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赤壁》对《三国演义》的传承解构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7日 01:29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电影《赤壁》是由名扬国际的吴宇森执导、斥资八千万美金打造的华语史诗巨制,带给我们这场以五万人对八十万大军的旷古大战。《赤壁》涵盖了《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到第五十回大部分内容,从“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到“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真实地展现那个群雄逐鹿各领风骚的时代。《赤壁》怎样做到既要传承文学经典的内涵,又要创造出时代的艺术品位;既要受制于一个已知的框架,又要在这个局限内展现才华,这正是我们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电影《赤壁》;《三国演义》;传承;解构

“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战役之一。讲述的是公元208年,正值汉朝末年,东汉宰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声称只要平复了西边的蜀国和东边的吴国就可以一统中国,就此开始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超大型战争。蜀和吴皆抱着必死的决心一起联盟,来对抗魏军。双方经过长期的水陆对垒,决一生死的最终之战赤壁之战终于来到。在这场战争中,两千多艘船舰被烧毁,死伤无数,悲壮惨烈,当然,这一场千古流传的战争也永远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吴宇森这部精心制作的《赤壁》,展现给我们残酷庞大的战争场面,纵横捭阖的人物,别开生面,这其中又以八卦阵和最后那只展翅飞翔的白鸽为甚。演员阵容,梁朝伟和金城武的演出让观众信服,其他演员无论是张丰毅、赵薇、张震、胡军,还是尤勇、宋佳、侯勇等,都让观众们点头称赞。吴宇森终于用了五个小时的时间讲完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年代里最不可思议的一场战争。吴宇森的壶里,到底装着怎样的罗贯中的酒,我们一起品味。

一、《赤壁》放弃传统正统价值观,通过东吴视角来重新诠释三国历史 描述三国这段历史最有影响力的两部著作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三国志》是尊魏为正统,因为晋承魏而有天下,胜王败寇,而赤壁之败对于树为正统的曹操是件很不体面的事,所以《三国志》中只以“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①区区二十二字给予记载。同样,《三国演义》是以蜀为正统,因为蜀有刘皇叔,加之依托刘、关、张之间亦兄弟亦君臣的忠与义,正是汉室之后的名头为之提供了一个树为正统的支持,也正是因为以刘备、诸葛亮为正统而轻视、贬低了孙权、周瑜。

而东吴,一方面当时吴越之地仍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族,另一方面,东吴既无魏主曹操般挟天子以令诸侯,亦无刘备汉胄之后这样的天时,就算握有长江之险,但位于蜀汉下游并仰望居高临下的曹魏,也谈不上地利;而孙吴出色的谋士良将大多在壮年逝世,以致虽先有周瑜、鲁肃,再有吕蒙、陆逊一脉相承,但从未能出现像魏蜀谋士如雨、猛将如云的现象,又谓人和不足;所以在史籍文学中东吴便一贯被矮化,给人的印象基本只是为保守江东而割据苟安。

吴宇森的《赤壁》放弃传统正统价值观,选取以东吴为视角来表现三国这段历史,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为解读经典带来新意。影片中梁朝伟的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苏东坡笔下的那个“大江东去”“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公瑾的英雄本色:这个高明的战术家不仅以这样一场胜利解除了曹操对于孙吴的灭顶威胁,同时也彻底毁灭了另一个拥有统一中国政治人物刘备的梦想。影片中“长坂坡一战”落败的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只能作为配角出现,而东吴军队经赤壁一战重夺荆州又使诸葛孔明“隆中对”时提出的实现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不复存在,使得赤壁最大的获利者就是东吴;“双雄会”一场戏中,导演更是大半笔墨都放在了周瑜身上,算是为一直被抹黑了的周公瑾切切实实地正了一回名。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风流倜傥、胆色超群但同时又宅心仁厚的周公瑾,而不是几千年来人们印象中的那个小肚鸡肠的军事天才。而整个故事的基调,也由小说中的“天才军师利用比自己谋略略低一筹的将军对抗敌人”变成了“两个同样伟大的英雄联手抵抗侵略”②。以此来看,通过东吴视角来重新诠释三国这段历史倒是可以给观众解读经典带来不少新意。

二、《赤壁》颠覆艺术作品中“剧场传统”的套路,传承文学经典的“历史传统”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印象里,无论在戏曲或小说里,诸葛亮都是个足智多谋的老头子。诸葛亮是位天才军事家,他让刘备言听计从,又把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整得溃不成军。这样一个人,胸中的丘壑岂能小觑,少年郎又岂能压得住阵?所以戏曲里的诸葛亮一定是老生而非小生,这是戏曲创作为了考量了人物心理因素而塑造的形象转化。事实上,《三国演义》记载,赤壁之战那一年,孙权年方二十六,最年轻;诸葛亮二十七,英雄出少年;鲁肃三十三;周瑜也才三十六;刘备四十七;曹操已经五十三了,年龄最大。就史实来看,“赤壁”乃是“老贼”与“初生之犊”之战,但在以往的戏剧文化传统里,“赤壁”大多都是“老贼”与“老手”之斗。

导演吴宇森尊重原著,还原历史,在这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工夫的。电影《赤壁》中的服饰、兵器、汉简以及恰如东汉碑刻般的书法等细节,都比较考究。导演抱着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般求全责备的眼光,力求《赤壁》做到真实完美。而《赤壁》真正最具有艺术勇气的是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吴宇森颠覆了“剧场传统”的套路,让诸葛亮恢复原来的年龄,颇有新意。《赤壁》的诸葛亮既不是“状诸葛多智而近妖”③,也不是老成稳重的长者形象,而塑造了一个初出茅庐年轻谦和的诸葛亮,以天真、善良、带有童心,又懂得谦虚﹙口头禅“略懂”﹚的形象,来取代以往仅以谋略取胜的诸葛孔明。所以看梁朝伟与金城武的“瑜亮斗智”,很有新鲜感。三十六岁的周瑜正值经验、智能的巅峰,遇上“知音”同样年轻的诸葛亮,合谱了一首惊天动地的《赤壁》。导演有意将两个人放在了同一个等量级,以至于二人以音律相谈时,心中已隐隐有相投相惜之意,于是,联盟破曹之事,不费一言,便定于一片琴瑟声中。英雄间的相遇相知压倒了传统戏剧中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无论孔明还是周瑜,都是磊落的汉子。周瑜、诸葛亮带给观众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这有趣之处正在于“不同以往”。也许这正是导演吴宇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构想和愿望。

三、《赤壁》对“演义”的演义

电影《赤壁》的创作整体是有实力的。导演尊重经典,但同时又不愿拘泥于原著,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挖掘中国大片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素质和商业潜能,是对“演义”的演义。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和“蒋干盗书”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同时也是两出重头戏。在《赤壁》中却被合为一计,在草船借箭的头一天晚上,蒋干奉曹操之命来劝降周瑜。周瑜大醉,让蒋干探得“机密”。第二天,诸葛亮草船借箭,泊岸时故意放走一艘插满箭的草船,让它漂到对岸曹营作为蔡张二人通敌“罪证”,曹操果然中计,杀了二人。电影大幅弱化此情节,使故事过于单薄和简单,缺乏大片必具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带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和遗憾。

《三国演义》中“借东风”的经典段落在《赤壁》中变成“猜东风”。电影中诸葛亮坦白地告诉周瑜和鲁肃,他根据经验推断出当天会起东南风,至于是早上起还是晚上起就不知道了,出兵时机全是靠猜。不过最后猜测成真,加上小乔成功拖住了曹操,孙刘联军终于完成火烧赤壁的壮举。事实上,《三国演义》中“东风”具有一种文学象征性,“西北风”象征凌厉的曹操,而“东风”则是一种道德和正义的力量。《三国演义》的灵魂是忠义,这也正是它的核心主题;它之所以具有穿越千百年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它展现了道德和正义的力量。现代的改编使《赤壁》找到了新的灵魂,就是团结,团结才能打胜仗。同时改编也使作品缺失了原有的力量与震撼。

《三国演义》在第四十四回和第四十八回均描写了曹操对小乔的强烈占有欲。第四十四回讲“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佯装不知周瑜小乔同枕共眠之实,告诉周瑜好色的曹操垂涎大小二乔已久,把她们送去即免刀兵之灾;更引《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④为证。第四十八回,又让五十有三的曹操在大宴群臣之时主动暴露了一下自己的急切心态——“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⑤,言罢大笑。道出了曹操既要夺江山又要抢美人的枭雄野心。《赤壁》中,导演吴宇森让小乔不仅继承了《三国演义》小乔的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传统形象,同时更被赋予了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从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上看,吴导显然借题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把周瑜爱妻小乔当成了左右战局的实力派“铁娘子”,致使曹操的手下能够说出“大哥打这场仗,竟然是为了一个女人”的惊人之语。这种处理方式理顺了吴氏《赤壁》的剧情脉络,倒是让围绕小乔展开的一连串故事也禁得住推敲。

《三国演义》关于战争的写作,最精彩之处就是武将单挑与军师奇谋。《赤壁》最好看的部分自然也是武戏,真正精彩的是赵、关、张的单打部分。吴宇森发挥其一贯擅长的暴力美学,配以梦幻般的出场,将几位武将,拍出了无比的力度、美感与气势。但部分“演义”耐人寻味。在历史上,古代将领都是骑马打仗,关羽也不例外,《三国演义》里他骑着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何等威风神勇。《赤壁》里,导演让关羽、赵云和张飞弃各自的赤兔马、白龙驹和踏雪乌骓马于不顾,像步兵一样冲锋陷阵,于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尤其是把关羽塑造成步行将军,和一群小兵对打,后来的八卦阵大战中还是不骑马。导演极力渲染关羽的神勇,武打动作也设计得很酷,如此处理,猛则猛矣,但也美中不足,“美学”让位给了血流成河的格斗。

《三国演义》本是罗贯中三分实七分虚的三国故事,《赤壁》用忠实于《三国演义》的叙事来抵达“史”,同时又加入一些浪漫主义的“演义”来融入时代潮流,这些演义在给我们留下欢笑之余还留给我们许多值得研究、思考和回味的东西。

四、结 语

经典是很难超越的。每个人的心里自有三国,关于赤壁,也是各怀衷肠。电影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去争论、思考、感悟和质疑。艺术作品既然是有生命的,就有非完美之处。吴宇森的《赤壁》是有不够深刻的地方,但至少带给我们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电影世界,让我们看到“故垒西边”真实面貌的一角,它其中蕴涵的历史真正内涵是永恒存在的。

注释:

① 陈寿、裴松之:《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0页。

② 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③④⑤ 罗贯中:《三国演义》(毛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第119页,第121页。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毛评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济南:山东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李艳婷(1972— ),女,河南济源人,硕士,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