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甘正传》是美国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范例,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电影根据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改编,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执导,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电影讲述了一个智商低能的孩子——阿甘传奇的一生。影片在上映后成为当代电影史上的一部传奇之作。阿甘的一生是典型的“美国梦”的代表,是一种美国传统价值的体现,在那个年代是一种价值的回归。本文将从影片的剧情出发,从故事本身和电影艺术等多个方面来分析《阿甘正传》中所体现出的美国文化。
[关键词]美国文化;美国价值;“美国梦”;回归;《阿甘正传》
讲述“美国梦”的电影有很多,如典型的歌舞片《歌舞青春》,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等等,这些作品大多是讲述一个小人物,甚至是先天有缺陷的非白种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最后的幸福和成功。这样的作品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甚至还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相关剧情电影,如印度宝莱坞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我国的国产电影《中国合伙人》,等等。美国的励志题材“美国梦”电影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在电影史的长河中,有一部永远不会褪色,那就是《阿甘正传》。
一、《阿甘正传》的情节与文化
(一)追忆与倒叙的叙事模式
电影《阿甘正传》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公园中,天空中飘着一根随风飞舞的羽毛,绕过树梢、飞向蓝天,漫长而绵延的旅程后,它终于落在了电影的主角福雷斯·甘的身旁,主人公阿甘捡起这片羽毛,夹在自己最喜欢的书中。影片首先使用的叙事策略是倒叙,但是倒叙的起点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故事的中间,捡到羽毛的这一刻他正坐在萨凡纳州Savannah State的一个公园的长椅上,等着公交,希望能去与自己多年未见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的珍妮家里,这里,电影已经告诉我们阿甘对珍妮的爱慕之情。这时,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的阿甘思绪万千,为了打发在路上乘车的时间和平复自己百感交集的情绪,阿甘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故事,向通车的乘客诉说起自己过去的故事。小说与“文化价值”及“精神回归”的主题就此开始。[1]
(二)阿甘“美国梦”的少年时代
故事追溯到美国经历惊天动地大变化的二战结束初期,当时美国处在一个整装待发、重新崛起的阶段,故事的主人公就诞生在这个巨变时代的一个小镇里。出生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上的阿甘却并没有获得上帝的庇护,他像许多美国励志片的主人公一样具有先天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他远低于常人的智商上,仅有75的IQ值让他对许多事情都缺乏思考能力或者理解度不够,由此他也受到很多人的嘲笑。不过,阿甘的妈妈是个十分坚强的女人,她不断教导阿甘也要坚强、要像其他的同龄人一样面对生活,对抗不公平的命运。而上帝似乎也并没有放弃阿甘,在母亲的鼓励下和阿甘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召唤下,电影展示了阿甘的一项特殊的才能,那就是“飞毛腿”,看似傻乎乎的阿甘跑起来却真的是疾步如飞,同时,阿甘还保存了那个突变时代宝贵的品质,那就是正直与单纯,甚至没有半点邪念。在学校里,阿甘碰到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小女孩,就是本片的女主角,受父亲虐待的珍妮。母亲和珍妮,这两个重要的女性呵护着阿甘,影片的叙事开始了以“奔跑”为主题的故事,阿甘不停地奔跑着,从开始躲避同学的追打到加入学校的橄榄球队,再到被大学破格录取,成为橄榄球星,被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接见。
至此,影片的第一部分的叙事已经完成,而“美国梦”的叙事也已经完成。毕竟,从传统的相关剧情片来看,一个小人物能够通过奋进得到成功,影片在故事层面上就已经完成了。《阿甘正传》中,阿甘完成了自己的转变,得到了总统的接见,这已经是“美国梦”故事的结束了。但是,本片却在这一部分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主要作用也不是突出阿甘的成功,而是为了提供阿甘的人物特点和他母亲与珍妮两个重要女性的人物特征。到这里,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阿甘第一次呼唤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即亲情与自强奋斗。[2]
二、青年阿甘对美国精神传统的呼唤
大学毕业后,阿甘放弃了自己的运动生涯,而是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参军远行到当时困扰美国的越南战争战场上。在军队中,阿甘最好的朋友是他的同仁巴布和中尉丹。一次战役中,阿甘的队伍遭受了地方的埋伏,听到撤退令时,阿甘秉承着珍妮过去的劝告:“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于是阿甘这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疯狂跑开,一直跑到一片相对安全区域时,阿甘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巴布似乎还没有逃出来。于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又疯跑回去,想要救出巴布,但是身旁总有人喊着:“救我!阿甘!救命!阿甘!”他救出了一些战友,在营救丹中尉时,不幸被打中了臀部。当他终于找到巴布时,巴布已经受到了重伤,奄奄一息,终于没能挺过救援队赶来之前的这段时间,永久地在阿甘面前闭上了眼睛。越南战争回国后,阿甘久久不能忘记逝去朋友的痛苦,这似乎扎在了他的心底。越战后,阿甘还是因为营救队友而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的接见,得到了表彰。[3]
阿甘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如果按照电影叙事风格来理解的话,这是一次新的“美国梦”故事的开启,尽管阿甘带着橄榄球优秀队员的光环来到军队,但是他仍是一个小兵、新兵,最后在军队的成功也让他攀登到了新的人生高峰。不过,令我们重视的是,这里阿甘呼唤的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友情的重视,另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回归。
三、阿甘的恋情与美国精神的回归
(一)阿甘的后军旅时代
多年之后,阿甘在一次反战游行上,遇见了多年不见的珍妮,但是两人这时虽然面对面却拒对方于千里了。阿甘正时在上一阶段的成功基础上为自己新的腾飞积蓄力量,而珍妮则过着放荡的生活,似乎出卖肉体,过着堕落的生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两个人这时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阿甘仍旧对珍妮有所眷恋,但珍妮却早已把阿甘忘得差不多了。匆匆地相遇,匆匆地分手,这便是这次反战游行里阿甘短暂恋情的开始。不久后,阿甘迷上了美国当时的小众运动——乒乓球,并且再次靠着自己的努力在这一领域达到了顶峰。凭借着精湛的乒乓球技术,阿甘成为美国乒乓外交使者中的一员,在与中国的友谊比赛中,为中美的建交立功。
这里,又是阿甘螺旋式人生轨迹的新开始,从一个优秀的退伍军人,到一个成功的体育外交使者,阿甘的转型又是一个成功的“美国梦”故事。这里虽然对阿甘的爱情着墨不多,我们确实看到了阿甘对于忠诚、坚贞感情的承诺,更主要的是他对于成为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爱国精神的呼唤。[4]
(二)阿甘的经商时代
阿甘坚守着过去与友谊有关的承诺,惦念着对巴布的期望,便下海经商,参与捕虾生意,最后成了捕虾的船长,发财成为百万富翁。当然,这一部分影片并没有过多渲染,而是把目光放到了阿甘母亲的去世上。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的离世给了阿甘很多新的人生体悟,他放弃了繁忙的经商工作,做了一名安静而享受生活的园丁。阿甘这时还是思念着珍妮,即使这时的珍妮早已不是从前那个纯真而关心阿甘的小女孩,而是真正走向了歧途,当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之后,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和阿甘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两人也过上了短暂的一段同居生活,这是影片中对于两人一直存在但是不够浓烈爱情的仅有描述。某天晚上,珍妮投身阿甘的怀抱之中,黎明后悄然离去。阿甘起床后追啊追,并重新开始了他跑步的岁月,长跑的日子持续了三年之久,并且还开创了横跨美国的纪录。过于劳碌的阿甘在三年之后选择了退休,重回故乡,做起了社区服务的工作,帮助别人免费锄草。
这段时间的生活相对前面几段显得并没有那么成功(但是其中还有很明显的成功元素,如成为百万富翁、创造长跑纪录等),而是把叙述的视角主要放在了阿甘的情感路线上。比如母亲的去世对他的影响,再如珍妮与他的一段短暂的快乐生活。这一时期中,我们并不能把影片重新归类于一个新的“美国梦”小段中,而更应该开始注意影片开始主动地启发观众去思考一些蕴藏在表面故事和叙事之中的内在含义。那就是对于生命与爱情的终极思考,这个主题在下一段中有了更为明确的体现。
四、最后的生活与影片的意蕴
影片的最后是与故事的开头接续的,也就是讲述阿甘如何重新找寻到珍妮的故事。阿甘回到故乡,做起社区义工的三年后,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珍妮的信,根据珍妮在信上标注的地址,阿甘决定找到她。到了珍妮住处时,阿甘看到独自一人的珍妮旁边还有一个小男孩,阿甘从珍妮口中知道了这就是自己的孩子。珍妮这时的心灵已经重回宁静,但是身体却因为年轻时的轻狂得上了无药可救的疾病(实际上是艾滋病,不过由于反映的时代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所以那时还没人了解艾滋病;另一个说法是癌症)。[5]
这时,故事已经与开头的倒叙接续了,完成了电影叙事的倒叙模式,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影叙事模式。见面后,阿甘还存留着对珍妮的初心,保存着对爱情真心的承诺,毅然与珍妮结了婚,带着妻儿两人一起回到了家乡,陪珍妮度过了她最后的时光。妻子过世后,阿甘开始独自操劳孩子的事情,一天送儿子去上学时,从他给儿子的书中落下了那根被他夹在书中的羽毛。这根羽毛随着校车的离去,开始飘舞,好像另一段旅程的开始,留下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结局。
影片最后的这些顺序故事与前几段经历完全不同,没有生命的大起大落,没有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种真诚的“回归”,回归家庭、回归理性、回归爱情。这也是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一种新的主导美国的文化精神:不论人生的轨迹多么灿烂、多么辉煌,抑或多么沧桑、多么苟且,但人总要有一个家庭的,总会有一份围绕自己的亲情与爱情。在新的工业化浪潮中,影片大胆而真诚地宣告了一种传统文化观的回归,而阿甘就是这样的美国文化精神的最好代表。
五、结语
影片描述了阿甘曲折而灿烂的生命,通过阿甘这个人物和围绕他的母亲、珍妮、丹中尉、巴布等人,表达了一种美国的精神价值——自强不息、尊重国家、重视承诺、回归家庭与爱情的综合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洋.寻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传》的新英雄观及其文学内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2] 蒋昕臻.知识对自我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一改美国自由主义奋斗之路的暴力模式[J].电影文学,2008(05).
[3] 刘晖.当代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解读《阿甘正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 赵楠,任志祎,延艳芳.解读《阿甘正传》中的美国当代政治文化[J].电影文学,2007(23).
[5] 韩荣.电影界的奇迹,美国的缩影——全面解析《阿甘正传》[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作者简介] 程谷雨(1977—),女,吉林四平人,硕士,上海电机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