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理论视域下麦克尤恩的《赎罪》解读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9日 00:06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被改编成电影于2006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片以布里奥妮从童年、成年到老年的成长主题为叙述主线,指出其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建构贯穿于“犯罪”和“赎罪”的全过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结合人格发展理论,麦克尤恩展现了一位在成长历程中勇敢面对自己错误、承受“惩罚”并尽力修补自己曾经犯下的“罪”的现代女性形象。

[关键词] 麦克尤恩;《赎罪》;布里奥妮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重点研究项目“英美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TS10001)。

成长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是当代英国文学关注的一大焦点。成长小说正是这类“叙述青少年成长过程、讲述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小说”类型。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的自我觉醒及建构的成长历程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电影《赎罪》改编自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小女孩布里奥妮的成长历程,平易流畅地讲述了她成长中的困惑、迷惘与叛逆,并将其徘徊于“罪”与“罚”之间内心冲突写得活灵活现,体现了人性最为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因为其辗转迂回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故事内涵、巧妙独到的拍摄手法,又或是贯穿整部影片令人神经紧张的打字机的嗒嗒声、20世纪英国乡村的旖旎风光,小说于2006年被改编为电影上映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影片一举揽得六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配乐奖,此外还获得2008年金球奖“最佳影片奖”等奖项。本文将从女性义的视角,结合人格成长理论,分析《赎罪》中的重要人物小女孩少女布里奥妮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以此探讨“罪”“罚”与“成长”之间的二维关系。麦克尤恩从来不以女性文学来标榜自己,但作品中通过对女孩“犯罪”与“赎罪”过程的详细描写,作家展现一位曲折经历中不断成长、成熟的女性形象,体现女性必经的情感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一、最初的“犯罪”与成长

布里奥妮最初的“犯罪”与其童年的经历有着紧密联系。故事发生在1935年英国的一个乡间庄园,生活富足且地位颇高的苔丽斯一家有一对姐妹,姐姐塞西莉亚美丽而孤傲倔强,妹妹布里奥妮则敏感而单纯,一心热衷于文学创作。苔丽斯家族的管家20年前逃走,留下了妻子和儿子罗比。罗比对美丽的塞西莉亚情有独钟,塞西莉亚对罗比也有着一份秘而不宣的爱恋之情,与此同时,没人知道布里奥妮也暗恋着罗比。少年时期的敏感和执著让布里奥妮不由自主地密切关注着姐姐和罗比的关系,而也就是这深切的关注让一场悲剧悄然发生。炎热的夏日,布里奥妮透过窗外看到喷泉旁的姐姐毫不避讳地对着罗比宽衣解带,并跳入水池中;庄园门前,罗比表情复杂地嘱咐布里奥妮将自己的信交付给姐姐,忍不住偷看的布里奥妮被信中的言辞吓得胆战心惊;昏暗书房中,布里奥妮看到罗比将姐姐按在书架上,两人举止亲密异常……而这都是从布里奥妮的眼中所看到的,眼中的画面使罗比在布里奥妮眼中成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他的一系列行为让幼小的布里奥妮感到无可奈何,从天真堕入迷惘,从单纯的儿童生活被早早地拉入复杂的成人世界。布里奥妮从未想过,水池旁的姐姐只为捞出掉进水中的花瓶碎片;那封用词粗俗的信只是罗比在深切想念之下的一时冲动,而本该递交的信却被拿错;塞西莉亚与罗比在书房内的一幕是压抑长久的爱情的互相倾吐。但无论如何,恰巧在同一天夜里,表姐劳伦在湖边遭人侵犯,在家人报案后,心情复杂的布里奥妮翻出那封罗比给姐姐的信交给母亲,向警官指控了罗比。罗比由此蒙冤入狱,姐姐塞西莉亚也在盛怒之下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

布里奥妮这一角色在《赎罪》这部影片中的位置是十分特别的,在她还只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一句话就彻底改变了两个成年人日后的命运。她不仅见证了塞西莉亚与罗比之间萌动的爱情,又在阴差阳错下将其驱逐上了一条荆棘遍布的单行道,最后也是她将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用文字的形式变为永恒,并为其添上一个美满的假想结局。虽然影片是因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故事而得以完整,但其在布里奥妮这一角色身上所花费的工夫并不比两个主角少,而她也是影片中惟一一个因时间跨度而起用了三位演员的角色。导演并没有过多地供由他人口舌来对布里奥妮的形象进行雕刻和描述,而是在布里奥妮自身的经历与巧妙的镜头闪回中雕琢并诠释了这一形象。

影片一开始,便伴随着嗒嗒的打字声,随着镜头推进我们看见端坐在打字机前专心创作的女孩布里奥妮。这样的开头及之后她郑重其事地向家人甚至同龄人展示、描述自己的剧本并希望得到认可的行为,都表现了她希望成为一个作家的强烈愿望。如果细细看过前段布里奥妮对剧本期望至深的展示,待到影片后半段,作者所设置的一个巧合便清晰地浮出水面了。小布里奥妮的第一个剧本叫做《阿拉贝拉的审判》(The Trials of Arabella),而这个剧本的故事内容像有预见力般与塞西莉亚和罗比的故事高度契合。“爱总是好的,但是我们要小心呵护”,布里奥妮如此阐述自己剧本的主旨。然而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布里奥妮从旁观者的视角错误地判断了罗比的品行。在战地医院里,当好友问及布里奥妮是否有过喜欢的人时,她坦然说出了自己在少年时期的暗恋对象罗比,而这一坦白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十几岁时的布里奥妮对于姐姐和罗比的关系如此敏感而又密切地关注着,以至于为“呵护”姐姐,或许还希望“呵护”自己对罗比未曾声张的暗恋,终于选择以可怕的谎言来让罗比远离姐姐的生活。布里奥妮并未提及自己剧本的结局那对情侣何去何从,但这份处女作的剧本与影片末尾老年的布里奥妮独白中揭明的塞西莉亚与罗比的结局形成了巧妙的遥相呼应。

为表现布里奥妮对罗比误会的层层加深,影片中共使用了三次回闪镜头,而一次次镜头回闪也让我们看清布里奥妮一次次错误判断背后的真相。姐姐与罗比在喷泉旁的一幕,罗比嘱咐自己转交给塞西莉亚的信件的内容,撞见姐姐和他在书房里交缠如蜘蛛般的亲密行为,还有在看到罗比误拿的信后和表姐的愤慨探讨——布里奥妮冠这封信的内容以“最恶心”的头衔,甚至还郑重其事地与表姐商量了是否要告诉警察。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如此种种行为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自己也对这个男人有一份隐秘的情愫,因而布里奥妮渐渐开始从心理上排斥罗比,误会的积压在机缘巧合下直接导向了布里奥妮违心的指控。可以说,她最初的“犯罪”与童年的懵懂与无知不无关系。

二、最终的“赎罪”与成长

成长小说的主题集中于描写主人公从少年、青年再到成年、老年的成长历程,并惯用相仿的结构模式,即经历幼稚到成熟的思想变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且其中常常伴随着主人公的困惑。电影《赎罪》中如其他的成长小说一样,同样描写了小女孩布里奥妮天真——觉醒——赎罪——成熟的人生历程。时光荏苒,随着年岁渐长,布里奥妮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一句话是如何戏剧性地彻底改变了罗比和塞西莉亚两人的生活轨迹,罗比因为布里奥妮的指控被送进监狱,尔后又因二战被遣送参军,使罗比被遣上战场,塞西莉亚为了罗比断绝了和家人的一切联系,成为一名护士。两人的生活从此难有交会,只能在思念的痛苦中度日如年。

逐渐长大的布里奥妮也逐渐领会此时罗比和姐姐的相继离开引发的孤独,也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并开始试图做些什么加以弥补。为了赎罪,她放弃进入剑桥深造的机会,转而选择接受护士培训,像姐姐一样成为一名战地护士,“做个有用的人,做点实事”。这时的布里奥妮已从少年的影子中渐渐脱离出来,她不再是过去那个会因想要试探他人而故意跳入水中的小姑娘,也不再因一时之气而冲动任性。在医院,布里奥妮不再是大庄园中受人宠爱的小姑娘,她是一名叫苔丽斯的普通护士,而这名字仅仅是一个于他人鲜有意义的代号:她想念家园,想念能叫自己一声“布里奥妮”的人,而这样的人已远离自己了。

在亲眼目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后,布里奥妮的悔意和担忧愈加深重,而表姐与真正罪犯的婚礼更让她悔不当初。“每个人注定要有另一半”,婚礼上的牧师如是说,而布里奥妮将一对原本可以白头偕老的眷侣生生拆散。此时她回溯一生,拿起笔将一切写进自己的小说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位女性勇敢面对曾经的勇气。她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赎罪”历程,并在“罪”与“罚”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年老的布里奥妮的独白无疑是一个惊叹号,当她缓缓道出真相——姐姐和罗比都客死他乡,未曾再有机会团聚。这时的布里奥妮已白发苍苍,她的神情严肃而又释然,不再有为自己的罪责而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神情。布里奥妮终于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尽管无法再挽回,但她也不再恐惧于说出真相的后果。她把小说假想的幸福结局作为“一份迟来的仁慈”郑重地还给塞西莉亚和罗比,而这就像一把钥匙,终于打开了她这一辈子藏匿于其中的自责的囚笼。

三、结 语

布里奥妮既是一段美好爱情的毁灭者,也是竭其一生来悔悟的虔诚赎罪者。对布里奥妮的评价褒贬皆有,且其中抨击和批评的声音不在少数,但我们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来细看布里奥妮的一生,便能发现她存在的价值。

年少时布里奥妮表现出创作家特有的敏感和丰富情感,她在自己臆想世界中的沉溺和对姐姐与罗比隐隐的嫉妒成为悲剧的导火索,并导致不可挽回的结局。但她穷其一生的追悔和探寻以及通过最后一部作品道出真相的赎罪历程,也让我们看到其身上具有的坚韧与执著。人性是错综复杂的,而布里奥妮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在影片中对这一点也感受深刻。私心、嫉妒、懦弱、坚贞、执著、勇敢……布里奥妮用一生的跋涉让我们看到一个懵懂女孩成长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的过程。

她的确犯过一个骇人的错误,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这错误是情有可原的,而她能用一生的时间力图自我救赎,这无疑已足以偿还罪责。布里奥妮放弃去剑桥深造的机会,转而成为战地护士,并且努力工作,救死扶伤,在残酷而冰冷的现实中,她褪去了少年时青涩的影子,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为自己的错误而忏悔,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赎罪。老年的布里奥妮以文字的形式将真相公之于众,并为塞西莉亚和罗比还原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通过浪漫的文学形式勇敢道出真相,老年的布里奥妮无疑完成了残酷现实中对自我人性的救赎和升华。

通过对布里奥妮这一形象的刻画,影片《赎罪》在向我们展示人性的错综复杂和现实残酷的同时,也提出了另一种成长的途径,即承认人性中的缺点和不足,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尽力修补,用虔诚的心去对待生活,对待生命。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每个人或许都曾犯错,但只要我们能够承认并倾其所有去弥补,便有赎罪的可能。正如布里奥妮所说:“这不是懦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份迟来的仁慈。”

[参考文献]

[1]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丁建宁.赎罪如何可能?——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J].外国文学动态,2004(06).

[3] 黄一畅.复杂人性的质询——论《赎罪》的解构叙事效应 [J].外国语,2010(06).

[4] 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4).

[5] 贺爱军,段汉武.青少年文学研究的三维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2007(03).

[6] 杜·舒尔赫.成长心理学[M].李文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作者简介] 耿潇(1982— ),女,河北衡水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西方文论。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