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电影中人物的边缘性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1日 03:25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在世界当代最具实力的导演中,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可谓是最具个性的一位。他虽只拍摄了六部长片,却已经成为评论界以及影迷口中常提的天才导演,1999年后他拍摄的三部影片《私恋失调》《血色将至》和《大师》让他获得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大满贯。本文借鉴库尔德·勒温的话语理论对安德森的特殊人生经历,对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就其电影世界中的边缘化人物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获得对其作品更加深刻和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安德森;身份;个人;角色;边缘

一、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电影及人物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低成本摄制器材的出现以及各大独立电影节的广泛兴起,美国独立电影界产生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新锐、具有开创精神、对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兼顾的年轻导演,包括昆汀·塔伦蒂诺、斯蒂文·索德伯格和斯派克·琼斯等,而在这其中有一位独立导演至今只拍摄过6部标准长片,却已经成为评论界以及影迷口中常提的天才导演,他就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以下简称“安德森”。

现年44岁的安德森自拍摄《赌城纵横》和《不羁夜》出道,随后1999年他拍摄的《木兰花》荣获柏林金熊奖,随后的三部影片《私恋失调》《血色将至》和《大师》让他获得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大满贯,这些奖项也足以证明他惊人的导演实力。

安德森的电影通常表现身处困境或边缘化的人物寻求自身拯救和归属的艰辛历程 ,同时他并不通过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去展现于此,而是热衷于表现人物琐碎的生活细节来产生奥义。他的电影文本关注于个体生存与社会框架间的矛盾关系,对美国历史和社会进行深度解构,同时对宗教和个人信仰也饱有探讨的兴趣。毫无疑问,安德森这位独立电影界的红人正凭借自己的电影被越来越多的主流观众所熟知和认可。

二、安德森自我放逐的边缘性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提出,泛指对社会群体的参与不完全,处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人。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接受。

安德森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使他成为这样一名桀骜不驯的边缘人。安德森出生在南加州圣费尔南多谷的斯蒂迪奥城(Studio City)。圣费尔南多谷在20世纪70年代是全美国色情工业的制作中心,被称作“色情之都”,大量的色情影片在此进行拍摄和发行。在这种环境下,安德森在少年时代对色情电影产生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学业,他曾因表现恶劣而被学校开除,也在高中时拍出一部有关色情明星的伪纪录片。安德森也曾在访谈中谈到:“我有一些爱做诸如吸毒玩摇滚之类疯狂之事的哥哥姐姐们,而我在看着他们做。”他的成长经历及自我的放逐使他成为边缘人。

三、安德森电影中人物的边缘性

边缘人这个概念是对安德森的电影作品中人物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并且不局限于一部作品,安德森年少时边缘化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他之后的电影生涯,尤其在他对人物的塑造上。在安德森自己规划的世界中,影片中的主角们也具有一种明显的边缘化特征:《不羁夜》中长着巨大阳具的主人公身体特征的边缘化以及职业的边缘化;《木兰花》中极端崇拜男性权利的弗兰克思想上的边缘化;《私恋失调》中精神紧张,充满焦虑的主人公行为上的边缘化,以及《大师》中“大师”卡斯特作为“异教”领袖所处地位的边缘化。这些人物所具备的边缘化的特征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呈现二元对立的局面,他们可以在社会框架内生存,但自身边缘化的特征又让他们无法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当中。安德森的电影所关注的即是这些边缘人群(主角们)和主流社会间复杂的博弈过程,他们渴望融入主流,致力于寻找自身的归属和精神上的安稳,但在安德森宿命论模式下他们往往偏离自己追求的轨道(这种宿命论源于主角自身的缺陷),并且越陷越深,愈发挣扎,最终忏悔和堕落似乎成了他们的惟一选择。

(一)影片《不羁夜》中的人物身份的边缘性

本片聚焦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制作色情电影的亚文化群体生活,影片的主角们选择了从事色情行业,导演用独特的眼光对准了当时美国因为倡导自由解放,人性、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这个镜头。影片开始便被套上了一种职业上“边缘化”的属性,在当时艺术和色情同时发展的时代,色情电影达到了高峰。就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致命的忧患。自由主义、个人权力、性欲权力的最大扩展,使道德界限变得模糊。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的矛盾造成了社会的困境。影片后面随着社会的电子产业的发展,色情行业受到冲击,片中的色情演员艾迪和史耐普开始寻找其他职业。但他们的身份是社会无法容纳的,无形中他们已经被边缘化了。“色情”这一边缘化的职业属性使得主角们在试图转换身份的过程遭到了社会排斥。艾迪在灌制唱片失败后不得已进行贩毒,史耐普向银行贷款,但由于色情演员的身份被银行否决,另外还有女演员安柏因为自己曾经从事过色情业而无法得到孩子的抚养权。职业的操作性与存在性遭受双重打击下,把这类人置于了社会的边缘,他们很难再融入社会。“身份的认同要求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抉择。文化主体必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影片中的主人公便面对这种文化上认同的不确定性,在影片的前半段主人公倾向于认同自身亚文化群体的“色情职业”身份,但随着社会转型,上个世纪80年代后,由于录像带对色情电影放映的冲击,片中的主角们不得不离开色情影业,主角们必须努力融入主流社会,在社会的胁迫下他们不得不去认同于主流文化而将之前的文化视为“他者”,但主角们的妥协无法得到主流社会的接纳,不可避免地使主角们在身份(边缘)∕社会(主流)的博弈中以失败而告终。安德森影片中所存在的悲剧母题也正是源于此,个体注定与社会存在着断裂关系并且无法缝合,这也或多或少源自安德森自己生活的写照。

(二)影片《木兰花》中人物个体的边缘性

《木兰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不羁夜》的延伸,这部结构主义大片同样聚焦于多个边缘人的救赎过程。但不同于《不羁夜》,影片《木兰花》中的人物多是来自主流社会,文化认同的危机并非他们的困扰。他们的边缘性产生于自身的堕落,片中的主人公多是猥亵女儿的父亲、抛妻弃子的丈夫、吸毒成瘾的女儿、对男权极端崇拜的儿子、财迷心窍的父母以及丧失童真的儿童。影片制作发行于1999年,片中的背景也设在同时期,在世纪之交之时,人们除了对新世纪来临的喜悦,也有着对新世纪到来时的焦虑情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以启示式声调宣布新世纪的各种终结:现代主义的终结、形而上学的终结、人文主义的终结、科学的终结以及价值的终结”。安德森在片中将这种世纪末的焦虑放大到了极致,通过对片中人物压抑艰辛生活的重复表现,抒发了他在世纪末悲观的情绪,也暗含了自己的观点:社会中群体价值观的崩溃与严重的精神危机。与《不羁夜》相比《木兰花》更有机地折射出社会存在的问题,片中人物个体的边缘化也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密切相关。比如媒介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片中曾多次出现了电视机的画面,在电视上主人公是荧幕上闪烁的明星,比如节目主持人吉米和小神童斯坦利,而在真实的节目中斯坦利在节目上因憋尿而失禁,吉米则因病几乎在主持中晕死。“媒介社会中,媒体淹没了人,呈现在媒体中的人完全迥异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模样”。而在《木兰花》中安德森似乎难以给片中的主角们以幸福的结尾,但他自己的身份(边缘人以及天主教信徒)使其试图融入主流社会,以失败告终。《木兰花》中的多组人物的困苦与堕落,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普通个体生命的人生真谛。

(三)后期作品中角色的边缘特征

《血色将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将自己的心交给金钱魔鬼之后的样子。他精明能干,善于游说并高瞻远瞩,他斩除挡在面前的一切阻碍;他能看穿牧师的自私,他能看穿冒牌的兄弟,他能看穿养子的野心,当所有的人都成为他的阻碍、他的绊脚石的时候,他就变得孑然一身了。在极缓慢的电影节奏中,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近似丧心病狂的异类人物,但事实上在利益面前,或者你真的要活不下去了。这些所谓重要的,就都被放弃了,或者单单成为我们获得利益在矛盾中生活、生存、活着的理由,使片中主人公具有复杂的性格,坚毅、神秘、热情、武断。他不用锋芒毕露的戾气征服观众,他忍耐,克制,再忍耐,直到影片结束,角色的喷涌而出,如油矿井喷,即使闭上眼睛,浩大的火焰能燃烧你的身体,那声音震耳欲聋。在他歇斯底里地砸死一个牧师以后却很理智,导演已经给他一个边缘角色的身份。安德森的另一部大片《大师》中,战争后的老兵对自身的怀疑,融入社会的失败,尽管在早期的四部作品中,安德森并不着力于人物的塑造,但人物的边缘化特征是故事得以发展的保障,而在后期的作品《私恋失调》《血色将至》和《大师》中,安德森开始着力于角色内在的刻画,人物的边缘化属性被极力的展示和强调,并几乎作为影片的核心和叙事母题而存在并且指望着被拯救和过上正常生活。在《大师》和《血色将至》两部传记片中,边缘化的人物特征真正演化成了影片的核心,并作为影片的母题而存在,在之前的四部作品中,他很不注重对于人物个体的塑造,但片中人物异于常人的特征则是安德森电影叙事的动力,也是早期他的电影被贴上幽默荒诞标签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位靠着边缘人物讲述另类精彩故事的导演。

综合上述,只有44岁的伟大的导演安德森仅用六部影片便在好莱坞获得了“大师”的名号。他所有的影片都浮现了一幅鲜活的画面,这个画面中,有安德森狂放不羁的风格,也就对这些人物和这些事件的思索和感悟。然而作为少数派和弱势群体的边缘人总是以自卑的形象出现,处于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地位,被人忽视。对安德森电影世界的边缘性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接受边缘人的声音,引起我们对社会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赵翔宇.从对斯坦尼康镜头处理方式的演化,看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电影生涯[J].视与听,2010 (06).

[2] 李建宏.拟态环境的形成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版,2013(05).

[3] 孟岩.情色片培养出来的大师保罗·托马斯·安德森[J].电影世界,2010(09).

[4] 王倩.血色将至[J].世界电影之窗,2008(01).

[作者简介] 焦雅萍(1969—),女,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师范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