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傲慢与偏见》影片的奥斯汀婚爱观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8日 12:36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 要] 《傲慢与偏见》是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同名电影中人物形象的重塑,解读奥斯汀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她认为美满的爱情婚姻是大部分女性毕生的追求。小说中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成为影片中的核心人物,更能凸显出奥斯汀的婚恋观:爱情至上的浪漫派是不切实际的,现实主义的理想者渴望与追求的是门当户对的婚姻,是金钱与爱情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女性;婚姻;金钱;爱情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GGJS-126);河南工程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多达几部,本文以2005年凯拉·奈特利主演的电影为例,通过影片人物班纳特太太、伊丽莎白·班纳特、简·班纳特及宾格来先生和达西先生的形象重塑,来解读奥斯汀的婚恋观。电影与小说的性质不同在于,它是观众用于消遣娱乐的生活方式,而小说有着启迪思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电影改编有限的播放时间中,突出展现的人物形象更具有传奇色彩,更能透视出原作者的思想源泉与人生真谛。

经过压缩或删减的剧情中,小说中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成为影片中的核心人物,体现了这部电影的主题:美满的爱情婚姻对一个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奥斯汀的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萌生的。她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这“二寸象牙”上,把房里屋外,邻里之间的家庭琐事有机联系在一起,选用生活点滴为素材,用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笔下生辉地塑造一批活灵活现的女性形象,为我们打开了女性情感世界的大门。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展现了一种非常实际的理想爱情婚姻观。这是一条具有局限性的女性实现自我的生活之路。

一、跨越时空的婚姻观

纵观人类文明史,细心的人们也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大家一直都在以各种方式热情讴歌所谓的“纯洁爱情”;但是常人在联姻、建立家庭、养育后代的漫长生活里,爱情能占有限的一席之地就很不错了。即便是在两情相悦、花前月下深恋的情人眼里,“纯粹爱情”又有几何?问世间情为何物,值不值得让人生死相许?奥斯汀没有明说,查遍典籍也无明确定义,惟有看人间多少故事,真爱魂消缥缈无踪了。但影片中的形象却演绎出现实中的故事,不仅是对奥斯汀作品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同时也是对作者的婚恋观进行了解读。那就是,谈婚论嫁之时,爱情(当然是较为现实的世俗之爱啦)固然重要,金钱、性爱以及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或者得到伦理道德的认可更是必不可少的。

处于16世纪到18世纪的英国,人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略显富裕,但择偶标准仍受到传统的束缚,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门当户对是婚姻选择的依据,物质基础是评判能力的惟一价值观。爱和感情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本能,不可否认,本该成为婚姻选择的前提。从古到今,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诗歌和名言出口成章、朗朗上口。但是当婚姻带来家庭之后,与其紧密相关的财产是维系生活的基本保障,那么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下是需要做出选择的。在西方人的婚姻观中,男女的结合离不开性的因素。性的和谐是维系婚姻的重要保障,寻求伴侣是由性的吸引开启的激情之爱,其择偶动机可以归宿于避免孤独的情感依靠。

一部伟大的作品,反映的是社会的现实状态。在《傲慢与偏见》的影片里,人物塑造的婚姻关系像一面镜子,反照出多种与那个时代相符合的婚姻观。更为可贵的是其中的某些理念历经时间的考验,至今仍不过时,大放异彩。这也许是本部小说能成为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

二、金钱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谈婚论嫁,金钱是必不可少的。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哪怕你才高八斗、貌似潘安,奥斯汀和她的女主人公们是不屑一顾的。所以金钱充斥着影片的每个缝隙,由于金钱的巨大诱惑,伊丽莎白和达西选择了婚姻。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年收入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在伊丽莎白的婚恋观中,她捡了一个无比大的便宜,正如班纳特太太尖叫的那样,“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可能还要更多!阔得像王公一般!”物质的满足感遮盖了达西先生身上的任何及所有缺点。

金钱对于婚姻的影响力之大,莫过于柯林斯牧师和夏绿蒂的结合了。柯林斯为人做作、举止粗俗。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他自己也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他最终与夏绿蒂结为伴侣,爱情不是他们婚姻存在的终极理由。在柯林斯牧师向伊丽莎白求婚时,闪烁的双眸在表白自己的内心渴望,一个生活宽裕的牧师与高贵的女施主的结合是完美的门当户对之选择。

夏绿蒂是奥斯汀塑造的一位能够运用自己的高情商精明能干成功经营婚姻的女性。她在看待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情有独钟以及简与宾格来的未来感情发展上,保持理性的头脑,总有一种旁观者清的冷静,最终的结果验证了她的看法。她很现实,很清楚地明了柯林斯先生身上令人讨厌之处,她却毫不犹豫地选他为伴,说明她的婚爱观是一种虚荣的心理与赤裸裸的物质现实在作祟,把婚姻当做展示能力的舞台,自己充当了一名“务实”的演员。所以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诱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与柯林斯闪电般地结了婚。婚后,她理智地经营着自己的婚姻,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贤妻良母的优雅风姿以及表面上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以至于让伊丽莎白对于丈夫的容忍度达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她这种婚爱观显得很平淡,也很现实,即使在当今社会里也为数颇多。奥斯汀对其没有大加抨击,但是非对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人自有评说。

三、真爱之梦

人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都会有点追求,有个美丽的理想之梦。有了梦,人才有了形形色色的命运,使得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奥斯汀的玫瑰之梦就是拥有一个既有爱情又有金钱的美满婚姻。奥斯汀本人恪守门当户对的婚姻理念,也不乏女孩子的浪漫情怀。她赞同青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她期盼青年男女一见钟情场面的出现,鼓励青年女性要主动寻找自己的爱情婚姻。借夏绿蒂之口,她表达了自己对青年男女之间这种奇妙感情的产生的看法。婚爱情感中表达最为关键,一味运用技巧掩盖情感,永远埋藏在内心,那么好事终究难成;如果能在恋爱初期顺其自然,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和所谓的“随随便便”,好感的产生是未来婚姻的良好感情基础。

伊丽莎白是一位有教养的女性,演员凯拉·奈特丽在饰演这一角色时,聪慧率真,言语风趣,性格活泼。从她在麦里屯初遇韦翰之时,倾慕之情溢于言表。一见如故的亲热之情来得快,也去得急。韦翰的英俊帅气折服了伊丽莎白的芳心,无论此时的他话语中漏洞百出,但她还是选择相信他,以至于后来被韦翰牵着鼻子走了,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当时竟然也毫无察觉。她甚至认为就凭他一副脸蛋儿,就知道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了。当然,伊丽莎白是在与他的交往中不断深入了解了他真实面孔后而终结了这段恋情的。这种现象很普遍,也许堕入情网的女性往往首先看到的多是对方的优点。这种情况下的女性是不是应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冲动!美貌与荣誉在婚姻中的保全是建立在双方都是诚恳和理解的基础上,否则结果将不料便知。

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是影片中最具戏剧性的角色。达西先生在舞会上初遇伊丽莎白,并没有觉得她就是他心中的女神,包括她的外貌长相,甚至用挑剔的眼光在窥视她。好感产生于后来的见面,她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那么的举足轻重,她的一颦一笑吸引着他,他被深深地迷住。此时他的傲慢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他愿意为了她放弃那可恶的世俗。即便他放下自己高贵的身躯,降低要求,克服自己俗套的理性,他也愿意为她承担一切。但是当他带着一副稳操胜券的傲慢向伊丽莎白表白时,她断然拒绝并斥责他惯有的傲慢。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无穷魅力,男人对女人的微妙心思是不容易猜得透的。

伊丽莎白(包括作者奥斯汀本人)一直是戴着有色眼镜,审视这位“白马王子”的一举一动,“偏见”油然而生。她并不知道这种偏见其实就是一种朦胧的爱,偏见愈大,爱得愈深,直至深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她所抨击“傲慢”的这种“偏见”,解读为一种主动追求幸福、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文本展现。而伊丽莎白对愚蠢牧师柯林斯求婚的拒绝及对富贵达西“傲慢”的抵制态度,一方面是女性弱势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对金钱权势和腐朽伦理道德的抵制、颠覆和解构,是可贵的、激进的、超前的。她追求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理性之爱,她唾弃施舍的“男性附庸”式爱情。身为姐姐的她,表现出超乎妹妹丽迪的稳重大方,始终保持着理性的高尚情操,自信面对现实。为捍卫自己纯洁的爱情,她在遭遇多次挫折后依然不离不弃,毅然选择了这段难能可贵的真挚感情。

在奥斯汀编织的玫瑰之梦中,伊丽莎白与达西在傲慢与偏见中挣扎,他们不断地反思着过去中的言行举止,他们为了彼此这份纯真之爱开始发生改变。他变得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在爱情力量的感召下,他真诚地尊重、关心、爱护伊丽莎白及其家人。这对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年轻人在爱情的感召下,愈走愈近,最终走进婚姻殿堂。傲慢与偏见化为浓浓的柔情蜜意,财子佳人终成眷属。奥斯汀塑造众多有情人的婚爱经历,在阶级偏见及家庭地位不均衡的情节叙述中证实,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婚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在浪漫主义思想的引导下现实主义也体现了作者对完美婚爱观的追求。

四、梦醒时分

电影与文学取长补短,通过读者的无声影片放映,转换为观众可直观的影像图片,演员们以视觉效果为主的表现力,把文学的时空性与画面的逼真直观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能呈现出奥斯汀的原著精神。奥斯汀运用轻松、细腻的文笔及凯拉·奈特丽等演员的精湛演技,详尽地展现了男女的择偶标准以及未来丈母娘的选婿标准,这些都是婚爱生活中的真正主角。而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婚爱观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终生寻寻觅觅,云英未嫁,最后只是通过伊丽莎白艺术形象的塑造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司空见惯的房里屋外、邻里之间的家庭琐事,她展现了自己的婚恋观;但她更多的是以现实主义的理智来诠释爱情和婚姻,既无《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也无《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更无《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却是一针见血,以致虽然她所处的时代距今已久,但人生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却是永恒的;《傲慢与偏见》影片中演绎的婚恋观正是现实生活的故事重现。在门当户对的世俗婚姻观念中,爱情和物质财富终不能权衡之际,如何选择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鱼与熊掌一并取之的奥斯汀婚爱观,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存在的可能。但在绝大部分人的现实生活中,这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玫瑰之梦。

[参考文献]

[1] Austen Jane.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 崔丽华.论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主义倾向[J].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3] 李桂梅.略论现代中西婚姻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6(07).

[4] 李宏伟.幸福,在高不可攀处吟唱——《傲慢与偏见》的婚姻透视[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5] 李永梅.浪漫的现实主义:奥斯汀的婚姻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6(11).

[6] 王戈冰.从《傲慢与偏见》解读奥斯汀的婚姻观[J].电影文学,2010(09).

[作者简介] 王晓俊(1976— ),女,河南商丘人,文学博士,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