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仇杀队》:不畏子弹的思想之歌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9日 01:09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灵感来自于英国“火药阴谋”的《V字仇杀队》政治寓意丰富,字母“V”在影片中也有多重含义,不仅是曾经囚禁男主角的牢房代码,也象征了复仇和反抗的精神。V是一个坚定的暴力美学崇拜者,不断成功地反击和惩戒以苏特勒为首的法西斯“恶魔”,唤醒了人们的自由意识,激起了民众斗争的勇气。他的革命言行最终证明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的思想不畏子弹和强权。

[关键词] 《V字仇杀队》;火药阴谋;思想;自由

电影《V字仇杀队》是一部寓意极其丰富的科幻惊悚电影。由于影片内容在政治上相当敏感,影片不仅引起了持不同政治观点的观众的关注,也在各不同社会政治群体中毁誉不一。影片原定的上映日期是2005年11月,但后因2005年7月伦敦爆炸事件被推迟到了2006年3月17日(恰逢美国出兵伊拉克3周年),这一举动受到了不少批评家和观众的欢迎。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CCTV-6于2012年12月14日在国内播放该电影,且全片一刀未剪,引发了影迷的惊呼和热议。影片中“人民不应该畏惧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艺术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谎言掩盖事实”等经典台词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电影改编自艾伦·摩尔与大卫·劳埃德所著的漫画《V字仇杀队》。场景设在未来的伦敦,描述戴着面具的神秘人物“V”,一位试图创造社会政治变迁,同时暗自推动激烈私人复仇的自由斗士。电影由雨果·威文饰演V、娜塔莉·波特曼饰演伊芙、约翰·赫特饰演独裁元首苏特勒。《V字仇杀队》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灾难、毁灭、无政府主义、法西斯、复仇和反抗的故事;英国沦为法西斯国家,人民生活在没有自由的恐怖黑暗中。象征反抗精神和崇尚暴力夺取自由的斗士——V不断反击苏特勒的独裁统治,试图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把英国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救出来。

一、《V字仇杀队》的灵感来源

(一)英国火药阴谋

1605年,梦想复辟天主教统治的狂热分子盖伊·福克斯在通往英国议会大厦的地下隧道里埋藏了36桶炸药,企图在11月5日当晚炸毁英国议会大厦,推翻国王詹姆士一世的统治,不料阴谋败露,盖伊被处以绞刑,史称“火药阴谋”。V不仅戴着有盖伊面孔形象的诡异面具,还继承了盖伊的疯狂举动——炸毁英国议会大厦,时间同样选在11月5日。英国火药阴谋是《V字仇杀队》最重要的灵感来源,而《V字仇杀队》则是火药阴谋在未来空间的延续。

(二)独裁元首——苏特勒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英国。美国的战火越燃越旺,最后终于烧到了伦敦,英国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民众绝望和恐慌的情绪成为法西斯专制统治出现的温床。独裁者苏特勒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纳粹头子希特勒不只名字相似,所干勾当也极为一致:成立了秘密警察队伍,实行严格宵禁;所有舆论工具都成为其压制民众、控制言论自由的喉舌;同性恋、宗教异己分子、反对者都将消失在秘密警察的黑袋子里。他们对待反抗者一贯的逻辑是“在明天日出之前,我保证,你将是世界上最后悔的人”。《V字仇杀队》中关于苏特勒政权的描述完全脱胎于纳粹统治历史,只是故事背景更换成了更现代、更科技的未来英国。正是这种过去与未来的深度碰撞,使得这部片子极具“警示”作用。

(三)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

《V字仇杀队》的配乐中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1812年,拿破仑东征沙皇俄国,却遭到了俄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最后在俄国提前到来的冬天全军覆没,这也间接导致了拿破仑的第一次下台。《1812序曲》正是柴可夫斯基为了纪念这场胜利而谱写。《1812序曲》的高潮部分(乐曲尾声重复的轻骑兵主题、低音乐器奏出的《上帝保佑沙皇》前半部分和炮声)在影片开始和结尾的关键处两次出现,分别用以配合老贝利法院和议会大厦的爆炸。V想通过炸毁独裁者的权力象征来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而V所播放的《1812序曲》描写的正是俄国打败法国后欢庆胜利的乐段,昂扬、激烈、雄壮,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段配乐,使得V远离了恐怖分子形象,一个为自由民主而战的侠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V”字的含义和象征

“V”在电影中有多重含义,观众对这个字母的第一反应自然是V代表“Victory”(胜利),寓意反抗的胜利和独裁的终结。然而,V作为男主角的名字,最初的含义显然来源于男主角在拉克希尔拘留所的经历——当时他就被囚禁在编号为罗马数字“V”的牢房,前四个牢房的囚犯都已成为病毒试验的牺牲品。为了制造能引发恐慌的病毒,阴谋夺取政权的“北方之火”党利用羁押在拉克希尔拘留所的“社会渣滓”和政治犯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试验。V正是当年拉克希尔的人体试验品之一,不过他侥幸逃脱一死,他是48个受害者中惟一的幸存者。残酷的折磨并没有腐蚀他的智慧与思维,反而磨练了他超人的体格和意志。最后,V纵火焚烧了拘留所并趁机逃脱,不过他也付出了被重度烧伤的惨重代价。离开前,他发誓要报复“北方之火”党建立的政权——苏特勒独裁政府。由此,符号“V”由牢房的罗马编号转为象征复仇和反抗的精神,即“vendetta”(仇杀)的首字母。V在电影中象征的是一种为了自由而暴力抗争的精神,而非特指具体的人或某个偶像。人可以逝去,但这种坚持抗争的精神代代相传,就如同V继承了盖伊的反抗精神一样。V是所有为了争取自由而敢于做出牺牲的革命者的象征和代表,影射了每一个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

“V”的另一层寓意则来自于伊芙在V的住处发现的,刻在镜子上的一句引自于《浮士德》的拉丁文“vi veri veniversum vivus vici”,意思是:“借由真理的力量,我在有生之年得以征服万物。”自由斗士V将其奉为自己的座右铭,同为这5个拉丁语单词的首字母的“V”毫无疑问也可以理解为是这一座右铭的凝练和升华。为了争取自由而复仇的V始终站在正义的一面,凭借正义和真理的力量,他勇敢、机智地戳穿了苏特勒独裁和愚民统治的真相,并惩罚了苏特勒等法西斯“恶魔”。这显然是《浮士德》中所描述的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道路的主题再现。

三、暴力美学的崇拜者——V

《V字仇杀队》的故事背景脱胎于奥威尔的《1984,》极端保守的政党——“北方之火”在逐渐控制国家权力之后,假借国家之名在拉克希尔拘留所进行生物武器试验。虽然拘留所毁于火灾和爆炸,但试验人员还是从惟一幸存者V身上提取出了一种致命病毒。在克里蒂的策划下,病毒被投放到圣玛丽学校、地铁站和三河水厂。这一场造成8万人死亡的生物恐怖袭击带来的恐惧和惊惶使得“北方之火”党顺利地压制了所有反对意见,并在之后的大选中逆转获胜。由“北方之火”党掌控的生产病毒解药的药厂也大发横财,为该党的掌权赢得了资金支持。“北方之火”党利用恐惧这一终极工具迅速将英国改造成为一个极权的法西斯国家,党魁苏特勒也成为元首。V是拉克希尔拘留所生物武器研究室的“意外之作”:既是一位机智聪明、身手敏捷的自由斗士,又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

V无疑是一个坚定的暴力美学崇拜者,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恐惧成了维系政权的工具,那么人民是否该拿起暴力作为武器?”《基督山伯爵》是他的最爱,他认真观看并模仿,像绅士一般挥舞起剑,每一剑都要漂亮到底,甚至连杀人手法都温文尔雅,一支早已灭绝的斯佳丽·卡森玫瑰则是他的死神之咒。也许导演自己也纠结于关于暴力的这个永恒问题,在剧中设置了女主角伊芙来反对这个逻辑。尽管V待伊芙百般好,伊芙还是想从V身边逃走。和这个国家所有人一样,她知道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糟,但是她却没有能力去反抗,因为对恐惧本身的畏惧战胜了一切。直到她经历了V所经历的痛苦,读了同性恋电影人瓦莱丽的狱中自传时,她才慢慢坚定下来,理解了暴力不只是一种手段,它提供的是一种希望。正如V千方百计要摧毁英国国议会大厦的理由一样:当群众的力量足够大时,摧毁国议会大厦就是一种象征。在影片的末尾,我们看到无数戴着和V一样面具的人伴着《1812序曲》目睹英国国议会大厦化爆炸并迸发出绚丽的烟花。这就是希望,不是吗?

四、不畏子弹的思想

《V字仇杀队》有着多重政治寓意:无政府主义、暴力革命、政府阴谋、恐怖主义等,让人感到压抑,但这部影片同时也传递了强大的思想力量,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在电影的开始部分,好多观众都是因为V的电视讲话而感到内心激动不已。那段讲话所传递的信息不仅启迪人们去追求自由和真理,也从头到尾令当权者感到恐惧不已。这是因为V的演讲不仅揭露了苏特勒独裁统治的真相:以残暴镇压为手段,充斥着不公和歧视,用严格的审查制度和监视系统控制人们言论、思考和反对的自由,用空头的许诺换来公众的沉默和服从……也道出了独裁统治得以存在的根源——民众的恐惧:战争、恐怖事件和疾病等所带来的恐惧摧毁了人的理性,剥夺了人的常识,迫使人们为了暂时的安宁而选择沉默和服从。V大段莎士比亚戏剧似的独白,几乎每一句都那么富有哲理。这些看似冗长、轻松甚至有些讽刺的言语,其实是历经生命磨砺,劫后余生的感悟。正因为有了这些感悟,V选择了义无反顾地献身革命。这些富有哲理的对白好似生命的挽歌,让V的暴力抗争充满了浪漫气息。对白推进了电影剧情,也传递了V的自由和革命思想,这种思想的传递足已令这部电影成为佳品。

“这张面具下面不仅只有肉体,还有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V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思想的巨大力量。苏特勒等法西斯分子的暴力统治和恐怖镇压能够让公众缄口不言,但却无法控制人们内心对自由和真理的向往,无法完全控制人们的思想。V的演讲和对法西斯恶魔的惩戒之所以能够逐渐得到人们的响应和支持,是因为人们的自由思想未灭。V的革命言行坚定了人们抗争的信念,激起了民众反抗的勇气。在他的鼓舞下,连十几岁的女孩也敢于冒着生命的危险独自走上街头,喷涂“V”这一象征革命的标志。

影片的结尾,当一个V倒下,无数个V站起来并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正义力量时,没有人再会去怀疑“思想不畏子弹”的现实意义。在不可阻挡的正义力量面前,强权和武器已经成为一种近乎卑微的存在,这便是思想的力量。当思想让人们团结在一起时,那种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即便是受到阻碍,也是暂时的,历史的洪流和时代的脚步终究会证明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正是《V字仇杀队》所要表达的主题——真理和自由的思想有无穷的力量,不可抗拒。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V字仇杀队[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1404.htm,2012.

[2] 维基百科.V字仇杀队[D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V%E6%80%AA%E5%AE%A2,2010.

[3] 张明杰.概念转喻视域下的英语称谓名词动用现象探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06).

[作者简介] 房晶(1982— ),女,陕西汉中人,硕士,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影视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