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对电影《教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从四个侧面评析了电影《教父》中所蕴涵的多重现实主义元素。分别以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统一,权力与罪恶的交织,合法与非法并存下的“灰色空间”,公权力缺位下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获得——私力救济四个侧面作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学原理进行了较深入的评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该电影所蕴含的深意,特别是其所蕴含的现实主义元素,为我们理解该电影及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电影《教父》;评析;现实主义元素
一、电影《教父》介绍
电影《教父》是由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改编自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于1969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该系列影片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曾入选美国电影协会(AFI)在2007年所评定的美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100部电影,并名列前茅(《教父》第一部名列第2名,《教父》第二部位列第32名)。虽然该片为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年代已经久远,但其经典性并未因时间的久远而褪色。该片整体以黑帮为题材,但却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其中所蕴涵的多重现实主义元素值得学习和探讨。
二、电影《教父》中的多重现实主义元素探析
(一)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统一
个体(或个人)与群体(或社会)似乎永远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对立却又无法彻底决裂。个体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社会群体,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作为个体的人永远无法独立存在,这是由人的群体性或社会性所决定的。人的群体性是人能从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到现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展现人性的最好舞台。在群体的关系中,为了维系整个社会或一个群体,规则是必然选择。因此人类建立起一系列平衡制约的规则和制度,这种规则对人有很大的制约力,只要不按规则行事就会被淘汰出局。作为个体的人要不断融入群体中,就必须要接纳社会规则和制度。而融入群体,接纳群体规则就意味着自我的丧失。一个人越成为既定规则的一部分,越是要降低自我比重。所以人永远都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规则和制度,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迈克尔不断失去自我,直至后来成为第二代教父。
在影片《教父》中,主人公迈克尔开始是一个正在上军校的有为青年。他有自己的理想,不想沾染所谓的“家族事业”,甚至对之不屑一顾。这正是迈克尔自我的一面。这时的他还没有进入到社会,社会群体规则对他的影响还很有限。但是由于后来家庭的变故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如父亲遭到枪击及后来女友遭到谋杀,当时的纽约社会黑帮林立,互相蚕食,政府不作为,甚至还与黑帮勾结,家族前途堪忧,且兄长无力担当。此时的迈克尔不得不放弃自我,选择担当家族重任,融入当时的社会,直到后来成为第二代教父。个体的人这一最无助的角色不得不面对来自群体所构成的最黑暗的深渊,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就只能成为现实的牺牲品。
迈克尔从一个正在上军校、怀揣梦想的有为青年到后来成为一个手上沾满血腥的黑帮教父。对迈克尔个人来说,这正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博弈过程中所造就的一个悲剧,但这是他惟一能够生存下去的手段——放弃自我,遵循社会规则,让自己变得强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我们每个人在与社会的博弈过程中都是一出悲剧。因为个体的人永远都无法抗衡来自群体的规则和制度。也许这也就是人生的悲剧和人类的宿命所在。
(二)权力与罪恶的交织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效地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并充分地利用各种价值资源,这就需要人对自己的价值资源和他人的价值资源进行有效影响和制约,权力因此而产生。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的价值资源的能力。从对权力的诠释不难看出,只要有群体的地方,就会有各种社会关系,有社会关系的地方就会有规则和制度的存在;有规则和制度,就会有权力的出现,而规则和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往往就是权力拥有者。而权力往往又是罪恶的推手,且权力本身的获取往往都是伴随着罪恶的产生。权力与罪恶似乎永远都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在电影《教父》中,现实社会里的这两大主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虽然电影《教父》是以黑帮作为题材,但其主旨远远超出了黑帮电影里暴力的范畴。影片通过将作为权力牺牲品的迈克尔这一孤独的个体置于家族与社会的一系列关系中来深刻诠释了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在影片里,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存在—— 一种是各种黑帮势力所掌控的隐蔽社会,另一种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公开社会。
不管是在隐蔽社会还是在公开社会里,权力和罪恶总是交织在一起。在隐蔽社会里,各种黑帮势力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增强自己的权力和掌控能力,就会想方设法铲除对手,巩固自己的势力。而他们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充满罪恶的暴力、阴谋、诈骗等。如影片中在圣诞前夕,因为教父拒绝贩毒,激化了与其他几个帮派的矛盾,以索洛佐为首领的帮派劫持了教父的养子、家族参谋顾问汤姆·哈根,并派人暗杀教父。甚至在教父受伤住院期间,索洛佐与警方串通,试图置教父于死地。后来为了保住家族势力,赢得生存空间,在与索洛佐和警长谈判的时候,迈克尔不得不挺身而出枪杀了他们……隐蔽社会里帮派之间为了权力和利益的冲突远不止于此,在此不逐一列举。但仅此不难看出在隐蔽社会里,权力的获取往往都是通过暴力等罪恶手段。那么在公开社会里又是怎样的呢?在本片中,出现了诸如国会议员、警长、新闻从业人员等公开社会里的公权力代表人物。但是这些人并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那样,他们往往具有双重身份。在公开社会里,他们显得正直无私,按照各自对社会的贡献来领取合法的报酬。但他们在暗中却又往往属于某一个地下势力集团,利用他们的权力为自己的势力集团服务,从而获得报酬。另外他们还利用自己所属的势力集团为自己在公开社会里获得更大的权力来保驾护航,如通过地下势力集团来操纵选举,使得自己能够轻易当选等。
(三)合法与非法并存下的“灰色空间”
人类社会有了群体后,就有了规则的产生。当规则上升为国家意志后就成了法律。法律产生后,人们的一切行为和社会活动就有了合法与非法之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并不只是这两种状态,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很多时候是处于无法界定的“灰色”的状态,更无法简单用合法与非法来界定。
在影片中,公开社会里的人们往往被认为是合法社会群体的代表。如警察、法官、律师、议员、新闻从业人员等。他们往往具有正当的职业,在无关自己的利益方面也能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按各自的贡献领取合法的报酬。如果仅看这一面,他们是绝对的合法群体,从事的也是合法的社会活动,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合法。他们都还具有另外一重身份,这重身份往往是在合法的外衣掩盖之下的某个地下势力集团在公开社会里的代表。他们借助自己的合法外衣来徇私舞弊,掩盖许多非法的勾当。如为自己所代表的地下势力集团充当保护伞,放任甚至助长其进行各项非法活动——走私,贩毒,经营赌场,开妓院等,从而获得额外的报酬。更有甚者在公众面前是一副公道正派、社会贤达的模样,而在背后,利用自己的权力公然索贿,大谋私利。如国会议员盖里在公开场合里俨然是一个国家公权力的代表者,但是在背后又公然向迈克尔索贿。
在隐蔽社会的层面,各大势力集团互相角逐,为获得更大的利益。其不乏采取谋杀、结盟、贿赂、不正当竞争等非法手段。但是他们会采取一系列看似合法的外衣来掩盖这些非法手段,使得他们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并洗清自己的罪名,使自己获得公开社会的认同。如迈克尔在面对国会的质询和指控的时候,断然否定自己曾经的所有非法行为,甚至还买通证人让其作伪证使自己逃脱法律的制裁,极力“漂白”自己的身份。索洛佐家族谋杀了维托·柯里昂后和警察串通试图来扳倒竞争对手柯里昂家族,而迈克在餐馆里干掉索洛佐和警察后买通报社的记者来开脱自己的罪行。
所有这些都说明合法与非法看似对立的两种状态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掺杂,甚至相互依存的状态。看似合法的东西背后往往隐藏着非法甚至是罪恶,而非法的行径往往又被合法的外衣所掩盖。
(四)公权力缺位下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获得——私力救济
社会正义和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基石,也是人们的基本诉求。什么是正义?何为公平?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解释。其最通俗的解释为有因必有果,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中通常解释为按一定的道德标准应该做的事。《辞海》解释为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客观标准。
在现代文明社会,正义和公平通常是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和实现的,这也是社会稳定和赖以存在的基础。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中的途径。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并不总是能保证人们获得公平正义。特别是在社会环境混乱和公权不力的情况下,当法律被权力阶层当作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时,就会出现徇私枉法或者有法不依的情形。这时人们就不得不求助于私力救济。
在电影《教父》中,教父虽然是黑帮头目,但却备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无关系。当时的纽约社会混乱,黑帮林立,代表正义与公正的公权力代表——国会议员、警察、政府官员们与地下势力集团勾结,千方百计维护自身的利益,置正义与公平不顾。因此造成人们在受到委屈和不公正对待时,无法在公开社会里通过法律等正当途径来获得正义和公平,只能求助于“教父”等地下势力集团来为自己伸张正义,因此教父逐渐成为了弱小势力的保护神。如影片一开始老教父维托·柯里昂的意大利朋友包纳萨拉向他求助,请求教父为其伸张正义,因为他的女儿受到了无辜的侮辱及殴打。他先选择去报警,想通过法律和警察对凶手绳之以法,为自己伸张正义,结果凶手被判三年但却是缓刑,凶手当天就被释放,甚至在法庭上对他进行嘲笑。当在公开社会通过法律等所谓的正当途径无法获得正义和公平时,他就只能求助于地下势力集团,以这种私力救济的方式来获得正义和公平。这样的场景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次,在此不逐一陈述。
但这种私力救济方式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公平的报复”。是一种野蛮的、粗暴的、以暴制暴的方式,与现代文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而且私力救济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一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式,它只是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的被迫选择。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法律和制度才是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必然选择。
三、结语
《教父》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反映。本文从四个侧面对电影中所蕴涵的现实主义元素进行了评析,有助于我们对该电影和当时美国社会现实更加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美]马里奥·普佐.教父[M].周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 刘雪梅.评《教父》中迈克·柯莱昂孤独的悲剧人生[J].电影文学,2010(06).
[作者简介] 侯治刚(1980—),男,陕西南郑人,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