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铁皮鼓》改编于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这部小说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并荣获了多项大奖,已然成为人类艺术宝库的瑰宝。这部电影带给观众震撼,整部影片以小说原著内容为主线,以一种非正常的步调,从不同的角度向观者展示出了世间的况味百态和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性丑态,其用隽永的叙事语言编织了一曲人生之歌。因此,本文首先对小说和同名电影进行了概述,之后分析了电影对小说《铁皮鼓》的叙事内容删改,并进一步深入阐述了电影对小说的借鉴和超越。
[关键词]电影《铁皮鼓》;叙事;改编
一、《铁皮鼓》及同名电影的概述
君特·格拉斯所著的多部小说之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这部小说——《铁皮鼓》,作者本人也表示过对这部小说有特殊的情感。《铁皮鼓》出版于1959年,格拉斯用其生动的文字语言描绘了一个侏儒奥斯卡,奥斯卡出生就具备了成人的智商,因其目睹了妈妈与表舅的偷情而拒绝生长,从他眼中看到的人和世界变成一个荒诞的状况,他不断用鼓声和尖叫来表现出其对现实世界的反抗。奥斯卡的鼓声和尖叫声记录下了他的成长经历,记录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目,用极其现实的笔墨和黑色幽默的言语向读者描绘出德国的真实历史。《铁皮鼓》在出版之后,许多导演一直想将其拍成电影,直到1978年施隆多夫将其搬上银幕,并获得了多项大奖,如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奖,电影能够如此成功不仅是由于小说原著的精彩内容,还包括导演等人以小说为基础对其创造和改编。20世纪开始电影快速发展,电影从黑白转变为彩色,从无声转变为有声,其也有了自身独特的叙事手法。而电影一直都以改编小说原著为其重要的叙事手法,将小说改编为电影,不是简单将一个故事变为不同的版本,而是成为两部参差交错却又珠联璧合的佳作,《铁皮鼓》就是这样一个相对成功的改编电影
二、电影《铁皮鼓》叙事内容的删改
电影的叙事主要以人物、故事情节和故事背景环境为主要线索,因此本文将从叙事的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与电影的不同,进而阐述出电影《铁皮鼓》叙事文本内容对小说做了何种删改。
(一)电影《铁皮鼓》故事情节的删改
电影故事情节是指对叙事作品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电影创造者按照因果关系对情节重新安排。小说《铁皮鼓》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一部时间跨度相当大的、文本篇幅较长、故事性较强的小说。这样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其篇幅的局限性,导演不能完全将小说原封不动搬上银幕,而是以小说框架为基础重新塑造了其内容,这个创作过程中既会有对原著的保留,又会具有其创造性的部分。小说《铁皮鼓》主要叙述了1899年~1954年所发生的故事,通过一个在精神病院疗养的侏儒奥斯卡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故事,小说中奥斯卡时常会在其中穿插一下疗养院的情况,但电影仅是截取了其长高之前的主要内容,没有对战后经历进行描述,比如他当过石匠学徒和人体模特等种种经历,电影之中都没有展现出来。电影主要叙述了奥斯卡的成长经历,主人公出现之前,电影利用画外音让观者了解了其家庭成员,之后延伸到他本人,镜头之中也自然地出现了他。电影中的奥斯卡与小说中所出现的那个30岁的中年男子不同,其给观者的印象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种电影与小说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电影具有一次性的特征,使得电影对小说有所改变,更趋于简单化,让观者能够在这90分钟内明白故事情节内容。导演最终只是选取了小说原著中的前两个篇章来作为电影的主线,并在这两篇中导演删除了大量情节,奥斯卡引诱别人犯罪,奥斯卡上学等情节。另外,电影还删除了一些相关的故事人物。比如,电影将小说中玛利亚的母亲特鲁钦斯基大娘一家从故事情节中剔除出去了。这是由于电影的叙述空间相对有限,无法将每一个人物及其特性都展现出来,那样也会显得电影结构拥挤。
(二)电影《铁皮鼓》人物形象的删改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通过细腻笔墨来渲染人物内心世界的,使得读者的想象力丰富起来,但电影则是用不同的镜头来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将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于观者面前,比小说更具有表现力。但其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等方面还是与小说大体上是一致的。
电影与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奥斯卡是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核心,其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还是一个故事的参与者,奥斯卡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以往的观念,人类文学史上之前出现的侏儒形象都是源自于民间故事,其是作为辅助性的角色出现,而奥斯卡是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个外表丑陋而内心也极其丑陋的畸形人。小说中首先塑造了一个丑陋的外形给奥斯卡,其本身的形象就已经带给人们一种冲击,而且还是一个有鸡胸、驼背和大脑袋的人,小说使得其畸形到底。同时,奥斯卡内心世界也是丑陋的,奥斯卡丑陋的内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背叛,奥斯卡拥有成人的智商,他能够洞悉整个世界,心中却一直有一个自己的想法,他是一个超级利己主义者。电影中将奥斯卡形象塑造成为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但仍然保留其内心丑陋的一面,并将这种丑陋的姿态以一种无辜的状态呈现出来。奥斯卡3岁生日时候,他发现了母亲与舅舅的奸情,觉得周围许多事情不能够接受,因此让自己停止生长。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几个特写镜头对准奥斯卡的面部表情,来展现出内心的丑陋。比如,从地窖楼梯摔下去之前,电影中镜头对向了奥斯卡脸部特写,其眼神中带有报复、痛恨之情。又如,学校里的女教师命令奥斯卡不要敲鼓,而他却发出尖叫震碎了教师的眼镜,这时镜头转向了奥斯卡的眼睛,看起来是多么天真无邪的孩子,但这是表面的现象。
(三)电影《铁皮鼓》场景的删改
小说和电影在叙事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对于时空的处理,叙事对象的动作肯定是在特定时空中发生。从本质上来看,小说是时间的艺术,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影是运用空间来构建时间的链条,其能够将叙事内容展现得更加丰富生动、直观。《铁皮鼓》中涉及许多场景,本文将从两个场景进行有效的分析。首先是小说和电影中所涉及的葬礼场景,奥斯卡面对死亡的时候,小说和电影之中其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小说中的奥斯卡是一个冷漠的“局外人”,而在银幕上奥斯卡则是一个带有感情的人。比如在奥斯卡母亲的葬礼上,小说文本用大量笔墨来描述了奥斯卡母亲的灵柩,他对母亲灵柩的观察行为完全掩盖了他的悲伤之情,他的冷漠无情跃然于纸上。电影中在奥斯卡母亲葬礼场景上,奥斯卡没有去观察母亲的灵柩,而是站在墓穴旁,放慢速度去敲打他的铁皮鼓。导演运用了多个特写镜头来展现出奥斯卡因失去母亲而伤心。同时,小说与电影中战争场面较少,小说中的战斗场面是指波兰邮局保卫战,奥斯卡积极参与了这场战争,从他的眼中看到这场战争的整个过程,与扬·布朗斯基的胆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由于这些人都懦弱,而使得纳粹德国闪电般地攻克波兰。电影中,纳粹刚刚开始之时,但泽的市民遇到游行队伍会向他们扔东西,这一镜头,能够看出来人们对纳粹的反感。后来,但泽沦陷为德军的地盘,人们却表现出了对纳粹领袖的热烈欢迎,甚至连奥斯卡都敲起铁皮鼓来表示欢迎。这一阶段的人们已经处于一种盲从的状态中,完全失去了理智。
三、电影《铁皮鼓》叙事策略的借鉴与超越
电影文本和小说文本的符合系统和话语样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大量使用了语言符号,而电影作为影像艺术,则使用较多的符号,包括画面还有声音等要素。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其叙事策略都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者等要素。本文也是从这两方面来分析电影叙事策略对原著小说的借鉴和超越之处。
(一)电影《铁皮鼓》叙述时间的改编
电影《铁皮鼓》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对故事进行描述的,其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是相互一致的。电影是以奥斯卡的成长经历作为叙事线索,而没有战后及精神疗养院中所发生的故事情节。这部电影的叙述时间十分清晰,从19世纪末开始到一战,而后又到二战,逐步地将奥斯卡的人生历程全部展现出来。电影的基本事件发生也有一定的逻辑性,开始部分是奥斯卡出生之前,他的外祖父母及他父亲、母亲和表舅的故事,而后是奥斯卡母亲去世之前所发生的事情,第三部分则是母亲去世后到波兰邮局保卫战,剩下的内容为最后一部分。电影的叙述时间顺序是呈一条直线的发展趋势,没有任何镜头上的回闪,故事自然而然地逐渐呈现于观者面前。但小说《铁皮鼓》的叙述时间并不是如此清晰,其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不是完全一致的。小说故事开头是30岁的奥斯卡在精神疗养院的自述,以宣判奥斯卡无罪,自己却对未来生活感到渺茫而告终。小说文本的叙事时间整体上还是以顺序时间为基础,但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倒叙内容,顺时间和逆时间的交替使用,使得读者通过奥斯卡的自述来想象其成长的过程,又使得读者不忘其已经是一个成年人。
(二)电影《铁皮鼓》叙述者的改编
小说《铁皮鼓》中叙述者就是主人公奥斯卡本人,其承担着双重角色,既是故事的外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内叙述者。小说中故事外叙事者是指在精神疗养院中回忆往事的奥斯卡,小说文本采用了许多文学创作叙事方式,比如白漆床和洁白的纸等具有象征性的手法,逐渐谈到他自己,娓娓道来他的身世,其成为后续故事的主人公。这一阶段,他自然转换成了故事的内叙述者。小说文本中,奥斯卡的叙述者身份不断地在内叙述者和外叙述者之间相互转换。比如,奥斯卡描述了其外祖父的故事之后,他又转换为叙述者,回到了现实世界当中,之后他的朋友来看望他,自然地与照相衔接到一起,从照相又联系到照相簿,现实世界又转换到往事之中,奥斯卡的身份再次变为了内叙述者。小说文本中包含大量的如此转换,每一个新故事的开始,奥斯卡都讲述在疗养院的当前处境,而接着又进入了故事叙述之中。电影由于时间局限性,仅仅截取了小说部分内容,没有其在疗养院的故事,因此奥斯卡没有双重叙述者的身份。电影是以奥斯卡成长经历为主线的叙述结构,奥斯卡在影片中是惟一的叙述者,导演将其设定为第二叙述者,整部影片是以奥斯卡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向观众展现出他的人生经历。导演将奥斯卡设定为第二叙述者,主要是通过他的声音、镜头的变换及场面的调度来完成。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画外音和画面叙述来完成了奥斯卡出生之前的故事。导演考虑到奥斯卡是一个侏儒,为了使得电影画面更加逼真,运用了许多仰拍镜头来代表奥斯卡的主观视角。
[参考文献]
[1] 李昌坷.提示历史,警示现实——评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J].国外文学,2001(04).
[2] 冯亚琳.批判、继承与能指游戏——论君特·格拉斯作品中基督教题材的表现手法及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3(02).
[3] 李万钧.格拉斯的《铁皮鼓》与20世纪小说叙事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02).
[4] 余匡复.联邦德国第一部有世界声誉的小说——介绍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J].世界文学,1993(04).
[作者简介] 周玲(1983—),女,河南固始人,硕士,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