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光》:笑中带泪的默默温情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21日 05:13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喜剧大师之一,他幽默、风趣、诙谐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为全世界带来了欢乐。卓别林从人类悲剧根源出发,通过塑造经典的流浪汉夏尔洛这一形象,诠释了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卑微的好似野草般平凡却又充满理想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小人物”。卓别林的电影中,除了有对小人物的深切关怀,更重要的就是这些作品包含了创作者自身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人性的敏锐观察、对世间人情冷暖的深刻描绘,还有永恒的对“真善美”的赞颂与执著追求。

[关键词] 卓别林;喜剧电影;《城市之光》

在电影这门艺术的百年长河中,有无数的影人都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然而历经过大浪淘沙似的岁月洗礼之后,仍然会有少数艺术家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光芒。而卓别林更像是群星中的北斗星,不但光芒四射,而且还为后来的影人指引了喜剧电影类型的前进方向。

电影艺术家卓别林成长于默片喜剧的“黄金时代”。作为电影艺术史上公认的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并运用其夸张的肢体语言,匠心独运地塑造了一名头戴绅士礼帽,手握拐杖经常一贫如洗却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着绅士风度和善良天性的流浪汉形象。在卓别林的喜剧电影中这位滑稽可笑处处倒霉的男主角不但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捧腹大笑,并且在观众为他遭遇的窘境大笑过后,却总有那么一瞬间戳中观众心里最柔弱的地方,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为这个小丑式的流浪汉潸然泪下。卓别林先生通过塑造和关注流浪汉这种“小人物”形象,不但是对他凄苦的幼年时期的反射,同时也将他自身的政治理念、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作为艺术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全部融入其中。正是因为卓别林先生这“达则兼济天下”的艺术境界,成就了他在世界喜剧电影历史上让后人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艺术高峰。

时至今日,卓别林先生的众多作品仍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城市之光》《淘金记》《一个国王在纽约》《大独裁者》以及《摩登时代》等都是其经典的代表作。1972年,由于对共产主义的同情和坚持而备受美国麦卡锡主义迫害不得已避居瑞士的卓别林先生,重返美国,出席了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正是由于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做的补课估量的贡献”而被授予当年的终身成就奖。[1]《城市之光》作为卓氏无声喜剧的代表作,在剧情设置以及影片所传递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在这部据称曾经让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潸然泪下的默片中,夏尔洛夸张滑稽的肢体语言和卖花姑娘真挚纯洁的感情,让观众在笑中含泪的同时,真正的领略了默片电影“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震撼。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重温这部名垂影史的经典佳作。

一、“含泪的笑”

鲁迅先生曾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2],任何一部优秀的喜剧都不单单仅是让观众大笑,而是借用喜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向观众们传递着深刻的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这就是典型的“寓庄于谐”,在卓别林的代表作《城市之光》中,这一点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悲剧,悲剧的最高境界是喜剧”。卓别林用自己的世纪行动鉴证了这句至理名言。

《城市之光》这部电影时围绕着流浪汉夏尔洛、卖花姑娘和酒鬼富翁展开的故事。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夏尔洛虽然身份卑微,饱受着各种侮辱与歧视,但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正直善良充满绅士风度的善良人。他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偶遇了在街头卖花的盲女,出于自己的同情心,夏尔洛毅然决然地为了卖花姑娘能够恢复视力而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他的这种无私高贵的品质和酒鬼富翁的虚伪自私自利的贪婪本性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夏尔洛穷困潦倒的生活也与富翁醉生梦死纸醉金迷奢侈糜烂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反差折射出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现实,同时又赞颂了世间永恒的“真善美”,这盏照耀在人们心间的正义之灯才是卓别林先生想要表达的“城市之光”。

当我们看到《城市之光》中流浪汉夏尔洛为了能够让盲女早日重建光明,而报名参加拳击比赛时,在拳击场上,羸弱的流浪汉自作聪明地躲在裁判的背后以防对手的攻击,这段夸张的肢体表演让我们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然而当我们看到夏尔洛不敌对手被揍得头破血流人事不省时,观众们的内心不禁又被夏尔洛不幸命运深深的同情,又为他这牺牲精神所折服。像这样悲喜交加的经典场面还有很多。例如:《淘金记》里,夏尔洛在饥饿难耐的情形之下,竟然异想天开地吃起了皮鞋。将鞋带像吃意大利面一样缠绕在叉子上可谓是神来之笔。这种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不仅贴近现实生活使喜剧效果倍增。更为重要的是,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了深刻的理解与怜悯。又如在《摩登时代》中,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让夏尔洛尝试快速吃饭的机器。卓别林一如既往地凭借其精湛的肢体表演再让观众对这出啼笑皆非的片段捧腹之余,不由得为这些劳工们悲苦命运感到深刻的同情,进而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正如法国批评家阿赛尔曾这样描写到:“夏尔洛不是小丑,而是具有深刻而细腻人情味的形象,当我们噙着眼泪注视着这个矮小的人物的一举一动时,我们并不是经常意识到这眼泪不是笑引起的。”[3]

可以说,这种“笑中含泪”的场景在卓别林的喜剧电影中,比比皆是。因为卓别林深知通过泪水引发的笑声更具有穿透人心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这种“笑中带泪”的情节设置,不仅能够传递出对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劳苦大众的悲悯与同情、同时还能尖锐地指出人性的美丑善恶,更为重要的就是对美国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强烈的讽刺揭露和批判。

卓别林通过他精湛绝伦的肢体表演天赋和生动夸张的面部表情,以这种小丑式的系列表演形式来取悦观众,然而这种笑声的背后却包含着苦涩的命运悲凉之感。卓别林正是通过这种对比鲜明的“笑中含泪”夸张的情节设置来寄托自己对处于社会最底层饱受剥削压迫歧视的小人物们的同情和自己的人文情怀。正是由于倾注了卓别林自身的人文关怀使得他的电影作品看似是滑稽喜剧,其实质却是悲剧或者正剧。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带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标志,他塑造的那个名为夏尔洛的流浪汉,也和当时其他近似于小丑的喜剧形象有了鲜明的区分。可以说,正是由于卓别林将自身的信仰与理念倾注于作品之中,开创了一个喜剧美学的新境界。从此喜剧不单单是让人发笑的滑稽戏,而是可以用喜剧的形式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这种悲喜交加的“寓庄于谐”的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但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同时也为后世的喜剧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卓别林的这种艺术手法,直到今天,依然被众多的电影人不断的借鉴与创新。

二、小人物“夏尔洛”

卓别林由于幼年时候家庭贫困,所以饱尝了世间的艰辛。正是由于这段源自于童年刻骨铭心的经历,使得他创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流浪汉形象——夏尔洛。这个头戴礼帽,身着肥大裤子,手拿着一根又细又破的拐杖,嘴唇上标志性的小胡子的流浪汉每次出场都会带给人们会心的一笑。仅凭这副尊容,夏尔洛在电影中总是被侮辱、被曲解、被歧视,甚至身陷囹圄。然而在这副衣着褴褛的装扮下面,观众们逐渐了解到,这个瘦小的流浪汉有着一颗金子般赤诚的心。无论遭遇到怎样的挫折与打击,夏尔洛总能面带微笑地去迎接;夏尔洛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即使面对最艰难的困境,也能苦中作乐永不绝望。正是他这种乐观豁达“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态度,使得他成为当时卓别林赠与当时观众们的一面双面镜。劳苦大众通过夏尔洛照见了自己坚信的生活,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高高在上的资产阶级贵族,透过夏尔洛看到了自身的虚伪与丑陋。因此夏尔洛这一银幕形象比卓别林本人更真实也更加不朽。

在《城市之光》中,他甘愿为了心仪的卖花盲女被人在拳击台上打得鼻青脸肿,冒充百万富翁只为让她早日重见光明;在《摩登时代》里面他随手捡到地上的红旗,不料身后恰好跟着游行队伍,因此阴差阳错地被当成共产党抓进监狱;在《马戏团》中,夏尔洛在残酷的现实中意识到自己无法给予心上人应有的幸福生活,便转而全力以赴的帮助情敌赢得自己爱人的芳心;在《大独裁者》中,他为了不暴露自己选中刺杀纳粹元首时,将所有藏有标志选中硬币和面包一起吞下,在结尾中对于所有饱受战争摧残的人发出了“仇恨会消失,独裁者会死”的话语。这些电影经典桥段里的“小人物”夏尔洛时而胆小如鼠,时而英勇无畏,时而鸿运高照,时而霉运当头。然而夏尔洛的这些经历都不知单纯的因此观众粗俗的笑声,卓别林通过自身的表演,让观众在夏尔洛看似无忧无虑的笑容中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与酸楚,这是沉重的微笑。而从夏尔洛忧郁的神情中,观众们有体会到了对命运无常的沧桑和身不由己的悲哀。虽然夏尔洛总是霉运缠身,遭遇到各式各样稀奇古怪不可思议的麻烦,但是夏尔洛总能以小市民特有的机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去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虽然故事的结尾并不总是大团圆,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设置更加贴近真实残酷的现实生活,使得观众在欣赏卓别林的作品时,在为夏尔洛或喜或悲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将自身带入到影片中和夏尔洛融为一体。这也就是“夏尔洛”这个电影史上的小人物形象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原因之一。

卓别林的电影基本都是黑白默片。他用一个无声的没有色彩的银幕传神地描绘了当时那个看似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表面下的悲惨与凄凉。他用一个外表羸弱内心坚定强大的“反英雄”的男主角去控诉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夏尔洛身上所拥有的是整个人类世界所共同追求的最高贵、最无私的、最纯洁的“真善美”的品质。正是这些珍贵稀有的人格品质,使我们不但了解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黑暗,同时也能为当下的现实社会保留一份“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警醒。

三、结 语

卓别林被世人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喜剧艺术家,不仅是因为他塑造了小人物形象代表——夏尔洛。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当时被世人公认为低俗难登大雅之堂的滑稽喜剧,提升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高度上。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喜剧电影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拥有了同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他的喜剧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肤浅的以逗乐观众为目的的滑稽低俗的“闹剧”,而是蕴涵了深刻的思想主题。那就是以独特的喜剧表演形式用夸张的风格,尖锐的控诉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罪恶,对普通小人物始终抱有深切的同情与支持。传递着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不懈努力与追求。正如世界著名的电影评论家乔治·萨杜尔评论说:“卓别林的影片是惟一能为最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观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其雅俗共赏的特质,使卓别林拥有了全世界各个阶层的观众。[4]

[参考文献]

[1] 孙瑾.浅论卓别林《城市之光》的喜剧观念[J].外国文学研究,2006(05).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前苏联]库卡尔金.卓别林评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4] 李广琼.精湛的表演无言的控诉——评卓别林的《摩登时代》[J].怀化师专学报,1998(17).

[作者简介] 马勇(1979— ),男,河北阳原人,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