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色·戒》的影视改编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3日 03:26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张志慧+贾知洵

[摘要]《色·戒》是张爱玲于1950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经过近30年的改编于1978年发表。2007年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将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由此把张爱玲作品的影视改编推上了顶峰。本文通过对电影《色·戒》影像化的人物塑造、细节化的场景和情节、男性化的独特视角、个性化的故事叙述的分析,凸显了此片在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张爱玲作品影视传播注重大众审美心理的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戒》;电影;改编

影片《色·戒》是华人著名导演李安于2007年拍摄的一部商业艺术大片,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以20世纪40年代的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进步青年为刺杀汪伪特务汉奸易先生,以王佳芝为诱饵施展“美人计”,却在计划即将成功之时,因王佳芝走漏风声而导致行动失败,致使许多青年被害的故事。影片以张爱玲的原著小说的故事框架为基础,用电影的手法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图像化处理,注重用影像表现小说中的各种细节,将小说中人物的复杂性、社会的冷酷虚伪以及人物爱欲与使命交错的内心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影像化的人物塑造

影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尽量符合张爱玲小说作品的原貌,又根据电影影像化的表现特点而将有的人物形象做了符合故事情节的处理。例如主人公易先生在小说中是这样被塑造的:“矮小,穿着灰色西装,生得苍白清秀,前面头发微秃,褪出一只奇长的花尖;鼻子长长的,有点‘鼠相。”这与影片中的梁朝伟的形象存在一定的反差。张爱玲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很复杂,一方面,他作为特务,理应为人所唾弃;另一方面,从感情的角度而言,他又是可以被接纳并且倾心而爱的。正是由于李安把握住了张爱玲这种又爱又恨且爱大于恨的情感,所以决定启用梁朝伟担纲主角,在人物造型上,通过化妆手段使其在外形上看起来有些老相,但又极具魅力。他风度翩翩、心思细密、阴郁残忍、神秘迷人、深藏不露,经过这样手法塑造出的易先生既体现了作品原有的内在精神品格,又使影片从审美角度愉悦了观众,并且为王佳芝在最后时刻的感情迷失作了有效的铺垫。

王佳芝是影片中的重要角色,也是被张爱玲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一个人物形象,由于小说中对王佳芝的描写侧重于内心活动,所以在电影改编时会遭遇一定的难度。李安在这个方面处理得还是比较好的。首先,从演员的选择上,尽管汤唯的脸型比较古典,身材也没有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丰满,却更符合传统意识下对中国女人审美的标准。因此影片中的王佳芝虽然不算惊艳但别有风情,但是她含情的眉目、克制的眼神,传达出一种欲言又止的情境,这一点与张爱玲的原著中描绘的形象十分贴合。尤其是她在电影中出场,额头稍显尖窄,发脚也参差不齐,秀气的六角,脸上化有淡妆,两片薄嘴唇涂得亮汪汪的,娇红欲滴,上扫的蓬松云鬓,后发齐肩,穿着件半寸高的、圆衣领的像洋服一样的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领口别一只胸针,搭配碎钻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这些都印证了张爱玲在小说中对王佳芝的描写,使人顿觉眼前一亮。其次,从人物形象的处理上,作为男性导演,李安在感悟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时表现出超凡的能力和才华,将场景、服饰、妆容等这些外在因素和眼神、动作等内在因素融合在一起,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王佳芝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人物在电影中立体化、生活化,李安特意在王佳芝的身上植入了方言的因素,上海话、广东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适时地出现,达到了超越原著的效果。

这些情节的设计恰恰体现出影像化人物塑造的手法在小说改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也为张爱玲作品的改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细节化的场景和情节

张爱玲常常在作品中善于营造旧时上海的风情和意境,服装、配饰、梳妆打扮都极其讲究,这些意境对于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描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影片《色·戒》中,导演李安注重对场景中的各种细节打造,深入挖掘旧上海风情,斥巨资重新建造了一条老南京路实景,凯司令咖啡馆、第一西比利亚皮草行以及绿屋夫人时装店等老招牌无一缺席。在服装、道具、场景等方面的细节上,导演也下了很大的工夫。无论是汤唯提的古董皮箱、穿的雅致精巧的旗袍,还是易先生的老式办公桌和桌后的钟馗塑像,都体现着一种朴素典雅、妩媚性感的东方风情。影片中六克拉的卡地亚粉红巨钻、三轮车上的牌照和牌照上的号码的尺寸以及车上纸扎的红绿白三色小风车都是精心收集的、具有三四十年代旧上海气息的真实物品,这些都最大限度地对张爱玲的原著进行了复制。同时李安为了使影片更符合原著描写的氛围,还专门从香港借来古董翡翠麻将,并请专人来教演员打老式的上海麻将。

此外,影片《色·戒》还注重对重点情节进行整合细化。例如几场太太团的牌戏,导演通过各个不同人物在牌局上的语言、神态,把牌桌上的女人政治刻画得十分深刻。再如王佳芝行动前在凯司令咖啡馆打电话给邝裕民的场景,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电影中李安还将买戒指的情节从小说中的临时起意改成由易先生事前安排的处理方式,他用一个信封装着一个明信片,让王佳芝开始误以为是机密文件,结果当她看到钻石的时候,她的内心为之一震、澎湃不已,通过“我对钻石不感兴趣,我只想看到它戴在你的手上”“戴着”“你跟我在一起”等台词让王佳芝深深体会到了易先生对她的爱。

这些细节化的场景和情节是改编张爱玲作品的着色剂,由于影片对这个方面的关注使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三、男性化的独特视角

张爱玲的小说一般采用女性主义视角来架构作品,她在小说中处处体现了对女性心态的细微关注。在小说《色,戒》中,张爱玲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王佳芝,她与易先生的感情是通过她的观察与感受逐渐浮出水面的,从最初的刺杀计划,到后来对自己感情的怀疑——“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再到情感接受的过程——“觉得是他们俩在灯下单独相对,又密切又拘束,还从来没有过”;最后意识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易先生的种种表现不过是王佳芝情感发展进程中的“添加剂”。而在电影中,导演李安巧妙地转换了视角方向,他将易先生置于事件发展主线的位置,故事的主要节奏完全由易先生来掌控,对王佳芝经历了怀疑—倾心—信任—爱慕四个感情发展阶段,王佳芝也随之完成了自我态度的转变。更多地体现了李安导演的男性主义视角。由此导致了小说与电影呈现在受众面前为不同的格调:张爱玲的小说沉稳、内敛,一切都水到渠成,自然而流畅;电影《色·戒》却充满了张力,无论是邝裕民杀人的镜头,还是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性暴力,都被赋予了李安导演独特的印记,对小说进行了颠覆。

其次,从情感表达方式来看,小说中的叙述较为含蓄,例如“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样的话语已经是张爱玲在两性关系表达上的极限;李安在电影中除了运用人物的表情、眼神的变化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外,更多采用的手法是充满爆发力的性描绘,由此也招致了关注与批判的目光与言论。著名作家王安忆曾说:“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真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1]虽然导演李安在电影中所使用的大胆的刻画手法,不能排除其商业运作的成分,但是基于艺术的考虑,我们更应该把它作为由原始情绪对人物的塑造,看成是人物真实情感的流露,将它作为人性的一种揭示,并侧重于它对影片线索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此外,同张爱玲小说中的冷静相比,李安赋予了角色更多的人性和感性的色彩。例如在电影中易先生与王佳芝在日本艺伎馆的会面情节,这个情节在张爱玲的原著小说中是不存在的,导演增加了这样一个特定的情节,通过易先生在艺伎馆中纯真一面的表现,给予了王佳芝爱上易先生的理由,使王佳芝与易先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电影的结尾部分,易先生下令枪毙王佳芝等人后,走进王佳芝的房间,坐在床沿上抚摸床单、久久无语的细节镜头,表现出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死的深深的哀伤情绪,梁朝伟用泪水盈于睫毛的表演,出神入化诠释了一个与小说中冷酷无情的截然不同的易先生,通过这种男性主义的立场和视角,李安把易先生这个角色形象改编得更为丰富、更人性化。

四、个性化的故事叙述

张爱玲小说给电影《色·戒》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而电影《色·戒》也用泼墨写意的时代氛围和细腻工笔的场景对张爱玲原著小说进行再度阐释。张爱玲小说《色·戒》是个“反高潮”的故事,李安改编的电影遵循了原著的风格,并通过电影创作的手段对这种“反高潮”进行了再度重现。

李安将王佳芝这个角色的个人成长与家国之恨双线并进来设计,使这个人物更具立体化特征。王佳芝在得知父亲在英国再婚后一个人跑到电影院里泪流满面、无声哭泣的情景把她性格当中的压抑完全表现了出来。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王佳芝因为几个满怀爱国热忱的和她同为学校剧团的同学,而变成了一场暗杀戏份的主角。电影里面王佳芝为了不露马脚取得易先生的信任,成为名副其实的“麦太太”,而被迫失身于同伴梁闰生,这使她心理上受了很大的刺激,从而为她最后迷惑在伪装的刺杀行动之中埋下了伏笔。王佳芝以人生入戏使她成功打入易先生身边,可是在获取情报的同时她也逐渐迷失在了扮演的角色和现实生活之间。于是便有了后面一幕幕的假戏真情,以致最后的爱情幻觉。在影片中当她的身份暴露后,她坐在三轮车上,让车夫去“福开森路”,那是她和易先生幽会的公寓。车夫问:“回家呀?”王佳芝答:“嗯。”在这一段对话中观众可以看出她已经把那里当成了家,影片中李安导演一直把王佳芝设置在一个无家可归的处境中,正是与易先生在一起,才让她有了爱有了家的感觉。正如张爱玲小说中描述的:“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电影中的三场情欲戏是王佳芝与易先生压力的出口和力量的角斗,导演将这三场双人床上的两性战争戏处理得十分压抑,这种处理方式也为王佳芝最后假戏真做、放虎归山引来杀身之祸的人物内心转变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了铺垫。

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小说文本欣赏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影视艺术家们对张爱玲小说的改编是一个恒久的难题,它需要改编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创作态度来对待原著。电影《色·戒》可以说是对张爱玲原著小说的一个最成功的改编,李安在忠于原著的同时,以自己的视角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再度阐释,较好地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了解读,为其他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安忆,陈思和.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J].上海文学,1988(03).

[2]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 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04).

[4] 郑培凯.李安《色·戒》幕后一瞥——色·戒的世界(代序)[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志慧(1979— ),女,内蒙古赤峰人,文学硕士,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贾知洵(1977—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