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继海登·怀特首次提出“影视史学”的概念后,中兴大学周梁楷和复旦大学张广智两位学者先后引介此概念给台湾和内地的学界同仁,逐渐引领起对于影视史学的关注和探讨。随着理论的研讨,也开始了相应的实践探索,一系列影视史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影视史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展现出契合时代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但同时,其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与挑战,亟须认真思索和应对。
[关键词] 影视史学;学科理论;影像资料
基金项目:本文获“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
在“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于1988年提出了“historiophoty” (“影视史学”亦有称“影像史学”),即“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传达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1]。继怀特首创此概念后,仅隔两年,周梁楷和张广智两位教授先后予以引介和推动,逐渐引领起国内对于影视史学的关注和探讨。影视史学课程的初设、影视史学研究实验室的创建,一系列影视史学作品的相继问世并引起强烈轰动,影视史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展现出契合时代潮流的勃勃生机。
一、影视史学的发展是史学发展的题中之意
在现代科技和媒介发展的促动下,“年轻”的影视艺术与古老的历史科学浪漫邂逅,使传统史学在现代影像中找到了全新的起点,呈现出多元立体的历史风貌,并赋予了现代影视以更为凝重的学科使命。影视史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阔步发展已成为一种极易预见的未来。
罗森斯通曾说:“电影于历史的挑战,视觉文化于书写文化的挑战,如同书写历史对于口传历史的挑战一样。”在传统史学固守于文字与文本文献时,“影像史学却借助于生动的视觉影像史料,力图撰写一部非官方的另类历史”[2]。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影视史学是口述史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一种“动态的”史学,以影像和声音为中心进行历史的立体叙述,追求历史情境的生动重现。比较而言,影视史学往往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也更容易使公众接受和理解其要传达的信息和内容。
一方面,公众对影像的接受程度显然要远远高于文本。怀特曾断言:“电影(或电视)的确比书写的论述更能呈现某些历史现象。”[3]借助于光影音响的视听结合,历史不再是以往简单地以时间为中心的纵向编年体叙事,而是拥有了多角度、多人物的并行讲述和吸引人的画面与桥段,历史情境得以“再现”。如纪录片《圆明园》中,“雍正、乾隆、郎世宁,甚至于宫女都鲜活地穿梭于皇宫中,昔日的一草一木、人物举止形态都真真切切”[4]。显然,影视史学拥有书写史学无法比拟的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观众对影音符号的解读更直观便捷和易于诠释。“文字书写主要借助于文法、句法等语义组合,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深意;而影视则通过镜头切换、剪辑等方式将事情显现于荧幕上,为公众营造一个直观的多维空间去经历过去。”[5]如《十日谈》和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中同样对于黑死病的描述与呈现,读者和观众在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与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
影视史学以其特有之魅力,在史学遭遇尴尬之时,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调查表明,大多数人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从历史题材的影视片中得来,而非专业的历史著作。一方面,传统史家执著于文字书写和文本思维,其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地传递给大众;与此同时,大众则难以获取他们想知道的历史真实。罗伯特·陶颇林曾指出:“鲜有历史学家决定性地参与历史电影的制作,也很少有电影制作人对其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有足够的专业了解”。[6]显然,在影像纵横的时代,“摄影机的镜头”也已掌握了解释历史的话语权。如何结合新的技术手段、运用新兴载体对历史进行更有吸引力的解读,让历史走出象牙塔的禁锢,是媒体时代我们都需思考的新课题。
二、影视史学的发展及障碍
影视史学继20世纪80年代传入国内,在众多学人的关注和推动下,终由附庸而跨入史学的殿堂,在书写史学的一统江湖中艰难地拓展出自己的一方领地。但欣慰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影视史学还很“稚嫩”,还有相当的成长空间。
首先,影视史学缺乏严谨的学科理论体系和较完备的研究方法。比较而言,国内学术界对此一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其一,关于影视史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无论从数量、质量方面,还是从广度、深度方面都很有限。其二,作为史学成果的有自觉历史使命的影视作品鲜有出现。其三,对影视历史文本的分析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发展出一套系统规范的分析原则。
其次,影视史学的史学地位尚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如上所述,影视史学尚未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学术价值难以得到认同。直至目前,学术界重视历史文献、忽视影像资源的传统依然未变,视觉影像仅能作为历史叙述的辅助注脚,而无法成为正统公认的研究对象或历史表达方式。同时,影视艺术界对影视史学也缺少足够的关注和探索,广大民众对影视史学更是陌生于几乎未闻,影视史学的发展需要更为适宜的土壤。
第三,影视史学的学科研究人才极为匮乏。当前,能娴熟运用影视手段的史学工作者或具备较高史学素养的影视工作者都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史学工作者平时都未接受过影视制作方面的教育或训练,对借用影视来表达历史显然缺乏参与和研究的自信与热忱;而大多影视工作者也很少受过史学专业的教育和熏陶,缺少足够的史学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史学工作者和影视艺术工作者跨域合作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合作量小而面窄,不尽如人意。影视史学研究这种“有米无人炊”的尴尬状况,严重阻碍着其自身的发展。
第四,影视史学研究受到更多物质技术层面的限制和阻碍。一部影片不同于一本书,它需要历史现场的勘察、亲历者的寻找探访、影音图片素材的采集鉴别、影像剪辑等一系列环节,是需要一个团队合作才可胜任的工作。除了人才和技术,影像作品的拍摄对于设备和资金等要求都相当高。物质技术上的制约,也使得影视史学研究让人望而却步。
最后,影视史学赖以发展的影像基础甚为薄弱。影像是影视史学发展的基础材料,就目前而言,历史影像的数目并不少,但关键的是影像的保存、整理、鉴别等工作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像资料散佚现象较严重,许多珍贵的近代影像资料都已损佚。就现存的影像资料而言,或存于档案馆,或散见于社会各部门与机构,更多的则在电视台或电影厂等制作单位,缺少专门的整理而少人问津。此外,影像鉴别也尚未获得更多的史学工作者的介入,影像资料鱼目混珠,难以取舍。
三、发展影视史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促进影视史学的发展,更好地借用影像来传达历史是史学工作者和影视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这个年轻的学术领域,史学工作者和影视工作者都是大有可为的。当前,许多基础性工作尤待开展。
首先,加快影视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影视史学兼具史学与影视艺术的双重特征,同时又属于“公共史学”的范畴,肩负着史学研究、传播历史知识和教育大众的多重功能。因此,“影视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不能单独只凭书写史学的标准来衡量,应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于史学基本的学术框架之内包容影像表达的独特性,互补而成一个大的历史学科体系。”[2]在此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和借鉴欧美国家此学科的发展,并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互动。
其次,加快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队伍的建设。目前当务之急是着手影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影视史学涉及学科极为广泛,其专业人才要同时具备史学研究和影视创作的双重素养,这必须通过学校来实行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当下,解决其人才短缺的现实捷径则是探索出实现史学界与影视界合作的有效模式,使双方得以相互介入到对方的工作中去,拓展彼此合作的深度与广度。2009年,北师大成立“历史文化影像化”实验室就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尝试。
再次,加快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规范管理工作。与管理、使用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料一样,在管理、使用历史影像资料方面也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标准。一是对影像资料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搜集。首先对现有资源加强保护,如对部分保存不当的影像资源,要加快进行数字化保存。其次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潜在影像资料的搜集整理,扩充影像资源。二是加强对影像资料的系统规范管理,包括影像资料的分类、编目、存档和专业鉴别等工作,使之便于查阅和使用。三是开辟影像资源的共享通道,对社会开放,为公众服务。一方面构建专业的“历史影像资料馆”,让影像重新复活;一方面努力实现电影制片厂、电影公司、电视台的资料部门和图书馆的声像文献部门现有资源的有机整合。此外,还需展开影像运用的版权问题及引用规范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最后,倡导并推动“民众影像运动”,为影视史学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应通过学校通识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影视史学学科的宣传、普及和推广,逐步提升民众的历史素养和影像素养,加强民众解读和使用影像的基本观念和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更多民众拿起影像工具,积极自觉地记录并贡献影像资料,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和推动影视史学的发展。
作为史学的一个新成员,与书写历史相比,“影视史学”还有漫漫长路,其砥砺前行需要史学工作者和影像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悉心耕耘。但我们可以预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影像书写,定是异彩纷呈的。影像与史学的互补反馈、取长补短、彼此印证,必相得益彰,这也正是影视史学的优势与精髓所在。影视史学的明天值得关注,它与书写历史的互补共进也同样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3,No.5(December,1988).
[2]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J].现代传播,2007(02).
[3] 周梁楷.书写历史与影视史学[J].[台北]当代,1993(88).
[4] 王宇.用影像再现历史——历史类纪录片栏目《发现长春》的再现手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6] 蒋保.关于“影视史学”的若干问题——与周梁楷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评论,2004(02).
[作者简介] 赵丹(1978— ),女,吉林磐石人,硕士,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近代社会文化史。