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在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凭借3D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度夺得了“最佳导演”的称号。其导演风格突出,带有浓重的文化内涵,电影拍摄手法考究,内容广泛涉及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文化层面的探寻。本文将以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作为例证,深入探析李安导演电影中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其导演风格的形成,解读李安导演电影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他作为一代华人导演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 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观
在今年的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激烈角逐中,华人导演李安的3D奇幻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出风头,共获得11个奖项提名,最终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等在内的四项大奖。这部3D大片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极其细腻,故事讲述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技术特效的使用生动逼真,夺人眼目。影片的全球总票房一路走高,最终达到了45亿美元,不愧为大师之作。
李安导演自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已活跃在国际影坛二十余年,先后拍摄了《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背山》等数十部优秀电影作品。其作品个人风格鲜明突出,每个阶段的影片又各具特色,在创作中不断尝试新鲜题材。但无一例外的是,李安导演的每部作品中,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人物情感,横跨中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票房佳绩对于导演李安的肯定,既与其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息息相关,又离不开他多年的文化积淀。
一、远赴他乡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安,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台湾地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留又让他的思想刻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李安后来远赴美国学习电影,并在这个遥远的国度扎下根来,实现了他对于电影的爱好和理想,一步步走上了电影中异彩纷呈的大道。这两段迥然不同的成长经历都在李安的心里埋下了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而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两种思维模式的强烈碰撞,也让李安的思想中迸发出闪亮的火花,完全异于其他的电影导演。在他的数十部精彩作品中,有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突出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也有完全由外国演员担纲出演的纯粹意义上的外语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等,还有受到奥斯卡“小金人”青睐的优秀中外作品——《卧虎藏龙》《断背山》等,以及今天备受瞩目的3D奇幻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这些影片的风格虽大为不同,但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人物感情细腻充沛,故事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支撑。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作为基础,从东方的视角审视西方文化,再站在西方反观中国文化传统,李安的视角一直不断变化着。在多年来的电影拍摄中,李安也不断尝试着新的题材。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撞,又在李安的头脑中慢慢中和沉淀,终于呈现给我们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在这种文化观的支撑下,李安所拍摄的电影完全不同于国内外任何一位导演的拍摄风格,既非纯粹的国产片、台湾电影,又非通常意义上的好莱坞电影。其影片中中西合璧的文化元素让影片具有国际化的艺术魅力,既得到了全球票房的肯定,更是被众多的国际电影节所认可,多次在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球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等国际电影节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提名并获奖。
最初使李安在国际影坛上崭露头角的是他的第一部故事长片《推手》(1991)。这部影片的剧本和其另一部电影《喜宴》(1993)一同获得了台湾“新闻局”的两项剧本创作奖。获奖后不久,李安就拿着奖金在美国开始了拍摄。这部影片奠定了李安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风格,并且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中西方文化冲突在李安心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观。影片《推手》和李安在此之后接连拍摄的两部作品《喜宴》《饮食男女》(1994)一起,以颇为相近的题材和逐渐递进的文化观的展现共同构成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这三部影片均以两代人的冲突、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来展开故事,并且层层深入,从中国老父亲和洋媳妇在美国的冲突,深入到中国儿子因成为“同志”而对传统爱情观的颠覆,最后回归到中国台湾,以父女四人超乎寻常的爱情故事来展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并且寓意以此来引发观众的思考。那便是如何在信息高速流通和外来文化大量涌入的今天,我们作为传统中国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又应如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尽可能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保护。
李安自觉肩负起的文化使命,让他的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父亲三部曲”的拍摄,不但展现给了观众一种崭新的文化观,也为李安此后的电影拍摄风格和艺术手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推手》是个很好的基础,是老天对我的厚爱,我觉得它很善意,回馈也很善意。”①
二、完美交融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以依次递进的方式逐渐深入展开对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探讨,并试图寻求其解决之道。导演李安并未过分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或是过度地崇洋媚外,而是在影片中剥茧抽丝,用细腻的人物情感一点点地感染观众,用精致的镜头语言展现出人物的矛盾所在并为观众提供一个自由思考的平台。既将人物充沛的情感表露无遗,又理性客观地将中西方文化冲突这个大的文化问题摆上台面,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不禁产生深度的思考。
处女作《推手》是李安小试牛刀的作品。赋闲在家六年后初试身手,李安的艺术功底便显现出来。这部影片以中国老父亲和外国洋媳妇之间的矛盾来展开故事,以两个个体的人来代表其背后所支撑的中西方文化,初步探索了两种迥异的文化体系之间的明显冲突。身在异乡的老父亲有着各种不适应,痛苦不堪。在这种表象之下,李安试图和我们一同探讨,随着文化的共通性越来越强,我们作为传统中国文化滋养下的一代人,应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又应如何在传承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接受新鲜血液,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演员郎雄接连出现在“父亲三部曲”的每一部中,成为传统文化的有力代表,他以出色的表演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的形象塑造得有声有色,肩负起几千年来的文化重担,虽然在影片《饮食男女》中,老父亲忘我地投身于一场忘年之恋中,但仍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我想,要不是遇到郎叔这张‘五族共和的父亲脸、遇上他这样气质的演员,我心目中的父亲形象也许表达不出来。”②导演李安如是说。“父亲是文化交流的一个支柱,是社会里的一个形象,在郎叔身上,我找到了这个形象的所有需求。”③
李安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喜宴》涉足了同性之恋的领域。这个话题不论是在有着传统文化的中国本土还是在有着更加开放的文化氛围的西方国家,都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而李安便将这个故事设置在了一个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一个生活、工作在美国的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之间的情感困惑以及这段感情所带给中国家庭的困惑。影片尖锐地表现了当“同性恋”这种在传统中国所不可能接受的“不伦之恋”恰好发生在一个中国家庭时,在家庭成员间掀起的轩然大波。儿子为了不辜负望子成龙的老父老母,而编造了一系列谎言并导演了一场闹剧,结果不但弄巧成拙,还差点失去了心爱的人。李安在此意欲将这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具体化,在假婚礼上将矛盾推向最高潮,试图和观众一同探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之道。好在老父亲虽然有万般无奈,但仍选择了尊重儿子和恋人的感情。父爱如山,老演员郎雄所饰演的老父亲终于还是接纳了这个“儿媳妇”。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似乎也暂时得到了一定的和解。在此之后的2005年,李安再次涉足“同性之恋”这一始终颇具争议性话题,并凭借影片《断背山》一举获得了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和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票房喜人,做到了艺术成就与商业成就共赢,并且在彼时曾掀起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讨论,更加深刻地探讨了“同性恋”这一文化现象,着实让人深思。
在影片《喜宴》中,导演李安将多重矛盾一个个展现给观众,越聚越多,最终将影片推向一个大的高潮,以闹剧过后老父亲的宽容作为收场。郎雄所饰演的老父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让他接纳这样一个接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有违于传统的“另类”儿子并非易事。但风浪过去,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还是作为最终的解决之道以宽容的胸襟包容了儿子的情感,中西方文化得以融合共存。导演李安不禁出现在“喜宴”上大声喊道:“那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④以此作为对中西方文化探索的一种尝试和呼号。
在这前两部影片之后,李安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些创作风格,拍摄手法日臻娴熟,故事和人物设置也越来越成熟,这些都在“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早期作品的创作风格在该片中被推向了极致,人物形象刻画得丰满真实、入木三分,每个角色的个性都鲜明突出,故事节奏缓中有急,充分照顾到人物设置对于情节的需求,整个故事的讲述更是炉火纯青,几条线索交叉叠加,同时展开,使影片冲突矛盾不断又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个大的高潮,给观众一种痛快淋漓的观影感受,也展现了李安高超的艺术造诣。
三、文化大同
李安导演的作品连通了中国与美国,跨越了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体系。他在作品中将这两种文化不断产生冲突,又不断融汇发展的过程,以家庭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两代人之间的磨合作为代表,血缘关系的传承也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父亲三部曲”中,李安将这种文化的冲突逐渐深入地展开来,最初是老父亲与洋媳妇的矛盾,尖锐而令人迷茫。接下来又展现了老父亲与儿子的爱情观的矛盾,以老父亲的最终退让有意地弱化了受众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认知。最后在影片《饮食男女》中,李安不但完全抹去了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儿子的形象,还更加颠覆地表现了老父亲本人对于传统的坚持。面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我们又该如何在坚守老祖宗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与时俱进,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些问题,都在李安的影片中被提出来,时至今日仍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让李安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在之后的多部影片中完美地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并以探求中西方文化发展为己任,始终围绕文化范畴展开创作。与此同时,其艺术造诣也在创作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并且尝试制作拍摄了多种类型和题材的影片,这大概也是李安导演对他所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一种探索。
注释:
①②③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第88页,第87页。
④ 电影《喜宴》的台词。
[参考文献]
[1] 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335-365.
[3] 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 金晓非.美丽无罪——金晓非影话[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曹龙钰(1989— ),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电影电视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史论和电影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