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食罪人》角度构图中的人性救赎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17日 16:13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奢尚网 » 品牌

[摘要]构图是指影视画面的布局和结构的方法,即视觉形象的结构和各种视觉形象之间的组合形式。角度是影视构图中一个重要的次级元素。美国影片《最后的食罪人》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一个威尔士移民村落里的故事。影片采用了多角度朝向构图的艺术手段,通过不同的拍摄视角表达不同的语义和感情色彩。本文通过对影片《最后的食罪人》中多角度构图的分析,探寻影片中所蕴藏的真正含义:尊重生命和人性,在救赎自己的同时也是在救赎他人。

[关键词]多角度朝向构图;《最后的食罪人》;救赎

《最后的食罪人》灵感来源于Francine Rivers的小说,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发生在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一个威尔士移民村落里的故事。

10岁女孩凯蒂第一次接触食罪人是在她祖母的葬礼上——一个被黑色兜帽和斗篷完全覆盖着的男人匍匐在祖母的尸体上,饮下她生前不光彩的罪,使之死后得到宽恕、救赎。在此之前,凯蒂因为妹妹的意外死亡深深自责,目睹了整个食罪仪式之后 ,她决定寻找食罪人,以求清除自己身上的罪恶。在寻找食罪人的过程中她结识了天使莉莉比和男孩费根。虽然途中费根的父亲布罗根一直阻挠、打压,凯蒂依然固执地寻找救赎自己罪恶的方法。事实上,食罪人并没有让她内心的罪恶感得到消除,凯蒂痛不欲生。传教士的出现为凯蒂带来了希望,同时也渐渐地揭开了事实的真相。村庄神秘的仪式背后隐藏着惨绝人寰的屠杀,人性的丑陋、罪恶统统被暴露出来。食罪人和仪式不过是村庄统治者的一个谎言。影片的最后,食罪人西姆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在美丽的村庄生活,凯蒂和她的伙伴们幸福地成长,存在于村子阴暗处的罪恶被救赎、宽恕。

一、构图与多角度朝向构图

任何一种系统都是由最为基本的元素构成的,影视画面也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就是构图。角度是构图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次级元素,是指在同一条地平线摄影机镜头与被拍摄对象所形成的夹角,对观众而言就是观众的视角。角度从纵向上可分为平、仰、俯三种角度,从横向上可以分为正、侧、斜三种朝向。任何一部影片的画面系统都是由不同角度朝向构图组成的,并且通过这些构图来表现特点、渲染气氛、表达主旨等。《最后的食罪人》借助多角度朝向构图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情绪情感,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最后的食罪人》中多角度朝向构图的运用

1平角。平角构图是指镜头与被拍摄对象高度一致,也称作常人视点。这种角度构图一般用于交代人物、环境等,不具有明显的修辞功能。《最后的食罪人》交代人物,环境和事件发展时多运用了平角构图。无论是远景、全景还是中景,在画面构图中,摄像机都与被拍摄的灌木丛、树林保持一致的高度,客观地描述了凯蒂和她的家人、族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成片的灌木丛、错综开放点缀在绿草中的野花、流淌的河水和连绵不绝的山峰。这里是一片似乎只有童话故事里才可以见到的美丽土地,却也存在着人类的生老病死。凯蒂的祖母闭上眼睛,停止了呼吸。母亲菲亚在着手于老人的丧礼时,凯蒂站在一旁。影片以凯蒂的视角,运用了一个平角构图,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地将祖母去世的事实交代于观众。

《最后的食罪人》中,但凡情节不涉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情绪起伏,都会采用这种构图。像是观众自己在翻阅一本画册或阅读一段说明文字,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却能够清楚地分辨出人物角色,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的客观表述与故事中相继出现的矛盾、纠纷、对立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能够更好地将人物个性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整部影片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2仰角。仰角构图是指镜头低于被拍摄对象,它的功能在于表达肯定,赞颂或者造成某种压抑感。影片中仰角构图的出现并不在少数。凯蒂的祖母死后,村庄古老的钟被父亲敲响,钟声浑厚,回荡在村庄、森林和山脉的上空,久久不能散去,宣告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在影片中,只有族人去世才会敲响钟声,以通知住在死亡山峰的食罪人。此时的钟和钟声是神秘的,它召唤着山谷中的食罪人;同时也是神圣的,它预示着食罪仪式的开始,罪恶被救赎,死者将被饶恕。可这钟声却拉开了一场噩梦的序幕,仰角中的钟给人一种压抑感,让人透不过气来。凯蒂因为妹妹的意外死亡倍感内疚、自责,于是努力找寻食罪人,希望得到神明的宽恕,除去心底沉重的罪恶感。影片25分左右,凯蒂的梦境中,食罪人俯身注视着床上的凯蒂,声音嘶哑地问道,“谁会把罪恶带走,凯蒂·福比斯”,紧接着食罪人露出他狰狞的面容。此构图中,摄像机与食罪人成仰角关系,我们可以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和恐惧,当食罪人满是疮痍的脸出现在画面上,对于食罪人这个角色我们充满了敬畏,正如菲亚对凯蒂所说的,食罪人是危险的,身边充满了邪恶的怪物。当然这个画面只是凯蒂的一个关于食罪人的噩梦。

在凯蒂最绝望,想要跳进湍急的水流中时,传教士救了她,而后每次传教士都会出现在仰角的构图中。这是凯蒂对于传教士的崇敬,他渴望得到主的疼爱、怜惜和救赎。凯蒂将藏在内心的秘密讲给传教士,她仰视这个手拿《圣经》的男人,目光里既迷茫,又透着渴望。布罗根最终让传教士失去了生命,凯蒂和费根为了躲避发怒中的布罗根躲进了死亡山峰。仰视山峰,层峦叠嶂、迷雾重重。受伤的费根和凯蒂藏在一块石头后与发飙中的布罗根近在咫尺。仰角构图中,布罗根布满青筋的脸让人不寒而栗。

《最后的食罪人》中仰角构图,不仅仅表现出凯蒂对于赎罪,忏悔的急切希望,对传教士所宣扬的主的向往,还成功地刻画出了布罗根的愤怒和他的粗暴统治,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在剧情中所充当的角色。故事情节紧张刺激、耐人寻味。

3.俯角。俯角是指镜头高于被拍摄对象。它的功能在于表达否定、贬抑的意味或造成某种神秘感,有时用于表达广阔的场面。

在《最后的食罪人》1分43秒时,整部影片的第一个俯角构图出现。这是一个神秘的仪式,符合年龄的少年们围在一起,将刻有自己印记的鸡骨放在一起,等待上天的抉择。整个仪式的过程神秘,恐怖,观众看不清少年的脸,却可以猜到他们脸上凝重的表情。这个神圣的仪式,在影片进入尾声的时候被彻底推翻,肮脏不堪的真相让人对之唾弃。

祖母去世前的几分钟,凯蒂在附近的树林里采了些鲜艳的小花。整部影片并没与用很多的俯角构图来拍摄草地和森林,这一构图的运用在表现自然界生机的同时更加突出了人类生命的渺小和短暂。影片6分左右时,菲亚擦拭祖母干瘪的身体,动作轻柔、缓慢。构图中观众感受到了死神正对着这具尸体微笑。

祖母的葬礼正式拉开了整部影片的序幕。村民手持火把,抬着已经发青的尸体缓缓地进入画面。接着食罪人出现在葬礼上,黑色的衣服遮挡住了他的一切。在死亡和罪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凯蒂的眼里,食罪仪式是神秘且神圣的。直到仪式结束,食罪人消失在夜幕深处,祖母被泥土掩埋。这一系列的画面都是由俯角构图构成的,死亡的气息无处不在。凯蒂因为妹妹意外死亡而迷茫、痛苦。她来到妹妹出事的地点,站在横跨河流的树干上,向下俯视奔涌的水流。凯蒂幻想着自己纵身跳下。每每凯蒂无法释怀内心的罪恶感时,俯角构图总能够很贴切地将她的内心感受、情绪变化表达出来。

4.正面。正面是指镜头对着被拍摄对象进行拍摄,一般用于客观交代或展示。《最后的食罪人》中人物表情的表现多为正面构图。在祖母的葬礼上,凯蒂满面忧伤。她好奇望向食罪人的眼睛,正面构图给了食罪人眼睛一个特写。菲亚曾经告诫凯蒂不要看食罪人的眼睛,说那眼睛可以看到地狱,且在他的身边充满了邪恶的灵魂和怪物。事实上,观众却见到了一双迷人的眸子,像是深蓝色的海水,沉寂、深邃。望着食罪人离去的背影,凯蒂紧锁眉头,她不知道自己的罪恶何时才会被食罪人带走,是否也要像祖母那样,等到死了才会得到神明宽恕。凯蒂希望早日得到灵魂的救赎。

5.侧面。侧面是指镜头对着被拍摄对象的侧面进行拍摄,一般也用于客观交代或展示。受伤后的费根和凯蒂因为布罗根的追捕躲进了食罪人的洞穴。影片《最后的食罪人》1小时25分左右,这是食罪人第一次出现在侧面朝向的构图中。之前的仰角,俯角都突出了食罪人的神秘和人们对他的惊惧、敬畏。他拒绝阅读《圣经》,他害怕面对真相,如果他无法对任何人进行生命的救赎,那么他在洞穴里的时间,生命就是白费。此时,影片进入尾声,真相即将浮出水面。

6.45°角。侧面或称为45°角,有时也不一定是严格的45°角。这个角度是典型的艺术角,因为从构图上看,这种角度的被拍摄对象的立体感特别强。《最后的食罪人》中,祖母、天使莉莉比、传教士都常常出现在45°角的朝向构图中。祖母是影片的重要引子,也是凯蒂童年中最亲近的人,和蔼慈祥。天使莉莉比是除费根之外,凯蒂最好的朋友,也是凯蒂心灵的向导,她一步步地引领着凯蒂接近主,信奉上帝,得到救赎,在凯蒂的心灵世界里,莉莉比是完美的。同样,作为上帝的使者——传教士是值得敬仰的。45°角将这些人物丰满地刻画出来且极具有立体感。

整部影片中最富有立体感的45°角是洞穴中印第安人留下的壁画。那是用印第安人的鲜血绘制而成的,控诉了美国人西进运动中杀戮的残忍。壁画上的印第安人就像是活了一样,给凯蒂和费根带来了极大震撼。当真相呼之欲出,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谴责村庄的统治者布罗根,并且进行忏悔。食罪人西姆终于明白自己的存在只是一个阴谋,为了掩盖残杀印第安人的真相,同时也是布罗根对布莱特桑格变态的爱慕。影片的最后,在艺术的45°角中,我们看到凯蒂放下了罪恶感,和她的伙伴快乐成长,村庄里不再有食罪人的存在,西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

三、人性的反思和救赎

影片《最后的食罪人》以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发生在移民村落的故事。历史上1820~1877年正是美国全民扩张的时代。1830~1865年,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向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进行扩张、殖民。西进运动中,他们进行惨无人道的种族屠杀。影片中,食罪人认为,“黑暗中隐藏着深重的罪孽”。于公,为了掩盖当年残杀印第安人的事实,死后得到所谓神明的宽恕,上一代村庄的领导者制造出了食罪人这一角色。于私,布罗根爱着布莱特桑格,桑格爱着西姆,出于私欲,布罗根在仪式中做了手脚,西姆成为新一任的食罪人,不得不与桑格分开。族人相信食罪人的存在是因为其自身也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凯蒂嫉妒妹妹得到母亲所有的疼爱;母亲偏爱身体羸弱的小女儿而忽视了凯蒂的感受;布罗根的妻子诽谤、诬陷桑格是村庄的不祥人,因为布罗根爱着桑格……

人类的私欲让他们充满罪恶,《圣经》认为,信奉主便可以得到宽恕、救赎。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剔除宗教的影响,人类又该如何救赎自己?

[参考文献]

[1] 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凤铸.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保罗.儒教、基督宗教与救赎[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李兆英(1983—),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