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法国电影《超龄孝子》中的中国元素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2日 04:01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法国电影《超龄孝子》是一部以亲情为题材的家庭喜剧片,围绕主人公唐吉与中国有缘的事件频现了大量中国元素。本文试将影片中频现的中国元素分为展示中国形象方面的元素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元素。然后从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全面解读:揭示这些中国元素在西传过程中被客观接受或曲解的地方,分析其成因,总结策略启示。旨在促进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与互动,推进西传的中国元素被西方主流价值客观地接受。

[关键词] 法国电影;中国元素西传;启示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B201244)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9YJA740104)共同资助。

法国电影《超龄孝子》是由著名导演艾蒂安·尚第利执导,老牌明星昂得雷·杜索里尔和萨毕娜·阿泽玛参演的一部以亲情为题材的家庭喜剧片。该影片探讨法国家庭关系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揭示了在当今法国普遍存在的“唐吉现象”:父母溺爱子女,子女到独立生活的年龄却不独立,住在父母家中,成为啃老族。

影片主人公唐吉向观众演绎了“唐吉现象”。他是一位28岁法国男青年,在读博士,兼职大学中文教师,精通中文和日语。28岁的唐吉一直要求与父母同住,不愿意独立生活。父母因为受不了儿子无休止的打扰,下定决心促使儿子搬离家中,不惜使用“计谋”,引发了一个个令人捧腹的闹剧。父母的强烈建议之下,唐吉一度同意搬离家中。唐吉独居期间因患焦虑症和抑郁症两次入院,后又获准搬回家中。父亲偶然得悉儿子月收入颇高,气愤之下将唐吉扫地出门。唐吉起诉父母并胜诉,以“合法”身份继续住在父母家中,加剧了家庭矛盾。唐吉最终选择到中国北京工作,娶了中国妻子,准备扎根中国。影片以喜剧收尾:雪释冰融的父母与唐吉在北京相见和好。

这部法国影片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通过电影艺术形式体现了法国汉学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和认识。影片以唐吉与中国有缘的事件(学习中文、热爱中国文化、研究并传播中国文化、来中国工作并扎根中国等)为线索,频现了大量中国元素。下文将这些中国元素归为两类进行解读:展示中国形象方面的元素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元素。

一、解读影片中的中国形象

影片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基本是积极正面和符合客观事实的。

其一,通过唐吉及家人传递的中国形象。

作为法国高等教育精英代表的唐吉最终确定在中文方面发展,开展了与中国相关的博士论文研究。为收集资料,唐吉多次前往中国调研。他每次乘兴而去,满载而归:文献资料外,各种字画、特色工艺品、小玩意等装满了几个大包。带回的中国物品既让唐吉爱不释手,也令父母赞叹不已。唐吉母亲在家喜穿的唐装和绣花睡衣是唐吉送给她的礼物。唐吉博士毕业方能获得去北京的工作机会,他的父母为此感到自豪。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能吸引优秀的国际人才;另一方面反映了中法友好关系,中国在法国人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形象和评价。唐吉后来娶了中国妻子并定居北京。他在中国优于在巴黎的生活状态打动并吸引了父母和年迈的奶奶前往中国。他们刚下飞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景象映入眼帘:北京市内道路宽阔,车水马龙而井然有序,道路两旁新建高楼林立而错落有致,北京奥运标志随处可见。

其二,通过法国中文学习者集体传递的中国形象。

在唐吉的中文课上,座无虚席,频现年龄和肤色各异的中文爱好者。他们或聚精会神听讲或围绕中文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内心对这门语言和文化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和期待。画面传递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感召力以及中国在法国年青一代中的正面形象。

其三,通过唐吉中国妻子一家扮演的正面角色所传递的中国形象。

唐吉在来中国工作前与父母有过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北京的工作和唐吉中国妻子一家扮演的正面角色解救了唐吉一家,其家庭危机才化险为夷。中国扮演了仁厚、包容和大度的角色。唐吉妻子一家表现出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和包容精神。

与以往法国影片相比,本片展现的中国形象有了较大的改观。究其原因如下。

其一,2008年北京奥运带来的福音。2001年7月,北京战胜最强劲的对手巴黎,最终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通过申奥舞台展示和宣传了中国,扩大了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机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其二,法国电影越来越多的需要中国元素以顺应大众文化心理需求。法国人热爱多元文化,对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中国元素必将成为法国电影创意工作者青睐的题材。

其三,众多中国影星现身法国戛纳电影节,越来越多的亚裔演员在各类法国电影节上获奖,表明中国元素已不容忽视,也是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之一。

二、解读影片中的中国文化

本片从三个视角解读了中国文化:中国谚语、中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和中国民乐。

中国谚语方面,法语译文准确,谚语台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唐吉对中国谚语学以致用,常常脱口而出,妙语连珠。如在舞会上,他不小心碰掉了服务生的酒杯子,幽默而出“不论是石头碰蛋,还是蛋碰石头,最后还是蛋完蛋”。被母亲挤出书房不得不在卧室里工作的唐吉,面对母亲挖苦式的关心,风趣答道“谁能为了一点小事就能准备得面面俱到呢?何必患得患失”。竟连他的母亲也善用美丽的中国谚语安慰因儿子过早离开家而伤心不已的朋友 “一朝为人母,她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此” 。

足见,本片对中国谚语的解读十分成功,不但增加了台词的幽默感,小小谚语道出的哲理令观众回味无穷。

中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方面,本片凭借唐吉母亲的一句经典台词解读“中国总能吸引唐吉,简直是儿童乐园”。对中国家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有误读为唐吉与父母的关系之嫌。显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法国观众会误认为“唐吉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且受到鼓励和庇护,实属对中国文化的曲解。

其一,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多数家庭只生育一个子女,“独生子女是家中小皇帝”的现象确实存在。但随着全社会关注独生子女问题,父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唐吉”受到了中国家庭的警惕和抵制。“唐吉现象”在中国社会价值评价中深受唾弃。中国孩子从小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部分孩子从小学开始寄宿过独立生活,所有孩子在进入中学和大学时要参加军训以锻炼耐力、意志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最迟在大学阶段要完成生活和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因此,中国具备“唐吉” 生长的“独子”条件,但没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其二,随着中国社会和家庭越来越重视高学历教育,许多23~30岁的年轻人忙于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经济上无法完全独立,主要依靠父母供给,但与“唐吉现象”有天壤之别。首先,他们远在异地求学,生活上和精神上是完全独立的。经济上不独立只是暂时的。其次,他们肩负父母的厚望,对父母的支持和付出总是感恩于心,报恩于行。他们寒窗苦读只为宝剑锋从磨砺出,学好本领为找到好工作,为日后更好地承担家庭重担。

其三,从中国传统观念上,多数父母愿意或能接受长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是父母溺爱子女,也不是子女“啃老”,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是一种情感依存和交替互助的关系。

首先,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父母甘为下一代无私奉献。当子女未成年前,父母创造条件鼓励孩子独立成才,让子女无物质之忧;当子女工作后,父母正值退休,为支持子女全身心投入工作,无私地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孙辈的重任,让子女无后顾之忧。父母浇灌的不是“溺爱”而是“心灵的甘露”“知时节的好雨”。传统观念上,老人似乎乐在收获三代甚至五代同堂其乐融融的生活,喜见家族兴旺。

其四,随父母年龄增大,子女成长为家庭经济支柱,“养儿防老”仍是中国国情。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父母,年迈时在精神上依恋子女,在生活上依赖子女悉心照顾。毕竟中国在医疗和养老等社会福利方面无法和西方国家相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子女也希望有机会孝顺和报答父母。

因此中国父母与子女的依存关系是中国特殊的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本部影片未能解读这层复杂的依存关系。法国是富裕的发达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殷实,社会福利完善,人人重视并追求提高个人的生存质量,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中国父母与子女交替互助的方面在法国均由良好的社会福利代为完成了,法国孩子成年后与父母是朋友般的关系,彼此间没有奉献与报答的直接需求。两国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是本部法国影片对中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解读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乐方面,本片对中国独具特色的喜庆民乐诠释精当,较好地穿插于影片的各个部分,用无声语言描绘了有声世界。在片首唐吉出生时配以中国喜庆的民乐,既描写了唐吉父母喜得贵子的兴奋与喜悦,又预示了唐吉与中国有缘。片中走进巴黎中国城及出现中国相关的片景时又响起了中国喜庆的民乐,渲染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片尾唐吉一家来访北京,全程配用中国喜庆的民乐,缓解了影片中一度出现的家庭阴谋、矛盾冲突以及精神危机带来的紧张气氛,用无声语言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唐吉一家终于解开心结,开启心灵沟通之窗,感受全家北京大团圆的幸福与祥和,预示本片喜剧收尾,增加了喜剧效果。

三、法国电影中中国元素频现的启示

法国电影中国元素频现是法国电影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促进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与互动,作为中国元素输出和外传的来源国,我国如何在西传的过程中积极作为,推进中国元素被西方民众客观地接受,尽量减少受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呢?总结启示如下。

其一,增强中国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中国经济以增强国力,赢得西方国家用平等视角看中国元素,不再是“凝视”的他者,或东方情调的“奇观”。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重大国际活动,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如参加戛纳电影节,申办“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活动。

其二,通过两国政府签订协议,在境外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艺术展,让西方民众除了主流媒体外,还有更多接触并了解中国元素的途径和机会。如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

其三,发挥民间组织或商业团体的力量,鼓励两国人民交换到彼此的国家学习或工作或生活,通过近距离的密切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彼此国家的了解和认识。如2006~2007年,由中法两国政府牵头,地方政府和中法合资企业出资,推出了一项八百人的交流计划。两国分别从各行各业挑选四百名18~35岁的青年代表交换到对方国家相同行业的工作岗位,各开展为期一周的考察和交流活动。

总结上述启示,希望能为促进中国元素西传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荭.法语畅谈法国文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 佘振华.当代法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J].电影文学,2012(22).

[4] 阎纯德.法国汉学史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冯鸿燕(1978— ),女,湖北黄冈人,法国南特大学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语言学、外语教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