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3D影视效果,叙事手法,观影效果;影片故事情节分析的探讨式解析,几种动物意象的解读;电影情节,电影拍摄过程,李安人生经历的映照比对,探讨三种“漂流状态”:探讨电影情节中的漂流、电影拍摄的艰难“漂流”、人生流年的历练“漂流”;影片对人性的探讨以及思考式的结尾四个方面进行了解析,旨在探讨影片的艺术特色和深在主旨,试图揭开这部多解读方式电影的冰山一角。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3D;李安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Look in my heart,kind friends,and tremble.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Siegfried Sassoon(1886-1967)(英)①
一
最开始看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的海报的时候真的让我误解了,一个印度式少年在一只小舟里,还有一只看着还算乖巧的老虎,我联想到的绝对是人虎情未了之类的情节,譬如主人公怎么和老虎一起遇难,怎么一起相处,然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感情最终战胜了兽性,谱写出一曲神圣的人兽友谊之歌。然而真正的情节恰好是对我这种理想主义者猜想的反击。
自从《阿凡达》开始,3D已经成为电影的趋势,不是因为3D多么优秀,只因为3D的高票价没有遭到观众的抵制,并且形成了高噱头和进而可得的高利润。国人拍过什么3D我也记不得了,因为就算是詹姆斯·卡梅隆那长尾巴的小蓝人也没有让我为之感到惊艳或者震撼。然而是李安这个有着东方情愫和西方生活背景的导演让我看着大大的银幕发呆,就算这个故事没有丰富的情节,光是看着蓝蓝的大海、白色神圣气息的小船就足以让人感到空灵,足以让人内心质朴的美感标准竖起大拇指。电影是用一种艺术的手法讲故事,3D是一种帮助导演表达的手段。在《少年派》这样的常规手段不能完成的故事里,3D是一种实用的表达方式,然而李安也没有让3D仅仅存在于一个实用的水准。栩栩如生的几百磅重的孟加拉虎(它基本上是影片的二号人物了),一根根胡须细致得无法可剔,以至于我刚看完和别人讨论了一路老虎的真假性。派和老虎争斗的场面,派手中的杆子像是从银幕中伸出来,直接指在了观众头上,老虎每一次扑过来,每一次挥动爪子都让很多人大叫出声。一群群的飞鱼在海面上漂越而来,夜色下海中的水母的夜光的身体让整个大海都活了过来。李安的3D唯美、静谧,摄人心魄却不张狂。
二
《少年派》讲故事的方式算不得新颖,从现在时间点开始的回忆由一个记者与主人公的交谈慢慢展开,倒叙完成又回到现实。这样的方式不管是《阿甘正传》还是《泰坦尼克号》都比本片运用得更加自然。而且《少年派》故事的情节也没有更多错综复杂的悬疑,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故事的高潮点,它更像是平淡的叙述,叙述一个奇幻的故事。
一艘像极了诺亚方舟的轮船,载满了各种动物和拥有不同信仰与性格的人们,从上船就餐的小小摩擦,到午夜熟睡后海面上的暴风骤雨,这时候平静的小船开始了一场屠杀,先是船头的雨布下冲出了一只鬣狗,因为在晕船还有上船时注射的镇静剂的药力,鬣狗并不是很有活力,但是它的嘴脸是那样让人厌恶,它本性的贪婪让它不久就咬死了瘸腿的斑马。而这也只是开始,接下来鬣狗将目标锁定在了那只可怜的母猩猩,猩猩还是进行了斗争,一次成功将鬣狗打倒在地,然而残暴的食肉动物还是最终也把猩猩咬死。这时候派也感觉到自己岌岌可危,但是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雨布下冲出了让人颤抖的孟加拉虎,它一下子就将鬣狗扑倒在地。最后船上只剩下了老虎理查德·帕克和少年派,派为了自己的安全制造了一个漂浮物在小船外,他和帕克开始了长时间的共同漂流。在历经200多天的漂流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陆地,帕克慢慢走向了树林,最后也没有回头,派最终也获救了。
本来看到这里这只是一个奇幻唯美的故事,故事也慢慢落下帷幕。事故之后两个日本人来调查沉船的原因,派一五一十讲述了这个奇妙的故事,但是两个日本人不相信派为了应付调查“信口胡编”了第二个故事,“厨子和水手把我救到了船上,妈妈第二天坐着香蕉来了,水手腿伤了必须截肢,厨师很恶心竟然吃老鼠,水手和老鼠的下场一样,妈妈和他争吵还打了他一巴掌。妈妈让我先上了小船,我上去了。我以为妈妈也会跟上来的,我永远后悔为什么没让她先上去。我看到厨子用刀伤了她,把她扔下海。第二天,我杀了厨子,他没反抗……”这个“胡编”的故事听起来让人微微一笑,似乎是派恶搞了日本人一番,但是这个故事马上就在我的心里翻腾起来,笑容也僵在脸上。
真正的恐惧源于人的内心,高水平的震撼也来自头脑的思考。当观众再把第一个奇幻的故事中的情节想一遍的时候顿时毛骨悚然,越想细节就越是深信不疑。刚刚上船时候派的父母遇到的丑恶的厨师,他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信仰,对他来说没有肉食就算不上饭,他像极了草原上的土匪强盗——鬣狗。随喜的佛教徒水手,这个不算虔诚的佛教徒吃的是肉汁拌饭,而他的海魂衫也恰好是斑马的条纹。派的母亲向来是温柔慈善的女性,她还是个植物学家,她便是森林中慈祥智慧的代表——猩猩。所以这个故事里面没有动物,动物在轮船的铁笼里根本没有办法逃脱。先是残暴的厨子杀害了瘸腿的水手,在海上长时间的漂流中他吃掉水手得以让自己生存。在受到派的母亲的责备之后他恼羞成怒将派的母亲弄伤,紧接着将她扔到海里喂鱼。这时候的派应该是什么状态呢?绝望而无助?恼怒至极?他心中的猛虎再也束缚不住,最终他亲手结果了厨子。当我们用自己的思考还原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的时候,心灵一次次被震撼,比起那些低水平的讲故事的方式,李安真的让我们折服。
这是一部让你深深体味的电影,随着思考你会领悟得更多。你会发现影片中几乎没有一点点的镜头是无用的,即使是海上美丽的图画都有着自己代表的意义。晚上海面上跃出的巨大鲸鱼意象更像是印度神话中的毗湿奴,它代表了时间吞食了一切,而鲸鱼带走了派的食物,好像是告诉我们漂流的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派的名字π是一个无理数,历史上无理数的出现造成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认为宇宙万物像数学一样是绝对的理性和秩序的毕达哥拉斯派曾经将发现无理数的弟子处死。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象征了之后的遇难与几乎无止境的漂流,而以无理数为名的派在海上的生存更像是无理数出现之初与现实的抗争。②
三
影片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大海上的漂流,一个少年,一只猛虎,剩下的是让人敬畏的大自然还有自我。200多天不知道尽头的漂流,遇到的美景也许只是作为观众能看到的,更多的是海上的风浪,不多的淡水,不多的干粮,为了生存只能收集雨水,只能吃生鱼。一天天的漂流会将人的心智折磨到崩溃,本片在其他方面有很多深意,但这样的漂流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派的坚强不服输,派在暴风雨中对神的质问,他一点点对困难的抗争更是对命运的抗争,就像是厄运之神真的要来要走他的生命,但是他最终战胜了神灵。《少年派》被公认为是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剧本,李安选定一个毫无经验的印度青年,用一年的时间制作了那只逼真的老虎,整部影片是少年在游泳池里的木船上面对摄像机自己想象老虎来对戏。拍这部片子李安说自己经受了精神上的巨大折磨,“看不到底,琢磨不到东西,不晓得未来会怎样。你没有解决之道或者看不到什么出路的时候,就像派一样,感觉在漂流”③。我相信这样的“漂流”与抗争是李安心中更深的情结。作为首个获得电影节最高殊荣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李安的命运并不是那么顺利。李安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后就学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纽约大学并获得戏剧学士和电影硕士学位,但是毕业之后没有能够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不得不赋闲在家。整个家庭的花销仅靠妻子的微薄薪水,为了缓解内心的惭愧李安主动承担了几乎家里所有的家务活。最后他都不好意思见人就谈自己的电影梦,怕自己真的做不了电影被别人嘲笑。而李安自己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在家里大量阅读电影有关的资料,自己写影评和剧本,也会到片场做点琐碎的工作。上天没有放弃一直做准备的人,终于在1990年,李安的剧本《推手》获得台湾优秀剧作奖,1992年李安终于独立执导了《推手》并成功一举获得金马奖八个提名奖项,这一年他38岁。④这样的经历就像是李安生命中的漂流,与命运抗争成功的李安在以后的电影创作中有了专注电影、不争名利的心态。
四
本片中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老虎的意象,很多人说老虎代表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所以漂流中派与老虎经历了威胁、共存、驯服三个阶段。但是我觉得这样单纯的说丑恶并不合适,我个人认为老虎是人性中原始的一面,是人身体中作为动物的本能。影片中母亲被杀是一个转折点,这让派受到最为强烈的刺激,这时候的他精神已经接近崩溃,内心中代表动物原始本能的猛虎终于跳了出来。
在动物的世界里面雌性会为了保护幼崽奋不顾身,雄性会为了获得雌性交配屠杀同类。在经历了无数的时光,高智商的人类慢慢会使用工具,慢慢知道廉耻礼仪,慢慢养成默认的道德,慢慢拥有信仰。但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呢?在绝境之下我们会为了生存做什么?信教的派遏制不住心中的愤怒还是杀了人,从来素食的他为了生存也开始吃鱼,甚至他极有可能也是吃人的一员。即使是在海上遇难这样的极端情况下,即使我想承认寻找能量让自己存活是动物的本能,但是吃掉同类的做法仍是一种丧失。这样的丧失更像是食草动物为了生存改成食肉,食肉动物换做吃草,然而真正能丧失的不是这些动物而是更高等的人类。
在海上绝境中的生存更像是一个丧失人性的猛兽渴求生存的奋斗过程。派和老虎的漂流则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慢慢屈服,虽然派还在向着天空大吼,但是老虎已然憔悴无力。人类不能战胜自然但是学会慢慢利用自然,人本身的兽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弱化。
我们个体也许会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但是任何人在大自然与时间面前还是太渺小了。那么我们的集合体人类呢?人类在地球产生、生存、发展的意义何在呢?这样的大问题我思考不出一个答案,但是我想说我们内心的那只老虎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对生活的要求,在竞争中的不服输,对爱情的追求,在挑战面前的激情,这一切都是动物的本能留给我们的。所以猛虎走入了森林,但是却从未远离我们,它已经融入到了现代的文明中,融入到了我们的身体里。
我们心中都有一只猛虎,存在着凶恶与残忍,同时也保留着力量与激情,审视我们的内心吧,接受真实的自己!
注释:
① In me,past,present,future meet——Siegfried Sassoon(1886-1967)。
② 《少年派:心似猛虎嗅蔷薇》,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12/05/015202069.shtml。
③ 《李安:好莱坞的奇幻漂流(20130302)》,http://news.cntv.cn/2013/03/02/VIDE1362236170075886.shtml。
④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任洪玲(1983—),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