”的肆虐,人们开始厌倦,从而又进行“正说”,《雍正王朝》最终终结了戏说帝王的电视剧,表现了雍正从“夺嫡”到登上帝王宝座,从而施展政治抱负的一生。《雍正王朝》开创了帝王电视剧表现强势君主的先河,也颠覆了雍正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接着,《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成吉思汗》《汉武大帝》《传奇皇帝朱元璋》《开创盛世》《贞观之治》《贞观长歌》《大明王朝1566》《秦始皇》《大秦帝国》《大风歌》等一系列帝王电视剧纷纷登上荧屏,开创了帝王电视剧的热潮。

在沉淀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了《宫》《步步惊心》《宫锁幂缘》等一系列表现宫廷斗争的帝王电视剧,而《后宫·甄嬛传》则将后宫斗争的帝王电视剧推向高潮。帝王电视剧开出了绚丽之花。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帝王电视剧呢?帝王电视剧内容庞大,魅力无穷,有许多可发掘之处。帝王电视剧可以分为四个系列,一是“戏说”系列,这一类帝王电视剧,与历史上的帝王形象差别较大,帝王只是一个符号,是通俗文化在现代的翻版,沿袭了古代戏曲的模式,具有极强的娱乐性,普通老百姓都很喜欢。第二类是“正说”系列,这一类电视剧较多表现的是强势君主,比较接近历史上的帝王的形象,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开创盛世》《贞观长歌》等。第三类是宫廷斗争系列,主要表现后宫争斗,如《宫》系列、《后宫·甄嬛传》等,中国古代的后宫争斗是很残酷的,后宫争斗如同现代的职场,每个人在其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宫》系列更是现代都市白领穿越到了大清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增强了这些电视剧的时尚元素,更易于引起职场人士的共鸣。还有一类是宫廷秘闻系列,主要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如《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康熙秘史》《杨贵妃秘史》等,反映的是帝王嫔妃的生活秘闻,带有野史性质。

面对纷繁复杂的帝王电视剧,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正说”系列的帝王电视剧,这些帝王电视剧的叙事模式也是固定的,帝王登基之前的受难、炼狱,登基之后的施展宏图,与各种政治势力展开争斗,建立功业。这种叙事模式在可以追溯到晋文公出逃、回国执政的模式,晋文公出逃是英雄受难的过程,而回国执政,施展政治抱负是其人生的顶峰,类似于帝王电视剧的皇帝登基后开创功业。曾庆瑞认为:“中国的电视剧艺术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物态化形态的作品,难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电视剧,借助于电子技术化了的声像符号系统这个第一载体,还借助于荧屏演剧这个第二载体,搬演社会人生故事,又是电视剧艺术的策划者、作家、艺术家灵智和情商的产物,甚至是观众的灵智和情绪参与创造的产物。”④帝王电视剧也是如此,拨开帝王电视剧的神秘面纱,我们发现帝王电视剧包含了新古典主义倾向。新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当时的法国国力强盛,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的政策,出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暂时联合的局面,这时迫切需要一个绝对君主充当仲裁者,而路易十四正是这样的角色,新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和自然,但这里的“自然”主要反映的是法国宫廷的审美倾向,是不同于民间的“自然”的,是经过理性过滤之后的自然。而中国当代的帝王电视剧,主要反映的是宫廷的生活,崇尚理性,强调国家意志,强调统一,这和新古典主义有许多共通之处。

二、新古典主义的流变及其特征

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古典主义而言的,古典主义是贺拉斯的诗学原则,贺拉斯是古罗马的诗人,他要求罗马的艺术重现古希腊的辉煌,贺拉斯说:“或遵循传统,或则独创;但创造的东西要自相一致。”⑤罗马艺术是对古希腊艺术的一种模仿性创造,现在罗马保留下来的许多艺术作品都是古希腊的模仿品。而新古典主义潮流,主要产生于法国。法国是一个拉丁民族,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始终是他们心中的圣土,他们希望17世纪的法国艺术重现古罗马的辉煌,表现了对古典主义的审美的追求。

新古典主义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言人是布瓦洛,布瓦洛的《诗的艺术》,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宣言性文件,具有为新古典主义立法的色彩。布瓦洛提出了“三一律”,即时间整一律、地点整一律、情节整一律,就是在一天(通常是二十四小时)、一个地点表现一个故事,由此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模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作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三一”律也有论述,他说:“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而史诗则无须顾及时间的限制——这也是史诗不同于悲剧的地方,虽然早先的诗人在写悲剧时也和作史诗一样不受时间的限制”⑥,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史诗和悲剧的长度,但并未明确提出“三一律”。1545年,意大利学者琴提奥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发挥为“时间整一律”,意大利学者卡斯忒尔维特洛于1570年在校勘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时提出“地点整一律”。另外,贺拉斯有一部文艺理论作品叫《诗艺》,为了与之区别,布瓦洛的作品叫《诗的艺术》,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新古典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法国的新古典主义主要受到了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的影响,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崇尚人的理性,新古典主义也崇尚理性,布瓦洛说:“首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⑦而新古典主义则强调国家的理性,尊崇国王,强调中央的权威,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无条件服从国家,但是牺牲个人利益会出现悲剧,会出现伦理冲突,最后是永恒正义的胜利。因此,新古典主义要表现的是悲剧,而不是喜剧,布瓦洛认为,喜剧是一种庸俗的体裁。而“戏说”系列则带有喜剧色彩,“正说”系列,则带有悲剧色彩,符合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在面对要将掌上明珠——蓝齐格格许配给葛尔丹的抉择时,心情悲痛,在个人感情和国家命运之间,康熙选择了国家利益,理性战胜了感性,这一设置使《康熙王朝》具有极强的悲剧色彩。帝王在世俗权力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在人性方面却是孤独的,他们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因为他们的政治对手,往往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开创盛世》中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的争斗,《雍正王朝》中雍正与八爷的争斗,都表现了这一带有悲剧色彩的伦理冲突,帝王“无情”方可登上帝王宝座,否则,就会在政治斗争中败得惨不忍睹。而这些政治冲突和伦理冲突,正是帝王电视剧的魅力所在,是人们永远言之不尽的话题。帝王电视剧的伦理冲突和政治冲突,源于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模式,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伸,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而帝王的家庭更具有特殊性,家庭成员自其出生便承担了一定的政治角色,所以帝王家庭成员之间必然发生你死我活的争斗,父子成仇、兄弟反目,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的悲剧。黄进华在《皇权悲剧——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宿命》中认为:“在皇权社会里,一般来说,能够参与宫廷政治,在激烈的皇权斗争中‘插一脚的人,大都是统治集团的高层人物,主要是皇族内部的成员。在这里,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叔侄之间,什么‘孝慈悌友之类的谎言早被刀光剑影所代替,即使在汉、晋、隋、唐、元、明、清这些‘大一统的王朝里,也是屡见不鲜。”⑧亲情受到理性的压制,而这正是中国当代的帝王电视剧出现新古典主义倾向的根源。

宫廷生活只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新古典主义者要求人们反映宫廷生活,带有引导时代审美潮流、教化百姓的意图,新古典主义可以认为是路易十四为艺术家们设定的范式。宫廷的生活是优美的,是值得人们敬仰的,而民间生活则是与之相对的,这也是当时奢华的法国社会的表现,时尚之都的巴黎产生了追求、仰慕宫廷生活的新古典主义,这种审美倾向波及英国、德国、俄国,直到浪漫主义的崛起,才宣告了新古典主义的终结。

三、中国现阶段产生新古典主义审美倾向的原因

中国现阶段产生新古典主义的审美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点,一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三是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进入了后古典主义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中国目前的政策,类似于17世纪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产生了一批新富阶层,他们迫切希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市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绝对君主存在,而这个绝对君主,在当代表现为对中央集权政治的认同上。从历史上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绝对君主时期,而帝王电视剧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帝王电视剧中的君主,个个英明神武,怜悯苍生,是民族的代言人,代表着国家的最高利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雍正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而汉、唐、元、明、清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而帝王电视剧正好顺应了人们的这样一种盛世情怀,总之,我们的祖宗很阔。可见,帝王电视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深层的经济原因。

另外,中国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帝王系列电视剧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产物。费瑟斯通说:“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产品和体验可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和梦想……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了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和欲望。所以,影像的过量生产和现实中相应对照物的丧失,就是消费文化中内在的固有趋势。”⑨在消费主义时代,电视剧成了人们的消费对象,随着电视的普及,制播分离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发展,中国电视剧中的商业因素增加。收视率成了衡量电视剧好坏的一个标准,收视率高,自然广告费就高,水涨船高。而帝王电视剧正是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要,昔日高高在上的帝王不再神秘,他们有着普罗大众的情感,而帝王电视剧中的伦理冲突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帝王的情感世界开始向大众开放,如康熙和容妃的爱恨情仇,秦始皇和黎姜的关系。本来属于帝王的私人空间的地方,也开始向大众敞开,如有的镜头表现帝王的卧室、后宫生活,而这正是帝王电视剧吸引普通大众的原因。消费主义时代使电视剧成了人们娱乐的对象,一切都流于平面化,帝王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古典主义的符号。

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进入了后古典主义时代。随着大量的外国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潮引入中国,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开始了对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吸收和创造,并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倾向,回归传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帝王电视剧中的新古典主义审美倾向,正是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结合的产物。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大量涌入中国,一方面丰富了中国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另一方面使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出现了“失语”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是摆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而新古典主义的审美倾向,正是发出中国声音的开始,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帝王电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当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只能靠艺术来补偿,而帝王电视剧正是这种补偿心理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是在做白日梦,同样,帝王电视剧也是一种白日梦,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歪曲反映,是古老民族的一个幻象。帝王电视剧的繁荣,也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表现,是“看”与“被看”的要求。

四、对帝王电视剧的反思

帝王电视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屏的流行,一方面是思想进步的表现,表明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是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与欧风美雨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值得我们深思。童庆炳先生在《历史文学中的封建帝王评价问题》一文中认为,在描写有作为的帝王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不要把帝王看成是天生的,离开他们历史就不能前进;第二,应当把帝王放到历史的潮流中去把握,看他是顺应历史潮流呢,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第三,对帝王的定量分析没有意义,要表现出悖论式悲剧。童庆炳先生的分析,为我们反思当前火热的帝王电视剧提供了参考,帝王在历史上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关键看他们的行为对历史有没有意义,同时,文学要表现其悖论式的悲剧,比如汉武帝就是这样一个悖论式的人物,既有大功,又有大过。

帝王电视剧是一种精神鸦片,是镜头强化下的一种王权崇拜。詹姆逊说,我们只接受装扮成故事的世界。严前海在《电视剧艺术形态》一书中,认为电视剧是“以声像镜语为手段叙述的、有虚构成分的戏剧性故事”⑩。观剧的交流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的交流,需要以想象作为中介。因此,电视剧的观看过程,只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而帝王电视剧中的形象,是导演希望我们看到的形象,部分地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期待,是一个幻象。同时,帝王电视剧使人们拜倒在帝王的脚下,加强了人们的奴性意识,帝王的精神不等于民族的精神,在中国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公民,而非臣民,需要的是民主,而非明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朱元璋、康熙、雍正,这些所谓的明君,就本质而言,都是康德所说的人民的监护人。康德对启蒙运动的定义是这样的,“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种不成熟状态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人们应该摆脱自己监护人的控制,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性,从儿童变为成人。我们常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现在应该反过来,“当官若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民主”就是让人民自己做主。

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骨子里的皇权意识极强,而帝王电视剧正是迎合了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皇权意识。而这种皇权意识是和民主精神相悖的,“五四”运动时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现在看来,其实也未过时,中国民主化的道路还很长,让民主的精神成长,让人们摆脱自己监护人的控制,是中国当前的迫切任务。

1790年美国外交家和政治活动家古维诺尔·莫里斯(Gouverneur Moris)对美国和法国革命进行了一番比较,他认为法国“以天才人物取代理性作为革命的指导,在闪电和阳光之间,他们更愿意选择前者,也正因为此他们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徘徊”,法国革命如同阵阵闪电,一会儿是吉伦特派上台,一会儿是雅各宾派专政,充满了血腥和暴力,闪电过后,黑暗依旧,人们还需要长期的摸索。而美国革命则接受了非暴力的政治冲突,对英国的传统进行了保留,承认个体的差异,强调个人权利,如同阳光,一劳永逸地终结了革命。美国人承认个体差异,认为人们既有冲突,又有一致,而法国人强调统一、一致、团结、和谐,以卢梭的公意为指导,当吉伦特派认为自己是公意的代表时,就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而当雅各宾派认为自己是公意的代表时,就将吉伦特派送上了断头台,自己认为自己是公意的代表,不承认个体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专制独裁。

苏珊·邓恩在《姊妹革命》中说:“事实证明冲突与共同体是可以有效调和的。美国人凭直觉得知,一个充满生机、包容性的共同体,是建立在冲突、利益之争、承诺和自治政府的基础上的。法国革命对统一、博爱及和谐的热望,只会自相矛盾地通过摒弃自由的表达、私利和异议而窒息充满活力的整体。”由于法国和美国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不同的政治模式,这是以后的民主社会需要借鉴的。公权过于强大,必然会侵犯私人领域,损坏公共空间。而中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很像,革命之后的中国依然存在着极强的皇权意识、奴性意识,帝王电视剧的流行就是对皇权膜拜的表现,只有摒弃这种皇权崇拜,让人民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性,才能推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五、结语

中国现阶段帝王电视剧的流行具有深刻的原因,包含了新古典主义的倾向,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人物来维护市场的统一,同时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也加剧了帝王电视剧的娱乐性。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进入了后古典主义时代,这是中国电视剧在探索自己发展方向的尝试,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人们的皇权崇拜思想,这于民主社会发展不利,让人们拜倒在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幻象的脚下,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中国社会要发展,还须公民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非几个圣君明主所能解决的,明主也有“不明”的时候。我们要把权力锁在笼子里,发挥制度的作用。

注释:

① 王昕:《在历史与艺术之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文化诗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② 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③ 林风云:《中国帝王电视剧叙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中文摘要,第1页。

④ 曾庆瑞:《中国电视剧艺术学科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⑤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年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3页。

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8页。

⑦ [法]布瓦洛:《诗的艺术》,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⑧ 黄进华:《皇权悲剧——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宿命》,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版,第437页。

⑨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渠敬东、黄平译校,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⑩ 严前海:《电视剧艺术形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页。

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杨小刚译,鲁刚校,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参考文献]

[1] 王昕.在历史与艺术之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文化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林风云.中国帝王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 曾庆瑞.中国电视剧艺术学科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年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 [法]布瓦洛.诗的艺术[M].任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8] 黄进华.皇权悲剧——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宿命[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9]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渠敬东,黄平,译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 严前海.电视剧艺术形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1]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2] 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M].杨小刚,译.鲁刚,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3] 吴冰沁.论中国电视剧中帝王形象的嬗变[J].齐鲁艺苑,2008(03).

[14] 严前海.镜头强化下的帝王精神:精神鸦片——有感于《汉武大帝》等帝王电视剧[J].声屏世界,2005(08).

[15] 童庆炳.历史文学中封建帝王评价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4).

[16] 王瑶.浅析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帝王形象的塑造——以《成吉思汗》和《康熙王朝》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

[17] 陈雅飞.中国电视剧中的帝王英雄叙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房玉柱(1979—),男,陕西商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